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以民族村寨最为集中、典型的贵州省黔东南州为例,探讨区域村寨旅游空间演变过程特征及驱动机制,得出结论:(1)黔东南州民族村寨旅游空间格局呈集聚模式,其演变遵循了"点-线-面"的扩展过程,上朗德、青曼、西江苗寨等一些先行开发的"首位"村寨成为区域旅游空间演变的起点;(2)民族文化、地理近邻、交通流是其空间扩散的路径和网络结构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3)民族村寨旅游生产空间集聚演变受知识溢出、市场溢出和政府能动的"三大效应"驱动,是自组织、需求和政策共同作用结果。民族村寨旅游空间网络结构的演进推动区域
【机 构】
:
贵州财经大学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贵州贵阳550025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基金项目】
:
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西南民族地区旅游乡村内生发展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8XMZ068)。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民族村寨最为集中、典型的贵州省黔东南州为例,探讨区域村寨旅游空间演变过程特征及驱动机制,得出结论:(1)黔东南州民族村寨旅游空间格局呈集聚模式,其演变遵循了"点-线-面"的扩展过程,上朗德、青曼、西江苗寨等一些先行开发的"首位"村寨成为区域旅游空间演变的起点;(2)民族文化、地理近邻、交通流是其空间扩散的路径和网络结构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3)民族村寨旅游生产空间集聚演变受知识溢出、市场溢出和政府能动的"三大效应"驱动,是自组织、需求和政策共同作用结果。民族村寨旅游空间网络结构的演进推动区域旅游产业集群和区域共同市场的形成,影响区域生产要素的配置与流动,促进民族地区以村寨旅游驱动的乡村内生发展。
其他文献
采取布迪厄提出的资本转换理论,通过对贵州侗族村寨"N"合作社精英Y的行动轨迹转变过程的研究,发现农民合作社精英既受惠于又受制于地方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在合作社发起阶段处理强关系网络时,其行动习性能够有效发挥作用,但是进入外部市场世界的弱关系网络时,其行动策略却难以适应,陷入各种麻烦和危机中。该案例研究启示,民族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转型需要通过能力建设,帮助合作社精英矫正行动轨迹,不断调适新的经营环境和社会关系。
从历史人类学"向下研究"的理论视角探讨了汉晋时期中国-罗马丝绸之路开辟及其文化想象。文献分析表明,汉晋时期罗马帝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幅员辽阔、交通发达、政治制度健全、农业发达、物产富饶的大帝国,中国-罗马双方在财货需求和政治建功推动下共同开创了后来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商贸、文化交往通道,但两国之间的直接交流交往依然较少,汉晋时期的史家沿用传统的见识与宇宙观等来比附、想象罗马国人的形象、地理位置。
西南边境地区外籍务工人员在空间上呈现出边境沿线村落的分散性嵌入和口岸城镇的整体性嵌入两种类型。差异性嵌入的提出能够从地方性的视角来描述不同区域下外籍务工群体空间聚集或者分散的特征,并能更为多样地呈现出边界管理、族裔特质与社会经济特征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也能反映出边境地区人口迁移流动所依托的"基础设施"的作用机制过程。
当前,微信群成了离乡人群重要的社交媒介,养老群体因其年龄、身份的特殊,在微信群上的媒介行动有着自身的特点。研究基于社区传播视角,通过对成都市S区的养老群体的微信群使用情况进行深入和"在线"的考察,发现他们选择和使用微信群应对社区地域上的分散,依照"地缘""业缘"构建基于微信群多元、多层次、交叉的传播基础结构,再通过微信群加强社区社会关系纽带、开展集体活动、参与公共事务、凝聚共同体意识以实现社会关系的重构。
从新时代以高质量立法为核心的立法理念来看,地方生态立法存在生态环保立法范围交叉重复、起草渠道较为单一、立法"部门化"倾向与"自由裁量权"设置过于原则、公众参与度与实效不足、监督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等局限性。在地方高质量生态立法工作机制建设中,需要建立完善立法项目协同工作机制,强化人大主导立法,建立完善制度化的利益协调工作机制,健全公众参与立法工作机制,提升地方立法后评估长效工作机制,最终实现高质量立法,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基于田野调查,从共生理论视角研究白倮彝族人的人牛关系,讨论人与动物背后的文化意义,探讨人与动物的共生性。认为从牛是白倮彝族人农耕社会的有机组成、人牛共居的基本互动空间以及牛与白倮彝族人的节日习俗等方面,体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是共生的,不可替代的。以期为促进"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建设提供借鉴意义。
生活垃圾是滋生病菌与传播病毒的重要途径,生活垃圾全程管控直接影响公共卫生安全与人居环境质量,城市小区生活垃圾分类处置是实现生活垃圾从"控源"到"断后"全程管控的关键。居民生活垃圾网格化管理以城市小区为基本单元,逐层细分网格成员主体责任并落实网格任务,推动生活垃圾源头分类的真正落地,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促进环境与城市生活的协调发展。特别是在非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多元主体联防联控机制有效衔接生活垃圾源头分类与投放、垃圾回收与运输、垃圾末端处理全过程,实现生活垃圾无漏洞、无死角、无盲
国家级"非遗"项目布朗族弹唱对曼夕村民文化自信具有重要形塑作用,"非遗"项目带来的文化自信可辐射至乡村产业发展等方面。文化自信对民族地区乡村产业振兴的作用具体表现为:文化自信激发民族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文化资源的资本化,实现文化与产业的有效对接,从而推动茶叶等民族传统产业的复兴与发展。
城市化进程中,昆明散居白族的语言以及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习俗在传承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多元文化间的交流交往使白族文化与其他文化相互交融。在社区、家庭自然习得基础上,通过民族文化寻根、民族文化研究、民族文化重构等方式,昆明散居白族实现了民族文化的传承;通过发展白族霸王鞭表演机制、推动城市周边旅游文化体验、组建文化艺术团体、开展文化艺术活动等方略,昆明散居白族文化在创新中与城市文化同行。
2009年以来,广西在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资金投入、建设内容扩展、建设项目数量、数字化服务及特色文化融入等方面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创造了欠发达地区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广西经验,成为深受基层群众欢迎的为民办实事项目和切实保障基层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文化惠民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发展不均衡、需求不匹配、机制不健全、整合不充分等问题。为进一步提升广西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保质保量完成广西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规划目标,更好地推进广西乡村振兴建设工作,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