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时代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tong199211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朋辈心理辅导以其自身独特优势,成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三级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社交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数字化生活的基础,为大学生提供自由情感表达的空间的同时,颠覆了信息传播与人际交往方式。通过运用文献法,探讨社交媒体时代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发展状况以及高校需要制订的工作细则,加强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员在专业知识技能、心理咨询伦理和规范使用社交媒体平台等方面培训与督导,使其适应社交媒体时代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发展,为大学生提供满意的服务工作。
  [关键词] 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社交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
  [基金项目] 2019年度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省重点课题“大学生团体职业生涯的理论与实践研究”(GJB1319052)
  [作者简介] 刘天一(1997—),女,黑龙江佳木斯人,黑龙江大学教育科学研究学院2019级高等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郝春东(1965—),男,辽宁庄河人,博士,黑龙江大学教育科学研究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1-0022-08    [收稿日期] 2021-01-21
   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使互联网的影响力急剧扩大,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们必备的生活用品,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特别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人际交流、学习工作的主要平台与途径。社交媒体的便捷性、互动性、及时性、趣味性,颠覆了大学生传统生活状态,因此在社交媒体时代如何提高朋辈心理辅导质量,通过培训提升其胜任力,成为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发展的重要问题。
   一、社交媒体时代与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
   (一)朋辈心理辅导的内涵
   朋辈心理辅导是指由通过一定程度专业训练的非专业人员,在生活、学生和活动等人际交往过程中为具有生活境遇的同龄人或年龄相当者,提供朋辈关怀的人际帮助过程。朋辈心理辅导员是朋辈心理辅导过程中重要的组成者、倾听者,又可称为同行协助者、同伴领导者、同伴导师、同伴教导者、同伴催化员等,为求助者提供心理支持和安慰以及倾诉空间。
   1969年,心理学家Vriend发表朋辈心理咨询领域首篇论文[1]。2002年,全美朋辈教育联合会修订了朋辈辅导的项目标准《NAPP Programmatic Standards》,对各行各类实施的朋辈心理咨询从项目计划、项目实施和项目维护等三个阶段进行了统一规范和标准化指导,形成了朋辈辅导员的选拔、培训与督导完整的运行体系,成为全行业认可的统一标准。朋辈心理辅导已经成为美国普遍采用的同龄人互助方式和心理健康互助志愿者的社会活动,在学校心理健康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2]。
   陈国海、刘勇在《心理倾诉:朋辈心理咨询》一书中提出,朋辈心理辅导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相互之间给予的心理安慰、支持和鼓励,它是非专业心理工作者所从事的心理帮助活动,是一种自助式的朋辈心理咨询[3]。有研究表明,引入和推广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完善大学生心理援助体系,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工作[4]。朋辈团体心理辅导降低了大学生社交焦虑与抑郁水平,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要。高校应积极探索朋辈心理辅导的有效制度形式,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性的提高[5]。
   (二)社交媒体时代的内涵
   随着网络应用持续完善、信息惠民政策加速推进以及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人们逐渐习惯网络化、数字化的生活方式和人际交往方式。伴随互联网技术普及、AI以及5G新型信息技术发展,媒体格局与舆论生态发生深刻变革,社交产品不断丰富创新,将社交与视频、文字、图片相结合,增加了产品的新颖性与互动性,从而提高用户使用时长与黏性。网络媒体进入融媒体时代,即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内容、宣传和利益等方面互通共融的全新媒介形态。在融媒体时代下,人们在网络社交时受到了多元化的思想、信息以及价值观的影响与冲击。
   (三)社交媒体时代对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影响
