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结式补语潜在多指现象分析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t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动结式补语语义潜在多指包括同时指向主体和辅体,主体和客体,客体和辅体,主体、客体和辅体四种情况。潜在多指的原因之一是补语在语义上可以和多个论元成分保持一致。原因之二是述语动词和补语动词所代表事件之间存在致使关系。
  关键词:动结式补语 潜在多指 语义 一致性 致使关系
  
  一、引言
  本文研究的是黏合式动结式补语语义潜在多指现象。潜在多指,即在不同的句子中,相同的动结式短语补语的语义指向成分不止一种。如:
  (1)a.孩子哭醒了。(孩子哭,孩子醒了。)
  b.孩子哭醒了妈妈。(孩子哭,妈妈醒了。)
  c.孩子睡醒了。(孩子睡,孩子醒了。)
  (2)a.她唱这首歌唱红了。(她唱这首歌,她红了。)
  b.她唱红了这首歌。(她唱这首歌,这首歌红了。)
  c.她唱这首歌唱红了曲作者。(她唱这首歌,曲作者红了。)
  d.我唱惯了忧郁抒情的歌曲。(我唱忧郁抒情的歌曲,我惯了。)
  例(1)a中的补语“醒”指向行为动作的施事“孩子”。b中的补语“醒”指向行为动作旁及的对象“妈妈”。c中补语只能指向当事“孩子”。例(2)a中补语指向施事“她”,b中补语指向受事“这首歌”,c中补语指向旁及“曲作者”。d中的补语只能指向施事“我”。为什么“哭醒”和“唱红”补语均可多指,而“睡醒”和“唱惯”却只能单指呢?马真、陆俭明(1997)、王红旗(1999)、陆俭明(2005)都曾提到过这种现象,但没有解释。袁毓林(2001)“当述结式既可以表示施受同指,又可以表示施受异指的语义关系时,就造成了述结式的指称歧义”。施春宏(2008)“因两个动词之间的论元指称关系的差异,而造成动结式的意义不同,也就是两个动结式的论元结构不同”。他们虽然作了解释,但还不够全面。这个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因虚化补语如“完、好、成、得、见、到”等无明确的语义指向,所以本文的研究对象排除虚化补语。
  二、动结式补语语义潜在多指的类型
  关于语义指向的角色概念各家所持观点不同。王红旗(2001)根据动结式述补结构在“把”字句和重动句中的分布差异,把动结式补语的语义指向分为述语动作的施事、客体、辅体的三类。本文参考他的说法,把动结式补语的语义指向分为述语动作的主体、客体、辅体和述语动词四类。其中主体包括施事和当事。客体包括受事和结果。辅体包括伴随、工具、处所和旁及。(王红旗,2001)辅体是“辅助动作的物体或间接受到动作影响的人或物”。
  动结式补语潜在多指的类型有以下四种:
  (一)指向主体和辅体
  (3)a.白雪洁的丈夫刘兆山哭倒在急救室的门前。(刘兆山哭,刘兆山倒了。)
  b.孟姜女哭倒了长城。(孟姜女哭,长城倒了。)
  (4)a.梁静茹唱《期待》怎么唱哭了?(梁静茹唱《期待》,梁静茹哭了。)
  b.你最后唱《美丽的美国》是清唱的,真的把下面那个老美唱哭了。(你唱《美丽的美国》,老美哭了。)
  (5)a.他剁肉剁烦了。(他剁肉,他烦了。)
  b.他剁肉剁烦了邻居。(他剁肉,邻居烦了。)
  例(3)a中的补语“倒”指向主体施事“刘兆山”,b句中补语指向辅体旁及“长城”。例(4)a中的补语“哭”指向主体施事“梁静茹”,b中补语指向辅体旁及“老美”。例(5)道理与例(4)同。值得注意的是例(3)中的“哭”为一价动词。例(4)和例(5)中的“唱”“剁”为二价动词。与“哭倒”相同的动结式还有“咳嗽醒、哭醒、折腾醒、哭糊涂”等。与“唱哭、剁烦”相同的动结式还有“说哭、讲哭、唱高兴、听烦”等。
  (二)指向主体和客体
  (6)a.两边的支持者都像骂疯了似的!(支持者骂 [ ],支持者疯了。)
  b.这个女人便整天对着我大骂,我现在就快被骂疯掉了。(女人骂我,我疯了。)
  (7)a.他骑马骑累了。(他骑马,他累了。)
  b.他把马骑累了。(他骑马,马累了。)
  例(6)a中的补语“疯”指向主体施事“支持者”,b中补语指向客体受事“我”。例(7)道理与例(6)同。与“骂疯”相同的动结式还有“洗病、打怕、打败、喂烦、骂哭、吃穷、追累”等。
  另外一种情况本文要排除:
  (8)a.爷爷累病了。(爷爷累,爷爷病了。)
  b.田间的活累病了爷爷。(田间的活使爷爷累,爷爷病了。)
  例(8)a中补语“病”指向主体当事“爷爷”,b中补语“病”指向客体受事“爷爷”。但a中的“累”是自动义,而b中的“累”是使动义。这样“累”就应该是两个义项,两个动结式不具有同一性,不符合多指的基本条件。与此相同的动结式还有“累病、累倒、急哭、饿病、饿晕、哭醒、惊醒”等。
  (三)指向客体和辅体
  (9)a.老师在课堂上扔饭盒砸伤了小学生。(老师砸小学生,小学生伤了。)
