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对高校德育教育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p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众传媒是信息时代文明形式的重要因素。高校是知识和人才最集中、信息最活跃的地方,大学生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价值取向多元化,他们对社会的发展变革感到振奋新奇,又对变革所带来的竞争感到手足无措。大众传媒作为大众文化引领者的角色,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是深远的,对高校德育教育的影响力绝不可小觑。
  一大学生传媒素养的现状
  第一,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来说仍然主要是一种娱乐方式。多数大学生热衷的只是大众传媒所带来的娱乐体验。各种网络游戏、港台口水剧及搞笑脱口秀节目都在校园内传播甚广,令大学生乐此不疲。
  第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弱。很多大学生在接触各类媒介时并没有明确的目标,浏览信息也十分盲目,消耗了大量时间,缺乏基本的传媒自控素养。
  第三,信息的筛选能力不强,对恶性信息没有免疫力。目前大众传媒的环境极为混杂,信息品质良莠不齐,大学生对于信息的分辨、筛选显得手足无措,往往不分类型,完全凭借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决定是否接受,缺乏深入了解信息背景的传媒素养。
  第四,信息道德法规意识较差。很多高校大学生知识产权意识十分薄弱,缺乏基本的媒介素养,利用网络的信息共享功能,大量抄袭下载他人的研究论文冒充自己的研究成果的情况早已屡见不鲜,信息道德现状令人堪忧。
  第五,社会阅历短浅,欠缺接触传媒的安全规则意识。随着网络传媒的普及,很多大学生容易被网上的各种信息所蒙蔽,导致网络经济欺诈、网络受骗等情况屡屡发生。这种安全意识的匮乏体现了目前大学生在媒介素养方面的严重失衡。
  二大众传媒对高校德育教育的影响
  (一)大众传媒的自身德育教育功能
  大众传媒以其传播速度快、涵盖内容多、传递领域广等特点渗透到高校教育体系中。书刊、报纸、广播、影视、网络等传媒形式具有价廉、信息量大、普及性高等自身优势,被高校大学生广泛接受。
  大众传媒与大学生的亲密互动性。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大众传媒与受众之间的隔阂被打破,移动通讯、互联网等交流方式已广泛应用于传媒与大学生的互动中。
  大众传媒的渗透性。大众传媒可以通过广播、影视、网络等媒介建设出一个模拟真实的虚幻世界,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道德熏陶,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实现德育教育的感染化、渗透化。
  大众传媒肩负崇高的社会责任。大众传媒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更注重社会效益。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主要表现为道德责任。媒体的强烈社会责任感,承担其在道德观、价值取向引导中的责任与义务,是高校实现德育教育功能的重要因素。
  (二)大众传媒对高校德育教育的积极影响
  大众传媒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广阔平台。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借助传媒环境,挖掘丰富的资源,主动快速地传播积极健康的思想,为大学生德育教育提供崭新的、广阔的理论与实践平台。大众传媒的应用有利于丰富高校德育工作的手段。
  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的社会交往产生促进。高校德育教育在传统的社会交往教授形式上主要表现为课堂教学、文体活动等。大众传媒的发展给大学生社会交往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使其更多地被赋予了符号化内涵。即时通讯、电子邮件、社交网站等越来越普及,大众传媒已逐渐成为高校社会交往和人际沟通的重要载体。
  大众传媒促进了高校德育方式的转变。以往高校德育教育主要是通过灌输式传授来实现的,基本上隶属于学校教育系统,是一种封闭式德育教育。大众传媒的介入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現代化的物质手段,丰富了德育教育的内容,同时也促进了高校德育教育方式的转变。
  (三)大众传媒对德育教育的消极影响
  大众传媒低俗化干扰大学生视听。为了追逐经济效益,越来越多的传媒更愿意去制造低成本文化快餐,传递品位低俗的文化信息,削弱了大众传媒的德育教育功能。切特罗姆曾指出,“如果一本畅销书或是一部电影迎合着百万人肤浅和缺乏教养的情感,它不是我们寻求的艺术。”
  价值导向偏离。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价值观念急剧变化与融合,大学生需要成熟的大众传媒舆论来引导,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道德选择。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大众传媒面对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抉择时,往往放弃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无德学术观念的滋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大学教育的精髓,也一直是高校德育教育追求的理念和目标。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它所提供的虚拟世界为大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的发挥提供了空间,但同时带来的还有不良学术观念和行为的滋生。
  大众传媒的“无屏障性”给高校德育教育增加了难度。校园传媒信息呈现出一种“时空无屏障”“资讯无屏障”状态,信息的发布和使用空前自由。一些腐朽观念、消极思想都在利用大众媒体悄然渗透。
