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课程改革,让语文教学充满了新的活力。同时,应当看到,由于大家对新课程尚处于探索阶段,到底怎样进行语文教学,众说纷纭。
1.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无论是人格上的还是学习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视,努力从多方面积极引导,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尤其要指出的是,培养习惯,正面引导固然重要,但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习惯养成教育,有时还必须带有强制性。必要时,还需要有教师意志的左右。因为,学生对教师的某些习惯的培养还不到位,但对他们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
对于中学生来说,以下八个方面的习惯首当其冲:主动学习,刻苦学习的习惯;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的习惯;勤于动手、动笔、动脑的习惯;大胆、大方、大聲说话,说普通话习惯;爱惜书本文具的习惯;好问的习惯;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的习惯;规范、整洁写字的习惯。
培养习惯,要悉心引导,严格要求,点点滴滴到位。举例来说,要培养学生的写字习惯,让学生写一笔好字,就必须规范、整洁地写字。还是以写字习惯培养为例,良好的写字习惯具有极强的迁移性。学生养成了规范整洁地、有一定速度地写字的良好习惯,其他习惯,如爱惜书本文具、学习细心认真、一丝不苟、学习讲效率、讲质量、求速度等,也将会养成。
2.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强灵活性。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时间让给学生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并付诸实践,认为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不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评论时: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
教师引导孩子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语文教学长期的“多样性”、“模糊性”、“独特性”会给学生什么样的影响呢?长期“不假思索地说”、“无根据地说”、“任意地说”、“编造着说”、“不负责任地说”,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误解,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
3.将感恩教育融入初中语文教学中
3.1从朗读中体悟恩情
初中语文教材的丰富多彩使其成为感恩教育的最好素材,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中通过学习、朗读、思考那些文质兼美的课文,受到感恩教育的熏陶。
亲情是人类最真挚美好的感情,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散步》一文能让学生体会到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和浓浓的亲情。《行道树》一文倡导的无私奉献精神能让学生反省大自然所给予我们的及我们所应该付出的,明白只有怀着感恩的心,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黄河颂》、《最后一课》可以引导学生感悟一个强大的祖国对人民的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情感。教师在朗读讲解《捕蛇者说》等课文时,要引导学生思考、联想现在和谐的社会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学会感恩。
3.2在写作中抒发心中的感动
一些学生写作文时,言之无物,没有具体内容,缺乏真情实感,因此可选择一些容易引发学生共鸣的话题,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让他们心怀感恩,体验点滴亲情,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要求学生写一些感恩内容的文章,启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积淀,有助于其自我反省和良好品德的形成。学生在情感教育的熏陶中,通过积极主动的情感和思维活动,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切身体验,获得自己的感悟,感受独特的审美乐趣,这正体现了语文这门学科的人文特点。比如,让学生将自己“心中的最爱”与父母“心中的最爱”进行比较,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切实感受亲情的温暖与厚重。
4.别吝啬对学生的赞美
在一位友人的推荐下,我认真阅读了卡耐基的著作《人性的弱点》,感慨颇多。文中精辟阐述的与其说是人性的弱点,不如说是人性的需要。人除了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外,最重要的追求莫过于追求自重感的满足,所以赞美便有了它无穷的魔力。而长久赶路的我,却忘了怎样赞美学生。
本学期开学,我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不斥责任何一个学生,尽力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并大胆赞美。然而,我深知,赞美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并非人人都会的技巧,是一门需要用一生的智慧去领悟的哲学。我要尽可能地从具体的生活实际中抓住时机运用好赞美的语言。
我班有一学生叫俊,两年来,从没让我省心,不仅成绩倒数第一,上课也时常捣蛋,一度成为我头疼的对象。这学期开学第一天,英语老师找到我,生气地递过来一本作业本,说道:“太不像话了,把这封面当草稿纸了,太没规矩了。”我一看,只见上面画满“青云白鹤”,还有很多“俊”的草体,确实有点太儿戏了。要是平时我早就将他喝来训斥一顿,不过我忍住了,因为我知道批评对他不会产生任何作用。待冷静下来后,我拿着作业本,来到他的座位旁。我察觉到俊有一丝紧张,于是轻松地拍拍他的肩膀说:“俊,没看出来嘛,你还有绘画的天赋,这封面设计很有创意,挺不错。”俊显然被我的话惊呆了。然后我建议他去学美术,提高自己的业余兴趣。他欣然接受了。之后一段日子,他变了,不再是从前那个总是惹是生非的“钉”了,灿烂的笑容时常挂在他的脸上。看着他的变化,我由衷地感到欣慰。
