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信贷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在综述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认为西方商业银行的某些信贷风险的防范技术并不适用于我国,并展望了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未来演进。
[关键词] 信贷风险 中外比较 防范 未来演进
信贷业务是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终点和中心环节,也是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控制直接关乎其总体经营的成败。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文献对之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集中在国内外信贷风险管理比较、防范及化解信贷风险的制度设计等方面。
一、中外信贷风险管理比较
目前,国内已有的文献(杭州金融研修学院课题组,2005;黎力,2005;刘非,2006;熊霞,2007)对国内外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
1.在组织结构上,西方银行重视水平制衡,国内银行重视垂直管理。西方商业银行在信贷组织架构上通常采用条块结合的矩阵型管理体系。信贷业务除了有纵向的总行-分行的专业线管理之外,十分强调横向的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制约,体现在贷款的审查审批上,就是贷款的审查审批人员,不在乎他是否是部门负责人,但他必须是同一项工作方面的专家,是被授权人员。行长主要负责日常的行政管理工作,并不直接参与贷款的审查与签批。而国内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组织的基本架构只是实现了西方商业银行的“形似”,但实质上仍是与行政体制高度耦合的“金字塔”型的垂直管理结构。
2.在风险防范意识和控制手段上,西方银行重视事前防范,国内银行重视事后化解。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国内银行由于历史包袱较重,把很大一部分的工作重心放在了存量风险的化解上,较少进行行业研究、地区市场分析和市场细分工作,大多都是在审查借款企业的合规性,包括企业执照的合法性、是否年审、对外投资比例、有无违法经营行为等之后,就与企业建立信贷关系,对行业和企业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和个案分析。
3.在信贷人员管理手段上,西方银行重视人员激励,国内银行重视人员控制。西方商业银行对信贷管理人员实行科学评价,动态管理,如对信贷管理人员的贷款审批权限实行一年一定,借助业绩评价系统对信贷管理人员的表现“打分”, 据此决定提高或降低该信贷管理人员的审批权限等级。除了审批权限动态调整这种激励措施外,还采用股票期权制度、内部持股制度等,将股东价值最大化、信贷人员自身报酬最大化和人力资本增值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从源头上遏止信贷管理人员不尽职的可能。而我国商业银行激励措施尚未落实,贷款审批权基本上处于静态管理,多年不变,对人员的控制主要落实在贷款责任制上,期望在信息不对称、监督困难的情况下制约信贷人员的放贷行为,加大违规成本。
4.在不良贷款处理策略上,西方银行重视转化,国内银行重视清收。在贷款发放后,西方商业银行会主动参与借款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针对客户经营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详细的咨询指导意见。一旦贷款出现问题还会成立专门小组以帮助借款企业度过难关。而我国商业银行“重贷轻管”,贷款发放后的后续管理没跟上,往往要等出现问题之后才被动研究对策,企业经营困难暴露后又往往急于抽出贷款,且手段单一,主要靠处置抵押物或司法诉讼,将企业置于死地。
二、信贷风险的防范
根据国内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以及与国外的比较,文献也相应提出了多种弱化、防范信贷风险的对策建议,主要集中在信息不对称的弱化、技术手段的运用、信贷管理机制和组织结构的完善等方面。
1.弱化信息不对称的制度设计和防范信贷风险的技术操作。一定的技术操作不仅可以通过弱化信息不对称间接降低信贷风险,还可以直接分散和降低信贷风险,如采取资产多样化、单个贷款比例控制等多种方式的贷款分散;改进企业信用评级操作方式,目前商业银行一般只在新客户审请授信业务和每年年初对企业进行信用评级,不能及时动态地反映风险;改进现行的信贷风险识别与评估方法,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信贷风险识别技术等,此外,还有诸如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贷款与保险相结合等。
