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株高和穗位高的遗传基础与分子机制

来源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58924650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株高和穗位高是玉米重要育种性状,直接影响植株的养分利用效率及抗倒伏性,进而影响玉米产量.玉米株高和穗位高属于典型数量性状,目前通过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i mapping,QTL)定位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等方法已挖掘到较多相关遗传位点,通过QTL精细定位及利用突变体克隆了一些调控株高和稳位高关键基因.但是由于各研究组所利用的群体类型和大小、标记类型和密度以及统计方法不同,所鉴定QTL差异较大,单个研究难以揭示玉米株高和穗位高遗传结构.早期QTL定位的结果多以遗传距离来展示,不同时期GWAS研究所使用参考基因组版本不同,这进一步增加了借鉴和利用前人研究结果的难度.首次将目前已鉴定株高和穗位高遗传定位信息统一锚定至玉米自交系B73参考基因组V4版本,构建了株高和稳位高性状定位的一致性图谱,并鉴定出可被多个独立研究定位的热点区间.进一步对已克隆玉米株高和稳位高调控基因进行总结与分类,揭示株高和穗位高性状调控机制,对深度解析株高和穗位高遗传结构、指导基因克隆和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优化玉米株高和穗位高性状均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2020年初至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仍在全球多个国家流行,给全球公共卫生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中国在应对COVID-19的实践中,最先完成病毒核酸测序并共享序列信息,最早有效控制疫情蔓延、恢复生产,并在病毒作用人体机制研究、疫苗研发、中和性抗体发现等环节均处于世界前沿.其中,针对病毒核酸的检测工作——试剂盒研发、检测配套设备研制、10合1混检策略及相关政策制订,有效提高了疫情防控效率、保障了百姓健康.本文就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冠状病毒2 (SARS-CoV-2)核酸检测多种方法的原理
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形成斑块是阿尔茨海默病(AD)的病理标志之一.以β淀粉样前体蛋白(AβPP)为基础的转基因小鼠模型表现出斑块形成加速和记忆损伤.然而,在一些模型中,记忆丧失与斑块形成的相关性较差.我们实验室最近报道了AD患者和动物模型的认知障碍与其体内甲醛水平有很强的相关性.本研究发现,AβPPLon/Swe转基因小鼠3月龄时表现出记忆缺陷,而在6月龄时记忆正常,其工作记忆与甲醛水平变化相反.与对照组相比,3月龄小鼠记忆受损伴随着甲醛水平的增高和过度磷酸化tau的增加.腹腔注射甲醛清除剂白藜芦醇可
Dear Editor,rnMitochondria acts as a cellular organelle that produces ATP and buffers Ca2+,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neuronal growth,survival and function[1].Loss of mitochondria will make the ATP supply insufficient,resulting in synaptic transmissio
期刊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作为最常见的退行性关节疾病,其主要临床特点是软骨的破坏降解,进而导致关节功能丧失,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除了软骨组织,OA的病理改变还涉及滑膜、骨以及软骨下骨在内的多个组织系统.其中,滑膜作为组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病变在OA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滑膜细胞分为A型滑膜巨噬细胞和B型滑膜成纤维细胞,在OA中发挥着不同但又密切联系的作用.本文综述不同类型滑膜细胞在OA中的作用,为进一步认识OA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荧光寿命是指荧光分子在回到基态前在激发态停留的平均时间.本文发展了基于荧光寿命测量来定量分子内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方法:通过G碱基猝灭对于荧光寿命的影响定量DNA二级结构的形成;通过荧光共振能量传递(FRET)中荧光寿命的变化来定量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第一种方法巧妙利用了G碱基会猝灭临近的染料分子的性质,结合荧光寿命的变化,可以判断DNA二级结构的形成以及形成的比率.FRET是用于研究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一个重要手段.传统的FRET方法主要是基于强度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容易受到荧光表达水平变动、样品中分子扩散以及
CRISPR/Cas系统具有操作简单、效率高等优势,为植物功能基因研究和作物遗传改良提供了重要支撑.介绍了CRISPR/Cas植物基因组编辑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CRISPR/Cas系统及其衍生技术进行了详细比较;结合案例综述了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玉米产量、品质、抗逆性改良,以及雄性不育系创制和单倍体诱导等方面的应用;同时针对CRISPR/Cas系统未来需要迫切解决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雌穗是玉米重要的生殖器官,雌穗发育决定成熟果穗大小及单穗粒重,进而直接影响玉米产量.雌穗性状主要包括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稳重、单穗粒重等,均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遗传性状,且其遗传结构各不相同.解析雌穗性状的遗传基础,优化雌穗结构,是玉米增产的重要途径.前人通过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mapping,QTL)定位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等方法,已经鉴定出较多雌穗性状相关的遗传位点,但是目前已鉴定功
欧美国家作为作物基因编辑技术的发源地,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开发服务再到育种应用等完整的产业技术链布局,形成了配套的风险管理体系.全面总结了全球作物基因编辑监管的最新进展和趋势,提出中国完善基因编辑技术监管框架的对策建议,以期尽快缩小基因编辑技术进步与监管政策体系的差距.
玉米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其籽粒重量的70%来自于淀粉.淀粉不仅是人类及其他动物的主要能量来源,同时也是化工等行业的重要原料.利用拟南芥、水稻等模式植物,淀粉合成相关基因克隆与功能研究已取得较多进展.近年来,随着玉米淀粉含量相关遗传学研究的深入开展,通过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mapping,QTL)定位、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及各种组学分析方法,发现了较多新的与淀粉含量相关的遗
玉米产量取决于植株捕获光能和固定CO2合成有机化合物的效率.叶夹角是株型重要性状之一,较小叶夹角有利于提高玉米植株光合作用效率和种植密度,因而有利于提高玉米产量.研究表明玉米叶夹角为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数量性状,其遗传力较高,主要受基因的加性效应调控.目前,利用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定位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等方法已鉴定数百个玉米叶夹角相关QTL;结合突变体分析等方法,已克隆数十个调控叶夹角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