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尽的遐想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boat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河上柳》是废名先生于1925年4月发表的短篇小说,字里行间留下了巨大的遐想空间。本文从小说叙述视角的转换、文本的断裂、隐含的主人公等几个问题考察小说所体现的独特的叙述技巧,感受小说中韵味无穷的诗意。
  关键词:《河上柳》 叙述技巧 意象 反讽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河上柳》是废名先生于1925年4月发表的短篇小说,字里行间留下了巨大的遐想空间。这篇小说描写了主人公陈老爹独自生活在临水的茅草屋里,靠演“木头戏”为生。但半年以前,衙门却禁止了木头系的演出,使陈老爹的生活陷入困境,使“向来最热闹没有的”他在这半年“老是蹲在柳树脚下,朝对面的青山望,仿佛船家探望天气一般”。无奈,陈老爹想到可以砍倒河边的“杨柳”换钱来暂时缓解生活的压力。“三天没有酒,我要砍掉我的杨柳——”,但这念头马上消失,因为杨柳正是已故的陈老爹的爱人驼子的妈妈,生前为夜归的陈老爹避免跌入河中挂灯照明而栽的,由此陈老爹陷入思念之中。不料,来了一场大水,陈老爹的茅屋全被冲垮,最后陈老爹只能引来一个木匠“霹雳一声,杨柳倒了”。小说在有限的篇幅中借助于小说的两个主人公蕴含了作者无尽的感情寄托,同时也展示了废名先生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技巧。
  二小说的叙述技巧
  1叙述的空间距离的转换
  在《叙事话语 新叙事话语》一书中,热奈特区分了叙事视角与叙事声音,即“谁看”与“谁说”。热奈特顺势提出了“聚焦”的概念,根据对叙事视角的限制程度,他将视角分为三类:非聚焦型、内聚焦型和外聚焦型。非聚焦又称零聚焦,是一种无所不知的视角类型,传统的叙事作品一般采用这种聚焦模式。聚焦者几乎无所不能,可以从任意一个角度观察、描述人物,或是提供必要的相关背景知识,并且可以任意转移叙事位置。同时,非聚焦视角的优点还在于它可以对人物的言行举止进行解释、评价,并且能够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小说的开篇向我们交代了原由。如果按正常的叙述顺序发展下去,那么小说的下一段似乎要写到陈老爹如何如何,例如以后的生活怎么过,日子怎么打发。然而,叙述者在写第二段的时候,叙述的空间角度转换了。小说第一段空间的距离和角度似乎与陈老爹更近些,如“问他,‘老爹,不舒服了罢?’”仿佛叙述者就在主人公的身边。而第二段引文,则是叙述人明显的隔岸再来看陈老爹的状况,因此给读者不连贯之感。
  有意地转换了叙述的角度,这样就能让读者在对文本的阅读时产生既定的审美距离,有助于将故事进行下去,让读者找到更适合的位置来观察思考主人公的状况,更易于接受和反思叙述者的讲述。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没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可以说,这是小说叙述人的高招技巧。
  这一段的情节才是与第一段相连接的,即使我们把第二段引文抽掉,也不影响我们的理解,当然这只是从故事传达的角度讲。如果我们从小说的叙述技巧方面再来看第二段引文,正是它的独立,不仅为下文埋下伏笔;另外,如果说第一段引文还有叙述人的主观描述“陈老爹向来是最喜欢热闹的”,到了第三段引文,则是全然的客观叙述,这样看来,叙述人有意转换叙述角度的第二段出现可以说是意义非凡了。
  2木头戏的“戏词”和叙述人的“书面语”相交错
  小说的主人公陈老爹于生活无着处,怀着内心的苦闷,只能“转到隔岸坝上”闲逛。这时,小说的文本出现了断裂,如果不细读,情节变得支离破碎,试看:
  这时老爹不知不觉转到隔岸坝上“路遇居”的泥黄山头,“姜太公在此,诸神回避”,不出声的念给自己听——也许只是念,并不听。其实陈老爹所看见的,模模糊糊一条红纸而已,不过“姜太公”也同“柳下惠”一样,在此有年罢了。
  太公真个立刻活现了。
  陈老爹的姜太公同郭令公是一副脑壳——我们在“祈福”时所见的,自然,连声音也是一般,而我们见了令公,并不想到太公。现在浮现在老爹眼里的,是箱子里的太公了——老爹也并不想到令公。
  老爹突然注视水面。
  太阳正射屋顶,水上柳荫,随波荡漾。初夏天气,河清而浅,老爹直看到沙里去了,但看不出什么来,然而这才听见鸦鹊嗓了,树枝倒映,一层层分外浓深。
  “八十三岁不遇——”
  劲太大了,本是蹲着的,跌坐下去,而刚才的心事同声音一路斩截的失掉了。那鸦鹊正笔直的瞥见,绿叶青天,使得眉毛不住的起皱,渐渐的不能耐了,拱着腰,双手抱定膝头。
  一会是传说中的“姜太公”,一会又是优美的书面描写“水上柳荫,随波荡漾”,简直有点不知所云。
  首先,这一部分内容在叙事空间角度上是和小说第二段紧密相关的。陈老爹是“不知不觉转到隔岸”,因此所见之景“模模糊糊的一条红纸”就是第二段引文中的春联。因此,这部分的叙述空间就和第二段引文暗合了。
  其次,这一部分让人不容易理解主要是由于戏曲台词把小说文本分裂开,使故事不连贯造成的。木头戏是一种民间的戏曲,是采用方言的地方戏。“姜太公在此,诸神回避”与“八十三岁不遇——”都是陈老爹在演木头戏时的台词。这样,这段文本就清晰了:陈老爹因为木头戏禁演没有了生活来源,整日也没有事情可做,便到隔岸闲逛。心里愁闷矛盾,即使安慰自己“天下终当有太平之日”,可眼下的问题又无法解决,因此以大声唱戏词来发泄苦闷。
  在这一部分内容中,木头戏的“戏词”与叙述人的“书面语”交错在一起,便出现了文本断裂的情况,给读者阅读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是,作者这样安排正是用文本的断裂来体现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冲突,来突出他在木头戏被衙门禁止演出之后的难过境遇,同时给读者留下了思索的空间。
  3隐含的另一个小说主人公
  当陈老爹发泄完内心的苦闷后,想砍掉杨柳来暂度危机,但马上就打消了这个念头:“不,你跟我活到九十九,箱子里我还有木头。”即使是牺牲了自己所喜欢的木头戏的行头也不能砍倒杨柳。这时,小说隐含的另一个主人公“杨柳”,也即驼子的妈妈的化身就出现了。
  紧接着,老爹陷入了对驼子妈妈的回忆中,但叙述者显然十分含蓄,连驼子妈妈的真实身份都没有交代,并没有直接说出驼子妈妈是老爹的妻子,只是“灯笼就挂在柳树上,是老爹有一回险些跌到桥底下去了,驼子妈妈乃于逢朔的这趟生意,早办了一支蜡烛,忖着时分,点起来朝枝头上挂”。
  可见驼子妈妈对老爹的关心,我们推测该是老爹的爱人。可是陈老爹也曾经抱怨杨柳招来老鸦惹人烦。但这反让我们体会到文本以外的含义,抱怨之中似乎又增加了两人的亲密。甚至在驼子妈妈即将离开人世之际,仍不忘嘱咐陈老爹早些回家。
  以后,陈老爹则不再抱怨,而是保护自己的“杨柳”。“清明时节,家家插柳”,老爹也不例外。因为这“杨柳”已经不单单是“屏着声息蓬蓬立在上面蔽荫老爹的杨柳”了。到夜深人静,老爹也会折一支放在驼子妈妈的灵屋来纪念那“许许多多的岁月”。
  可以说,关于驼子妈妈的回忆,叙述人留下了许多空白,以待读者回味。无论是一些逝去的岁月,还是在这岁月中风化的感情,都让读者在咀嚼字里行间的真挚后别有一番滋味。因此坐着对小说的隐含主人公驼子妈妈的叙述构造了蕴藉的阅读空间。
  4故事的转折即高潮
  如果小说在陈老爹对驼子妈妈的回忆中结束,那么整个故事就没有什么高潮可言了。但作者不是这样安排的,废名先生巧妙地安排了一个转折——发大水,让小说情节走入高潮:
  这晚比平常更难熟睡,愈到中夜,愈是清醒,清醒的害怕了!——坝上警锣响——屋背后脚步声——
  “陈老爹!赶快!赶快!”
