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精准施教

来源 :辽宁教育·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c185970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9年9月,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已全面使用。教师教学统编语文教材时,需要有正确的理念引领,也需要有科学的策略践行。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认真研读教材,领悟编写意图,设计有效路径,精准实施教学,以实现语文课程改革的“新常态”。
  关键词:统编语文教材;深度解读;精准施教
  随着统编语文教材的投入使用,如何理解并把握统编教材的编写理念、价值导向及特色;统编教材的结构体系、编排设计思路有哪些新的改革、新的要求;已经先行先试的省、市有哪些可借鉴的经验;如何做好原有教材与统编教材的衔接工作等一系列问题,成了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重点。笔者从近三年来主流语文专业期刊所载文章进行全面梳理,对研究中的重点和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力图客观地展示对统编教材研究的面貌。
  一、深度解读,领悟新理念、新思想
  (一)统编语文教材的编著目的
  教科书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集体记忆,有什么样的教科书就有什么样的国民。统编教材总主编在《小学语文》撰文说:“中央直接抓教材,最后定稿都是交由中央会议上讨论的。为什么这么重视?因为有什么样的教材,就有什么样的国民。我们应当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语文教材的统编。”他还说:“现有的‘一纲多本’教材质量参差不齐”“实施‘一纲多本’,虽然调动了地方和出版社的积极性,教材的编写出版呈现活跃的局面,但也出现一些问题,教材的选择、使用受经济等因素左右,不能做到优中选优。另外,教材主要由出版社组织编写,受到一些条件限制,影响到编写出版的质量。”小学统编语文教材执行主编陈先云也撰文坦言:“很多出版社由于没有教材的编写经验,不仅仿效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排体例、栏目设置和呈现方式,而且很多选文直接取自人教版教材,造成了基础教材的同质化。‘一纲多本’的政策实施,并没有体现出真正意义上的教材多样化、特色化,中小学教材建设实行国家统一基本要求下的多样化方针并没有真正落实。”他还说:“从2019年秋季开始,全国所有地市的小学语文教材全部一次性更换为统编教材,这一举措是中央对‘一纲多本’存在问题的纠偏。”
  国家对中小学语文教材建设的顶层设计经历了从“一纲一本”到“一纲多本”,现在又回到“一纲一本”的过程。总体而论,我国语文教材编写是在曲折中前行,但是这个曲折在有识之士看来并不是走弯路,恰恰正是这个曲折,促进我们不断思考、探索和尝试。语文教材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体现国家意志、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发挥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统编语文教材是时代与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着眼未来、符合国情与学情的教育成果。
  (二)统编语文教材的评价
  教材改革是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统编语文教材在全国中小学起始年级统一使用已历时三年,语文界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作出评价。
  温儒敏在《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七个创新点》一文中说:“部编语文教科书是由教育部聘请主编和编写专家,调集了全国最强的编写队伍,有条件在总体质量和水平上超越现有各种版本的教材。”吴立岗在《语文建设》撰文,对统编语文教材评价为:“统编教材立意高、选文精、编排美,令教者耳目一新,让学生爱不释手。”顾之川在《小学统编语文教材的价值追求与编制意识》一文中是这样评价的:“统编教材注重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吸收课改成功经验。教材坚持守正创新,是一套高质量、有特色、广大师生满意的教材。”陈小平在《小学语文》撰文,评价统编语文教材充分体现了国家意志,将“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贯穿始终;同时,依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和水平,巧妙地、科学地将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统一到教材中,是一套教学理念先进、富含中国元素、装帧版式精美、集各版本之长、特色鲜明、师生喜爱的好教材。周一贯在《小学教学》撰文称,统编教材的问世是语文课程改革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语文教学走向以提升核心素养为靶向的重大行动,他为统编教材的创新归纳为一句话:弘扬中国精神,呼唤“中国功夫”。王潮在《语文教学通讯》撰文,称赞统编教材改变了过浓的西化现象和洋化色彩,还原了中国汉语、汉文、汉字教材的本色、本真和本义,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之魂,是教材编写史上一个转折和一大进步。