  三有效开展高校德育教育的对策
  大众传媒给高校德育教育带来的影响是深刻的,德育工作刻板、老套的模式在灵活多变的传媒前沿抢占教育阵地显得力不从心,面对媒体多元化的冲击,德育教育的主流地位正被日渐削减。高校德育工作应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总结和创造新经验。对于大众传媒所带来的积极影响要加以利用,对负面影响要采取相应的有力度的措施加以抵制和改进,增强德育教育的实质效果。
  (一)加强对大学生传媒素质的培养
  媒体的信息包围和狂轰乱炸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沉浸其中的大多数人对其不良影响和边缘化引导不以为然。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却又大多持无所谓态度,在德育教育方面严重缺失。媒体的错误引导需要及时转舵,德育工作者的因势利导更是责无旁贷。当前,高校传媒素养教育除了专业院校外在我国普通高校的课程设置中所见甚少。我们亟待提倡德育教育,加强传媒素养的专业教育,增强大学生判断信息价值的能力,使之成为德育应对大众传媒负面影响的主要力量。
  引导大学生明确媒介素养目标。对我国的大学生而言,进入大学之前主要接受的是应试教育,在媒介的接触上也是以实用性的内容和方式居多,进入大学以后一旦面对完全放开的信息环境和完全自主的媒介接触权,极容易陷入信息泥潭而不能自拔。制定明确的媒介素养目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清醒的媒介行为意识,对德育教育的导向有着重要作用。
  掌握传媒接触的技巧。在接触媒介时最难于把握的是媒介表面活动背后隐藏的东西,波兹曼认为,“媒介的独特之处在于,虽然它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这种介入却往往不为人所注意。”在大众传媒活动中,无论哪种形式和内容的信息,都带有大众所没有注意的隐含性信息,发现这些隐喻特征是接触传媒的最高技巧。
  (二)构筑传媒新平台,拓展德育教育新空间
  德育教育要善于利用传媒作为信息交流的工具,开发德育建设平台,扩充德育工作渠道,建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改造良好的高校信息环境,为德育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我们不能忽略校园媒体的作用,德育工作有责任让学生重归本位,将枯燥空洞的说教充分利用媒体技术进行生动再现,强化德育效果。比如大力发展校园电视与校园网络,引导校园舆论和塑造良好的德育环境。比如复旦校园的学生网,内容丰富多样,满足了大学生中各类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是一个大的学生社区性质的平台;复旦日月光华网站成立至今,流量和使用率一直居于国内各大高校前列,成为关注和引导广大高校学生物质和精神生活、对外展示校园文化面貌的阵地,对于加强舆论引导、开展德育教育是一个强而有力的支撑。
  (三)借助传媒文化建设,营造高校德育文明
  媒体属于大的全社会公民道德教育的范畴体系构成因素之一,要利用媒体呈现德育内容,把高层次、解决实际思想问题的媒体内容引进德育课堂,发挥学校育人功能,改进德育工作现状。
  审视大学生所关注的媒体热点事件,会发现他们大多数人会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无论是国际国内大事均有涉及,他们对当前正在进行和即将发生的热点感兴趣并持续关注。据新民晚报统计,1/4学生关注报刊广播中的新闻与娱乐内容,这说明德育工作完全可以利用媒体新闻内容进行正向宣传,抓住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学生感兴趣的焦点和有利时机进行宣传。大学生的关注焦点是完全可以加以正确引导和指引的,而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正是德育工作的原则和目标之一。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德育教育会更吸引学生,高校德育授课形式多媒体化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引进的媒体内容应该始终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终目标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自觉追求,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培育合格的新时代大学生。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大众传媒在高校道德教育实践中有着它独特的优势,但也存在着很多消极因素阻碍着传媒德育功能的发挥,这种矛盾将在高校未来德育教育过程中长期存在。高校德育工作要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的优势,把德育教育的个体行为转化为集体的共同目标,在教育实践中确立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形成核心价值体系,让大众传媒更多地履行对高校德育教育的义务和责任。这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与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聂庆璞.媒介嬗变中的文明演进[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2]约书亚·梅洛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自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4]雪莉·贝尔吉.媒介与冲击———大众媒介概论[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5]王岳川.媒介哲学[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6]龙雪津.尊重学生需要改善高校德育工作[M].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
  [7]田建国.高校德育环境与对象、内容和理念[M].山东农业教育出版社,2005.
