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考据时代”的“二重证据法”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gp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国维史学方法核心是“二重证据法”:“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新材料,我辈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此二重证据法,唯在今日始得行之。”(《古史新证·总论》)台湾历史学家黄一农《两头蛇》一书,有过“e-考据时代”的提法,就是我们这个时代可以有效利用网络或电子资源来解决文史学问题。“e-考据时代”也有它独有的“二重证据法”,即“取网上之实物与纸上之文字互相释证”。这种方法唯在今天的“e-时代”始得行之。
  俺不懂古今中外历史,只举个浅显的仅有二十年“史龄”的例子。《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中“五明”一条,是中国佛学院王新所写。“五明”指古代印度学术的五种学科:声明、工业明、医方明、因明和内明。俺叫“五明子”,典出摩尼教,不是在吹自己精通“五明”。在解释工业明时,王新依据《瑜伽师地论》卷十五列出十二种,其中第四种与书写、计算和测量有关,即“书、标、计度、数、印”。这里的“标”字,检核《瑜伽师地论》原文,应是“算术”的“算”。“算”为何变成了“标”呢?实在搞不懂。
  二○○八年三月,俺从网上意外买到王新“五明”一文原稿,终于搞清楚“算”变“标”的秘密。原来,王新原稿上也是“算”字,但他写的却是“算”的异体字“”。“”和“标”外形很接近,估计就是由于这个原因,排版时就把原稿里的“”误排成了“标”。这只是“e-考据时代”的“二重证据法”所解决的一个芝麻粒大的问题,但俺深信这个方法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解决更大的难题。只是“网上之宝物”不易得,大半得靠运气的好坏和钞票的多少了。
其他文献
本世纪电脑科学的神速发展正极大地改变着社会。和工业革命使得人类的体力劳动由机械来完成相并行,电脑似乎也能完成人类的大部分智力劳动,于是不少人工智能专家进而断言,在一、二个世纪甚至更短的时间里,电脑便能实现人脑的所有功能,也就是说电脑不仅具有智慧,甚至还将要超越人脑。他们声称在电脑的算法变得足够复杂时,它的痛苦和快乐、对美丽和幽默的鉴赏力以及意识和自由意志就会自然地涌现出来。人工智能专家尽管用了许多
我读起这本图文并茂的小书,感到书中十岁的主人公,秀兰·邓波儿·王,欢快地跳到我的眼前,给我讲起四十年代中她随母亲到美国与父亲团聚的第一年的经历。  出身中国名门的秀兰在国内可能大门不出到美国的第一天便得到思想开化的父亲的准许,独自上街买香烟,结果迷了路。我为她着急。母亲让她学弹钢琴,她马上想到,在中国,连女人学认字都不赞成的爷爷对妈妈当初要学弹钢琴的斥责:“什么?要我闺女当歌女?办不到。”我为秀兰
诗是钉成时间与空间错成的十字架的不朽螺钉,也是人类精神十字路口的路标。正如日本超现实诗人西胁顺三郎所说:“诗是存在本身的寂寞,这种寂寞是爱的寂寞”。当屈原满怀对令人心碎的故园的一腔痴恋在流放的漫长坎途上,他一个人对天诘问,对已独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荷马同样是寂寞的,他无可比拟的信念促使他在他看不见的纸上写下气如长虹的两大史诗。  《吠陀经》云:“一切知,俱于黎明中醒。”在这苏醒
八四年岁末,我因撰写论文专程从上海赴京,去拜访梁漱溟先生。恰逢《人心与人生》初版成书。老先生取出一本,在扉页上一丝不苟地题了字,又钤了印,郑重地对我说:“这书可以代表现在的我。”早就听说有这么本书,且传得很神,说是在国内东西南北各有一本抄件。将著作藏诸名山,以待来者,是古来学者应付乱世的成方。到底历史已到二十世纪晚期了,学林出版社让梁先生自费出版此书,透露出一点百家争鸣的消息。所以,我当时大约很有
从2011年12月24日开始,伊朗海军在霍尔木兹海峡举行为期10天、代号“守卫90”的大规模海上军事演习。此次军演最抓人眼球的莫过于伊朗宣称要“封锁霍尔木兹海峡”。针对西方国家要进一步采取制裁措施,伊朗副总统拉希米27日强硬地表示:“如果西方胆敢对伊朗石油实施制裁,那么将不会有一滴石油运出霍尔木兹海峡。”伊朗海军司令萨亚里则说,“封锁霍尔木兹海峡比喝杯水还容易。”  伊朗的强硬表态触动了美国等西方
一支笔,一张报,往往是文人的梦想。香港地区颇具影响力的《明报》和《信报》当初都是由一支笔支撑起来的。金庸大侠早期给《大公报》副刊写武侠小说,港英政府镇压“六七反英抗议运动”使得左派报纸受到影响,金庸干脆自立门户,创办《明报》,至今受到文化人的推崇,不仅有文化品位,时事评论也充满政治理性。财经评论家林行止先生也是靠一支笔创办《信报》,直到今天差不多每天都要写专栏和评论。从宏观经济到财经政策,从内地改
我所敬重的老友黎澍同志于十二月九日下午二点二十五分去世。当天晚上我赶写了一篇纪念他的文章。在悲痛中不能成文,只记下在他的书桌上所见。这篇《最后一天的书案》和他逝世的消息一同登在十二月十五日的《人民日报》上。  《读书》杂志编辑从我这篇文章中,知道黎澍为“学术精华”编选的自选集的序言,就打电话给我,希望在刊物上发表这篇序言,以纪念这一位也是《读书》杂志的撰稿者,并且要我为此写几句话。  《读书》杂志
二○○三年以来我国环境保护事件中,热点当属怒江水电开发、沱江水污染与淮河污染治理争论等三大事件。浏览有关这三大环境事件的文章与报道,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特征:政府和环保机构与代表民间环保运动的新闻媒体和民间环境保护组织基本处于对立位置。也就是说,在这三大环境事件中,政府和环保机构被认定应承担环境破坏或管理不善的责任,新闻媒体和一些环保组织则扮演了保护环境的积极倡导者和行动者。但是,这种表象掩盖了一个问
《林语堂传》出在今天,已经不觉得新鲜。不过,林先生将近五十年间在他的故土都是个“谜”。知谜底者不敢多言,不知者随市声附和,精读其书了解其人的学者为数很有限。我无力全面评定一位有成就而又复杂的作家,只是作为普通读者,直到十年前,对他仍充满着好奇,很盼望有贤者教我:  一、五四后他主张“费厄泼赖”固不合时宜,至今也未必有市场。他与鲁迅固有分歧,也有友情。否则《奔流》上为什么发表林著短剧《子见南子》,引
本届“世界十佳”运动员评选共分三个阶段:  评委会提名阶段:  时间:2006年11月26日  评选办法:此阶段产生并公布30名“世界十佳”候选人大名单  由国内外体育界知名人士组成的评选委员会,根据全世界范围内运动员2006年在国际各大赛中的成绩.赛场表现及世界排名等素质综合评定,提名产生30名“世界十佳”初选候选人(注:中外运动员按照一定比例提名,其中,中国籍运动员所占比例不超过所有提名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