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程改革强调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构建自主学习的课堂模式。当前教育工作的重心已不再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而应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能力。本文从激发兴趣、重视预习、吃透教材、协调关系、加强课外阅读五个方面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作剖析。
关键词: 自主学习 语文学习 学习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明天的文盲已不是不能阅读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变革、创新已是大势所趋。因此,培养学生独立、有效的自主能力,使学生省时、高效、高质量、科学地进行学习,已显得越来越重要。
所谓自主能力,是指学生有目的、有计划、主动地学习语文知识,锻炼语文技能,提高运用语文的能力。它是一项综合性的认识能力,是一种很重要的智力活动。
自主能力是学生在长期的语文学习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就初中生来说,他们已接受了小学六年的语文学习,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自学切实可行,同时也需要语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培养。那么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我认为不外乎以下几种方式。
一、激发兴趣,形成自觉性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杨振宁教授说:“成功的秘诀是兴趣。”兴趣是自觉学习的内驱力,只有体会到学中之趣,才会产生“三更挑灯”的学习热情。学生自学语文的兴趣越浓,自学的积极性就越高。所谓激发兴趣,就是要把已经形成的、潜在的学习需要充分调动起来。
传统教学弊端之一,是教师实行单向传授,“你讲我听”,其结果是事倍功半。因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认识的过程,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其认识活动只能通过实践和感知,在自己的头脑中进行,别人是代替不了的。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改变单纯把学生当成被动的、抽象的、不变的教育对象为主动的、生动的、发展的认识主体,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发现、掌握知识。教师要努力改变说教者的形象,不包办学生的学习过程,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他们探索、思考,在“动态”中学习,克服在“静态”中的死记硬背。教师要灵活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不能使学生消极被动、无味地接受知识。
我通常的做法是在课堂上创设各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尽量使用与本课时内容相仿的语句。并向学生讲自学的意义,使学生认识到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与此同时,我还经常向学生讲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如高尔基、爱迪生、华罗庚等自学成才的事迹,使学生认识到培养自学能力,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从而激发学生自学的热情和自觉性。学生一旦有了自觉性,就会表现出一种顽强的奋进精神。实践证明,学生在这种心态下配以正确的学习动机进行自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重视预习,培养自学能力
预习是在讲授新知识之前,让学生自己探求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探索新知识的准备阶段。通过预习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方法探索新知识,从而巩固原有的知识点,对新知识有一个感性的初步认识,逐步培养自学能力,发展智力。预习是语文学习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预习得好,不但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真正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因此,教师要正确指导学生预习,使学生明白预习不是把新课从头到尾看一遍就行了,而是要通过一“读”,反复吟读,领会词句美,品味句式美,把优美的词句储备在自己的口语语库中,丰富自己的词汇;二“划”,划出不认识的字,划出不理解的词句,划出课文中的重要词句及重要段落,以备上课时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答疑交流;三“查”,运用工具书,弄清生字的读法、写法,弄懂不理解的词句;四“问”,在预习课文时,遇到疑问或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及时记下来,以便和同学讨论或请教老师;五“写”,在日记本上写下自己的读书心得或体会,也可模仿课文写片段,为提高写作水平打下扎实的基础。实践证明,预习充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学生因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上课时不但会认真听,而且会主动提出疑问,积极探讨,逐渐培养“会学”的能力。
当然,课文预习的方法还有很多,但一定要本着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由扶到半扶再到放的原则,根据不同学生、不同年级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就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具备扎实的自学能力。
三、吃透教材,点拨有法
1.引导学生自学。教师要认真备课,吃透教材,对每单元、每篇文章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及有关知识做到胸中有数。教师要对学生要求到位,对不同文体的文章需提出不同的要求。如:记叙文,要求学生搞清选取的典型事例、运用的表现手法,反映的人物思想性格,主题的内涵,记叙的线索,选材的详略等;说明文,要弄清说明的对象,事物的特征,运用的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议论文,要弄清论点的提出、论据的类别、论证方法的运用等。
2.互相自学。教师根据预习要求或让学生讲解,或师生研讨。在共同切磋中,教师要注意语言幽默,巧设疑点,精加点拨。读、写、思、议并举,手脑口并动,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或积极主动学,或会学会说推着学,或被教师提着学,智力与能力都能得到发挥与发展。
四、协调关系情感互动
要想让学生拥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就要调动其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就要让其喜欢语文课,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因为学生对教师感到亲切,才敢于独立思考,敢于交流,敢于无所顾忌地质疑,才会积极接受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只有亲其师,学生才能信其道。只有教师仁爱,了解学生,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学生平等相处,真诚待生,才能把握住他们的脉搏,抓住他们的兴奋点。尊师爱生,师生双方都有良好的情绪体验,自然老师教起来游刃有余,学生学起来得心应手,比较容易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
五、加强课外阅读,提升自学能力
课堂教学是主体,课外阅读是课堂学习的补充和延伸,只有把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才能让学生掌握读书方法,养成读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如果取消课外阅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便很难培养。培养自学能力和习惯,光靠课堂教学和语文课本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重视课外阅读。叶圣陶老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这句话深刻地阐明了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意义,强调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与习惯的重要性。所以教师应从优化课堂结构入手,教给学生方法,指导其自学,让其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激发其学习兴趣,同时拓宽其阅读渠道,让其多读课外读物,使在课堂上学到的读书方法在课外阅读中灵活运用。这样不仅能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点,而且能积累写作素材,丰富写作内容,更重要的是能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由“学会”转变为“会学”,顺应时代的需要。
