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煤矿安全培训的宗旨是提升员工安全技术素质,为安全生产服务。要确保培训质量,必须建立有效的安全培训评价体系。员工素质能力提高的程度是培训效果的最终体现,是一个培训项目的最终评价。这个结果必然是培训过程所决定的,因此,必须对培训过程每个环节进行有效评价,全过程评价能及时发现问题、改进培训,确保过程管理中没有细节缺陷,保证培训的有效性。
培训效果评价是对培训部门的工作结果进行测量。通过评价,确认培训对人力资源的发展和安全生产的贡献份额,同时发现不足,持续改进。培训的有效性,既体现了培训部门的价值,又让管理层看到培训为企业所带来的贡献,从而取得管理层对培训更多的承诺和支持。要做到科学评价培训质量和效果,必须抓住“训前、训中、训后”三个环节,对培训项目、培训策划、课程设计、培训管理、服务、教学、反应、考试、行为等六个方面进行评价。
一、评价培训项目
确立培训项目的依据是培训需求,岗位标准一现状=培训需求,即必备知识能力和现有知识能力之间的差距。需求是否真实,直接决定了培训项目的意义,假如不是培训所能解决的问题,或者是管理问题、社会问题、体制问题,比如工作不主动、效率低、缺乏奉献精神,这是会干不愿干,不是技能上的差距,培训很难见效。当出现“效果差”的结论时,也只能亡羊补牢,本次培训已失去改进的机会。
没有需求,就没有培训。评价需求十分重要。
培训需求评价,包括学员的知识、经验、能力以及与岗位标准之间的差距。评价时要采取双环原则,才能看清问题背后的结构、发现问题的根本。
出现学习“效果差”时,按照习惯思维,总是按①的单环反思路线查找(见图):

“效果差”→①反思→①培训(无问题)。
教材、教师、教学方法、培训环境是培训的四个主要要素,按①的单环路线反思,培训“效果差”,而图中各环节都显示“无”问题时,说明培训没有问题,在①的环路没有找到“差”的原因,需要做进一步的反思。按②的路线进行反思:
“效果差”→②反思→②需求(有问题)。
第二步反思发现,原来是培训需求不准确。运用双环反思才能够发现问题背后的结构。在实际工作中,有时候培训过程和培训背后都有我们需要的信息,仅对培训过程反思是有局限的。双环反思提醒我们:打破习惯思维,联系思考,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
二、评价培训策划、课程设计
确立培训项目之后,要根据培训对象、送训单位的实际状况、员工工作性质,制定培训计划和方案,策划培训,设计课程。应把握几个原则:
井下一线职工很辛苦,他们的工作时间包括上井下井、班前班后会,一般在10个小时,在培训时间安排上要予以充分考虑;
在脱产培训有困难的情况下,尽量把业余培训安排得精短紧凑,不能因为培训影响职工的休息,妨碍工作;
在培训环境上要注意能够实现“舒适学习”,教室的硬件设施要先进,对培训者的服务要跟上;
在内容上不求全,只求实用,现代生产技术已不是单一的形式存在,采煤机操作涉及到电、运输机械等,不能指望一次培训解决所有问题,应有针对性地消差;
选择教学有魅力的教师,这不仅仅是个水平问题,教师巧妙运用课堂技巧与学员互动,能够激发职工的学习兴趣、引起共鸣。
对培训策划、课程设计的评价标准是:精短紧凑,内容实用、舒适学习、问题消差,选择良师、兴趣共鸣。
三、评价培训管理、服务
培训班教学管理是培训的关键环节,一个培训项目成功与否,培训班管理员的作用十分重要,管理员对一个培训项目的管理实行工作流程控制,防止教学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保证教学过程有序、有效。
教学上注重制度管理,管理不是限制、专制,而是为解放人的个性、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创造力提供土壤、空气、阳光,帮助学员成为自由思考的人、有创造力的人、快乐学习的人,促进学员自我发展。要注意挖掘企业深层次文化,促进管理个性化,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如果管理混乱,或者专制式的严厉,再好的培训项目,再好的策划、设计,最终不过是纸上谈兵,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对管理的评价至关重要。培训班管理评价包括对学员参训资格、培训制度、培训目标、教育资源、执行力等方面的管理监控。
管理的极致就是服务。
四、评价学员的培训满意度
一个培训项目必须有明确的培训目标,培训者必须对培训结果做出承诺,实现承诺要靠精心设计、科学策划以及提供配套服务来保证。在评价员工对培训的满意度“反应”中,我们采用问卷和座谈的形式,让学员对培训管理、教师教学、教学环境等进行评价。《教师评议表》内容包括对教师的仪表、表达能力、教学方法、培训管理、教学设计等。评议教师,既可反映学员的学习兴趣,又能发现教师的能力。每个教师的教学内容结束,就立即填写评议表,这时候学员对教师的感觉是真实的,若培训结束后进行,可能感觉已经模糊,或者分不清哪个教师的表现,会让评议失去真实。通过对教师的评价,可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逐步形成一支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培训结束,让学员填写《培训效果调查表》,内容包括课程设置、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培训设施、教室环境等,能够反映学员对本次培训的整体感觉。