  b.妈妈砸核桃砸伤了手。(妈妈砸核桃,手伤了。)
  (10)a.我悄无声息地下床,到洗脸间去为他洗湿一条毛巾。(我洗毛巾,毛巾湿了。)
  b.她在池塘里洗衣服把鞋子都洗湿了。(她洗衣服,鞋子湿了。)
  例(9)a中的补语“伤”指向客体受事“小学生”,b中补语指向辅体伴随“妈妈的手”。例(10)道理与例(9)同。与“砸伤”相同的动结式还有“踢肿、踢倒、踢飞、推倒、锯断、砍断、撬断、踢伤、锯断、砍断、叫醒、害死、洗丢、点亮、砍伤、打疼、打伤”等。
  (四)指向主体、客体和辅体
  (11)a.我问烦了,实在不愿意再问了。(我问,我烦了。)
  b.你把李老师问烦了,她不高兴了。(我问李老师,李老师烦。)
  c.别再问李老师了好不好?把我们都问烦了。([ ]问李老师,我们烦了。)
  (12)a.他砍树把斧头砍坏了。(他砍树,斧头坏了。)
  b.他砍坏了树。(他砍树,树坏了。)
  c.他砍树砍坏了手。(他砍树,手坏了。)
  d.他砍树砍坏了衣服。(他砍树,衣服坏了。)
  e.他砍树砍坏了地面。(他砍树,地面坏了。)
  例(11)a的补语“烦”指向主体施事“我”,b中的补语指向客体受事“李老师”,c中的补语指向辅体旁及“我们”。例(12)a中的补语“坏”指向主体施事“他”,b中的补语指向客体受事“树”,c中的补语指向辅体伴随“手”,d中的补语指向辅体旁及“衣服”。e中的补语指向处辅体所“地面”。与“砍坏”相同的动结式还有“问烦、撞伤、唱红”等。
  三、补语语义潜在多指的原因分析
  (一)语义一致性原则
  邵敬敏(2000)“语义一致性原则”,即两个词语如果能组合成一个语言结构,那么它们必定具有某个或某些相同的语义特征。也就是说,某个或某些共同的语义特征是彼此间相互选择匹配的前提条件和必要条件,任何结构的组合必须遵循“语义一致性”这一基本原则。动结式补语潜在多指的条件之一就在于补语可以和多个论元成分保持“语义一致性”。 如:
  唱红和唱惯
  例(2)中的“唱红”和“唱惯”,“红”的意思是“象征顺利、成功或受人重视、欢迎”,与之搭配的可以【+生命】,也可以【-生命】。“她红、歌红、曲作者红”,所以补语“红”可以指向主体、客体、辅体三种。而与“惯”搭配的只能【+生命】,所以它多指的可能性没有“红”大。再如:
  打怕和写怕
  (13)a.他打老虎打怕了。(他打老虎,他怕。)
  b.他把老虎打怕了。(他打老虎,老虎怕。)
  (14)他写字写怕了。(他写字,他怕。)
  *(他写字,字怕)
  “打”和“寫”都是二价动词,“打”的施事和受事都可以【+生命】,所以又两种指向的可能性,但“写”的受事只能是【-生命】,不可能和【+生命】的“怕”相匹配。再如:
  砍坏和砍钝
  (15)他砍钝了斧头。(他砍[ ],斧头钝了)
  例(12)中的“坏”可以是指向工具、受事、伴随、旁及、处所。而例(15)中的“钝”只可以指向动作所用的工具。
  由上可知,如果补语的语义搭配能力越强,多指的可能性越大,如“红、断、裂、坏、烦、伤”,反之,越可能单指。如“赔、输、赚、胜”只指向施事。“忘”只指当事。“钝” 只指工具。
  所以在不同类型的潜在多指中:
  指向主体和辅体时,如果动词为一价,无客体。如果动词为二价或三价时,述语动词的主体论元和辅体论元和补语在语义上必须保持一致。如“哭醒”和“唱哭”。
  指向主体和客体,动词只能为二价或三价,述语动词的主体论元、客体论元和补语在语义上必须保持一致。如“骂疯”。
  指向客体和辅体,动词只能为二价或三价,述语动词的客体论元、辅体论元和补语在语义上必须保持一致。如“踢肿”。
  指向主体、客体和辅体,动词只能为二价或三价,述语动词的主体论元、客体论元、辅体论元和补语在语义上都必须保持一致。如“唱红”。
  (二)述语动词和补语动词所代表事件之间存在致使关系
  以上的“语义一致性原则”是动结式补语潜在多指的必要条件,但并非是充要条件。动结式中述语动词和补语动词各表述一个事件,每一事件都由动作和动作参与者共同组成。如果动结式的补语潜在多指,除补语论元在语义上要和多个论元成分保持一致以外,述语动词和补语动词所代表事件之间必须存在致使关系,即前一事件要致使后一事件发生或影响后一事件,从而表达致使语义。如果之间不构成致使关系,补语则不可能多指。例如:
  哭醒和睡醒
  (16)孩子睡醒了。(孩子睡,孩子醒。)
  *孩子睡醒了妈妈。*(孩子睡)使(妈妈醒。)
  打怕和欺负怕
  (17)他把我欺负怕了。(他欺负我)使(我怕了)。
  *(他欺负我)使(他怕了)。
  踢哭和踢飞
  (18)他踢哭了老婆。(他踢老婆)使(老婆哭)。
  *(他踢老婆)使(他哭)。
  (19)a.他踢飞了球。(他踢球)使(球飞)
   b.他踢球踢飞了鞋。(他踢球)使(鞋飞)
   *(他踢球)使(他飞)
  例(16)中,孩子和妈妈都具有【+生命】的语义特征,可以搭配为“妈妈醒”,但不能说“孩子睡醒了妈妈”。因为“睡”不能导致“醒”,“醒”只是前后相继的不同状态的转变,是动作主体自变的结果,没有致使义。补语语义只能指向唯一的“当事”。而“哭”的动作可以使“妈妈醒”。所以“睡醒”补语单指,“哭醒”补语多指。
