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化学新课程改革应将化学实验作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途径,以此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形成求学所必需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探究实验的教学功能,并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广阔平台。
[关键词]化学实验 新课程改革 实验探究
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化学实验教学,实验往往是理论知识的“附属品”,无论是教师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基本上都是验证性实验。现代化学教学观认为,化学教学不仅应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探索化学知识的过程和学习方法的训练,也就是学会学习,以此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形成求学所必需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化学新课程改革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将化学实验作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途径,强调实验教学的探究性,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如何才能实现这一转变呢?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一点体会。
一、充分发挥探究实验的教学功能
1.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探究实验教学与传统实验教学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学生不再是一味地听教师讲、看教师做,而是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自己分配时间,进行方案设计,并操作实验,最后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能真正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由此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例如,在做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中出示一些实验仪器:集气瓶、双孔橡皮塞(上有导管、燃烧匙)、烧杯、弹簧夹、酒精灯(火柴)等;一些药品:磷、硫、木炭、水等,让学生自己选择并设计测定氧气含量的方案,然后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同学门得出了不同的结论。选择木炭和硫磺的同学得出:空气中氧气含量很少;而选择红磷的同学则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为五分之一的结论。为什么?通过和学生一起探讨、分析,得出主要原因是生成物的状态不同;由于木炭和硫磺燃烧后的生成物是气体,干扰了有效测定。而红磷燃烧后的生成物是固体,得到较为有效的测定。明确原因之后,如果再为学生提供一次实验的机会,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就会达到最高点,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了质的转变,由“要我做”变为“我要做”。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就是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最终目的。探究实验教学给学生提供了主动探求知识的宽松环境,调动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
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在做完课本上规定的实验后,我没有就此结束,而是又提出了一个新问题:两根高低不同的蜡烛,保证灯芯长短、粗细相同,在相同的环境中点燃,然后用一个烧杯倒扣下去,蜡烛能否长时间持续燃烧?若熄灭,应该是哪一根蜡烛先熄灭?学生根据所学内容互相商讨并得出结论:蜡烛会熄灭而且是低的蜡烛先熄灭。事实是怎样的呢?我找了一位同学到讲台上完成这一实验。结果令学生大吃一惊,蜡烛都熄灭了,但却是高的蜡烛先熄灭!学生的好奇心一下被调动起来都跃跃欲试,于是,我又找了几位同学重复实验,结果相同。面对这一出乎意料的结果,大家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并对比了两个实验中二氧化碳的不同来源,结合物理课中学到的热气上升的原理,得出了圆满的结论。这一实验的引入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更有助于学生形成实事求是、认真探索的科学态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广阔平台
1.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和完成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他的自主性和开放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独立完成实验探究。例如,在做“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中和反应”这一实验时。让学生提出质疑“盐酸与氢氧化钠都是无色的溶液反应也没有任何实验现象,二者真的发生了反应?”经过思考学生提出猜想“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但无法确定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学生制定计划“用酚酞试液或石蕊试液来验证二者发生了反应”,再通过一系列的实验验证、解释、反思、交流等步骤使学生真正明确中和反应的实质。又如,盐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那么使石蕊试液变红色的是氢离子还是氯离子?再通过学生猜想假设,然后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探究获得结论。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作风,逐渐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充分运用身边的物品开展实验探究
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我常常设置一些让学生利用身边已有材料就可以完成的探究小实验,这对激发学生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比如,在学习铁的性质时提前一周我就布置学生完成这样一个家庭实验:把两只铁钉分别浸没在油和蒸馏水中(蒸馏水通过煮沸的自来水得到),再取一只铁钉让其一半浸没在水中,每天观察现象并记录。一周后,当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学生通过交流已有的实验事实,深刻的理解并掌握铁生锈的条件。生活实验的开发,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学生扩大了视野,培养了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而且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总之,实验探究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的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由于科学探究既作为学习的方式,又作为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所以科学探究必须落实在各个内容主题的学习中,不应孤立地进行探究方法的训练。
