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自拟考题 感受答题要义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vincent_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精读文本,概括文本主要内容,提炼文本主旨和主要表现手法,并在此基础上尝试自拟试题与答案,在师生评点中修正答案,感受依旨会文、依旨答题要义。
  【关键词】阅读 内容 主旨 感悟要义
  
  文学作品阅读高考题的解答,重在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主旨和手法的把握,对关键句子的解读和对文章结构、表现手法的理解、赏析与表述。从阅读角度看,影响学生分数的主要因素不是知识,不是能力,更多的是阅读品质、答题方法、思路与技巧,尤其是学生往往不能或不愿深入文本,并设身处地地去易位揣摩命题人的思路与意图,常常是你问你的,我说我的,不善于依旨会文、依旨会题、依旨解题,答题或游离于文章主旨之外,或以空对空,或以偏概全,或答非所问。鉴此,我们在高三语文复习中进行了诸如文学作品阅读自行命题、自拟答案、师生点评,从中感悟解题要义的阅读训练。下面仅就《总想为你唱支歌》的阅读为例撮举一二加以阐释。
  总想为你唱支歌
  走一趟大西北,就像走在一块失去平衡的地块上。
  这是一个怎样倾斜了的世界啊!
  夕阳里的左公柳默默地伫立着。大漠的风沙在它们身上刻下了斑斑驳驳的伤痕。我曾见过一幕震慑人心的景象。那是一株在狂虐风暴中被击倒的左公柳。这老柳并没有就此死亡。在它倒伏的身躯下,庞杂的根系一半裸露在地上,一半残留在地下。于是,残留在地下的根系便顽强地负起了生命的全部使命。茂密的枝叶在倒下的躯体上依然生长得非常美丽,每一片叶子在阳光映照下好像一串串晶莹发光的绿宝石。
  去民勤县拜访苏武山,公路有一半被流沙所拥没。民勤被喻为沙海中的孤岛,四周为浩瀚沙漠所包围。苏武牧羊的故事听说就发生在民勤已经干枯的北海边。有话流传:“民勤无天下人,天下有民勤人。”一曰民勤之艰苦,外乡人都望而生畏,不肯前来安营扎寨;二曰民勤人肯吃苦,敢于外出闯荡。在民勤,常常能见到这样的画面:一个农人,一匹骆驼,一辆小板车,在泥沙的路上踽踽走着。落日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那农人裸露的脸和手是黑的而且皱着,那农人转动的眼珠是迟缓的却是渴望的。他们就在这一派灰黄的鸿蒙中往返着。由于降生在这样一个巨大的空间里,他们已无所谓大。由于生存在这样一块没有生迹的土地上,他们亦无所谓无。他们知道属于自己的只有一个:要想活下去,只有向命运抗争。
  在戈壁上赶路,还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片片疤痕累累、粗壮结实的胡杨林,因缺水而死亡了。仿佛是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死亡的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一条条高高举起的痉曲干枯的胳膊直指蓝天,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为死去的自己。荒漠戈壁上随处可见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水的枯枝败草的尸体,唯有枯死的胡杨林的方阵总使我热泪盈眶。
  在戈壁大漠中赶路,满目皆是这巨大的悲壮。走一趟大西北,人会坚强几分;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在大西北我曾拣回一枚戈壁石。谁也无法读出它的年龄,谁也无法估出它的身价。它体不盈握,状若鹅卵,但通体的赤红中沁着几缕淡淡的乳白,红白相间的石纹如涌动的江潮。记得那天就是这石纹吸引了我,从此我们再没分离。月光溶溶地罩着它,珠圆玉润般生辉,沉鱼落雁般美丽。多少夜我与它默默对视,静谧中总听见一个声音在呼喊我。那声音苍凉而低沉,那声音遥远而神秘,那声音从不可知的地方飘来,又消散在不可知的地方。每每从沉思中醒来,心湖里便又涨潮似的涌动一层情思。
  也许有那么一天,大家会猛然醒悟: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那里挤满了人,矗满了楼,停满了车。人们会发现,大西北正在呼唤我们。尽管那里的风是干燥的,水是咸涩的,但那里有可以让鸟儿展翅翱翔的天空,那里有可以让生命茁壮生长的绿洲。是的,会有那么一天,大西北会像海市蜃楼一样美丽,到那时,倾斜的了世界会重新平衡。
  一、精读全文,整体把握文意,概括主要内容(写了什么?)、文章主旨(为什么写?)和主要表现手法(如何写?)
