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暴在所有人始料未及的情况下突然来临。3月15日,远洋地产刚刚以40.8亿元的总价竞得大望京1号地,楼面价超过2.75万元/平方米,登上“地王”之位。可就在两天之后,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接到了决策高层电话,直接过问央企频拿地王一事。这时,正是全国两会结束的第三天。
同一天内,央企在北京连拿三个“地王”,无疑触怒了再三表态要稳定房价的政府高层。短短48小时内,在决策层的直接过问之下,国资委以雷霆万钧之势,祭出了一剂猛药:一纸针对78家央企的“房地产退出令”,正式对外宣布。
事情的确是突如其来。就在“退出令”出台前两天,国资委新闻处相关负责人还曾向媒体表示,“尽管争抢地王的企业是央企,但同时也是上市公司,其利用资本市场筹集的资金投资房地产,国资委无法干预。”
“无法干预”转眼间就变成了“勒令退出”,可见此次调整决心之大,迫使诸多涉房央企不得不低头。
3月19日,中远集团总裁魏家福率先表态:“半年之内,退出远洋地产,地产再赚钱也要退。”在78家接到指令的央企中,作为处于“地王风暴”中心的远洋地产背后的央企——中远集团成为了第一家表态的企业。
央企中远集团下属的三级子公司中远国际,目前拥有远洋地产16.5%的股份。中远国际为香港上市公司,中远香港集团拥有中远国际51%的股权。魏家福的话意味着,中远集团下属公司——中远香港集团,将在半年内转让其间接持有的远洋地产约8%的股权。
面对突然来袭的“退房令”,远洋地产董事局主席李明随后表示:“78家非房地产主业的央企的营业额、投资额和开发面积在所有央企里占比不足10%,国资委要求这些企业退出,对整个房地产市场没有什么影响。”
尽管是块大肥肉,尽管一些项目需要多年的苦心经营,但“退房”已经没有任何悬念。剩下的疑问是:什么时间退?如何退?退给谁?一系列复杂问题横亘在“退房”央企面前。
而与此同时,远洋地产自身的变局,已经正在悄悄地进行之中。
远地谋变
几天之后的3月22日,对于远洋地产来说,是非常忙碌的一天。这一天,远洋地产同时发出了三份公告,其中之一便是销售业绩创历史新高的财务报表;远洋地产于2009年获得了143亿元人民币的协议销售额,几乎为2008年的两倍。
除此之外,在同一天发生的一系列迅猛的人士变动,昭示着中远集团正逐步跟“地王风暴”的主角——远洋地产划清界线。
远洋地产原董事局主席李建红及董事局副主席罗东江辞职,原任行政总裁的李明接任董事局主席。李建红职务为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副总裁,由中远及其附属公司委任;罗东江为中化国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主席,由中化集团委任。两名来自央企的代表纷纷去职,此次远洋地产的人事变动,被行业人士认为是“去央企化”的重要一步。
不仅如此,在这一轮人事变动中,中远集闭旗下的中远国际董事总经理王晓东,将出任远洋地产的非执行董事。同时,远洋地产的大股东中国人寿委任中国人寿资产管理部门总经理刘晖,出任远洋地产非执行董事一职。而负责远洋地产东北区域总经理王晓光,将出任执行董事。
经此变动后,远洋地产董事局的布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除4位独立非执董外,其他6席中,远洋地产管理层占3席,中远国际和中国人寿分别占2席和1席。而原来的第三大股东一一中化集团彻底退出了远洋地产董事局。
随后,远洋地产相关人士表示,远洋地产的三大机构投资者,都是财务投资者,对于远洋地产的日常运营与决策,均不“插手”。因此,远洋地产的投资者虽都是国资背景,但远洋地产充其量算是“红筹公司”,而远算不上“国企”或者是“央企”。
对于最新的变动,除了中远划清界线外,市场也普遍解读为远地力求摆脱央企的影子,尽量走向市场化的一步。而新晋成为远洋地产董事局主席的李明,无疑是这盘大棋中最重要的一环。
从“三产”到上市公司
“央企旗下的房地产公司,大多数都是从原来企业的房管处演变来的。”在位于北京城内复兴门的远洋大厦内,中远集团的高级研究员张建华向记者透露。