2.完善信贷管理机制。至于信贷管理机制的完善,文献强调了两点:一是信贷审批人员的专业化、等级化。长期以来,国内商业银行并无专职的信贷审批人员,信贷审批人员往往是由有一定行政职务的领导担任,难以保证审批的质量和效率。参考西方商业银行的做法,打破目前信贷审批权限按行政职务大小层层下放的行政审批模式,实行审批放贷和行政完全脱钩,推行信贷审批人员资质认定制度,实现审批人员的专业化。
三、启示
1.识别、测量信贷风险的定量分析工具目前还不适用于我国。先进的定量信贷风险分析模型在西方的广泛运用是因为西方国家至少满足了两个条件:第一,能够得到模型所需要的数据。银行通过健全的社会征信系统能够取得必要的有关借款人的数据。第二,贷款资产是市场化的。贷款证券化、贷款出售等一系列金融创新使贷款资产具有了一定的流动性。高流动性资产对应着最具流动性的市场,其头寸可以用市场定价方法很容易地定价,它们的风险则可用定量模型进行测量;不流动性资产几乎不存在二级市场,并且产品也是特别定制的,不存在市场交易价格的参考,因此,定价也是高度主观判断性的。对国内银行而言,信贷资产是典型的低流动性资产,贷款资产缺乏市场交易价格的参考,加之借款人信息的严重稀缺,我国缺乏西方银行风险模型的理论假设前提和历史市场数据,只能以主观判断为主。
2.分级授权的信贷管理制度具有普适性。文献一般认为,国内商业银行大部分实质上仍然是金字塔型的垂直管理,纵向管理链条过长,造成决策管理效率低下,主张下放权限。其实,这是个误解,分级授权的信贷管理机制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具有普适性。如贷款审批方面,国外横向有权审批人的审批只是在一定的权限内,超过权限也需要逐级上报。如法国巴黎银行的贷款审查不仅是分级审批,巴黎银行上海分行还必须将贷款档案送到巴黎银行在香港的风险控制部去审查,不仅巴黎银行在上海的分行对贷款客户有一个审查意见,而且,巴黎银行在国外的银行也要对这个贷款客户有一个审查意见,综合这两方面的审查意见后才决定是否发放贷款。
3.设立专职的信贷风险管理部门。国内商业银行虽然实现了风险管理部门和业务经营部门的分离,但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多种风险的管理,并没有专职的信贷风险管理部门。而信贷风险一般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因此,西方商业银行一般在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专职的信贷风险管理委员会(王春萍,2005),德意志银行更是在集团總部设立了有百人之多的信贷风险管理处(杨福明,2003),香港的大中型银行一般也都设有专职的信贷风险管理部(李志刚,2004)。为了更集中有效地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国内商业银行应借鉴西方商业银行的经验,设立专职的信贷风险管理部门。
4.重视技术人员的作用。西方商业银行十分重视技术专家的作用,如农业经济和畜牧业、食品业等方面的专家技术人员占希腊农业银行全行人数10%以上,有些部门技术专家的比例更高,如畜产品信贷部则全部由技术专家组成。又如澳大利亚联邦银行既有研究全面行业风险政策的人员,也有重点研究某一特殊行业或客户的人员,技术专家的分析不仅有助于区域、行业风险的预警以及项目评估等(杨福明,2003),还可以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行业,甚至特定国家的最高授信限额提供参考。所以,国内商业银行的高层管理行部,如总行、一级分行应充分吸纳和发挥技术专家的作用,加强全球经济形势、国家政策、宏观经济周期,以及行业前景的研究,特别是加入WTO后对一些行业影响的研究。不仅如此,在基层行,也需要充实技术人员,上海巴黎国际银行行长郑元信认为,信贷人员不一定必须是金融专业的毕业生,也可以是其他专业的。因为在对企业贷款时就要求对拟贷款企业的业务技术有一定了解,这样到生产企业去实地考察时才能找到风险可能发生的所在,有效防范风险(郑元信,2002)。
参考文献:
[1]韩 伟 胡振兵 冯 波:融资体系多元化与金融风险的防范.金融研究,2005年第6期
[2]杭州金融研修学院课题组:现代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研究.金融论坛,2005年第12期
[3]李志刚:香港商业银行的信贷八大守则.现代商业银行,2004年第1期
[4]云 莉:切实加强和改进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现代商业银行,2004年第8期
[5]唐国储: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体制改革与信贷机制建设的思考.金融论坛,2002年第 2期
[6]赵宗俊:基于不对称信息理论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代管理科学,2005年第3期
[7]杨福明:西方商业银行信贷运作机制的特点及启示.经济问题,2003年第3期