   社交媒体时代给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迎来新发展契机。一方面,社交媒体不仅弥补了部分大学生与熟人交流的缺失,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个体消极情绪以及现实人际冲突。另一方面,社交媒体承载着大量不实信息和他人消极情绪,爆发式信息传播速度和私人空間公共化的趋势,使大学生在应用社交媒体时心理状态复杂。
   1.扩大了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优势。首先,社交媒体较强的互动性,连通性,公开性使朋辈心理辅导员与学生间更加紧密。他们共同成长在同一大的时代环境和相似的文化背景之中,朋辈心理辅导员与专业心理咨询师相比更了解、习惯同龄人社交媒体时代下的人际交往方式和话语体系,朋辈之间存在情感效应,防御性较低,易于建立良好关系。来访者在朋辈心理辅导中感知到有相似经历的个人或团体,并形成良好互动可以增强来访者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认同感,激发个体自我表露和倾诉的意愿。此外,在社交媒体时代下,朋辈之间具有相似性和互补性,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的分享与交流,拥有更多相同或相似的生活、学习以及活动经历,他们具有相似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彼此之间更易沟通和交流,共同成长。朋辈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容易被周围他人标签为有心理问题,而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提供的倾诉渠道与朋辈关怀有助于缓解倾诉者心理负担,降低防御性,有助于达到学生对朋辈心理辅导预期效果。其次,社交媒体平台有助于提升朋辈心理辅导反应迅速与时效性。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专业心理咨询对学生的辅导或咨询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了解学生情况和建立信任的咨访关系。而朋辈辅导员基数较大,与学生本身就是朋友、学生以及朋辈关系,从学生群体中选拔,与其共同学习、生活,更熟悉学生日常生活状态,易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发现学生出现的异样并及时提供同辈关怀,尤其对及时发现部分大学生产生的心理危机以及意外事件的预警具有非常重要意义。运用社交媒体使朋辈心理辅导服务形式与内容更加灵活,可以更及时地提供朋辈关怀,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工作。此外通过朋友圈、表情包等形式使朋辈关怀更加直观、生动,易于共情。最后,社交媒体丰富了朋辈心理辅导互助与自助性途径。一方面,朋辈心理辅导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与团队成员分享、交流经验,获得丰富自主学习资料,及时接受专业心理咨询师督导。朋辈心理辅导员不仅可以接触更多实际心理学案例,以此提高自身胜任力。另一方面,在朋辈辅导互动过程中,来访者借助社交媒体平台能够更好地宣泄消极情绪,体验到更多朋辈关怀、被尊重和无条件地接纳,也增强他们建立现实亲密关系的信心。社交媒体的匿名性和及时性为来访者营造出轻松的易于情感表达的氛围。因此,基于社交媒体平台的朋辈心理辅导有助于辅导者与被辅导者双方的共同心理成长,有利于达到自我成长与自我教育的效果。    2.激发朋辈心理辅导活力。首先,社交媒体时代促进了网络心理咨询的兴起。网络心理咨询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人们寻求心理咨询的需要,满足来访者自我表露的需求,并且在不断的发展当中,网络心理咨询的特征也越来越明显。在互联网平台当中,咨访双方的沟通交流更加的方便、简单、快捷,随时随地就能够进行心理咨询,不会再受到以往传统时间,以及地点等方面因素的限制。大学生群体对新事物的适应能力较强,善于利用网络社交媒体的人际交往方式,有助于网络朋辈心理辅导的进行。其次,社交媒体蓬勃发展丰富朋辈心理辅导形式,增加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趣味性与互动性。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可以产生多元的服务形式,例如:添加变声器和昵称的设置,不登记姓名和学号的服务形式可以保护学生的真实身份,降低学生心理防御,提高朋辈心理辅导平台的使用率。此外,通过创设匿名的即时聊天虚拟环境,电话热线与网页等形式的隐私设置,增强朋辈心理辅导的匿名性和保密性,有助于降低来访者的不安全感和心理负担。个体的归属感、信任感和互惠感会影响其感知效用,而感知效用越高,表露话题的深度越高。有研究调查中指出,在网络上交流的主要对象是自己信任度、归属感都比较高的同学朋友,总体感知效用水平较高。表露信息的主要目的是表达自己态度、情绪和想法,只要发表出来就可以满足心理需求[6]。
   3.社交媒体平台下大学生心理活动。首先,社交媒体平台宣泄消极情绪与压力的同时,也在传播社会焦虑与不良信息,影响大学生的独立思考。随着社会节奏加快与现实压力日益增大,虚拟社交网络的便利性与匿名性有助于人们快速发泄情绪,易发生群体围观现象,私人与公共空间界限逐渐模糊,私人事件极易传播为公共事件。公共讨论中出现大量急躁、焦虑、暴力、非理性的情绪和话语,影响人们的冷静判断与理性思考[7]。大學生处于心智还未完全成熟,网络社交匿名状态下,增加其个体侵害行为,极易受到一些另有目的的人煽动,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实施网络暴力。其次,大学生基于社交媒体平台进行自我表露受到自身对预期风险评估影响。自我表露行为是在求助方对帮助方产生强烈信任的基础上产生的,求助方会通过评估帮助方的专业性、保密性和助人能力,与自身利害关系,以及自我表露后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预判,随后才会在引导下产生自我表露行为。当大学生评估的预期风险越低,个体网络自我表露的深度就会提高,而预期效用越高,个体网络自我表露的持续时间就会越长[8]。