  统编教材是对新课程改革形成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的继承和发展,是站在既有的各种版本语文教材肩膀上,提升了一个高度,体现了时代价值诉求对语文教科书编写的引领。然而,语文教科书无论如何更新,还是滞后的,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有识之士坦言,教科书内容的选择与修改是典型的无结局性、无未來性的,总是可以再选择、再修改的,总还有没有选择或没有修改到的,语文教科书的改革“永远在路上”。
  (三)统编语文教材的特点
  统编语文教材的整体格局和呈现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较之以往的教材有长足的进步。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在教科书培训会上说,统编本语文教科书和以往流行的教材相比,具有七个方面的创新点:一是选文强调四个标准:经典性、时代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二是更加灵活的单元结构体制,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一条线索是按照“内容主题”组织单元,另一条线索是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分布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三是重视语文核心素养,重建语文知识体系;四是阅读教学实施“三位一体”,区分不同课型;五是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六是识字写字教学更加讲究科学性;七是在突出综合能力的前提下,注重基本写作方法的引导,提高写作教学的效果。
  统编义务教育中学语文教科书执行主编王本华在《中小学教材教学》上撰文,介绍统编教材设计的突出特点:构建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以各单元课文学习为主,分为“教读”和“自读”两种课型,辅之以“名著导读”和“课外古诗词诵读”,共同构建一个从“教读课文”到“自读课文”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并在这方面凸显特色,以更好地贯彻课程标准提出的“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要求,去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界先进文化。   统编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执行主编陈先云在《小学语文》撰文,阐述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能力体系的构建特点。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以阅读策略和习作能力发展为主线,分别设置了4个阅读策略和8个习作单元,创新单元编排体例。这种编排遵循语文学科的自身规律,解决语文教学教什么的问题,让语文教材更加能够“便教利学”。
  (四)统编语文教材的创新之处
  统编教材在“守正出新”的原则下,有很多创新之处。段宗平在《语文建设》撰文,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现状,重点对教材如下六个创新点进行了深入分析:
  一是强化文化育人。体现在优秀传统文化科学编排;古诗文篇目明显增加;《日积月累》分类汇集;蒙学读物精心安排;古诗词分层掌握;革命传统教育内容、体裁丰富;革命传统教育与语言文字训练相融合。
  二是双线组织单元。“双线”即为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其中“双线组元”有利于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语文课程理念,有利于体现语文学科的本体意识,有利于增强训练的目的性。
  三是凸显目标意识。统编教材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安排、呈现等方面作了较大的改观,努力做到目标呈现明显、目标安排有序、目标实现集中、目标训练做实。
  四是重视阅读方法、阅读策略的学习运用。统编教材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低年级特别注意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和初步的阅读方法的学习运用,在三至六年级的教材中独立设置了阅读策略单元,体现了统编教材的理念创新、实践创新。
  五是习作自成体系。体现在小练笔、大作文、习作单元,三路并发;有目标、有系列、有抓手,循序渐进;重实践、重过程、重方法,每练必得。
  六是“课内外一体”阅读教学体例。统编教材创新地设置了两个栏目,即《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打通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联系,形成了新的阅读体制。