五、评价学员的培训收获
考试是检查学员学了多少知识,也是现场评价的主要内容。严肃考试制度,能够给学员带来学习的压力,给培训部门和教师带来兑现培训目标的压力,有助于教与学的提高。每次培训的开始,就向学员讲清楚培训目的、目标,明确应该掌握的知识要点、要达到的层次,既有边界,又有可量化标准,教与学做出“包教包会”的双向承诺。教师会增强责任感,避免教学的“随意性”。学员在学习中会主动查找相关资讯,去思考相应的问题,结合实际向老师发问,对知识的掌握就比较牢固。
通过培训,学员行为发生变化的状态,应该是从不会做到会做,从不熟练到熟练,运用知识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达到了要求,实现了消差的目的。一般可以通过能力测试、实际操作考核、观察工作技能得出结果。实际操作考核是评价“行为”变化的有效方法,也有不具备考核学员变化条件的培训,可以通过面谈、观察法实现。面谈不可能对所有的学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找部分有代表性的学员面谈。
六、评价训后效果
行为的变化对组织产生的积极影响,应该是从效益的角度去评价,把安全培训的作用转化为量化的效益。而培训与效益的因果关系有时候不容易确定,因为科技的进步、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的引进、管理的改进,都会给企业带来效益,所以,培训的效益(训后效果)评价是—件很难的事情,不容易做到准确可靠,只能是获得概率上的结果,得出一些规律性的数据。我们对部分有评价效益可能性的培训项目,有选择地进行结果评价。总之,抓住训前、训中、训后三个环节,对培训全过程控制,才能为训后效果提供可靠的保证,好的效果要靠完美的细节支持。在实施培训效果评价的实际应用中,还要把握六个要点:一是树立注重结果的理念;二是培训需求是培训的依据,也是评价的标准;三是在设计培训时,必须设计评价方法,制定评价计划;四是评价不只是培训部门的事情,参学者和管理层都要参与;五是并不是所有的培训都需要评价;六是评价结果要及时向有关领导和部门报告,让评价信息成为改善决策、改进培训的依据。(作者单位:淮北矿业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
培训效果评价是对培训部门的工作结果进行测量。通过评价,确认培训对人力资源的发展和安全生产的贡献份额,同时发现不足,持续改进。培训的有效性,既体现了培训部门的价值,又让管理层看到培训为企业所带来的贡献,从而取得管理层对培训更多的承诺和支持。要做到科学评价培训质量和效果,必须抓住“训前、训中、训后”三个环节,对培训项目、培训策划、课程设计、培训管理、服务、教学、反应、考试、行为等六个方面进行评价。
一、评价培训项目
确立培训项目的依据是培训需求,岗位标准一现状=培训需求,即必备知识能力和现有知识能力之间的差距。需求是否真实,直接决定了培训项目的意义,假如不是培训所能解决的问题,或者是管理问题、社会问题、体制问题,比如工作不主动、效率低、缺乏奉献精神,这是会干不愿干,不是技能上的差距,培训很难见效。当出现“效果差”的结论时,也只能亡羊补牢,本次培训已失去改进的机会。
没有需求,就没有培训。评价需求十分重要。
培训需求评价,包括学员的知识、经验、能力以及与岗位标准之间的差距。评价时要采取双环原则,才能看清问题背后的结构、发现问题的根本。
出现学习“效果差”时,按照习惯思维,总是按①的单环反思路线查找(见图):

“效果差”→①反思→①培训(无问题)。
教材、教师、教学方法、培训环境是培训的四个主要要素,按①的单环路线反思,培训“效果差”,而图中各环节都显示“无”问题时,说明培训没有问题,在①的环路没有找到“差”的原因,需要做进一步的反思。按②的路线进行反思:
“效果差”→②反思→②需求(有问题)。
第二步反思发现,原来是培训需求不准确。运用双环反思才能够发现问题背后的结构。在实际工作中,有时候培训过程和培训背后都有我们需要的信息,仅对培训过程反思是有局限的。双环反思提醒我们:打破习惯思维,联系思考,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
二、评价培训策划、课程设计
确立培训项目之后,要根据培训对象、送训单位的实际状况、员工工作性质,制定培训计划和方案,策划培训,设计课程。应把握几个原则:
井下一线职工很辛苦,他们的工作时间包括上井下井、班前班后会,一般在10个小时,在培训时间安排上要予以充分考虑;
在脱产培训有困难的情况下,尽量把业余培训安排得精短紧凑,不能因为培训影响职工的休息,妨碍工作;
