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高中和谐德育是在和谐德育的道德板块层面、机制板块层面、方式板块层面、情感板块层面和效应板块层面建立的一种道德教育体系。这个体系要采用和谐德育实践策略,推动德育与德育主体的和谐,促进个体的道德生命要素沿着个性特色协调均衡发展。
【关键词】 和谐德育建构操作
目前,高中生道德失范和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已成为国际问题,并把青少年犯罪与环境污染、贩毒吸毒称之为三大公害。尤其是青少年犯罪问题,各国引起了高度重视,无论是教育职能部门还是国家政府,包括联合国组织,都将其作为首要问题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是从法律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和哲学的角度全方位展开的,研究的重点定位在德育“预防”上。但是,对于如何实施“和谐德育”,从本源上解决问题,尚未引起重视。
1高中和谐德育的建构
高中和谐德育的模型在对和谐德育认识的基础上,依据高中教育规律及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可以建构为五个方面的功能板块:
1.1组建和谐的道德元素。这主要从和谐德育的心理、个性、原则、需要、行为、情感、态度等方面,全方位建构和谐道德认知。这种建构要从传统道德里吸收精华作为和谐道德元素;依据法纪教育要求和高中生行为规范教育要求建立和谐道德的规则;依据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新时期人们生态的要求建立和谐道德特征。
1.2形成和谐的教育合力。和谐德育机制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领域的德育因素,为执行目标整合成的,相互衔接贯通,并具有互动互补的功能。这种联系和功能使任一种德育因素不仅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而且对其它因素产生影响,并延续其它因素的意义。这个板块的结构,由和谐德育对学校教育整体进行滲透的机制、学生生活的学校家庭社区三维空间的德育贯通的机制、教育以显性表征和隐性表征存在的两种形态互补的机制、德育因素和学生心理因素两个层面互化的机制组成。
1.3采用和谐的教育手段。和谐德育是以和谐的德育形式和德育方法实施和谐教育的方式。和谐的德育形式体现为民主意义、尊重特征、个性化特点和服务性本质,能促进主体自我教育行为的生成。和谐的德育方法具有诱导性和驱动性,能引发情感因素,激发主体性精神。和谐教育要求德育适应对象接受的程度和心理过程推进,顺着个体生命的天性发展天性,立足于个性特征发展个性。由此,这个板块的要点包括德育形式、德育方法、和谐教育的性质要求。
1.4用爱播撒和谐的种子。和谐德育的情感是来自学校、家庭和社区的致善的爱心;是对学生表现出的体贴的行动、宽容的胸怀;是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催化剂,更是让学生“产出”和谐道德的温床。由此,这个板块体现在教育“施爱”和学生“受爱”“生爱”两个方面。
1.5推进学生和谐地发展高中实施。和谐德育的效应就是推动学生和谐发展。学生的和谐发展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学生自身内部各种德育要素发展达到均衡同一而形成整体;二是学生与社会全面和谐融入而成为整体不可分割的一员;三是外界教育融入学生心灵而与他们的道德生命结合为整体。由此,这个板块是紧扣和谐发展发展目标,追求整体性和谐而从三个方面建构的。
2高中和谐德育的操作
2.1强化认知的建构。首先,要把传统美德的核心内容作为和谐道德的基本元素,建立学生认知的基点。中国传统美德的核心内容集中体现为十点:天人合一、勤劳节俭、自强不息、贵中尚和、矢志爱国、敬老爱幼、诚信守诺、知耻自省、居仁由义、慎独守规。
其次,要让学生感知以上元素辐射到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和现代人的生态要求后,形成不同特征的素质。例如:具有吸纳、谦逊、谅解、包容、忍耐、欣赏、热爱、感恩、回报等行为特征的做人素质,等等。
再次,要让学生受到法纪教育,提高遵纪守法的觉悟。
