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解读及趋势研判

来源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t_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智能制造是制造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对巩固实体经济根基,建成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该《规划》对推进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变革,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全球有127个国家承诺碳中和,其中包括全球10大煤电国家中的5个.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和时间表,充分表明中国的“大国担当”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
期刊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中后期,在内外部环境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确立碳中和长远目标的情况下,要使能源发展适应新的形势变化需要,就必须回答为什么要发展能源(能源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什么)、发展什么样的能源(包括能源品种、结构及其特征如何)以及怎样谋划能源发展等基本战略问题,尤其是碳中和导向下的能源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问题.本文从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面临的碳中和长远目标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的国内国外双循环等实际出发,讨论了我国能源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和服务人民;要依靠技术创新和机制改革,促进能源
期刊
中国提出“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意味着中国向零排放绿色能源转型的节奏将会加快,而构建“氢能社会”不仅将在绿色能源转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更对中国强化能源安全意义重大.氢能社会的构建和发展,是涉及运输、建筑、工业、制造、电力以及全社会普遍能源利用的一次巨大的产业革命.氢能社会带来的能源转型不仅仅是能源领域的转型,也是中国经济与社会的转型,还意味着新的产业体系的构建.总体而言,中国应该把“氢能社会”作为最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进而使中国能够根本性地摆脱能源安全“焦虑”和地缘政治因素牵绊.同时,构建和发展氢
期刊
AI计算趋势rn在过去30年中,如果说有一件事是最重要的,那无疑是“数字化”.在上世纪80、90年代,我们所做的是把内容和企业数字化.从当时的语音、图像、视频、文本,到后来的企业ERP、CRM,包括云计算,其实是数字化的1.0和2.0阶段.
期刊
推动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实体经济是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向.现有文献主要考察了持股金融机构对企业自身的影响,却忽略了这一行为可能带来的外部溢出效应.本文基于持股金融机构是否可以缓解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融资约束的视角,采用2008-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披露的前五大供应商、客户数据,考察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可能路径.研究发现:企业持股金融机构可以缓解其主要供应商、客户的融资约束,且当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依赖关系越强、主要供应商和客户的融资能力越弱时,供应链溢出效应越显著.该结论在替换主要变量指标和控制潜
企业出口质量升级是中国实现质量强国之路的重要前提.本文构建了一个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框架,从理论上阐述了人力资本扩张影响企业出口质量选择的微观机制.在此基础上,本文以1999年实施的"高校扩招"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倍差法深入研究了人力资本扩张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质量的因果效应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人力资本扩张有效推动了企业出口质量升级,其贡献度达到24.68%,并且存在行业人力资本强度的"适度区间",当人力资本强度过低或过高时,均会削弱这一推动作用;(2)人力资本扩张对企业出口质量的提升作用对于进口中
智能制造是制造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其发展水平直接关乎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质量及全球地位.发展智能制造对于巩固实体经济根基、稳定工业经济增长、建成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作用.“十四五”时期,我国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智能制造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期刊
工艺是制造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体现,是制造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条件,是从制造大国向强国迈进的关键基础领域.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要着力推动智能制造工艺的发展.
期刊
“十一五”以来,我国煤化工业在核心技术工程化、关键设备本土化和大型示范项目商业化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煤化工产业链,多项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取得新突破,在世界很多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期刊
预计全球经济将在2021年增长5.9%,在2022年增长4.9%.2022年之后,全球经济增速预计将在中期内放缓至3.3%,其中,发达经济体的产出水平将超过疫情前的中期预测.总体而言,增长风险偏向下行.主要的担心是,在疫苗广泛普及之前可能出现更厉害的新冠变种病毒.应通过多边工作加快全球疫苗供给,向受到资金约束的经济体提供流动性和债务减免,并采取措施适应和缓解气候变化.在国家层面上,各国应继续根据本地疫情状况和经济形势调整政策组合,以期实现最大程度的可持续就业,同时维护政策框架的公信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