基于社交媒体平台的网络朋辈心理咨询使大学生评估预期风险的结果更具有不稳定性,利用虚拟社交网络的朋辈心理辅导对来访者信息的管理存在一定程度的安全隐患。朋辈心理辅导的网络环境是否匿名、形式与平台的选择、来访者对网络平台的信任程度、使用网络的IP地址的管理是否严格等因素都影响来访者网络自我表露的程度。而匿名性、安全性对降低来访者羞怯与防御,增加其网络自我表露具有重要作用[9]。最后,网络社交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使部分大学生过分关注网络社交,与现实社交疏离,限制其现实生活视野与理性思维发展,甚至影响其身体健康。调查显示,超过22%青少年网络社交行为最终导致他们与某个人的友谊结束。部分大学生耗费过多时间用于经营和关注网络社交,注意力被分散在众多不同群组与社交媒体软件中,依据即时情感状态与线索做出反应[ 10 ],甚至被煽动做出冲动行为。而现实生活中孤独感越高的个体,在网络自我表露时就会更加深入,更加愿意表露自己的隐私信息和内心想法。社交焦虑程度高的个体在网络自我表露更多,网络自我表露次数越多,抑郁程度更高,自尊满意度更低[ 11 ],增加其对现实社交的恐惧与焦虑。
   二、社交媒体时代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存在的问题
   朋辈心理辅导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占据不可或缺的地位,但是由于其还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未形成行业化、标准化体系;随着网络社交媒体智能化发展与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大学生群体基数庞大等原因,朋辈心理辅导培训存在着以下不足。
   (一)缺失长期系统化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
   1.部分高校对朋辈心理辅导员选拔、培训、督导等管理方面重视程度不足,缺少长期、系统化的培训。有调查表明,虽然全国61.8%部属院校已经设置了朋辈心理辅导员,但60%普通学生认为这是由其他班委兼任,没有具体职责、日常工作的闲职,58%朋辈心理辅导员也对于工作无从下手,认为自己无法胜任朋辈心理辅导服务[ 12 ]。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大多是依托于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通过社团自主开展服务活动,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目的,但是由于组织性质的制约,一方面在资金、场地、设备、队伍建设等方面缺乏充足的支持;另一方面在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选拔、培训和督导制度保障也存在不足,团队人员流动高,一些具有趣味性、互动性的朋辈心理辅导服务活动的实施受到限制无法实行。
   2.由于专业心理学教师的不足,培训时间与教师、学生的课程容易发生冲突等原因,高校缺少长期、系统化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朋辈心理辅导员在短期训练下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有限,缺乏对心理危机评估、情绪管理以及话术等方面训练,组织服务能力相对匮乏。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缺少职后长期系统化培训、定期自主复习和专业督导,朋辈心理辅导员对知识理论的短时记忆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遗忘,使其无法胜任相关服务工作。
   3.部分高校缺少系统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有调查表明:73.4%朋辈心理辅导员认为没有参加过心理知识及助人技巧培训,31.2%普通学生认为培训不够系统[ 13 ]。朋辈心理辅导员缺少进一步提高人际交往、语言交流和组织活动等能力的制度保障与系统培训,导致团队工作形式单一、工作内容窄化、对心理辅导活动与平台推广力度不足,甚至导致朋辈心理辅导质量下降,团队成员流动率高等问题。高校虽然设置朋辈心理咨询机构,但服务活动的乏味与对团队成员能力的存疑,导致只有极少数学生主动来寻求帮助[ 14 ],朋辈心理咨询机构利用率不高,相关服务活动参与率低,几乎处于闲置状态。而一些学生由于自身性格不善交流、社会支持较弱并处于数字化鸿沟,导致信息相对匮乏,朋辈心理辅导活动与服务推广力度不足,将意味着部分需要帮助的学生无法获得参与相关服务的途径。    (二)培训内容与培养目标偏离
   1.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目标不清晰。朋辈心理辅导员是大学生重要社会支持系统的组成部分与高校心理危机三级管理中重要一环,但由于其经验、能力有限,无法真正成为甚至代替专业心理咨询师,也不应过度追求专业化,超出朋辈范围,与学生产生距离。高校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过高或过低的期待与要求,都不利于其自主提升发挥效用。高校应明确其职责、角色定位和培养目标,制定长期系统化的培训、督导制度,引导团队成员自主成长,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履行工作职责,真正起到朋辈心理辅导员作用。
   2.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内容不全面。由于活动场地有限,对真实案例保密原则,培训时长有限等原因,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过于重视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忽视实践技能的训练。尤其是在社交媒体时代下,朋辈心理辅导员应该如何恰当利用社交媒体倾听、尊重、积极的关注以及与学生共情,培训应更加关注朋辈心理辅导员自我成长训练,减少朋辈心理辅导员由于专业知识不扎实,助人技巧生硬,影响助人效果的情况[ 15 ]。