  统编教材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传承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目标。有效的设计是保证教材“传承传统文化”的目标落到实处的关键。统编教材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做了一些创新设计。尤炜在《语文学习》撰文归纳了四点:第一,丰富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知识类型,针对不同的知识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第二,不将文言差异视为障碍,而是将其看作一种学习资源,帮助学生熟悉、接受文言的表达方式增强其语言表达中的“中国味”;第三,抓住价值判断和文化概念,引导学生初步形成具有中国文化的价值观;第四,站在当下的角度,看待传统,引导学生熟悉并思考“中国式思维方式”。通过这些设计,使学生置于“知识—语言—思想”三位一体的传统文化语境中,使学生成为一个更有中国气质、中国风度的中国人。
  任何目标的达成都不可能是自动的,需要进行有效的设计。统编教材阅读教学设计有许多亮点和创新。杨伟在《课程·教材·教法》撰文总结了六个方面:一是双线组织单元内容,有利于强化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二是单元导语、课文导读和习题设计尽可能往情景化、反思性学习靠拢;三是加大课型区分,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主动性;四是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体系,改变“半截子”语文的状况;五是重视精读之外的其他多种读书方法;六是在“读写结合”上做到更务实。这些设计上的新变,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符合课程改革的方向,可以让教材好用、好学。
  统编教材的上述主要创新点,必将深刻影响语文教学改革。随着统编教材全面使用,语文课改必将进入一个新时代。
  (五)统编语文教材与原版教材的不同之处
  统一使用语文教材后,新旧版本之间的比较一直在继续。人们都在试图通过比较来直观地感受变化中所体现的观念、意图和方法,也在不断地比较中尝试着在教学中体现改版的意图,从而真正实现国家启用统编教材的初衷。
  1.一年级先认字,再学拼音
  以前是先学拼音,后用拼音认字。统编教材改为将拼音推后,先认一些汉字,再学拼音,而且邊学拼音边认字。这一改变体现一种更切实的教学理念。这样的安排要的是学生对汉字的原始感觉,留给学生的第一印象不是a,o,e,而是汉字“天地人”,这个顺序的改变别有意味:把汉字、汉语回到第一位,而拼音只是辅助学汉字的工具,不是目的。统编教材的拼音教学内容还有一个变化,是将拼音教学与识字教学结合起来,学拼音结合识字,彼此通融。
  2.开创“双线组元”的单元方式
  相对于“文体单元”“人文主题”组元的方式,统编教材做了明显的改进,即采用“双线组元”的结构方式。每个单元既有宽泛的人文主题,同时又有语文要素,这两条线均衡递进,贯穿整个教材,体现了语文课程所具有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特点,有利于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和建构语文素养。“双线组元”比以前许多版本教材更考虑了语文教学的需要,考虑如何从课文出发把语文教学的要点、重点,按照一定顺序落实到各个单元中,这个新变扭转了以往“只顾一头”的偏向。
  3.古诗词地位提升
  统编教材一个明显的变化是传统文化内容的文章篇目增加了,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整个小学12册教材共选有古诗文129篇,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占课文总数的80%左右。同时,选文体裁更加多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统编教材在古诗文的单元编排上比人教版更科学合理,更符合语文教育规律,也更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古诗文在统编教材中地位的提升,从更深层意义上看,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材上回归的进一步贯彻和落实。
  4.语文知识开发组织上和原教材明显不同
  语文知识是语文课程内容的主体,教科书应开发丰富的语文知识课程内容。熊丽智在《语文教学与研究》撰文,从四个方面比较分析了统编教材和旧版教材在语文知识开发和组织上的不同。第一,统编教材更加重视阅读方法这一类语文知识,统编教材在语文知识课程内容的开发和组织上更为自觉、更为细致;旧版教科书更多地关注课文的理解,没有过多重视语文知识的开发与建构。第二,统编教材更加自觉地考虑到文体特征;旧版教材对于选文的文体特点没有过多的考虑。第三,语文知识的呈现方式更具体,指向性更明确;旧版教材中,语文知识很多只是出现一个概念、术语,没有具体化。第四,统编教材语文知识的开发与组织暗含着体系;旧版教材对于语文知识的开发与组织缺少体系化的意识,更多地注重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课文内容的理解。   5.课后习题突出训练的递进性与发展性