  [8]罗国杰.面向新世纪的品德素质教育[M].中国统计出版,1999.
  [9]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其他文献
一 提高双语教师的素质    在国外选择双语教师必须选教学语言是母语的老师,这样他的课堂语言会十分丰富,而且对于这种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很高,而且双语教师还应具备一个必要的能力就是要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目前在国内外能够达到这两个要求的双语教师还很少,特别是在大学双语教育中,对专业知识的要求更高。  在我国的教育环境中,双语教师一般都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并且在本专业某一方面有
期刊
一 高等教育发展取向的转变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提出    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开始至上个世纪末期,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直处于精英教育阶段。这一时期,总体而言,大学毕业生个个不愁饭碗,处处受人礼遇。但自1999年政府持续推进高校扩招政策以来,短短五、六年间,中国的高等教育就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人们看到,在莘莘学子迈向大学殿堂的同时,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趋凸显,现已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话题,以
期刊
新建本科院校是在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2000年以来,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需要,云南先后新建了玉溪师范学院、楚雄师范学院、大理学院、红河学院、云南警官学院、昆明学院、文山学院、保山学院共8所普通本科高校。这8所普通本科高校建立后,在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较好地发挥了重要的智力支持作用。但从目前全省高校的分布状态看,8所新
期刊
一 搭建以学科优势资源为依托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平台    1 整合学科优势资源,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实践基地  目前在我国各高校,研究生可以和导师频繁接触,潜移默化地接受导师的影响和熏陶,实验室也可以全天向他们开放。而本科生在课余时间与老师几乎无从接触,也几乎不被允许进入实验室。因此,我们需要整合各系科众多知名教授、科学家和学术带头人,鼓励他们来指导大学生完成科技创新活动与实践。这也就需要
期刊
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从预防未成年人自杀、降低未成年人自杀率的角度出发,第一个提出“生命教育”这一思想。几十年来,各国对“生命教育”这一思想都有广泛的关注和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且尝试不同的途径去践行。美国诸多学校都开设了生命教育课程,成立了与生命教育相关的各种专业协会;澳大利亚在1979年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1988年新西兰也成立了生命教育基金会;日本在1989年的新《教学大纲》中,明确
期刊
近年来,随着教育主管部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各大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也历经起步、探索、推广,现已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工作机制和实施途径也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与创新。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高校的扩展以及大学生个体的发展变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取得长足发展,但仍无法满足大学生的要求。因此,迫切需要探索一种更有效的工作方法,来补充和完善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 心理委
期刊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等大学非数学专业学生学习的数学课程,通常称之为大学数学,其主要教学模式是传统的“黑板+粉笔”。随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大学数学教学时数不断压缩,课时少而内容多的矛盾是日益突出,传统的板书教学模式已很难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利用多媒体实施大学数学立体化教学势在必行。    一 什么是大学数学立体化教学    建立在教材、与教材相配套的教学课件、与教材相配套的学生学习课件及
期刊
应用写作课是高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对提高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和综合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长期以来,重理论轻实践的“填鸭式”传统教学法的使用,使得学生在从理论向实践转化的环节上存在严重缺陷。课堂上写作理论学习的被动局面,及实际写作中问题重重的尴尬处境,使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学习兴趣和写作热情,教师教学也难提兴致。为此,应用写作课教师不断探索,寻求多样的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以期改变局面,
期刊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作为一堂新课开场部分,导入是课堂教学结构不可缺少的环节。课堂导入因各个学科具体特征而显示出各自学科的个性。多媒体教学的运用,为思想政治课的导入注入了既有传统导入因素又具有新意的导入方式,从而为实现新课程理念,提高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新课程的兴趣,增进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起到重要作用。    一 基于多媒体教学的导入在思想政治新课程课堂中
期刊
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有《史记》传世。他以“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奠定了在史学界泰斗的地位;而文学家的美誉则来自于《史记》那富有感染力的文学艺术特色,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人物传记写法的开创。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有意识地将人作为历史开创者来描写的作家。  写距离自己几百年的历史,实地考察与游历毕竟有限,《史记》的内容史实多半还是来源于《左传》、《战国策》等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