   3.培训内容需要贴近大学生生活,分析实际的案例,分享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技巧,提升朋辈心理辅导员切实解决服务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过于专业化、理论化的培训,不仅让朋辈心理辅导员难以掌握、无从下手,也容易使他们产生逆反、畏难等抵抗情绪,影响主动性的发挥[ 16 ]。部分高校主管领导对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重视不够,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注重个别学生咨询诊治,轻视多数学生普遍防治引导的团体活动,缺少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危机干预、情绪安抚、话术等方面训练,忽视培养其高度灵敏的危机干预意识,无法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际需求,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狭窄,更无法真正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预警和紧急干预机制。
   (三)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形式单一化
   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片面地以讲授法为主。虽然讲授法以教师为主导易于操作,有助于大幅提升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的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朋辈心理辅导员全面、深刻、准确地掌握专业的心理知识,但是也易使朋辈心理辅导员对教师产生依赖心理,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自主性。以语言为媒介的讲授法无法给学生带来直观真实的情感体验,无法体会到真正心理咨询过程中的尊重、热情、共情、积极地关注以及语言的严谨性。单一采用课堂授课式培训方式,一味地灌输专业知识与案例,缺乏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学生缺少对问题深入地思考与理解,将宝贵的案例当成了故事,并且对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产生轻视、排斥和厌烦情绪,培训效果会受到很大影响。
   (四)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缺少评价激励制度
   首先,评价体系不全面。许多高校的朋辈辅导员培训是短期的、零散的培训,缺乏长期、系统化培训的理念与评价激励体系,朋辈辅导员培训的评价考核集中于心理学知识与技能,而对于其他维度胜任力特征评价不足[ 17 ]。对朋辈心理辅导培訓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是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激励与肯定,也是改进朋辈心理辅导培训工作的重要手段。其次,缺少有效激励制度,激励手段单一。由于缺少专业、长期、系统化培训理念,部分高校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缺少仪式感,没有对朋辈辅导员培训结果给予肯定,忽视其通过培训获得的专业能力,朋辈心理辅导员往往“无证上岗”,没有可以胜任这份工作的自信。而有学者研究表明:通过20到40小时培训的朋辈心理辅导员也能产生与专业心理咨询师一样的效果[ 18 ]。高校激励朋辈心理辅导员策略通常是奖励学分和学分绩点,缺少对朋辈心理辅导员服务工作成效过程性评价和及时的激励,制约团队成员长期工作积极性和热情,易使服务工作流于形式。
   三、社交媒体时代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策略
   朋辈心理辅导是一个积极的人际互动互助过程,是通过人际互动而达到的助人自助的心理成长过程。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班杜拉的社会心理学、勒温等人的团体动力学等流派为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奠定了丰富理论与实践基础,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素养提出了要求。社交媒体时代下对朋辈辅导员培训的方法与内容提供更多选择与需求。
   (一)制定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标准
   1.培训应采取填写申请表,自愿报名的形式,通过培训,筛选和培养朋辈心理辅导员相关素养,主要包括:热情、耐心、尊重、敏锐的洞察力、较强的共情能力、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组织与协调人际关系等方面。其中,强烈的助人愿望是推动朋辈心理辅导员持续参与服务工作的重要内驱力,有助于增强朋辈心理辅导员面对复杂问题的信心与耐心,赋予其强烈的荣誉感与使命感。此外,在社交媒体时代,个体对计算机及在线技术的使用经验、使用网络社交时间以及个人意向影响信任关系的建立,随着人们熟悉环境信息量较少,人们会快速识别决定信任的线索,过度消极或者开放都不利于信任的形成[ 19 ]。朋辈心理辅导员需要熟练地掌握网络社交媒体平台的使用,合理的运用社交媒体平台,通过与同辈建立信任关系,帮助同辈自我保健教育。