(作者单位:山东章丘市旭升中学)
[关键词]化学实验 新课程改革 实验探究
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化学实验教学,实验往往是理论知识的“附属品”,无论是教师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基本上都是验证性实验。现代化学教学观认为,化学教学不仅应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探索化学知识的过程和学习方法的训练,也就是学会学习,以此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形成求学所必需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化学新课程改革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将化学实验作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途径,强调实验教学的探究性,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如何才能实现这一转变呢?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一点体会。
一、充分发挥探究实验的教学功能
1.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探究实验教学与传统实验教学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学生不再是一味地听教师讲、看教师做,而是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自己分配时间,进行方案设计,并操作实验,最后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能真正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由此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例如,在做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中出示一些实验仪器:集气瓶、双孔橡皮塞(上有导管、燃烧匙)、烧杯、弹簧夹、酒精灯(火柴)等;一些药品:磷、硫、木炭、水等,让学生自己选择并设计测定氧气含量的方案,然后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同学门得出了不同的结论。选择木炭和硫磺的同学得出:空气中氧气含量很少;而选择红磷的同学则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为五分之一的结论。为什么?通过和学生一起探讨、分析,得出主要原因是生成物的状态不同;由于木炭和硫磺燃烧后的生成物是气体,干扰了有效测定。而红磷燃烧后的生成物是固体,得到较为有效的测定。明确原因之后,如果再为学生提供一次实验的机会,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就会达到最高点,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了质的转变,由“要我做”变为“我要做”。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就是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最终目的。探究实验教学给学生提供了主动探求知识的宽松环境,调动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
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在做完课本上规定的实验后,我没有就此结束,而是又提出了一个新问题:两根高低不同的蜡烛,保证灯芯长短、粗细相同,在相同的环境中点燃,然后用一个烧杯倒扣下去,蜡烛能否长时间持续燃烧?若熄灭,应该是哪一根蜡烛先熄灭?学生根据所学内容互相商讨并得出结论:蜡烛会熄灭而且是低的蜡烛先熄灭。事实是怎样的呢?我找了一位同学到讲台上完成这一实验。结果令学生大吃一惊,蜡烛都熄灭了,但却是高的蜡烛先熄灭!学生的好奇心一下被调动起来都跃跃欲试,于是,我又找了几位同学重复实验,结果相同。面对这一出乎意料的结果,大家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并对比了两个实验中二氧化碳的不同来源,结合物理课中学到的热气上升的原理,得出了圆满的结论。这一实验的引入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更有助于学生形成实事求是、认真探索的科学态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广阔平台
1.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和完成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他的自主性和开放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独立完成实验探究。例如,在做“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中和反应”这一实验时。让学生提出质疑“盐酸与氢氧化钠都是无色的溶液反应也没有任何实验现象,二者真的发生了反应?”经过思考学生提出猜想“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但无法确定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学生制定计划“用酚酞试液或石蕊试液来验证二者发生了反应”,再通过一系列的实验验证、解释、反思、交流等步骤使学生真正明确中和反应的实质。又如,盐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那么使石蕊试液变红色的是氢离子还是氯离子?再通过学生猜想假设,然后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探究获得结论。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作风,逐渐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充分运用身边的物品开展实验探究
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我常常设置一些让学生利用身边已有材料就可以完成的探究小实验,这对激发学生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比如,在学习铁的性质时提前一周我就布置学生完成这样一个家庭实验:把两只铁钉分别浸没在油和蒸馏水中(蒸馏水通过煮沸的自来水得到),再取一只铁钉让其一半浸没在水中,每天观察现象并记录。一周后,当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学生通过交流已有的实验事实,深刻的理解并掌握铁生锈的条件。生活实验的开发,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学生扩大了视野,培养了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而且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总之,实验探究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的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由于科学探究既作为学习的方式,又作为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所以科学探究必须落实在各个内容主题的学习中,不应孤立地进行探究方法的训练。
(作者单位:山东章丘市旭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