以中远为例,主业是航运和物流,位列世界500强企业之一。而其旗下的远洋地产成立于1993年,前身为原中远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这家公司的成立,其实是把几家国企的房地产资源装了进去,最开始是为了解决内部员工的住房、办公楼等项目。”张建华介绍,“到后来,才逐渐涉及一些商业开发。”
目前中远集团总部所在的远洋大厦,正是远洋地产开发的项目之一。这栋大楼当初由几家企业共同出资修建,目前只有两层属于中远集团的办公区域,其余各层或租或售,“当初出资公司有的就地用来办公”。
事实上,将远洋地产从一个不起眼的“三产”打造为香港上市公司,10年间,李明功不可没。
李明1986年毕业于吉林大学,1996年任中远国际货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次年,李明调任中远房地产公司董事总经理、总裁。
1997年,自李明谰任中远房地产开始,公司从一个为中远集团盖写字楼并管理的三产公司,开始涉足经营性地产开发。李明当时曾对煤体表示,全方位实现股权多元化,才是企业进行市场化改革的最好选择。 李明很快地就将他的计划转变为现实。在中国房地产市场逐步启动的2002年,中远房地产进行了资产重组,同为央企背景的中化集团入股,使公司由传统的非公司制的国有企业转变成由中远和中化各持50%股份的“有限责任公司”。 一年之后,远洋地产再次引入新股东,中远国际的全资子公司颖博,天津中远,中化全资子公司立丰实业、中国经贸信托,以及独立第三方繁荣集团,分别通过收购母公司股份和增资扩股的方式成为远洋地产股东。自此,远洋地产转制成为7家股东、所有制多元化的中外合资企业。 2007年9月28日,远洋地产的股票在香港联交所主板市场成功挂牌。这个从北京起家的地方企业,成功转型成为上市公司。而远洋地产本身,则已经从13年前的那个“机关单位”,“进化”成一只优质红筹股,2009年销售额超过140亿元。
“也许对于那些产权不明晰的央企来说,退出这一块有些麻烦。”张建华表示,“中远市场化进程起步得非常早,治理结构很清晰,旗下的中远国际与远洋地产也都是上市公司,所有的财务数据你都可以从报表上看到,所以退出几乎不存在任何问题。”
谁来接盘?
诚如张建华所言,“现代公司的运营,主要通过董事会层面运作,而不涉及到具体的经营环节。”
在接到国资委通知的当天,中远集团就召开了董事会,于是迅即有了魏家福的公开 表态。
“远洋地产是一个独立的香港上市公司,只是在财务投资者中,有国企背景的公司和外商投资机构。”在香港举行的业绩发布会上,远洋地产董事局主席李明高调宣称,会“完全尊重、理解和支持包括中远国际在内的所有的财务投资者做的任何决定”,并称,中远的退出对公司运营没有任何的风险。
尽管李明对未来感到很乐观,但他无法回避的是,中远系退出地产行业,市场对远洋地产定位为央企的角色将发生微妙的变化。因央企比较稳定,破产风险小,贷款能力强,远洋地产一直备受追捧。而如今,中远集团早晚会抽离远洋地产,自此之后,远洋地产的融资等方面完全要依仗自身的业务营运能力。
中远退出,谁来接盘?远洋地产的股权显然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随着央企大面积退出,一场争夺地产业务的重组并购随之展开。业界估计,这一次若中远集团减持远洋地产的股份,则中国人寿有望接手。
实际上,中国人寿的地产布局早已开始。2009年12月27日,中国人寿认购远洋地产9.34亿股。增发之后,中国人寿持有的远洋地产股份占扩大后总股本的16.57%,一跃成为远洋地产第二大股东。
这还不是故事的全部。2010年1月12日,中国人寿再次通过连环的资本运作,成了远洋地产的第一大股东。对于远洋地产而言,资金显然并不是重点,其手中可动用的资金超过400亿元。而股东层面的考虑,才是远洋地产多年以来布局的关键所在。
中国人寿可在认购事项完成后并于2010年内,将会向远洋地产董事局提名一名非执行董事。这样的结果,当然是远洋地产所乐见的。国寿进军地产,远洋地产给投资界开启了一个“地产+保险”背景的大型房地产公司的发展前景的猜想。
在这样的情况下,拥有24%股权的远洋地产第一大股东中国人寿是否会增持股份?李明透露,近来有很多投资者和他联络,想要购买中远国际可能抛售的股权,但尚未与中国人寿就业务发展和具体合作有过讨论。
然而,不论国寿是否接盘这8%的股权,可以预见的是,中国人寿相当长一段时间甚至一直会在远洋地产中扮演财务投资者的角色。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或许标志着一个新“万科”的诞生。
第二个万科?