   2.掌握心理健康基本知识与技能是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服务工作的基础。朋辈心理辅导是半专业化的助人自助活动,通过培训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应具备了一定心理学理论基础,有能力识别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掌握一定运用心理咨询技能的能力,通过倾听与咨询技巧引导同辈表达情感,缓解自身消极情绪,释放压力,改变自身习惯。能够意识到同辈可能存在的异常心理问题和自残、自杀倾向,及时地向学生提出寻求专业帮助的建议。因此,朋辈心理辅导员不仅需要自身通过相关心理测试,还需要成功地完成12小时以上职前的基本技能训练,包括:治疗性倾听技术、危机咨询、咨询技巧等内容,并通过系统化的相关培训、实习与考核。
   3.朋辈心理辅导员自愿自觉接受道德行为标准,在目标范围内工作中遵守相关制度。心理咨询伦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双方权益,提高心理咨询的实效性。在助人自助的过程中,通过培训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应能够充分尊重、诚恳地对待学生,明确自身主要工作,倾听同辈有关人际关系、学业压力、恋爱问题、意外事件、难以抉择的重大事件以及其他任何压力的相关事件,不评判他人他事,也不过度情感转移,不将自己的价值观、方法论、宗教思想强加于同辈,以平等的沟通方式与同辈探讨问题。朋辈心理辅导员通过训练可以自觉对服务工作内容进行保密,尊重他人隐私,遵守在社交媒体平台获得同辈知情同意的录屏、录音和聊天记录的保存和上传等相关制度规定。    (二)完善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内容
   1.朋辈心理辅导员需要一定心理学理论基础。朋辈心理辅导培训是为了培养合格的朋辈心理辅导员,通过长期系统化的训练使朋辈心理辅导员更好的服务来访者,帮助来访者排解不良情绪,协助来访者自我成长的教育与训练。朋辈心理辅导员应尊重,真诚,热情的对待来访者,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朋辈心理辅导员都应加强自身印象管理,运用首因效应、近因效应,通过话术与来访者共情,建立良好咨询关系,成为来访者值得信任、倾诉的“空杯子”。朋辈心理辅导员应通过训练,使自己语言严谨,通过来访者语言、表情、动作以及即时文字敏锐的洞察来访者心理活动的变化,为了尽量减少来访者在朋辈心理辅导员面前分享个人经历时的不适感,逐渐引入不同的活动与话题,降低同辈紧张情绪,引导其利用咨询服务来提升他们的生活领域,探索心理优势[ 20 ]。
   2.朋辈心理辅导员需要掌握心理辅导技术和进行话术训练,学会识别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例如:应对学业与就业压力、恋爱与性问题、适应性问题、情绪情感管理、处理人际冲突等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朋辈心理辅导员需要以朋辈需求为中心,熟练掌握并综合使用各学派心理咨询技术与技能,从潜意识、行为与自我完善三个层面,相互支撑完善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通过共情、治疗性倾听技术以及适合的话术帮助学生稳定情绪,聚焦于对学生出现的异常状态,评估其所处发展性心理危机状态,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自身问题,探索心理优势。
   3.朋辈心理辅导培训需要增加培养团队成员网络素养内容,通过模拟应用网络社交媒体,提升朋辈心理辅导员社交媒体使用能力、共情能力与洞察力以及网络语言表达能力,增加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共情体验。共情是对感觉和意义的准确反映是发挥朋辈心理辅导效果的基础[ 21 ]。共情能力的提升不仅仅是通过加强对言语和交流的理解,还通过现场生活中咨询实践经验活动积累[ 22 ]。面对社交媒体时代下,朋辈心理辅导员需要提高网络素养,通过聊天内容、朋友圈等途径,及时发现心理异常的学生,给予其朋辈关怀与朋辈支持,疏解其负面情绪。
   4.加强伦理性训练,规范朋辈心理辅导员服务工作。朋辈心理辅导员应坚持心理咨询的伦理原则,严格坚守保密、中立、知情同意原则,以朋辈为中心,尊重其人生观、价值观和宗教信仰,不予以道德评价。在助人自助的过程中,保持中立,设身处地理解、关心帮助学生,视其为具有自我价值的人,给予无条件的关怀、信赖和接纳,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协助同辈探索心理资源,引导其意识到自身问题与不合理信念,共同探讨用建设性方式解决其自身问题。当发现能力不足时,要提出转介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帮助的建议。
   5.基于社交媒体下的朋辈心理辅导会留下网络痕迹,朋辈心理辅导员应对来访者聊天内容等进行保密,尤其是咨询中涉及个人隐私问题,不强求询问真实姓名、学院等信息,也同样禁止透露自身真实信息,坚决禁止与陌生的来访者建立脱离服务平台范围外的双重关系。朋辈心理热线、视频和网络即使文字咨询方式来访者同样享有知情同意权,朋辈心理辅导员应与来访者沟通协商朋辈心理辅导的方式与使用平台,如果需要录音、录屏以及聊天记录的保存,需要说明录音、录屏以及保存聊天记录的目的,征求来访者的同意并妥善保存,及时上交,禁止私自拷贝与备份。
   (三)丰富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形式
   1.高校应建立长期、系统化的培训形式。在高校实际管理工作中,高校应加大对心理健康中心的支持与管理,丰富朋辈心理辅导员工作形式和模拟培训形式,开发网络平台、心理热线电话和心理剧等以朋辈心理辅导员团队对主体的服务活动。一方面,拉近大学生与心理辅导距离,为学生提供个多样化、匿名化和趣味化朋輩心理辅导形式,宣传心理辅导使其惠及更多需要的学生。另一方面,吸引心理健康并有助人意愿的学生参与到朋辈心理辅导培训当中,扩大朋辈心理辅导员团队,也为成员提供更多学习与实践机会,完善了长期、系统化的培训体系。