  写了什么(内容):顽强的左公柳、坚韧的民勤人、刚毅的胡杨林、诱人的戈壁石。
  为什么写(主旨):赞美顽强不息的大西北精神,百折不挠的生命力,并借对戈壁石的描写呼唤人们为改变大西北付出行动。坚信大西北重现生迹与美好。
  如何写(手法):用江南和大西北作对比,凸显大西北精神;用左公柳、胡杨林烘托大西北精神;用戈壁石象征大西北的美好,暗喻大西北的召唤。
  高考文学作品的阅读,重在理清文本结构思路,整体把握文本主要内容、文章主旨和艺术手法。这样无疑能够强化答题的准确性,提高阐释的有效性,减少答题的盲目性、片面性、表象性。例如2008年湖北卷第16题,要求从主旨的角度概括“雾”的特点,70%的考生都能精炼地概括出“雾大”、“雾浓”、“雾白”的特点,却只能得0分。不能说这些考生都没有概括能力,只是没有结合文章主旨深入分析“雾”的“模糊性”、“遮蔽性”,忽视了对文意的整体把握,缺少答题时主旨元素的注入意识。因此,阅读答题的关键程序是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整体领会并提炼出文章主旨而后再依旨答题至关重要。
  二、指导学生仿效高考阅读自命阅读题并自拟“参考答案”
  《高考大纲》对现代散文阅读的能力要求包括三个方面:理解、分析与综合、鉴赏评价。我们指导学生通读全文,归纳内容要点。然后分析文章写这些内容是要向读者渲泄一种什么情感,或者表达一种什么理念,或者讴歌一种什么精神。进而确定文章又是借助什么手段来表现这一主旨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参考现代文阅读能力的三个要求,并结合从《总想为你唱支歌》中业已概括出的主旨与内容,自拟阅读考题并拟订“参考答案”,然后宣讲并集体点评。出于自尊心与好胜心,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格外投入。
  [学生甲]“这是一个怎样倾斜的世界啊!”为什么说大西北是一个倾斜的世界?
  [所附答案]因为大西北生态环境恶劣,又地处黄土高原由西向东倾斜的坡面,给人的视觉形态就是一个倾斜的世界。
  [症结与对策点评]没能扣住主旨阐释文中句子的含意,只是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答题。结合倒数第二段的议论和全文主旨,显见大西北人民有坚韧刚毅的精神却没有南方的玲珑剔透;大西北有可以让鸟儿展翅翱翔的天空,有可以让生命茁壮成长的绿洲,却缺乏人才,没能开发,所以是“倾斜”的。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考生往往游离主旨,写“我”所想,主观臆测,望文生义,各说各话。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哪怕只是对一个词语的理解,都得以文本主旨为皈依,瞻前顾后,依旨会意,依旨答题。
  [学生乙]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手法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所附答案]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和想象的表现手法写胡杨林。这样写的好处是形象生动。
  [症结与对策点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所指是表达效果。表达效果的阐释一定要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和主旨(什么对象的什么精神)来回答,不能就一个“形象生动”了事。枯死的胡杨林没有生命,但作者却赋予其生命情态(挺立着不肯倒下),把死的东西写活了,这种写活的手法就是拟人。同时把枯死的胡杨林比作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把死去却不肯倒下萎败的胡杨林想像成牺牲却不肯倒下的战士来写,这就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胡杨林顽强的生命力、坚强的意志力,所以第二问的答案应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胡杨林死而不屈的精神。
  题干中如果有“试析”、“简析”、“说说”这类词语,答题时就常常需要三步拓展。(如图):
  
  如此依旨会意,依旨答题,就会减少盲目性,避免雾里看花,真正做到成竹在胸,有效答题。
  ★作者简介:邝培祥,华中农业大学附属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介绍了浙江石金玄武岩纤维有限公司研制的玄武岩纤维(GBF)复合筋材在我国7个新一代地震地磁台建筑物工程中的应用情况。工程应用表明,GBF复合筋的磁化率〈5×10-7,不但具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中,仍然存在几个实质性的问题需要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到底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基础是什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正确内涵如
2012年4月30日,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格林维尔一帝斯曼迪尼玛于今日宣布,其位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格林维尔的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乙烯(UHMWPE)材料制造厂取得了几项重要的成就,彰显了该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汽车在动力性的改进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这种势头必将持续,跨入下个世纪。汽车技术发展的另一重要方面,是对稳定性控制的提高,这在近几年才在产品上得到应
语文是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学科,只有掌握好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才能在以后其他各科的学习中有更好地表现。因此,语文学科教学是重中之重。伴随着日益完善
采用模压法制备了碳纤维(CF)/碳化硅(SiC)增强摩阻材料,通过摩擦试验研究了CF和SiC质量分数及CF长度对材料摩擦磨损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SiC质量分数的增加,摩擦系数和磨损率
当一个普通钢制汽车引擎罩用铁锤沉重敲打时,其油漆盖板通常将凹陷。去年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工程研究所开发出一种碳纤维小汽车,当其引擎盖板受沉重敲打时,碳纤维复合材料的
我国民法通则第6条规定“国家政策”作为民法的渊源之一,但是对国家政策的概念没有明确界定,其制定主体、适用范围、与民事法律之间的关系都存在模糊性,国家政策在民事法律领
和谐社区建设是顺利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贯穿于城镇化建设的全过程,是农民群众适应城镇化过程的需要。和谐社区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有:社区在方便农民群众生活的同时,也使农
9月下旬的一天.我曾到鼓楼区教研室负贵承办的南京市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上作讲座.一到那里.就听说头一天请五十中李老师就《老王》上了一节研究课,非常成功。由于我曾在外市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