  课后习题是教材的编者根据新课标、学生身心特点、选文特质精心编制的,是教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听、说、读、写诸多维度以任务、习题等形式全面助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俞晓云在《教育视界》撰文,细致梳理统编教材的课后习题,分析其习题编制的三大特征。第一,表述的改变使教学目标指向更明确,体现在从单一走向复合,从模糊走向清晰;第二,整体的架构使关键能力发展有序列,特点是从扁平走向递增,从提取走向整合;第三,支架的搭建使学科素养提升有路径,体现在从意会走向言传,从再现走向创作。
  郭蕾在《中小学教材教法》撰文,通过对统编教材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课后习题的比较分析,发现统编教材课后习题在学科知识形态和学科活动上具有明显的特点:统编教材是通过课后习题认知维度的多层次涉及、高层次增量体现对学科思想、学科方法、学科精神等隐性知识的重视,围绕单元要素组建结构化的课后习题;同时通过课后习题创设有情境任务、有操作程序、意义价值隐性地学习活动。
  6.写话、习作板块在实践理念、训练系统方面有突破和超越
  罗树庚在《小学教学》撰文,通过静态研读、课例研讨、交流碰撞的比对,对统编教材写话、习作板块有如下新发现:一是设置了习作单元,这在以往任何版本的教材中前所未有;二是设置了全新的话语体系,有利于教师教学引导,而且更贴近小学生;三是目标明确,操作性强,从单元导语、课后练习到习作练习,目标指向都非常清晰明确;四是更加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在八个习作单元中特意安排了一个“观察”单元,大幅度增加了习作训练次数;五是更加重视应用文的學习;六是习作结果的呈现方式更加多样化;七是想象作文的练习次数明显增多;八是写话、习作训练与口语交际的关联性减弱。
  二、精准施教,提供了新经验、新策略
  统编教材的“大变脸”,也给一线语文教师带来全新的冲击和挑战,正如小学语文教材执行主编陈先云在新教材培训会上说:“统编教材好教,但教好并不容易。”2016年统编教材在部分省市先行先试,为我们提供了诸多可以借鉴的操作提示。
  (一)语文要素的落实策略
  语文要素是统编教材编排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建构教材体系结构的基石。语文要素是统编教材的骨架,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抓手,深入理解和有效使用语文要素,是用好统编教材,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刘荣华在《教学月刊》撰文提出三点教学策略;一是强化单元整体教学意识,聚焦单元语文要素,一个单元是由导语、课文、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等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课文教学要紧扣单元教学重点进行,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教材按单元编写的特点,取得单元教学的最大效益。二是厘清课后练习之间的关系,教学核心语文要素,教师要从单元整体教学的角度来解读课后习题中蕴含的语文要素,分清主次,突出核心语文要素,建立联系,有结构地展开教学。三是根据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细化落实语文要素,教师不仅是教材的执行者,还是教材的开发者,教材中的语文要素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大方向,教师在教学中有时需要适当进行细化或优化处理,这样更有利于教师教和学生学。
  (二)统编教材与原版教材有效衔接的策略
  当下有几所学校对统编教材与人教版教材如何顺利度过教材更替的衔接阶段,进行深入地调查研究。问卷调查显示,教师认为统编教材与人教版教材衔接使用时,学生面临的困难主要有:统编教材课文数量有所减少,但是衍生阅读量大大增加,语文课向课外阅读延伸,学习容量增大;统编教材的编写重视语文核心素养,语文知识体系需要重新调整和构建,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需要转变;面对新增的特殊单元,如“策略单元”“习作单元”缺少相应的学习基础;两种版本的教材衔接学习缺乏有效联系的方法。凌虹在《统编教材与人教版教材衔接的思考与建议》一文中提出,教材衔接使用应重视教材、教师、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关注以下相关因素:第一,学习起点,教学时需特别关注学习的逻辑起点、现实起点与动态起点;第二,缺学内容,对缺学内容以不增加学习负担为要点,需要补充的内容可随文、随堂补学,做到无缝对接;第三,“隐性”衔接,这是衔接的重点与难点,文章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梯级发展,对接课程目标,系统落实语文要素,二是凸显整体,立足单元整组,综合展开语文活动,三是注重思辨,反思学习实践,逐级提升语文品质。
  (三)自读课文的指导策略
  统编教材将阅读设置为教读和自读两种课型,在“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中,自读课是一个重要的创新点,它是联结课内与课外的重要纽带,是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环节,是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有效渠道。自读课既要让学生自主的阅读,也要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即教师不能把自读等同于以往的放任性略读。自读课该如何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又该怎样有效把控学生的自读效果?这是目前教师最为困惑的两个问题。徐丹在《语文教学通讯》撰文提出,在自读课上使用“学习单”,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两个问题,这是因为一方面教师可借助可视化的“学习单”,清晰地把握学生的自学效果;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隐身在“学习单”背后,借助其发挥作用,确保师生间的对话关系依然存在——“教师隐身却在场”效果。