1.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无论是人格上的还是学习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视,努力从多方面积极引导,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尤其要指出的是,培养习惯,正面引导固然重要,但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习惯养成教育,有时还必须带有强制性。必要时,还需要有教师意志的左右。因为,学生对教师的某些习惯的培养还不到位,但对他们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
对于中学生来说,以下八个方面的习惯首当其冲:主动学习,刻苦学习的习惯;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的习惯;勤于动手、动笔、动脑的习惯;大胆、大方、大聲说话,说普通话习惯;爱惜书本文具的习惯;好问的习惯;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的习惯;规范、整洁写字的习惯。
培养习惯,要悉心引导,严格要求,点点滴滴到位。举例来说,要培养学生的写字习惯,让学生写一笔好字,就必须规范、整洁地写字。还是以写字习惯培养为例,良好的写字习惯具有极强的迁移性。学生养成了规范整洁地、有一定速度地写字的良好习惯,其他习惯,如爱惜书本文具、学习细心认真、一丝不苟、学习讲效率、讲质量、求速度等,也将会养成。
2.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强灵活性。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时间让给学生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并付诸实践,认为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不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评论时: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
教师引导孩子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语文教学长期的“多样性”、“模糊性”、“独特性”会给学生什么样的影响呢?长期“不假思索地说”、“无根据地说”、“任意地说”、“编造着说”、“不负责任地说”,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误解,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
3.将感恩教育融入初中语文教学中
3.1从朗读中体悟恩情
初中语文教材的丰富多彩使其成为感恩教育的最好素材,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中通过学习、朗读、思考那些文质兼美的课文,受到感恩教育的熏陶。
亲情是人类最真挚美好的感情,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散步》一文能让学生体会到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和浓浓的亲情。《行道树》一文倡导的无私奉献精神能让学生反省大自然所给予我们的及我们所应该付出的,明白只有怀着感恩的心,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黄河颂》、《最后一课》可以引导学生感悟一个强大的祖国对人民的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情感。教师在朗读讲解《捕蛇者说》等课文时,要引导学生思考、联想现在和谐的社会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学会感恩。
3.2在写作中抒发心中的感动
一些学生写作文时,言之无物,没有具体内容,缺乏真情实感,因此可选择一些容易引发学生共鸣的话题,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让他们心怀感恩,体验点滴亲情,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要求学生写一些感恩内容的文章,启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积淀,有助于其自我反省和良好品德的形成。学生在情感教育的熏陶中,通过积极主动的情感和思维活动,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切身体验,获得自己的感悟,感受独特的审美乐趣,这正体现了语文这门学科的人文特点。比如,让学生将自己“心中的最爱”与父母“心中的最爱”进行比较,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切实感受亲情的温暖与厚重。
4.别吝啬对学生的赞美
在一位友人的推荐下,我认真阅读了卡耐基的著作《人性的弱点》,感慨颇多。文中精辟阐述的与其说是人性的弱点,不如说是人性的需要。人除了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外,最重要的追求莫过于追求自重感的满足,所以赞美便有了它无穷的魔力。而长久赶路的我,却忘了怎样赞美学生。
本学期开学,我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不斥责任何一个学生,尽力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并大胆赞美。然而,我深知,赞美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并非人人都会的技巧,是一门需要用一生的智慧去领悟的哲学。我要尽可能地从具体的生活实际中抓住时机运用好赞美的语言。
我班有一学生叫俊,两年来,从没让我省心,不仅成绩倒数第一,上课也时常捣蛋,一度成为我头疼的对象。这学期开学第一天,英语老师找到我,生气地递过来一本作业本,说道:“太不像话了,把这封面当草稿纸了,太没规矩了。”我一看,只见上面画满“青云白鹤”,还有很多“俊”的草体,确实有点太儿戏了。要是平时我早就将他喝来训斥一顿,不过我忍住了,因为我知道批评对他不会产生任何作用。待冷静下来后,我拿着作业本,来到他的座位旁。我察觉到俊有一丝紧张,于是轻松地拍拍他的肩膀说:“俊,没看出来嘛,你还有绘画的天赋,这封面设计很有创意,挺不错。”俊显然被我的话惊呆了。然后我建议他去学美术,提高自己的业余兴趣。他欣然接受了。之后一段日子,他变了,不再是从前那个总是惹是生非的“钉”了,灿烂的笑容时常挂在他的脸上。看着他的变化,我由衷地感到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