[8]王春萍: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机制的思考.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9]郑元信:如何远离信货风险.现代商业银行,2002年第7期
[关键词] 信贷风险 中外比较 防范 未来演进
信贷业务是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终点和中心环节,也是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控制直接关乎其总体经营的成败。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文献对之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集中在国内外信贷风险管理比较、防范及化解信贷风险的制度设计等方面。
一、中外信贷风险管理比较
目前,国内已有的文献(杭州金融研修学院课题组,2005;黎力,2005;刘非,2006;熊霞,2007)对国内外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
1.在组织结构上,西方银行重视水平制衡,国内银行重视垂直管理。西方商业银行在信贷组织架构上通常采用条块结合的矩阵型管理体系。信贷业务除了有纵向的总行-分行的专业线管理之外,十分强调横向的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制约,体现在贷款的审查审批上,就是贷款的审查审批人员,不在乎他是否是部门负责人,但他必须是同一项工作方面的专家,是被授权人员。行长主要负责日常的行政管理工作,并不直接参与贷款的审查与签批。而国内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组织的基本架构只是实现了西方商业银行的“形似”,但实质上仍是与行政体制高度耦合的“金字塔”型的垂直管理结构。
2.在风险防范意识和控制手段上,西方银行重视事前防范,国内银行重视事后化解。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国内银行由于历史包袱较重,把很大一部分的工作重心放在了存量风险的化解上,较少进行行业研究、地区市场分析和市场细分工作,大多都是在审查借款企业的合规性,包括企业执照的合法性、是否年审、对外投资比例、有无违法经营行为等之后,就与企业建立信贷关系,对行业和企业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和个案分析。
3.在信贷人员管理手段上,西方银行重视人员激励,国内银行重视人员控制。西方商业银行对信贷管理人员实行科学评价,动态管理,如对信贷管理人员的贷款审批权限实行一年一定,借助业绩评价系统对信贷管理人员的表现“打分”, 据此决定提高或降低该信贷管理人员的审批权限等级。除了审批权限动态调整这种激励措施外,还采用股票期权制度、内部持股制度等,将股东价值最大化、信贷人员自身报酬最大化和人力资本增值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从源头上遏止信贷管理人员不尽职的可能。而我国商业银行激励措施尚未落实,贷款审批权基本上处于静态管理,多年不变,对人员的控制主要落实在贷款责任制上,期望在信息不对称、监督困难的情况下制约信贷人员的放贷行为,加大违规成本。
4.在不良贷款处理策略上,西方银行重视转化,国内银行重视清收。在贷款发放后,西方商业银行会主动参与借款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针对客户经营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详细的咨询指导意见。一旦贷款出现问题还会成立专门小组以帮助借款企业度过难关。而我国商业银行“重贷轻管”,贷款发放后的后续管理没跟上,往往要等出现问题之后才被动研究对策,企业经营困难暴露后又往往急于抽出贷款,且手段单一,主要靠处置抵押物或司法诉讼,将企业置于死地。
二、信贷风险的防范
根据国内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以及与国外的比较,文献也相应提出了多种弱化、防范信贷风险的对策建议,主要集中在信息不对称的弱化、技术手段的运用、信贷管理机制和组织结构的完善等方面。
1.弱化信息不对称的制度设计和防范信贷风险的技术操作。一定的技术操作不仅可以通过弱化信息不对称间接降低信贷风险,还可以直接分散和降低信贷风险,如采取资产多样化、单个贷款比例控制等多种方式的贷款分散;改进企业信用评级操作方式,目前商业银行一般只在新客户审请授信业务和每年年初对企业进行信用评级,不能及时动态地反映风险;改进现行的信贷风险识别与评估方法,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信贷风险识别技术等,此外,还有诸如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贷款与保险相结合等。
2.完善信贷管理机制。至于信贷管理机制的完善,文献强调了两点:一是信贷审批人员的专业化、等级化。长期以来,国内商业银行并无专职的信贷审批人员,信贷审批人员往往是由有一定行政职务的领导担任,难以保证审批的质量和效率。参考西方商业银行的做法,打破目前信贷审批权限按行政职务大小层层下放的行政审批模式,实行审批放贷和行政完全脱钩,推行信贷审批人员资质认定制度,实现审批人员的专业化。