在培训环境上要注意能够实现“舒适学习”,教室的硬件设施要先进,对培训者的服务要跟上;
在内容上不求全,只求实用,现代生产技术已不是单一的形式存在,采煤机操作涉及到电、运输机械等,不能指望一次培训解决所有问题,应有针对性地消差;
选择教学有魅力的教师,这不仅仅是个水平问题,教师巧妙运用课堂技巧与学员互动,能够激发职工的学习兴趣、引起共鸣。
对培训策划、课程设计的评价标准是:精短紧凑,内容实用、舒适学习、问题消差,选择良师、兴趣共鸣。
三、评价培训管理、服务
培训班教学管理是培训的关键环节,一个培训项目成功与否,培训班管理员的作用十分重要,管理员对一个培训项目的管理实行工作流程控制,防止教学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保证教学过程有序、有效。
教学上注重制度管理,管理不是限制、专制,而是为解放人的个性、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创造力提供土壤、空气、阳光,帮助学员成为自由思考的人、有创造力的人、快乐学习的人,促进学员自我发展。要注意挖掘企业深层次文化,促进管理个性化,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如果管理混乱,或者专制式的严厉,再好的培训项目,再好的策划、设计,最终不过是纸上谈兵,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对管理的评价至关重要。培训班管理评价包括对学员参训资格、培训制度、培训目标、教育资源、执行力等方面的管理监控。
管理的极致就是服务。
四、评价学员的培训满意度
一个培训项目必须有明确的培训目标,培训者必须对培训结果做出承诺,实现承诺要靠精心设计、科学策划以及提供配套服务来保证。在评价员工对培训的满意度“反应”中,我们采用问卷和座谈的形式,让学员对培训管理、教师教学、教学环境等进行评价。《教师评议表》内容包括对教师的仪表、表达能力、教学方法、培训管理、教学设计等。评议教师,既可反映学员的学习兴趣,又能发现教师的能力。每个教师的教学内容结束,就立即填写评议表,这时候学员对教师的感觉是真实的,若培训结束后进行,可能感觉已经模糊,或者分不清哪个教师的表现,会让评议失去真实。通过对教师的评价,可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逐步形成一支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培训结束,让学员填写《培训效果调查表》,内容包括课程设置、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培训设施、教室环境等,能够反映学员对本次培训的整体感觉。
五、评价学员的培训收获
考试是检查学员学了多少知识,也是现场评价的主要内容。严肃考试制度,能够给学员带来学习的压力,给培训部门和教师带来兑现培训目标的压力,有助于教与学的提高。每次培训的开始,就向学员讲清楚培训目的、目标,明确应该掌握的知识要点、要达到的层次,既有边界,又有可量化标准,教与学做出“包教包会”的双向承诺。教师会增强责任感,避免教学的“随意性”。学员在学习中会主动查找相关资讯,去思考相应的问题,结合实际向老师发问,对知识的掌握就比较牢固。
通过培训,学员行为发生变化的状态,应该是从不会做到会做,从不熟练到熟练,运用知识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达到了要求,实现了消差的目的。一般可以通过能力测试、实际操作考核、观察工作技能得出结果。实际操作考核是评价“行为”变化的有效方法,也有不具备考核学员变化条件的培训,可以通过面谈、观察法实现。面谈不可能对所有的学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找部分有代表性的学员面谈。
六、评价训后效果
行为的变化对组织产生的积极影响,应该是从效益的角度去评价,把安全培训的作用转化为量化的效益。而培训与效益的因果关系有时候不容易确定,因为科技的进步、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的引进、管理的改进,都会给企业带来效益,所以,培训的效益(训后效果)评价是—件很难的事情,不容易做到准确可靠,只能是获得概率上的结果,得出一些规律性的数据。我们对部分有评价效益可能性的培训项目,有选择地进行结果评价。总之,抓住训前、训中、训后三个环节,对培训全过程控制,才能为训后效果提供可靠的保证,好的效果要靠完美的细节支持。在实施培训效果评价的实际应用中,还要把握六个要点:一是树立注重结果的理念;二是培训需求是培训的依据,也是评价的标准;三是在设计培训时,必须设计评价方法,制定评价计划;四是评价不只是培训部门的事情,参学者和管理层都要参与;五是并不是所有的培训都需要评价;六是评价结果要及时向有关领导和部门报告,让评价信息成为改善决策、改进培训的依据。(作者单位:淮北矿业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