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质疑说明排除论证出发为心理说明辩护

来源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ooalpk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依照说明排除论证,人理解的行为只需借助机械论说明,而排斥心理说明.说明排除论证成立的关键有二:说明实在论;科学说明的统一性与简单性.说明实在论是科学说明的形而上学立场,主张:每个说明背后都有形而上学决定关系与之一一对应.科学说明的统一性与简单性表明每种形而上学的决定关系只能采取一种说明.但经分析可得:说明与形而上学的决定关系并不是一一对应的;统一性与简单性这一评估说明的标准存在问题.故而,说明排除论证是不成功的,人们有理由支持心理说明.
其他文献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赖于科技的进步,也有赖于文化的培育、艺术的滋养.文化的科技表达实践以科学技术与文化创意为支撑,以文创产品、内容创新、版权收益等为核心,可以融合扩展到多个行业多个领域,持续形成沉浸黏度与消费热点.文化的科技表达实践,不仅对文化客体带来改变,也对文化主体产生影响.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文化的科技表达实践不断在广度深度上拓展.文化的科技表达展现文化的科技形态,文化的科技表达追问人类的实质理性,文化的科技表达提供科技的价值场景,三个方面阐述文化的科技表达如果达成文化与科技的良好互动、和谐平衡,将开
自《避免“所予的神话”》一文发表,麦克道威尔对其之前所持有的概念论进行了改造.他以直观内容代替命题内容,以此来回应非概念论者所提出的概念内容与知觉内容之间区分等方面的诘难.文章将从三个方面考察新概念论立场的自洽性及其对非概念论者诘难的回应:其一,知觉经验在何种意义上是概念化的;其二,其是否解决了非概念论者在知觉经验现象上的诘难;其三,在此情形中,知觉经验的认知角色应该如何理解.根据这三个方面的考察,可以说,麦克道威尔的新概念论作为一种状态概念论版本,避免了内容概念论遭遇的诸多诘难.
因果是哲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对因果的最基本的划分是类型因果与实际因果;美国哲学家路易斯开创了对实际因果的形式化研究,其提出的神经元图是实际因果的一种形式模型,应用颇广;希区柯克认为另一种形式模型,结构方程模型优于神经元图;文章试图论证,希区柯克的结论是在对类型因果与实际因果的某种模糊之下得出的;特别的,结构方程模型编码了律则性,而实际因果则包容非律则性,因此两者并不契合;文章也形式化了神经元图中的时间因素,发展出一种带时间段的神经元图,这种形式模型可能更便于实际因果的深入探讨.
从知识正统三元定义出发,知识和信念之间的蕴涵关系似乎为当代绝大多数的知识论学家所接受.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蕴涵论题与反蕴涵论者之间进行了影响深远的争论.笔者认为,反蕴涵的两种路径都不构成对蕴涵论题的反驳,问题的关键在于误解了语用学在当代知识论中的运用.语言哲学的反蕴涵路径混淆了蕴涵关系的语义学与语用学差异;“不自信考生案例”路径所揭示的是辩护视角的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的分歧,本质上是知识论归因者语境主义的运用.
隐喻作为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本质上是通过限定认知框架来构建我们的思维系统的.在隐喻思维过程中,隐喻表达所从属的隐喻框架和所依托的隐喻概念是隐喻生成和理解过程中的关键要素.隐喻框架的作用是激活一个概念域作为隐喻的始源域,它对认知起到基础性和导向性的作用.隐喻概念则决定了始源域到目标域的跨域映射关系,两者密切相关但又有所区别.隐喻认知过程中,隐喻框架和隐喻概念都具有动态性,对框架和概念的选择直接影响隐喻的理解.通过对语料库中隐喻框架和概念的缩放,比较分析这一变化所带来的影响,能更清晰地把握隐喻框架和隐喻概念之
传统科学观认为科学知识是客观而普遍的,而以SSK为代表的建构论者则强调科学知识是社会建构的产物.然而,即使对于SSK的研究,学界在一定程度上也忽视了SSK内部所蕴含的对知识构造之空间特性的探究.事实上,在建构论视阈下,空间的异质性是科学知识诞生的生产性因素,SSK对知识空间性的探究经历了一个变迁的过程.实验室研究是SSK空间研究形成的标志,实验室空间向公众空间的转向是知识空间研究的重要方向,而行动者网络理论对空间异质性的强调及科学知识索引性的空间与境性特质的揭示,均为SSK知识空间性研究的标志性结点,也是
道德增强之后的行为无一例外地选择为善,导致对作恶自由丧失的质疑,进而引发对道德增强中是否存在自由意志的担忧.当代学者为道德增强与自由意志兼容提供三种辩护路径,分别是后果论、德性论和知情同意权,但是都未做到完全令人信服.他们没有意识到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只是道德意志做出决定的前件,并不构成因果决定关系.若要保障道德增强中的意志自主性,只能对意志决定的前件实行干预,而不能干涉意志的自主决定.道德增强的合法运用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是道德困境源于道德前件,而非道德意志本身;二是道德增强只增强道德前件,而不干涉道德意志
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对外开放深入推进,需要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以解决法治领域突出问题为着力点,更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提高全面依法治国能力和水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期刊
知觉合取论与析取论是处理知觉错误问题的主要进路.麦克道尔对析取论在认识论上的发展,取消了“最高共同因素”,构成对合取论的反驳,但他对知觉错误的能力解释仍存在可能的问题.皮考克的量纲形而上学似乎能给出更完整的解释,但仍具有理论上的模糊性、思辨性,而且他对麦克道尔的理解也略有不迭.从世界观内在主义视角来看,皮考克的形而上学外在主义并非必要,在对思想与世界关系的新理解中,知觉的知识能力可以得到澄清,麦克道尔对知觉错误的解释依然是完备的.
从空间性看,人机系统既是一种实践的操作整体,也是一种具身化的现象空间整体.人机系统的空间性因系统内人和机器的空间性的原始意义而具有“具身性”“事件性”和“动态性”等特征.人机系统整体性的形成,与人的现象学身体对共在空间中的机器开放、并通过“身体图式”对机器空间性特征进行把握,最终实现人的身体空间与机器的功能空间的共构有关.人机系统的这种现象空间整体结构形成与否,直接影响到系统操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从而揭示了人、机作为整体系统的哲学意义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