   2.高校应借助社交媒体工具丰富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形式。网络虚拟社会给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发展机遇,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应充分利用腾讯视频等直播视频平台,一方面,借助网络社交媒体的便捷性、灵活性、趣味性和互动性等自身特点,增强朋辈心理辅导员学习兴趣,培养其网络素养,学会获取丰富自主学习资源。培训结合情景式教学和个案观摩,引导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实践中学习沟通技巧,理解心理辅导语言的严谨性,加强对知识技能的内化。另一方面,社交媒体的回放、聊天记录等功能也为学员后续总结与反思提供了物质基础。直播互动的形式有助于学员与专业心理咨询师交流互动,可以反馈在更多实际服务中遇到的问题,与教师和其他团队成员交流。
   3.培训应具有针对性。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分为职前培训、职后培训。职前培训是为了选拔适合并且助人意愿的学生,通过职前短期培训考核充实朋辈心理辅导团队,职前培训需要普及基础心理知识与心理咨询技能,使学生了解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要求以及工作范围。朋辈心理辅导团队应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平台优势,采用讲座、现场心理团体活动、网页推送、视频直播等多元化形式,增加信息的趣味性、互动性以及传播覆盖面,使更多学生了解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要求和工作范围,吸引大学生参与朋辈心理辅导活动和培训中。而职后培训是为了团队成员可以通过长期、系统化的训练与自主学习,在保障自身心理健康的同时,更好服务学生,成为学生良好社会支持系统的一部分。职后培训需要更多实操培训和督导,帮助团队成员强化技能与话术训练,以应对和解决服务工作中可能遇到的现实情景与复杂问题,疏导服务工作后的情感污染。朋辈心理辅导团队可以设立多个学习小组,主要采用案例研讨会、角色扮演、实践观摩等形式,挖掘个人内在潜力,防止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认知偏差与思维固化,维护其心理健康。
   (四)督导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
   社交媒体时代下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不仅包括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考核、评价,更重要的是对团队成员进行定期督导,这不仅有助于保障朋辈心理辅导活动的服务工作长期有效发展,还有利于保护朋辈心理辅导员身心健康发展,为其提供自我提升与成长契机。    1.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的督导内容需要包括:对专业知识与技能、个人心理健康状况与专业品质素养以及朋辈心理辅导服务实操等方面进行阶段性和形成性评价,职前培训督导侧重于选拔出适合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学生,优化朋辈心理辅导员团队结构,职后督导侧重于鉴别与反馈成员培训成果,评价朋辈心理辅导员阶段性工作。针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督导可以分为自我鉴定、团队鉴定和工作督导。督导内容与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训标准相同,分为专业知识与能力、职业性格特征、伦理及相关制度的遵守,以笔试、实操团队评价以及评价问卷的形式,折算计分综合考核每一位朋辈辅导员。通过职前考核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选择成为朋辈心理辅导团队成员,在后续服务活动中同样要接受专业人员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长期、持续、系统化的培训与督导。
   2.定期督导的评价、监督、激励和导向作用有益于防止朋辈心理辅导员个人认知的偏差与思维固化,在专业督导下,有助于其反思专业知识技能与工作服务过程中的不足,利用资源解决自身困惑,促进其自我探索与自我实现。专业督导师运用社交媒体时代进行线上督导,极大地提升了督导效率,丰富督导形式,通过线上直播、视频会议等方式,节约督导场地审批等环节,使督导形式与时间更加的灵活与互动性,一月一次团队督导或每周一次个人督导,不仅有助于缓解朋辈心理辅导员经验不足的状况,提升其胜任力,还缩短了朋辈心理辅导员将异常情况上报的途径,减少心理健康污染,维护朋辈心理辅导员心理健康成长[ 23 ]。
   3.高校应给予通过考核的学员颁发培训合格证书,肯定其培训与服务成果,激励朋辈辅导员自我成长。朋辈心理辅导团队也应根据培训与实际服务中的表现,形成过程性评价,通过团队的社交媒体平台及时肯定团队成员的自我成长,强化自主学习与服务意识,提升朋辈心理辅导员自我效能感与胜任力。高校要建立自我学习、朋辈交流和专业培训三位一体的培训机制和专业督导、朋辈督导和自我反思三位一体的督导制度,把握当前心理学发展的时代特征、大学生发展需求和自媒体时代发展[ 24 ]。
   四、结语
   高校应该秉承终身教育发展理念,把握社交媒体时代朋辈心理辅导需求和平台优势,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一方面,借助社交媒体加大对心理健康机构和社团的建设与监管,重视朋辈心理辅导员志愿服务工作。另一方面,通过制定规章制度,引入朋辈心理辅导员选拔、培训、督导以及激励机制,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完善培训内容与形式,增强朋辈心理辅导员自信心与胜任力,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为大学生服务及助人自助。
  参考文献
  [1]T. J. Vriend. High-Performing Inner-City Adolescents
  Assist Low-Performing Peers in Counseling Groups[J].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1969(9):897-904.
