政治转型、权力结构与政党制度化发展——以印度尼西亚为例

来源 :东南亚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yuanbox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党制度作为现代代议制的核心,其功能的滞后与缺失是发展中国家政治转型面临的一大难题.从印尼20余年的民主实践来看,转型后曾占据主导地位的世俗政党呈现衰弱之势,而伊斯兰政党却能维持相对稳定的政治支持,原因在于二者构建方式与制度化发展路径不同.作为世俗政党代表的斗争民主党,在构建初期即形成以梅加瓦蒂为中心的权力结构,导致组织制度处于弱化状态,长期制度化发展走向僵化.与之相对,平衡的权力结构塑造了繁荣公正党的强组织制度和稳固的党群关系,其组织活力和政治影响力近年来得到显著提升.在政党制度化发展不断分化的情况下,如果印尼国内政治继续朝着保守化方向发展,未来可能面临民粹主义冲击民主制度、宗教力量侵蚀世俗体制的双重挑战.
其他文献
本文讨论越南伪书《兵书要略》(A.476)产生的历史背景及翻译和流传情况.1986年,越南学者吴德寿从版本学出发指出《兵书要略》(A.476)系19世纪中期的伪书,我同意这一结论,但认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之一,东南亚各国历来高度关注粮食安全问题,东南亚既有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大国,也有世界主要粮食进口大国,粮食安全在地区安全中的地位至关重要.东南亚主要粮食出口国通过一系列举措,着力发展大米生产,渐次形成了本国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但由于缺乏成熟的粮食储备体系,其在粮食储备方面并不能满足粮食安全保障的需要;主要粮食进口国通过大力发展海上贸易,构建起以粮食进口贸易为主导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但由于长期偏重经济增长而忽视粮食生产,生产不足成为其保障粮食安全的最大短板.作为东南亚国家的近邻,中
苏哈托时期诞生的“群岛观”和佐科维的“全球海洋支点”构想都深刻影响着印尼海洋政策的构建路径和取向.这些印尼政治精英的海洋战略构想不仅植根于印尼历史上的海洋意识和
印度尼西亚沿海实行分散的、基于社区管理的管理制度,这也是国外捐助机构多年来通过其计划和项目推动印度尼西亚海洋管理制度改革的主题.随着建设“全球海洋支点”国家战略的
本文从泰国文学入手,通过不同时期泰国文学作品中呈现的华人及中国形象,探讨泰国华人群体的“中国性”问题.泰国政府对华人“中国性”的态度经历了从前现代时期的漠视,到民族主义时期视其为“泰国性”的竞争性“他者”,再到冷战时期视其为意识形态的威胁,及至崇尚多元化的当代全球化时代,以宽容、开放的心态对其泰然视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华人身上的“中国性”也在不断嬗变,从最初区隔于主体社会之外,到对抗同化,再到逐渐形成双重认同,最终融入泰国社会,成为社会主体人群,并形成了“华泰杂糅”的新华人文化,逐渐发展为一种“泰华性
出于全面经济改革和振兴疫情下印度尼西亚经济的考虑,佐科政府频繁修订法律,并且利用集权和疫情加速法律修订以获得改革的合法性,但也使得许多法律修订案的颁布过于仓促草率,
在泰国近90年的民主化道路上,政治权力结构经历了多种模式的变化,其中有四种形态存在的时间较长,对泰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也较大,即披汶的军人独裁模式、沙立的军队—王室联
自1898年以来,菲律宾就与美国保持着特殊的密切关系,其内政外交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美国.期间,美国与西班牙、英国所签订的三个国际条约规定了菲律宾的领土范围,其中不包括南
北极问题涉及的方面很多,已从原来的主权权益问题扩展到气候、航线、能源、生态和军事等更大的范围,北极问题也正变得更加立体和多元化.北极问题给北极地区和全球带来的机遇
贫困问题是全球面临的共同难题,消除贫困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中国既是本国扶贫减贫的大力践行者,也是世界扶贫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经过数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