  地保敲门。
  第二天,老爹住在祠堂。土坡起眺,一片汪洋,绿茸茸的好像一丛芦草,老爹知道是柳叶:
  “我的——”
  文中并未直接说明发水之事,但通过上下文已经一目了然。而陈老爹望着汪洋中的只露叶子的“杨柳”,只能无奈的地喊道“我的——”读者不禁想“我的——”什么,是杨柳,还是驼子妈妈呢?真让人思索不断,百转千回。
  不久,陈老爹从镇上引一个木匠砍倒了杨柳。我们不禁思索,为什么陈老爹最终要砍倒自己的杨柳呢?是为了重建被大水冲垮的茅屋,还是为了前文所说的没有了工作,砍倒树换“酒喝”?但不管是什么目的,我们且看老爹说的一句“还是妈妈想的——”,可见妈妈仿佛早已经在去世前就想好了救济老爹的办法。而老爹先搞这些,更是使自己的眼睛“浸在霭里了”。这一处转折,让小说同时达到了高潮,通过发大水,把全文的感情贯穿到了一起。
  整个小说在这部分节奏紧凑,故事在高潮中也走向了结局。
  三小说叙述中的意象解读
  层出不穷的意象让情感更加清晰鲜明,更有秩序和诗意。但在废名小说中,还经常出现这样一种情形:那就是要表现的情感并不具体,而仅仅是一些随机出现的难以捉摸的意识流。这些飘忽不定的意绪很难用具体的意象固定并客观呈现,对此废名使用了另一套笔墨,即借助抽象的意象“符号”来言说。这些符号可以视为一种事物和心绪的结合体,生活中的具体事物被抽象为一种符号并被注入新的意义,使它从物的世界跨入人心的世界,在小说中以隐喻的面目出现,借助这个符号本身所指的隐约性来呈现情感的隐约性。下面为《河上柳》中杨柳的意象:
  “老爹的心里渐渐又滋长起杨柳来了,然而并非是这屏着声息蓬蓬立在上面蔽荫老爹的杨柳,到现在有了许多许多的岁月。”
  “霹雷一声,杨柳倒了,老爹直望到天上去了,仿佛向来没有见过这样宽敞的青空。而那褪了色的红纸,顿时也鲜明不少。”
  叙述者特意说明这并非是眼前的杨柳,无非是指出老爹此时的情感并非睹物而生。实际上,老爹心上生长的杨柳是被一个植入了驼子妈妈精神生命的情感符号,它所呈现的情感超过了杨柳的意象本身,除了其固定的怀人、祈福、悼亡等内涵外,它还隐喻着老爹内心的孤寂。因此,老爹并非是看到杨柳而产生思念,而是因孤寂而生出杨柳。《河上柳》暗藏了废名后来小说抒情的走向,即逐渐跳出形象的粘连,从情感的显明言说跨入隐秘的直觉沉思。
  四结语
  从全文来看,陈老爹是一个独自生活的孤苦老人,寂寞、孤独是其生活的惟一陪伴,因此他出演木头戏不仅是为了获得生活来源,同时也是排遣寂寞的方式。但是,连这个最基本的生活乐趣也被衙门禁止了,因此他只能在孤苦中陷入对自己爱人——驼子妈妈的回忆之中。可以说,陈老爹的回忆并不是单纯的为了怀念而怀念,而是他在孤苦寂寞中生活无以为继的本能反应。所以整个小说越是把对驼子妈妈的回忆写得优美动人,越是体现了主人公陈老爹生活的孤苦和寂寞。但是,小说却以一句“陈老爹向来是最热闹没有的”作为开篇,就具有了明显的反讽效果。
  这篇小说的故事很不连贯,叙述都是片段与片段的连接,呈现出明显的“散文化”倾向。但正是这样的处理,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同时带来了无尽的解读方式。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造成主人公陈老爹生活困窘的“衙门禁令”的时代背景,作者只字未提,但通读全文,可以说,作者是有明显的暗示的。因此作者对整篇小说的片段化、散文化处理在某种程度上就消解了时代压力和文本景致之间的矛盾。虽然是一篇小说,却给人诗一样的含蓄隽永的审美感受,既真实又飘渺,既切近又茫远,似是无人处的袅袅炊烟,令人回味无穷。
  
   参考文献:
   [1] 废名:《冯文炳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2] 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二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3] 韦勒克、沃伦著,刘象愚等译:《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 马丁著,伍晓明译:《当代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 热奈特著,王文融译:《叙事话语 新叙事话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作者简介:胡湘梅,女,1973—,湖南沅陵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语文教学,工作单位:长沙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鉴赏书画是北宋时期文人士大夫的生活风尚,从宫廷帝王以翰墨为乐到文人操笔和墨抒发性情,发展至帝王赐宴共赏书画,文人士大夫之间的唱和往还。无论哪种形式,都离不开对书画的品评鉴赏,或题跋于画,或记录雅事,书画成了士人抒情适怀的载体和沟通感情的桥梁,同时也是统治阶级分散士人注意力、缓和社会矛盾的调节剂。  关键词:北宋 士大夫 书画交流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北宋士大夫以擅长绘
期刊