  有研究者提出,自读课文教学要处理好自读课与教读课的关系。自读课与教读课有着不同的教学目的,承担着不同的教学功能,但二者也是有机联系、相互配合的。教读课是举例子,给方法;自读课是把教读课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迁移到阅读实践中去。自读课教学应上“承”教读课教学,从“学法”到“用法”;自读课还应下“转”到课外阅读,应让学生自读体验,自由分享。还有研究者提出,自读课教学要做到“三看”“两读”,即在教法上要注意“三看”:看标题,看旁批,看阅读提示;在学法上要注重“两读”:默读知其意,批读理其味。
  (四)统编教材知识点的落实策略
  为了防止应试式的反复操练,这些年来的课改提出了语文知识不要体系化,很多教师不敢讲语文知识,必要的语文知识学习得不到落实。针对这种偏向,统编教材做了一些改进,已经努力重建语文核心素养的体系,这是“隐在”的体系,不是“显在”的,不刻意强调体系化。学科思想、学科方法、学科精神等隐性知识,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引导或习题设计之中。怎样落实哪些知识点呢?温儒敏给出一些建议:一是参照教师用书,教师用书都会有知识点、训练点的提示;二是看单元导语,每个单元都会提出教学的要点;三是研究思考题和各个栏目的要求。他还强调,语文知识的教学必须加强,但还是以“随文学习”为主,不要从概念到概念。   (五)统编教材单元设计的策略
  统编教材有无能力训练体系,也是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统编教材按照听、说、读、写同时推进的思路综合编排。陈先云在《统编教材小学语文教科书能力体系的构建》一文中说,这种编排的意图有两个:第一,努力遵循语文学科的自身规律,解决语文教什么的问题,让语文教材更加能够“便教利学”;第二,围绕两大系列,即阅读与表达系列的知识与能力、方法与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尝试构建语文学科的训练序列,努力体现训练的系统性。教师在进行单元设计时,要尽可能地考虑单元内部之间的相互关系。统编教材统筹规划训练序列,包括纵向编排和横向编排,其中纵向编排突出训练目标的连续性和发展性;横向编排突出能力培养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六)《语文园地》内在价值的发掘策略
  《语文园地》作为统编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围绕着分布在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这条主线进行设计、安排教学内容的。《语文园地》既重视语言知识的积累,设有《识字加油站》《展示台》《我的发现》《日积月累》《我爱阅读》等栏目,又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因此,一线语文教师要像研读课文那样认真研读每个单元的《语文园地》,精心设计,认真组织教学。陈小平在《突出语文要素强化积累运用》一文中提出如下五点建议:一是要高度重视《语文园地》的教学,二是用统整的思维进行教学设计,三要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实施教学,四要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五要多引导学生去探究与发现。
  (七)课后习题的解读策略
  统编教材将语文要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分布在各单元的课后习题中。课后习题是统编教材落实语文要素学习的显性体现。教师要正确解读課后习题,明确语文要素学习的显性体现,明确语文要素学习序列化结构以及语文教学中具体目标,把课后习题作为课堂学习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合在阅读教学全过程中,切忌为习题而指导,为习题而练习的机械化操作。同时,教师要以点及面,连接学生生活场景与认知经验,在真实的、有情趣的阅读教学中的举一反三,细水长流,扎扎实实地推进语文要素的学习。
  (八)教读课文的教学策略
  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逐渐成长为阅读者。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真正落实“课内得法,课外得益”的阅读教学理念,则承担着最重要的“得法”“悟法”任务的教读课不能仅仅满足于读懂“这一例”,务必致力于“教一例”到“知一类”。如何优化教读课文的教学?周华章在《中学语文》撰文认为,教读课在引导学生弄清楚“这一篇写了什么”“为什么写”等问题后,切不可鸣金收兵,尤其需要在对思维结论的辨析、对思维过程的反省和对思维方法的归纳中总结语文学习的经验,梳理语文思维规律,真正实现“教一例,知一类”,最终达成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着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九)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的教学策略