三、启示
1.识别、测量信贷风险的定量分析工具目前还不适用于我国。先进的定量信贷风险分析模型在西方的广泛运用是因为西方国家至少满足了两个条件:第一,能够得到模型所需要的数据。银行通过健全的社会征信系统能够取得必要的有关借款人的数据。第二,贷款资产是市场化的。贷款证券化、贷款出售等一系列金融创新使贷款资产具有了一定的流动性。高流动性资产对应着最具流动性的市场,其头寸可以用市场定价方法很容易地定价,它们的风险则可用定量模型进行测量;不流动性资产几乎不存在二级市场,并且产品也是特别定制的,不存在市场交易价格的参考,因此,定价也是高度主观判断性的。对国内银行而言,信贷资产是典型的低流动性资产,贷款资产缺乏市场交易价格的参考,加之借款人信息的严重稀缺,我国缺乏西方银行风险模型的理论假设前提和历史市场数据,只能以主观判断为主。
2.分级授权的信贷管理制度具有普适性。文献一般认为,国内商业银行大部分实质上仍然是金字塔型的垂直管理,纵向管理链条过长,造成决策管理效率低下,主张下放权限。其实,这是个误解,分级授权的信贷管理机制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具有普适性。如贷款审批方面,国外横向有权审批人的审批只是在一定的权限内,超过权限也需要逐级上报。如法国巴黎银行的贷款审查不仅是分级审批,巴黎银行上海分行还必须将贷款档案送到巴黎银行在香港的风险控制部去审查,不仅巴黎银行在上海的分行对贷款客户有一个审查意见,而且,巴黎银行在国外的银行也要对这个贷款客户有一个审查意见,综合这两方面的审查意见后才决定是否发放贷款。
3.设立专职的信贷风险管理部门。国内商业银行虽然实现了风险管理部门和业务经营部门的分离,但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多种风险的管理,并没有专职的信贷风险管理部门。而信贷风险一般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因此,西方商业银行一般在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专职的信贷风险管理委员会(王春萍,2005),德意志银行更是在集团總部设立了有百人之多的信贷风险管理处(杨福明,2003),香港的大中型银行一般也都设有专职的信贷风险管理部(李志刚,2004)。为了更集中有效地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国内商业银行应借鉴西方商业银行的经验,设立专职的信贷风险管理部门。
4.重视技术人员的作用。西方商业银行十分重视技术专家的作用,如农业经济和畜牧业、食品业等方面的专家技术人员占希腊农业银行全行人数10%以上,有些部门技术专家的比例更高,如畜产品信贷部则全部由技术专家组成。又如澳大利亚联邦银行既有研究全面行业风险政策的人员,也有重点研究某一特殊行业或客户的人员,技术专家的分析不仅有助于区域、行业风险的预警以及项目评估等(杨福明,2003),还可以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行业,甚至特定国家的最高授信限额提供参考。所以,国内商业银行的高层管理行部,如总行、一级分行应充分吸纳和发挥技术专家的作用,加强全球经济形势、国家政策、宏观经济周期,以及行业前景的研究,特别是加入WTO后对一些行业影响的研究。不仅如此,在基层行,也需要充实技术人员,上海巴黎国际银行行长郑元信认为,信贷人员不一定必须是金融专业的毕业生,也可以是其他专业的。因为在对企业贷款时就要求对拟贷款企业的业务技术有一定了解,这样到生产企业去实地考察时才能找到风险可能发生的所在,有效防范风险(郑元信,2002)。
参考文献:
[1]韩 伟 胡振兵 冯 波:融资体系多元化与金融风险的防范.金融研究,2005年第6期
[2]杭州金融研修学院课题组:现代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研究.金融论坛,2005年第12期
[3]李志刚:香港商业银行的信贷八大守则.现代商业银行,2004年第1期
[4]云 莉:切实加强和改进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现代商业银行,2004年第8期
[5]唐国储: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体制改革与信贷机制建设的思考.金融论坛,2002年第 2期
[6]赵宗俊:基于不对称信息理论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代管理科学,2005年第3期
[7]杨福明:西方商业银行信贷运作机制的特点及启示.经济问题,2003年第3期
[8]王春萍: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机制的思考.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9]郑元信:如何远离信货风险.现代商业银行,2002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