  例(17)中,“他”和“我”都是【+生命】的,在语义上都能和【+生命】的“怕”保持一致。补语似乎可以同时指向施事和受事,但这种结论和我们的语感是不符的。事实上,“怕”只指向受事“我”,而不能指向施事“他”。因为“他欺负我”可以使“我怕”。而“他欺负我”不能使“他怕”。而例(13)中“打怕”可以是“我打老虎”使“我怕”,也可以是“我打老虎”使“老虎怕”。所以“打怕”補语可多指,而“欺负怕”补语只能单指。
  例(18)中,“踢”的动作使“老婆哭”,但不能使“踢”的施事“我”哭,一般也不能使另外的人哭。即使设想这样的语境:他踢老婆,老婆的妈妈听说了,心疼得哭了。但这样不能说是“他踢哭了老婆的妈妈”。而例(19)中“踢”可以使受事客体“球”飞,也可使踢球工具“鞋子”飞,但不能导致“他飞”。所以“踢哭”补语单指客体,“踢飞”补语多指客体和辅体。
  四、结语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大量语料详细考察了动结式补语潜在多指的四种类型。即同时指向主体和辅体,主体和客体,客体和辅体,主体、客体和辅体。并指出补语潜在多指的原因和限制条件是:第一,补语论元可和多个论元在语义上保持一致性;第二,述语动词和补语动词所代表事件之间存在致使关系。
  
  参考文献:
  [1]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社,2005。
  [2]马真,陆俭明.形容词作结果补语情况考察(一)[J].汉语学习,
  1997,(1)。
  [3]邵敬敏.汉语语法的立体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施春宏.汉语动结式的句法语义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
  版社,2008。
  [5]王红旗.动结式动补结构在把字句和重动句中的分布[J].语文研
  究,2001,(1)。
  [6]王红旗.说说“V满”[J].汉语学习,1999,(3)。
  [7]袁毓林.述结式配价的控制-还原分析[J].中国语文,2001,(5)。
  
  (刘芬 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 200234)
其他文献
江苏、浙江两省近十年来加强雄蚕品种、粗纤度蚕品种和细纤度蚕品种的选育,所生产生丝及其产品应用前景广阔,极具竞争能力.
汉语学界传统上注重从形式和意义两方面分析汉语的反问句。本文从认知理解和话语功能角度首先对反问句进行了概略式分析,然后重点讨论了“不是X”反问句的主观性及其功能问题
当前,"一哥"正在媒体风行,它的语义已呈泛化趋势,使用场合不断增多。"一哥"是一种誉称,它的使用违背了现代汉语语言习惯和语法常规,这种因追求语言的"偏离"而带来的"陌生化"效果,体现
【正】 40年代被称为“才女”的“海派”作家张爱玲,确乎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她的小说,从表面看似和当时大量涌现的暴露小说无异,然而深入一个层次考察,就会发现:她并无明确的
汉语词类的划分一直存在着许多争议,其中区别词的分类就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问题。本文通过讨论区别词的语法功能以及区别词与形容词的不同点,剖析“很+区别词”的语法现象,从
<正>~~
期刊
本文以2005年广西大宗工业原料市场的网站和区蚕业总站上报统计的资料为样本,运用一元多项式回归分析和多元多项式回归分析方法和通径分析方法分别对广西区鲜茧、干茧、生丝价
蚕桑副产物的药物开发利用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栽桑、养蚕、制种、缫丝和织绸过程中,除主要生产蚕种、蚕茧、生丝的丝织物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副产物:桑枝、桑椹、蚕沙、蚕蛹、
Ag365农业网(Ag365.com)是在中国农业网址大全(ny3721.com)、中国农业商务网(sw.ag365.com)等八大知名农业网站基础上整合和改版而成的农业搜索门户。
目的:比较奎硫平和利培酮对首发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68例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的首发精神分裂症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奎硫平组和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