  红色经典文学作品是中华民族珍贵的精神财富,在当今和平发展年代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需要我们代代传承。统编教材将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在引导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方面作了精心安排,全套教材共安排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的课文40余篇,保留了一批经典的革命传统教育篇目。陈先云在《小学语文》撰文,提出这类课文教学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要坚持“文道统一”,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规律。教师要注意将此类课文的教学与思想品德课中的革命领袖和革命传统教育区别开来,不能向学生灌输革命的大道理,要把学习、理解、运用语言文字与感受人物形象和美好品德融为一体。二是要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或语段,提高思想教育的实效性。教师在教学时,要在引导学生仔细阅读的基础上,抓住其中关键词句,反复研读、揣摩、探究课文字里行间的意蕴,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在言语实践中,巧妙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基本模式。三要尊重文本的基本价值取向,不鼓励作多元解读。教师不能因为时代感的要求,随意改变教科书的统编意图,随意解读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
  (十)重复课文的教学策略
  比对统编教材与原有教材的选文,我们会发现,有部分选文在两套教材中均有出现。如何避免重复选文教学复沓,这是一线教师在教材衔接过程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沈晨芸在《关注变化,选择路径,落实能力》一文中,梳理了重复选文的变化,从语文要素、训练序列、学生学情等视角谈路径选择,并提出了“借助重复选文无痕衔接,补学缺失能力”的观点,呈现了对重复选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对于经常中出现的重复课文,教师要正确对待,科学处理,既不能忽略不教,又不能简单复制原有的教学设计。薛峰在《小学语文》撰文,提出了对重复课文的三种处理方式:其一,以学生已有的学习经历为基础展开教学,相应的教学活动应直奔重点,落实单元的语文要素;其二,调整重复课文的课型,可将重复课文由精读课调整为略读课,依据单元的语文要素,制定教学目标,设计语言实践任务,指导学生将在相邻的精读课上学得的知识、方法迁移到略读课中;其三,调整重复课文所在单元的教学序列,按照知识内容由简到繁,能力培养从单一到综合,情感体验由浅入深等规律,重新设计教学序列,以期凸显单元教学的整体性与层次性,提升教学效益。
  随着统编教材在全国范围内全面使用,对语文教师来说,无疑是一次大学习、大实验的过程。统编教材的编写理念、价值导向,对我国语文教学而言,确实是一场具有历史标识的大变革。教师用好统编教材,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是推进语文课程改革的大事,也是语文教师发展专业的大事。统编教材施行下语文教学大变革预示着语文学科教学未来一段时间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方向。李亮在《小学语文教学》撰文,推断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四个基本取向:一是更加重视立德树人,彰显语文学科育人功能;二是更加关注积累,在日积月累中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是强调读书,在自由的、多样化的阅读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四是更加注重语言实践,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中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教师学好统编语文教材,深刻领会教材的编写思想,用好统编教材,发挥创造才能,将教材的学习、使用当作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程,促进教师与教学进步,是永恒的主题。
  参考文献:
  [1]温儒敏.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七个创新点[J].小学语文,2016(9).
  [2]王本华.守正创新,构建“三位一体”的语文教科书编写体系[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6(9).
  [3]陈先云.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能力体系的构建[J].小学语文,2019(1).
  [4]顾之川.小学统编语文教材的价值追求与编制意识[J].小学语文,2019(5).