在当初引入中国人寿后,远洋地产高层曾表示,今后远洋地产将成为万科这样的公司,虽然大股东为保利,但在公司的经营层面,却是王石和郁亮“说了算”。在远洋地产对未来的设计中,中国人寿尽管是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但只扮演财务投资人的角色,管理层将真正掌握公司的话语权。
而实际上,中国人寿为远地的大股东,但未派员出任远地的执行董事职位,其中曾担任中国人寿资产管理部门的总经理刘晖,只会出任远地非执行董事一职。远洋地产的董事会,已然形成了管理层控制的格局。
与此同时,一份以信托为形式存在的股权代持计划即将启动,高管层将是其中的主力。根据公告,远洋地产将采取信托的形式。即受托人用远洋地产授出的现金,购入最多占公司已发行股本3%的股份,并以信托方式代相关经甄选的雇员持有,直至该等股份按该计划的条文归属该相关经甄选雇员为止。
这被外界普遍认为是远洋的MBO(管理者收购)进程,事实上,远洋地产一直没有停止MBO的步伐。在上市之前,李明就通过一系列复杂的交易投资远洋地产。远洋地产2009年半年报显示,李明目前拥有远洋地产1.37亿股,占2009年7月30日远洋地产总股本的2.92%市值逾9亿元。
此外,远洋地产早已制订了一个10年期权计划,用10年时间拿出总股本的10%来用于激励核心团队,首次授予2%,以后根据股东大会批准逐步实施。此次信托持股,则被用于执行与落实这一规划。
随着中远集团的退出,以李明为首的管理层进一步获得股权与公司管理的控制权,“第二个万科”更加明晰化。
央企退房谁得益?
从中化最初的进入不难看出,实际上尽管中远集团一手创办了这家公司,但似乎并没有兴趣在这个公司中占据强势的主导地位。李明更是直接表示,“中远集团从2003年就开始按照国务院国资委主辅分离的要求,逐步在减持和退出房地产业务,这次中远集团有关领导表这个态,与以往中远集团在主辅分离、逐步退出房地产业务这种经营策略上完全一致,没有冲突。”
与李明的话相对应的是,就在“退房令”下达之前不久,作为国有企业掌门人,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告诫中央企业说,“老老实实干你的本行、干实业,不要东张西望”,因为“辛苦钱可靠”。
国资委“退房令”公布近两个月,央企陆续执行退出程序。月前,在非房地产主业央企中,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挂牌转让下属nq北京新润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8%股权;中国石化集团北京燕山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挂牌转让了珠海市华瑞物业建设有限公司50%股权及1460万元债权。近来,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出让的非房产主业央企房产项目继续有增无减。
央企退房谁得益?对于此次“退房令”,房地产行业内外出现了一片“叫好声”。这其小,普通消费者的反应最为激烈,他们的观点很明确,央企介入房地产行业是房价居高不下的直接原因之一,限制央企入市,对于房地产行业的平稳发展以及房价的企稳下探会有直接作用,对于他们购房置业是一个“福音”。而对于央企之外的房地产开发商而言,央企的退出,直接意义就是少了78个强劲的对手,他们在土地市场的竞争力重新恢复。
4月9日,招商地产董事总经理林少斌在公司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对于退出房地产业务的央企,我们都在努力接洽,有些项目在洽谈,个别项目签了意向性的东西。大家是兄弟公司,我们有兴趣去合作或收购。”
此外,由于许多房地产企业在地方运营,国资委也鼓励这些企业去和地方国资委、地方政府商量,把企业交到地方政府手中,将企业性质变更为地方国企。
“不过说实话,央企在整个房地产市场中的份额并不大,大家真的没必要用‘阶级斗争’的眼光来看待‘央企退房’这件事。”张建华打趣说,“万科去年销售额1000多亿,但大股东是保利,你说它是央企还是民企?潘石屹当初从万通出来的时候,手中只有300万,现在身家是一百多个亿,你说谁赚了钱?在整个房地产市场上涨的过程中,地方政府、银行,开发商,炒房者……每个参与的人都赚了钱,你说应该调控谁?”