  [2]石芳华.美国学校朋辈心理咨询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07(8):52-55.
  [3]陈国海.我国高校心理咨询的伦理学思考[J].高教探索,2001(1):68-71.
  [4]祝秀香,陈庆.加强朋辈心理辅导工作 完善大学生心理援助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6(10):67-68.
  [5]陈娟,张兴瑜,赵秀娟,等.朋辈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12):1819-1821+1825.
  [6]陈楠.社交网络用户自我表露行为及其对亲密度的影响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3:42.
  [7]徐文洁.价值与危机:网络社交平台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融合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7:84.
  [8]陈熹,徐晓杰,冒然.社会化网络下的自我表露:风险效用决策模型[C]//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信息管理分会场论文集,2010:16.
  [9]Barak Azy, Gluck-Ofri Orit. Degree and Reciprocity of Self-disclosure in Online Forums.[J].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2007,10(3):407-417.
  [10]周源源.自媒體时代大学生网络社交的特征分析及引导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9):131-134.
  [11]周宗奎,刘庆奇,杨秀娟,等.社交网站使用对青少年孤独感的影响:链式中介效应分析[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7,15(2):155-161.
  [12]杜芬娥.高校心理委员现状调查[J].教育与职业,2009(4):36-38.
  [13]黄晓芳.高校心理委员工作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32):165-166.
  [14]李明忠.朋辈心理辅导模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性的提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8):4-8.
  [15]杨琴,林静.高校心理委员培养体系的构建思路[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6):144-145+153.
  [16]范晴岚.高校班级心理委员的选拔与培训[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2(2):53-55.
  [17]曹玮.高校朋辈辅导员培训:基于胜任特征培训模式的建构与实效性评估[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4:56.
  [18]W. F. Brown. Effectiveness of Paraprofessionals: The Evidence[J].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1974(4):257-   263.
  [19]謝英香.“90后”大学生网络社交中信任关系的研究——一项教育社会学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77.
  [20]Zachary D. Bloom, Victoria A. McNeil, Paulina Flasch et al. A Comparison of Empathy and Sympathy Between Counselors-in-Training and Their Non-Counseling Academic Peers[J].Professional Counselor.2018,8(4):341-354.
  [21]H. B. Bayne, A. Jangha. Utilizing Improvisation to Teach Empathy Skills in Counselor Education[J].Counselor Education and Supervision, 2016,55(4):250-262.
  [22]M. K. DePue,Glenn W. Lambie et,al. Impact of a University-Based Practicum Experience on Counseling Stud-ents’ Levels of Empathy and Assessed Counseling Competences[J].Counseling Outcome Research and Evaluation,2014,5(2):89-101.
  [23]何思彤,葛鲁嘉.高校朋辈心理辅导时代转向的理论条件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2):40-43.
  [24]钟向阳,胡浩民,蔡秀娟.高校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体系的实效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7(8):707-
  709.