总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自学教材为客体,全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既能明显提高教学质量,又能使学生掌握规范的学习方法,有利于使学生成为高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 自主学习 语文学习 学习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明天的文盲已不是不能阅读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变革、创新已是大势所趋。因此,培养学生独立、有效的自主能力,使学生省时、高效、高质量、科学地进行学习,已显得越来越重要。
所谓自主能力,是指学生有目的、有计划、主动地学习语文知识,锻炼语文技能,提高运用语文的能力。它是一项综合性的认识能力,是一种很重要的智力活动。
自主能力是学生在长期的语文学习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就初中生来说,他们已接受了小学六年的语文学习,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自学切实可行,同时也需要语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培养。那么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我认为不外乎以下几种方式。
一、激发兴趣,形成自觉性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杨振宁教授说:“成功的秘诀是兴趣。”兴趣是自觉学习的内驱力,只有体会到学中之趣,才会产生“三更挑灯”的学习热情。学生自学语文的兴趣越浓,自学的积极性就越高。所谓激发兴趣,就是要把已经形成的、潜在的学习需要充分调动起来。
传统教学弊端之一,是教师实行单向传授,“你讲我听”,其结果是事倍功半。因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认识的过程,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其认识活动只能通过实践和感知,在自己的头脑中进行,别人是代替不了的。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改变单纯把学生当成被动的、抽象的、不变的教育对象为主动的、生动的、发展的认识主体,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发现、掌握知识。教师要努力改变说教者的形象,不包办学生的学习过程,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他们探索、思考,在“动态”中学习,克服在“静态”中的死记硬背。教师要灵活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不能使学生消极被动、无味地接受知识。
我通常的做法是在课堂上创设各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尽量使用与本课时内容相仿的语句。并向学生讲自学的意义,使学生认识到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与此同时,我还经常向学生讲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如高尔基、爱迪生、华罗庚等自学成才的事迹,使学生认识到培养自学能力,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从而激发学生自学的热情和自觉性。学生一旦有了自觉性,就会表现出一种顽强的奋进精神。实践证明,学生在这种心态下配以正确的学习动机进行自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重视预习,培养自学能力
预习是在讲授新知识之前,让学生自己探求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探索新知识的准备阶段。通过预习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方法探索新知识,从而巩固原有的知识点,对新知识有一个感性的初步认识,逐步培养自学能力,发展智力。预习是语文学习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预习得好,不但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真正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因此,教师要正确指导学生预习,使学生明白预习不是把新课从头到尾看一遍就行了,而是要通过一“读”,反复吟读,领会词句美,品味句式美,把优美的词句储备在自己的口语语库中,丰富自己的词汇;二“划”,划出不认识的字,划出不理解的词句,划出课文中的重要词句及重要段落,以备上课时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答疑交流;三“查”,运用工具书,弄清生字的读法、写法,弄懂不理解的词句;四“问”,在预习课文时,遇到疑问或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及时记下来,以便和同学讨论或请教老师;五“写”,在日记本上写下自己的读书心得或体会,也可模仿课文写片段,为提高写作水平打下扎实的基础。实践证明,预习充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学生因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上课时不但会认真听,而且会主动提出疑问,积极探讨,逐渐培养“会学”的能力。
当然,课文预习的方法还有很多,但一定要本着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由扶到半扶再到放的原则,根据不同学生、不同年级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就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具备扎实的自学能力。
三、吃透教材,点拨有法
1.引导学生自学。教师要认真备课,吃透教材,对每单元、每篇文章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及有关知识做到胸中有数。教师要对学生要求到位,对不同文体的文章需提出不同的要求。如:记叙文,要求学生搞清选取的典型事例、运用的表现手法,反映的人物思想性格,主题的内涵,记叙的线索,选材的详略等;说明文,要弄清说明的对象,事物的特征,运用的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议论文,要弄清论点的提出、论据的类别、论证方法的运用等。
2.互相自学。教师根据预习要求或让学生讲解,或师生研讨。在共同切磋中,教师要注意语言幽默,巧设疑点,精加点拨。读、写、思、议并举,手脑口并动,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或积极主动学,或会学会说推着学,或被教师提着学,智力与能力都能得到发挥与发展。
四、协调关系情感互动
要想让学生拥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就要调动其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就要让其喜欢语文课,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因为学生对教师感到亲切,才敢于独立思考,敢于交流,敢于无所顾忌地质疑,才会积极接受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只有亲其师,学生才能信其道。只有教师仁爱,了解学生,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学生平等相处,真诚待生,才能把握住他们的脉搏,抓住他们的兴奋点。尊师爱生,师生双方都有良好的情绪体验,自然老师教起来游刃有余,学生学起来得心应手,比较容易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
五、加强课外阅读,提升自学能力
课堂教学是主体,课外阅读是课堂学习的补充和延伸,只有把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才能让学生掌握读书方法,养成读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如果取消课外阅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便很难培养。培养自学能力和习惯,光靠课堂教学和语文课本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重视课外阅读。叶圣陶老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这句话深刻地阐明了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意义,强调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与习惯的重要性。所以教师应从优化课堂结构入手,教给学生方法,指导其自学,让其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激发其学习兴趣,同时拓宽其阅读渠道,让其多读课外读物,使在课堂上学到的读书方法在课外阅读中灵活运用。这样不仅能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点,而且能积累写作素材,丰富写作内容,更重要的是能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由“学会”转变为“会学”,顺应时代的需要。
总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自学教材为客体,全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既能明显提高教学质量,又能使学生掌握规范的学习方法,有利于使学生成为高素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