诚然,如果没有房地产行业暴利的驱使,赚的都是“辛苦钱”,又何来“地王”与“退房”之说?
同一天内,央企在北京连拿三个“地王”,无疑触怒了再三表态要稳定房价的政府高层。短短48小时内,在决策层的直接过问之下,国资委以雷霆万钧之势,祭出了一剂猛药:一纸针对78家央企的“房地产退出令”,正式对外宣布。
事情的确是突如其来。就在“退出令”出台前两天,国资委新闻处相关负责人还曾向媒体表示,“尽管争抢地王的企业是央企,但同时也是上市公司,其利用资本市场筹集的资金投资房地产,国资委无法干预。”
“无法干预”转眼间就变成了“勒令退出”,可见此次调整决心之大,迫使诸多涉房央企不得不低头。
3月19日,中远集团总裁魏家福率先表态:“半年之内,退出远洋地产,地产再赚钱也要退。”在78家接到指令的央企中,作为处于“地王风暴”中心的远洋地产背后的央企——中远集团成为了第一家表态的企业。
央企中远集团下属的三级子公司中远国际,目前拥有远洋地产16.5%的股份。中远国际为香港上市公司,中远香港集团拥有中远国际51%的股权。魏家福的话意味着,中远集团下属公司——中远香港集团,将在半年内转让其间接持有的远洋地产约8%的股权。
面对突然来袭的“退房令”,远洋地产董事局主席李明随后表示:“78家非房地产主业的央企的营业额、投资额和开发面积在所有央企里占比不足10%,国资委要求这些企业退出,对整个房地产市场没有什么影响。”
尽管是块大肥肉,尽管一些项目需要多年的苦心经营,但“退房”已经没有任何悬念。剩下的疑问是:什么时间退?如何退?退给谁?一系列复杂问题横亘在“退房”央企面前。
而与此同时,远洋地产自身的变局,已经正在悄悄地进行之中。
远地谋变
几天之后的3月22日,对于远洋地产来说,是非常忙碌的一天。这一天,远洋地产同时发出了三份公告,其中之一便是销售业绩创历史新高的财务报表;远洋地产于2009年获得了143亿元人民币的协议销售额,几乎为2008年的两倍。
除此之外,在同一天发生的一系列迅猛的人士变动,昭示着中远集团正逐步跟“地王风暴”的主角——远洋地产划清界线。
远洋地产原董事局主席李建红及董事局副主席罗东江辞职,原任行政总裁的李明接任董事局主席。李建红职务为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副总裁,由中远及其附属公司委任;罗东江为中化国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主席,由中化集团委任。两名来自央企的代表纷纷去职,此次远洋地产的人事变动,被行业人士认为是“去央企化”的重要一步。
不仅如此,在这一轮人事变动中,中远集闭旗下的中远国际董事总经理王晓东,将出任远洋地产的非执行董事。同时,远洋地产的大股东中国人寿委任中国人寿资产管理部门总经理刘晖,出任远洋地产非执行董事一职。而负责远洋地产东北区域总经理王晓光,将出任执行董事。
经此变动后,远洋地产董事局的布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除4位独立非执董外,其他6席中,远洋地产管理层占3席,中远国际和中国人寿分别占2席和1席。而原来的第三大股东一一中化集团彻底退出了远洋地产董事局。
随后,远洋地产相关人士表示,远洋地产的三大机构投资者,都是财务投资者,对于远洋地产的日常运营与决策,均不“插手”。因此,远洋地产的投资者虽都是国资背景,但远洋地产充其量算是“红筹公司”,而远算不上“国企”或者是“央企”。
对于最新的变动,除了中远划清界线外,市场也普遍解读为远地力求摆脱央企的影子,尽量走向市场化的一步。而新晋成为远洋地产董事局主席的李明,无疑是这盘大棋中最重要的一环。
从“三产”到上市公司
“央企旗下的房地产公司,大多数都是从原来企业的房管处演变来的。”在位于北京城内复兴门的远洋大厦内,中远集团的高级研究员张建华向记者透露。
以中远为例,主业是航运和物流,位列世界500强企业之一。而其旗下的远洋地产成立于1993年,前身为原中远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这家公司的成立,其实是把几家国企的房地产资源装了进去,最开始是为了解决内部员工的住房、办公楼等项目。”张建华介绍,“到后来,才逐渐涉及一些商业开发。”