2.2强化合力的优势。在和谐德育对学校教育进行整体渗透的机制系统,合力的优势是驱动德育目标同归。为此,和谐德育渗透到其它教育后,要发挥其它教育的特点实施和谐道德,把作为学生中心任务和核心责任的,按目标、计划、层次、系列推进的学习变成主体道德发展的依托和平台在学校、家庭、社区三维空间贯通的机制系统,合力的优势是驱动德育力量同作。为此,学校、家庭、社区要形成德育的目标共建、策略共商、资源共享、工作分担、功能互补、责任同负的和谐合作关系。
在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互补的机制系统,合力的优势是驱动德育影响同质。为此,要营建适应显性德育要求的隐性德育环境,打造和谐的校园文化、家庭文化和社区文化,让学生在不同教育形态的同质作用下和谐发展。
在德育因素和学生心理因素互化的机制系统,合力的优势是驱动德育对学生的同化。为此,德育要让德育因素进入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心灵过程,使之与学生心理相容而转化为学生自我的因素;让学生的心理在和谐的德育情景影响下与德育要求同化而发展。
2.3强化和谐特征。一方面,学校要坚守人本教育原则,倡导个性化教育和服务性教育,维护和激发学生的主体性精神;重视体验教育和自我教育,让教育成为学生的自组行为。
另一方面,教育者除了坚守爱的底线外,还要做到:以良好的人格影响学生、以榜样示范作用于学生、以诱导性话语启发学生、以个性化目标引领学生、以自由平台放手学生、以严格的规范调控学生、以持恒的毅力帮助学生、以激励的手段驱动学生、以辩证的哲识评价学生,促进德育与学生全面和谐相容。
2.4强化爱心交流。首先,教育者要“以爱激爱”,扩大与学生主体的心理相容度。这表现为关怀学生的身体,抚慰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引导学生迈向人生价值。
其次,要引导学生“体验生爱”,扩大学生与社会与自然的相容度。让学生进行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体验,产生爱自然、爱社会、爱家庭、爱生活、爱自我的和谐道德情感。
强化元认知过程,重点培养道德自知能力,道德体验能力、道德反思能力、道德评价能力和道德调控能力。这落实到日常具体道德生活上,要让学生每天每事自觉认知、反思和监控自己遵纪守法、尊师敬长、诚心待人、踏实做事、言行文明、与人为善、友好周围、帮助他人、关心集体、爱护公物、讲究卫生、沉着冷静、适应环境、知错善改、勤奋俭朴、性格情绪、践行理想、意志毅力等状况。并从这些方面制定出更为具体的细则,建构评价标分。让具体的细节过程推进学生和谐道德的形成。
【关键词】 和谐德育建构操作
目前,高中生道德失范和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已成为国际问题,并把青少年犯罪与环境污染、贩毒吸毒称之为三大公害。尤其是青少年犯罪问题,各国引起了高度重视,无论是教育职能部门还是国家政府,包括联合国组织,都将其作为首要问题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是从法律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和哲学的角度全方位展开的,研究的重点定位在德育“预防”上。但是,对于如何实施“和谐德育”,从本源上解决问题,尚未引起重视。
1高中和谐德育的建构
高中和谐德育的模型在对和谐德育认识的基础上,依据高中教育规律及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可以建构为五个方面的功能板块:
1.1组建和谐的道德元素。这主要从和谐德育的心理、个性、原则、需要、行为、情感、态度等方面,全方位建构和谐道德认知。这种建构要从传统道德里吸收精华作为和谐道德元素;依据法纪教育要求和高中生行为规范教育要求建立和谐道德的规则;依据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新时期人们生态的要求建立和谐道德特征。
1.2形成和谐的教育合力。和谐德育机制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领域的德育因素,为执行目标整合成的,相互衔接贯通,并具有互动互补的功能。这种联系和功能使任一种德育因素不仅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而且对其它因素产生影响,并延续其它因素的意义。这个板块的结构,由和谐德育对学校教育整体进行滲透的机制、学生生活的学校家庭社区三维空间的德育贯通的机制、教育以显性表征和隐性表征存在的两种形态互补的机制、德育因素和学生心理因素两个层面互化的机制组成。
