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戴”不同 情趣大异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acier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在组织学生讨论《金黄的大斗笠》一文时,突然有学生问到:“老师,文章第十一段中为什么说‘姐姐带着斗笠来啦’,而不说‘姐姐戴着斗笠来啦’?因为我们在说斗笠时经常用‘戴’而不是‘带’啊。”学生虽然没有说出“带”与“戴”两字的区别,但他已经感觉到两字在此处所传递出来的意味是不一样的,学生思考之仔细让人感到欣慰!
  那么,“带”和“戴”两字到底有何区别呢?《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对“带”字的动词义解释是:①随身拿着;携带。②捎带着做某事。③呈现;含有。④连着;附带。⑤引导;领。⑥带动。而对“戴”字的解释则有三条:①把东西放在头、面、颈、胸、臂等处。②拥护尊敬。③姓。这里很明显地就把“带”和“戴”两种行为动作区分开来了,所谓“带着斗笠”是指随身携带着,斗笠并不在头上,而“戴着斗笠”则很明显是指把斗笠放在了头上。
  那么文章为什么用“带”而不用“戴”呢?让我们回到原文中来吧。“姐姐带着斗笠来啦”出现在第三幅风雨图中。我们说第一幅风雨图的特点是风小,雨稀;第二幅风雨图的特点是风疾,雨急。那弟弟在跑的过程中,到底淋到雨没有呢?文章紧接着写到:“雨,只赶上洗洗斗笠。” 这一句话给了我们很多信息:第一,弟弟没有淋到雨,这一点从后面弟弟的话中也可得到印证;第二,姐姐也没淋到雨;第三,姐姐的斗笠送得很及时,斗笠一到大雨就淋了下来。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没淋到雨不一定就表明身上没沾到雨。姐姐为什么能来得这么及时呢?一方面是由于姐姐善于察看天气,准备得早;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姐姐在送斗笠的途中跑得快,动作迅速。根据生活常识,我们知道,在风疾的情况下,把一个偌大的斗笠随身携带在身上跑肯定比戴在头上跑速度要快。用“带”字很形象地表现了姐姐急急忙忙的样子,体现了对弟弟急切关心的心情。同时用“带”字表现出来的“急”也与文章所营造的“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气氛相融合。
  想象一下,如果用“戴”字将是一番怎样的情形呢?偌大的斗笠戴在一个小女孩的头上,人戴着斗笠顺风而跑,后面就是愈来愈近的雨幕,疾风吹着斗笠,忽上忽下,小女孩不时地用手去扶一扶那偌大的东西。“戴”字用在此处显然与文意不符,因为雨没下过来,姐姐在那时没有必要戴斗笠,同时用“戴”字也不能很好地体现姐姐的那种急切的样子,与文章的整体氛围也不合。
  学生的这一问,是我事先没有想到的。以上的这些想法,也是事后经过翻词典分析后的结果。这一插曲,也给我们教师提了个醒:教师对课文的钻研是无止境的,备课时,教师应尽可能地关注到每一个细节。
其他文献
老舍先生的作品,充满睿智而富寓激情的民族性,语言极富中华文化特色,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色彩。他后期创作中最为成功的一部作品,也是当代中国话剧舞台上最优秀的剧目之一,在西欧有“东方舞台上的奇迹”之称的话剧《茶馆》,就体现出老舍作品独特的语言魅力,以及因这种语言魅力而反映出的“民族的亦是世界的”这一艺术真谛。话剧《茶馆》中的人物“开口就响”、“言有尽而意无穷”,展现出极其深远的意境。  老舍先生说:“茶
期刊
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节目播出后,我组织学生利用作文课时间收看。人物事迹非常感人,颁奖文辞优美深刻,学生们都深深地被感动了。  大屏幕上,一个个平凡而又崇高的英雄感动着我们。看完节目后,我抓住这个机会对学生们说:“同学们,也许多年后你们会忘掉很多事情,但相信你们不会忘记,在这样的夏季里,有这样一组血肉丰满的人物感动过你们的青春,触动过你们的灵魂,回去请把今天的感受写在你们的日记里。”  在我看来,
期刊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实际上,悲剧在毁灭有价值的东西之前,已把这种东西扒得一丝不挂,让它赤裸裸地袒露在人们面前,然后再把它毁灭掉。这样才能吸引人们的眼球,使人们脸红心跳,产生激越的情绪,引导人们对人性的思考,对灵魂的拷问。那么《雷雨》这出悲剧给我们剖析袒露的是什么呢?应该说,是理智和情感交杂而形成的人性。因此,《雷雨》也是一出人性悲剧。  一般认为周朴园是个伪君子,他对鲁