目前中远集团总部所在的远洋大厦,正是远洋地产开发的项目之一。这栋大楼当初由几家企业共同出资修建,目前只有两层属于中远集团的办公区域,其余各层或租或售,“当初出资公司有的就地用来办公”。
事实上,将远洋地产从一个不起眼的“三产”打造为香港上市公司,10年间,李明功不可没。
李明1986年毕业于吉林大学,1996年任中远国际货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次年,李明调任中远房地产公司董事总经理、总裁。
1997年,自李明谰任中远房地产开始,公司从一个为中远集团盖写字楼并管理的三产公司,开始涉足经营性地产开发。李明当时曾对煤体表示,全方位实现股权多元化,才是企业进行市场化改革的最好选择。 李明很快地就将他的计划转变为现实。在中国房地产市场逐步启动的2002年,中远房地产进行了资产重组,同为央企背景的中化集团入股,使公司由传统的非公司制的国有企业转变成由中远和中化各持50%股份的“有限责任公司”。 一年之后,远洋地产再次引入新股东,中远国际的全资子公司颖博,天津中远,中化全资子公司立丰实业、中国经贸信托,以及独立第三方繁荣集团,分别通过收购母公司股份和增资扩股的方式成为远洋地产股东。自此,远洋地产转制成为7家股东、所有制多元化的中外合资企业。 2007年9月28日,远洋地产的股票在香港联交所主板市场成功挂牌。这个从北京起家的地方企业,成功转型成为上市公司。而远洋地产本身,则已经从13年前的那个“机关单位”,“进化”成一只优质红筹股,2009年销售额超过140亿元。
“也许对于那些产权不明晰的央企来说,退出这一块有些麻烦。”张建华表示,“中远市场化进程起步得非常早,治理结构很清晰,旗下的中远国际与远洋地产也都是上市公司,所有的财务数据你都可以从报表上看到,所以退出几乎不存在任何问题。”
谁来接盘?
诚如张建华所言,“现代公司的运营,主要通过董事会层面运作,而不涉及到具体的经营环节。”
在接到国资委通知的当天,中远集团就召开了董事会,于是迅即有了魏家福的公开 表态。
“远洋地产是一个独立的香港上市公司,只是在财务投资者中,有国企背景的公司和外商投资机构。”在香港举行的业绩发布会上,远洋地产董事局主席李明高调宣称,会“完全尊重、理解和支持包括中远国际在内的所有的财务投资者做的任何决定”,并称,中远的退出对公司运营没有任何的风险。
尽管李明对未来感到很乐观,但他无法回避的是,中远系退出地产行业,市场对远洋地产定位为央企的角色将发生微妙的变化。因央企比较稳定,破产风险小,贷款能力强,远洋地产一直备受追捧。而如今,中远集团早晚会抽离远洋地产,自此之后,远洋地产的融资等方面完全要依仗自身的业务营运能力。
中远退出,谁来接盘?远洋地产的股权显然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随着央企大面积退出,一场争夺地产业务的重组并购随之展开。业界估计,这一次若中远集团减持远洋地产的股份,则中国人寿有望接手。
实际上,中国人寿的地产布局早已开始。2009年12月27日,中国人寿认购远洋地产9.34亿股。增发之后,中国人寿持有的远洋地产股份占扩大后总股本的16.57%,一跃成为远洋地产第二大股东。
这还不是故事的全部。2010年1月12日,中国人寿再次通过连环的资本运作,成了远洋地产的第一大股东。对于远洋地产而言,资金显然并不是重点,其手中可动用的资金超过400亿元。而股东层面的考虑,才是远洋地产多年以来布局的关键所在。
中国人寿可在认购事项完成后并于2010年内,将会向远洋地产董事局提名一名非执行董事。这样的结果,当然是远洋地产所乐见的。国寿进军地产,远洋地产给投资界开启了一个“地产+保险”背景的大型房地产公司的发展前景的猜想。
在这样的情况下,拥有24%股权的远洋地产第一大股东中国人寿是否会增持股份?李明透露,近来有很多投资者和他联络,想要购买中远国际可能抛售的股权,但尚未与中国人寿就业务发展和具体合作有过讨论。
然而,不论国寿是否接盘这8%的股权,可以预见的是,中国人寿相当长一段时间甚至一直会在远洋地产中扮演财务投资者的角色。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或许标志着一个新“万科”的诞生。
第二个万科?