摘要: 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流传下来的以表现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寓意的实体对象,无不透露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美好遐想。虽然中国的消费产业逐步向文化消费产业模式转型,但传统服饰文化的优势在于它体现了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积淀出来的独特的审美观。现今的老年女装要想跨入服装行业并有一席之地,就要不仅仅只继承中国的传统图案纹样加以运用,更关键的是如何发扬好传统,汲取传统文化之精髓,使之融合于现代服装之中,从而创
期刊
摘要 《河岸》综合了苏童小说的以往元素,作品以少年库东亮的视角,讲述了“河”上和“岸”上的故事。作者借助作品中三个人物的历史命运,展示了他们对缺失的母亲的不懈寻找,使作品在荒诞不经之外增添了内容的丰富性,传达了人生的孤独无依。  关键词:苏童 《河岸》“河” “岸” 母亲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在2009年第二期的《收获》杂志上,苏童发表了长达20万字的长篇小说《河岸》,
期刊
摘要: 黄姚古镇自然景观的审美形式特征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以灵秀、古雅、宁静祥和的审美形态为主。审美主体在对这一类型的审美形态进行审美观照时,往往追求一种更高级别更完美的意蕴,从而获得更大的审美享受。依托自然景观而生的黄姚传说对这种美的意蕴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从而极大地影响审美主体美感的形成。  关键词:黄姚古镇 传说 审美特征 美感  中图分类号:K89 文献标识码:A    位于广西昭平县境内
期刊
摘要 当过兵,以纯军旅小说唱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坛,以《康熙王朝》、《三国》等多部热播剧备受关注,朱苏进的名字家喻户晓。在他的作品中,以独特的观照方式,透视了军营生活,并融入了对和平时期军人思想的深刻体验。正因其骨子里的军人基因和将军梦想,让他潜心于军事题材的探索与创作。本文从其人生经历和作品的精神流露中,探析他不变的职业军人情怀。  关键词:朱苏进 小说 剧作 军人情怀  中图分类号:I206
期刊
摘要 作为一个出生于农村成长于农村的城市作家,贾平凹熟悉并关心着农民和城市人群的生存状态。在他的小说中,他在时代和民族背景下去透视和分析人性,并通过对人物追求、人性解放和人性复归的理想和结果的对比来审视人性,从而使他的小说对人性的弱点和缺陷的揭露更为深刻。  关键词:贾平凹 长篇小说 人性弱点 分析批判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在贾平凹的作品中,特别是小说当中,他发现了许多
期刊
摘要 以普通的平民视角,关注现代都市卑微而丰赡的小人物的生活和命运,以诗意的语言,展现悲天悯人的情怀。黄咏梅的小说无疑迥异于90年代以来年轻女作家的“私人化写作”、“身体写作”,显示了女性文学的另一种存在。  关键词:平民视角 小人物 诗意洋溢 悲悯情怀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90年代,个性话语充分彰显,以卫慧、棉棉为首的“70后”小说家高扬“回到个体”,倡导“身
期刊
摘要 繁漪这一文学形象颠覆了传统文化中的母亲形象,她不满长期压抑的家庭环境,努力冲破像牢笼一样的家庭生活,甚至不惜担上不伦的罪名和继子相爱。当发现继子另有恋人时,她歇斯底里般阻止,妄图完成对自身爱的权利的追逐。然而,文本叙事鲜明地告诉读者她这一追求的虚妄与苍白。  关键词:母亲形象 女性权利 消解 建构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母亲是吃苦耐劳、含辛茹苦的
期刊
摘要 杨绛的小说以旁观者的角度,以机智幽默又同情宽容的态度,描绘一定历史时期普通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的生活境遇和思想感情,并妥善布局,熟练运用文字,塑造真实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示“语淡意浓、婉而多讽”、刚柔相济、平和隽永的风格特征,为中国现代文学留下自己独特的脚印。  关键词:杨绛小说 题材内容 风格特征    杨绛的小说创作,以独特的角度,“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演进轨迹和知识分子的心态历程”。解放前的作品
期刊
摘要 卞之琳的诗具有极强的知性色彩,蕴涵丰富,具有哲理性,是对玄理的暗示,善于运用象征手法传达深奥的哲理,流露出对历史的追忆与思索和对现实的关注,其诗作与生命永远闪烁着智慧、艺术与真情的光芒。  关键词:卞之琳 诗歌 象征 哲思 玄理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卞之琳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主知”派的代表,其诗作蕴涵丰富,具有冷峻的特色。诗人的笔触伸向宇宙、人生、历史、自我、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