期刊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诗歌是文学这个大家庭中不可忽视的一名成员。它有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多元的意象。对于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来说,学习诗歌能够很好地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涵养他们的精神,让他们在学习诗歌的同时收获一份美好的感情。人教版新教材初中语文课本对现代诗歌予以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仅就九年级教材而言,现代诗歌占了两个单元,而且这两个单元安排在每册的开头。而且初中生的语文学习之旅从诗歌《在山的那一
期刊
赏读《触龙说赵太后》,很容易为赵太后的“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一语所惊诧。“惊”的是赵太后怎说出这等市井话语,“诧”的是她身在其位,不谋其政。教参也就此界定她是一个顽固、专横的国君。教参归教参,试问一句,赵太后为什么要“唾”那些为国强谏的大臣,为自己招来骂名?走进文本,深入到赵太后的背后,会是怎样呢?  掀去太后这个称号,移去国君这个身份,她实是一个女性。在此之前,是赵惠文王的妻子,
期刊
鲁迅的《风筝》犹如绍兴的老酒一样散发着浓郁的诗情。文章立足于现实小事,但经过学贯古今、融有多元社会思想的鲁迅深沉地锤炼,熔铸成了一篇“内含哲理,用意深邃”的散文。文章不仅表达出了鲁迅那种“难于直说”的挚爱,而且表现出了鲁迅固有的那种敢于透彻解剖自我、深刻批判社会的魄力,展现出了知识分子应有的社会良知。我们从他冷峻的笔调中会感悟到深刻而广博的社会内涵。    一、原型批评视野下的“孝悌”主题    
期刊
上世纪90年代前后,我国散文界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散文家。其中有擅长风情民俗散文写作的贾平凹、文化反思散文写作的余秋雨、生命体验散文写作的史铁生、政治哲理散文写作的梁衡,他们都是当代散文园地中怒放的奇葩,显示出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特别是余秋雨,他的散文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赞扬,虽然对他散文的评论至今还有褒有贬,但这并不妨碍他作为散文大师地位的确立,有人认为余秋雨散文的特色,即追寻文化是根,表达民族
期刊
人教版高中第四册《语文读本》节选了《天龙八部》第四十一回中的部分文字。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以历史悠久的传统侠文化为背景来观照书中的侠客纵横江湖的生活,那么,将有效地帮助学生提升阅读武侠小说的审美品位,在阅读中深化对侠客与侠义精神的理解,而不止停留在仅仅满足欣赏紧张曲折情节的肤浅的层面。  中国古代侠客起源很早。从史料里看,中国侠文化源远流长,其兴衰发展好比长河,经历了几个大的波折,一般在纲纪不振、秩
期刊
1831年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出版。它是雨果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是作者的“美丑对照论”的实践结晶。  小说情节曲折离奇,人物形象极富夸张,心理刻画细腻传神,具有浓烈的时代色彩。作者以主人公爱斯梅拉达为中心,通过人物、环境、事件等多方面的对比,突出了美与丑、善与恶、光明与黑暗之间的较量,谱写了一曲爱的颂歌。  爱斯梅拉达是小说塑造的中心人物形象,也是作者理想中“人性美”的象征,在她身上体现了真、善
期刊
散文是先秦时被广泛运用的文体,尤其是历史散文,就它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它常常运用生动而巧妙的比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深邃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就是记叙了邹忌用设喻的方法,巧妙地规劝齐王采纳谏言的过程,使文章充满了情趣和理趣。  一篇散文,大多包含一定的情趣和理趣,而且往往是情中含理,理中含情。所以情趣和理趣是相对的分法,许多抒情散文都融合着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