在当初引入中国人寿后,远洋地产高层曾表示,今后远洋地产将成为万科这样的公司,虽然大股东为保利,但在公司的经营层面,却是王石和郁亮“说了算”。在远洋地产对未来的设计中,中国人寿尽管是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但只扮演财务投资人的角色,管理层将真正掌握公司的话语权。
而实际上,中国人寿为远地的大股东,但未派员出任远地的执行董事职位,其中曾担任中国人寿资产管理部门的总经理刘晖,只会出任远地非执行董事一职。远洋地产的董事会,已然形成了管理层控制的格局。
与此同时,一份以信托为形式存在的股权代持计划即将启动,高管层将是其中的主力。根据公告,远洋地产将采取信托的形式。即受托人用远洋地产授出的现金,购入最多占公司已发行股本3%的股份,并以信托方式代相关经甄选的雇员持有,直至该等股份按该计划的条文归属该相关经甄选雇员为止。
这被外界普遍认为是远洋的MBO(管理者收购)进程,事实上,远洋地产一直没有停止MBO的步伐。在上市之前,李明就通过一系列复杂的交易投资远洋地产。远洋地产2009年半年报显示,李明目前拥有远洋地产1.37亿股,占2009年7月30日远洋地产总股本的2.92%市值逾9亿元。
此外,远洋地产早已制订了一个10年期权计划,用10年时间拿出总股本的10%来用于激励核心团队,首次授予2%,以后根据股东大会批准逐步实施。此次信托持股,则被用于执行与落实这一规划。
随着中远集团的退出,以李明为首的管理层进一步获得股权与公司管理的控制权,“第二个万科”更加明晰化。
央企退房谁得益?
从中化最初的进入不难看出,实际上尽管中远集团一手创办了这家公司,但似乎并没有兴趣在这个公司中占据强势的主导地位。李明更是直接表示,“中远集团从2003年就开始按照国务院国资委主辅分离的要求,逐步在减持和退出房地产业务,这次中远集团有关领导表这个态,与以往中远集团在主辅分离、逐步退出房地产业务这种经营策略上完全一致,没有冲突。”
与李明的话相对应的是,就在“退房令”下达之前不久,作为国有企业掌门人,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告诫中央企业说,“老老实实干你的本行、干实业,不要东张西望”,因为“辛苦钱可靠”。
国资委“退房令”公布近两个月,央企陆续执行退出程序。月前,在非房地产主业央企中,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挂牌转让下属nq北京新润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8%股权;中国石化集团北京燕山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挂牌转让了珠海市华瑞物业建设有限公司50%股权及1460万元债权。近来,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出让的非房产主业央企房产项目继续有增无减。
央企退房谁得益?对于此次“退房令”,房地产行业内外出现了一片“叫好声”。这其小,普通消费者的反应最为激烈,他们的观点很明确,央企介入房地产行业是房价居高不下的直接原因之一,限制央企入市,对于房地产行业的平稳发展以及房价的企稳下探会有直接作用,对于他们购房置业是一个“福音”。而对于央企之外的房地产开发商而言,央企的退出,直接意义就是少了78个强劲的对手,他们在土地市场的竞争力重新恢复。
4月9日,招商地产董事总经理林少斌在公司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对于退出房地产业务的央企,我们都在努力接洽,有些项目在洽谈,个别项目签了意向性的东西。大家是兄弟公司,我们有兴趣去合作或收购。”
此外,由于许多房地产企业在地方运营,国资委也鼓励这些企业去和地方国资委、地方政府商量,把企业交到地方政府手中,将企业性质变更为地方国企。
“不过说实话,央企在整个房地产市场中的份额并不大,大家真的没必要用‘阶级斗争’的眼光来看待‘央企退房’这件事。”张建华打趣说,“万科去年销售额1000多亿,但大股东是保利,你说它是央企还是民企?潘石屹当初从万通出来的时候,手中只有300万,现在身家是一百多个亿,你说谁赚了钱?在整个房地产市场上涨的过程中,地方政府、银行,开发商,炒房者……每个参与的人都赚了钱,你说应该调控谁?”
诚然,如果没有房地产行业暴利的驱使,赚的都是“辛苦钱”,又何来“地王”与“退房”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