1.3采用和谐的教育手段。和谐德育是以和谐的德育形式和德育方法实施和谐教育的方式。和谐的德育形式体现为民主意义、尊重特征、个性化特点和服务性本质,能促进主体自我教育行为的生成。和谐的德育方法具有诱导性和驱动性,能引发情感因素,激发主体性精神。和谐教育要求德育适应对象接受的程度和心理过程推进,顺着个体生命的天性发展天性,立足于个性特征发展个性。由此,这个板块的要点包括德育形式、德育方法、和谐教育的性质要求。
1.4用爱播撒和谐的种子。和谐德育的情感是来自学校、家庭和社区的致善的爱心;是对学生表现出的体贴的行动、宽容的胸怀;是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催化剂,更是让学生“产出”和谐道德的温床。由此,这个板块体现在教育“施爱”和学生“受爱”“生爱”两个方面。
1.5推进学生和谐地发展高中实施。和谐德育的效应就是推动学生和谐发展。学生的和谐发展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学生自身内部各种德育要素发展达到均衡同一而形成整体;二是学生与社会全面和谐融入而成为整体不可分割的一员;三是外界教育融入学生心灵而与他们的道德生命结合为整体。由此,这个板块是紧扣和谐发展发展目标,追求整体性和谐而从三个方面建构的。
2高中和谐德育的操作
2.1强化认知的建构。首先,要把传统美德的核心内容作为和谐道德的基本元素,建立学生认知的基点。中国传统美德的核心内容集中体现为十点:天人合一、勤劳节俭、自强不息、贵中尚和、矢志爱国、敬老爱幼、诚信守诺、知耻自省、居仁由义、慎独守规。
其次,要让学生感知以上元素辐射到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和现代人的生态要求后,形成不同特征的素质。例如:具有吸纳、谦逊、谅解、包容、忍耐、欣赏、热爱、感恩、回报等行为特征的做人素质,等等。
再次,要让学生受到法纪教育,提高遵纪守法的觉悟。
2.2强化合力的优势。在和谐德育对学校教育进行整体渗透的机制系统,合力的优势是驱动德育目标同归。为此,和谐德育渗透到其它教育后,要发挥其它教育的特点实施和谐道德,把作为学生中心任务和核心责任的,按目标、计划、层次、系列推进的学习变成主体道德发展的依托和平台在学校、家庭、社区三维空间贯通的机制系统,合力的优势是驱动德育力量同作。为此,学校、家庭、社区要形成德育的目标共建、策略共商、资源共享、工作分担、功能互补、责任同负的和谐合作关系。
在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互补的机制系统,合力的优势是驱动德育影响同质。为此,要营建适应显性德育要求的隐性德育环境,打造和谐的校园文化、家庭文化和社区文化,让学生在不同教育形态的同质作用下和谐发展。
在德育因素和学生心理因素互化的机制系统,合力的优势是驱动德育对学生的同化。为此,德育要让德育因素进入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心灵过程,使之与学生心理相容而转化为学生自我的因素;让学生的心理在和谐的德育情景影响下与德育要求同化而发展。
2.3强化和谐特征。一方面,学校要坚守人本教育原则,倡导个性化教育和服务性教育,维护和激发学生的主体性精神;重视体验教育和自我教育,让教育成为学生的自组行为。
另一方面,教育者除了坚守爱的底线外,还要做到:以良好的人格影响学生、以榜样示范作用于学生、以诱导性话语启发学生、以个性化目标引领学生、以自由平台放手学生、以严格的规范调控学生、以持恒的毅力帮助学生、以激励的手段驱动学生、以辩证的哲识评价学生,促进德育与学生全面和谐相容。
2.4强化爱心交流。首先,教育者要“以爱激爱”,扩大与学生主体的心理相容度。这表现为关怀学生的身体,抚慰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引导学生迈向人生价值。
其次,要引导学生“体验生爱”,扩大学生与社会与自然的相容度。让学生进行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体验,产生爱自然、爱社会、爱家庭、爱生活、爱自我的和谐道德情感。
强化元认知过程,重点培养道德自知能力,道德体验能力、道德反思能力、道德评价能力和道德调控能力。这落实到日常具体道德生活上,要让学生每天每事自觉认知、反思和监控自己遵纪守法、尊师敬长、诚心待人、踏实做事、言行文明、与人为善、友好周围、帮助他人、关心集体、爱护公物、讲究卫生、沉着冷静、适应环境、知错善改、勤奋俭朴、性格情绪、践行理想、意志毅力等状况。并从这些方面制定出更为具体的细则,建构评价标分。让具体的细节过程推进学生和谐道德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