  Training of Peer Psychological Counsel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Era of Social Media
  LIU Tian-yi, HAO Chun-dong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Research,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80, China)
   Abstract: Peer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three-level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system with its own unique advantages. In the era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media, social media has become the found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digital life, providing college students with a space for free emotional expression, while subverting the way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an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By using literature metho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of peer psychological counselor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social media era and the need for universities to formulate working rules, aims to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and supervision of peer psychological counselors in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s,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ethics and the standardized use of social media platforms, so as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peer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in the era of social media to provide satisfactory services for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peer psychological counselor training; social media era; psychology of college students
其他文献
[摘 要]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建设对于全面提升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有重要意义。基于新农科建设的时代需求,为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养殖学专业饲料安全方向专业基础课程“水产动物营养学”为例,以培养学生政治认同、文化自信、家国情怀和道德修养等为切入点,从课程整体设计、思想政治素材挖掘、思想政治素材融入的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三方面开展课程思政
[摘 要] 在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一个完整的支持系统的构建至关重要,二级院系则是课程思政支持体系中的关键性环节。二级院系须认识到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鲜明的创意性要求,课程思政支持系统的功能表现为以创意思维推进课程思政整合建设。课程思政整合建设突出了“聚”与“合”的理念,其主要路径体现在几个方面:对二级院系课程建设管理体制进行更新;对二级院系课程建设组织体系作出重构;对二级院系课程建设成果链条
摘 要:阅读课堂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教学文本在内容、语言和思维三个层面上的多向互动。提升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课堂教学可采用“讨论话题情境,激活阅读思维”“解读标题、图片,预测下文内容”“师生协同探究,绘制范例表格”“注重交流分享,综合解读文本”“学习阅读策略,训练高阶思维”“完成课后任务,内化课堂所学”等策略。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自主阅读能力;教学策略  一、引言  阅读课堂教学本质上
依托首批教育部等组织实施的“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在四川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探索以“立德树人”为根、“能担大任”为本、“勇于创新”为魂的理念,培育既“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又具备“熟政策、善管理、懂技术”的农林经济管理复合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对人才培养知识能力结构重组和实践实验环节开放等开展了系统性研究,创新了“333”金字塔开放合作育人模式,探索了农林经济管理卓越人才培养的可操作路径,厘清了人才培育战略、人才培育内涵并升华了人才培育路径,为扶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改革先行提供了大批高素质人才
[摘 要] 以来华留学生的学习结果为导向,对工程图学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与实践。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立足国内制图标准,引入国际标准的教学与比较;调整与压缩画法几何的基础理论教学,将点线面内容融入立体中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从CAD软件与典型机械实物两方面入手,培养动手设计实践和团体协作能力;持续培养徒手绘图技能,提升空间思维与创新表达能力等方面。在此基础上,结合欧美国家的相关教学经验,提出了阶段式
[摘 要] 外国刑法理论对我国刑法学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在进行刑法理论教学时应当注重比较教学方法。在进行外国刑法理论的比较教学时,首先,应当进行比较原理的教学,包括比较的目的、前提与背景等;其次,展开具体外国刑法理论的背景及内容介绍,同时分析该外国刑法理论对我国的意义及在我国的适用问题;最后,进一步探讨如何对外国刑法理论进行推进与优化,也即在借鉴外国刑法理论的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一
[摘 要] 目前我国学校体育改革虽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快乐体育、终身体育、健康意识等虽已取得一定成绩,但学生体质这一根本目标和指标则反映出这些尚未落实到位。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教学内容,体育与健康的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结合国内外学校体育研究成果,探讨了我国当前学校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以增强体质为导向的学校体育教育所起的理论作用,旨在提高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对体质概念和意义的认识
摘 要:译林版普通高中教科书《英语》(必修)的综合技能板块,包含听、说、读、看、写等活动,各项活动情境相互关联,并以单元话题统领情境主题。问题情境下的高中英语综合技能“五位融合”教学设计,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将听、说、读、写、看等语言技能的训练融入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学习中,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高中英语综合技能;问题情境;教学设计  一
[摘 要] 高校生均综合经费标准体系不仅是地方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推动地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大学的重要措施。在综合评述国内高校生均综合经费的影响因素、拨款模式和标准设计等相关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简述目前高校生均综合经费存在标准缺乏有效分类、标准有待动态调整、标准尚未建立多元化拨款模式和标准尚未建立绩效激励机制等主要问题,然后由此提出了基于预算制度视角下我国高
[摘 要] 以高校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青年教师教学和科研问题为分析对象,通过总结学科专业理论性强、知识点分散和教材体系差的特点,分析青年教师专业教学和科研之间的矛盾,结合个人教学经验,从教学模式转变和教师科研学术发展角度出发,探索专业教学与科研学术相互促进与协调发展问题,提出了科研和专业教学的融合式发展模式,分析了该模式对学生学习和教师科研的促进作用,为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专业青年教师教学和科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