  (责任编辑:孙丽英)
其他文献
“用字母表示数”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方程”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用字母表示数是抽象的,它摆脱了使用具体数字研究问题的局限,提供了揭示数量关系一般性的可能,这对于小学生来说在理解上会有一些困难。但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已有的认知活动经验来看,学生对字母表示数及数量之间的关系并不陌生,如扑克牌中的A,表示特定的数,正方形周长公式S=a×4表示周长与边长间的数量关系,多边形的内角和
期刊
摘要:统编语文教材习作单元的独立设置,是教材编写的一大突破,其编排与设计最大限度地突出了精准教学的价值导向:精读课文的教学要重在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交流平台》的讨论要着重梳理、归纳所学的观察方法;《初试身手》要求学生尝试书写观察片段;习作例文则进一步要求学生感知习作方法;单元习作则是学生观察表达的全面展示。教学时,教师要紧紧围绕培养学生习作能力这一目标,引导学生将观察所得表达出来,使得习
期刊
摘要: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时间紧,任务重。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历年高考全国1卷文综历史试题特点,分析学生学习的薄弱点,探索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的备考策略。备考策略主要包括关注整体设计,明确备考方向;注重培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优化教法与学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掌握学科主干知识,形成历史知识体系;精选精练精讲,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与技巧;关注时政热点,重视以史为鉴;关注学生心理健康,轻
期刊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数学教学中,不断将数学知识结构化、体系化,突出知识整体性的思想,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重视。单元整体教学顺应这一思想,逐渐成为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新趋势。单元整体教学将各个微小的数学知识进行有效地关联和整合,建构数学知识体系网络,能够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發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
期刊
多年来,兴城市红崖子镇初级中学秉承“各美其美、人尽其才”的办学理念,创建“适才教育”多元课程体系,打造“适才教育”教师队伍,为实现“构建适才校园,奠基幸福人生”学校愿景,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一、以校园文化为导向,创建“适所”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的根基与灵魂,是学校师生价值观念、理想追求和行为方式的集中体现,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血脉。我校的文化主旨是“适才教育”,即开展适合学生才
期刊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这节课主要讲授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特殊判定方法,内容看似简约,教学处理却并不简单。结合本节课教学设计、组织教学、学生体验等方面的实施情况和教学效果,我对“以习惯养习惯,以能力提能力”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思考。  一、让学生在合作与展示中养成学习习惯  (一)学生的合作习惯源于教师的观念与设计  课改理念的关键点之一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同伴合作是转变学生课堂学习方式最稳妥、最有效
期刊
心理学研究表明,过分浅层的学习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伤害学生的思维能力。道德与法治课同样需要深度学习。情境教学是道德与法治课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以往的情境课堂中就存在着浅层学习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情境枯燥——课堂上,教师往往会引用数个案例创设情境,每个案例只是很粗略地把事件陈述一下,既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也没有打动人心的细节,不利于学生真正进入情境去深度理解;问题浅显——是非善恶指向明确,学生找
期刊
统编语文教材已在小学全面启用,课后习题为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的学习支架。教学中,教师可将习题转化为学习活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现以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革命岁月”单元为例,谈巧借课后习题,单元整体推进语文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一、比对教材:明确“学什么”,找准单元学习目标  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共有《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三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灯光》,这些课文在原人
期刊
摘要:大单元教学是在真实的情境下进行的综合性、统整性的学习活动,以解决问题为指向,以发展学生综合素养为追求。“阅读策略”单元作为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特殊单元,旨在提升学生真实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最终走向真实生活的运用,这与大单元教学所提倡的理念相一致。为了更好地展开阅读策略单元的教学,教师需要提升教学站位,夯实阅读策略,构建阅读思维,将教材与生活对接,从开展单元统整教学和走向真实情境运用两方面着
期刊
摘要:统编教材在第二学段和第三学段的教材中编排了特定的文体单元,以帮助学生形成对某一文体的基本认识,获得基本的文学常识和阅读策略,为未来的深度阅读奠定基础。基于这样的教材编排特点,教师可以在大单元理念观照下展开文体单元的教学:注重点面结合,渐次提升学生能力;加强多向联系,让学生逐步构建“文感”;引导学生反省观照,实现学习增值,进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大单元理念;文体单元;小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