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红缨-5导弹仿自苏联SA-7导弹。
SA-7便携式防空导弹是苏联于1960年代初期研制成功的,1966年装备苏军。从1960年代末期开始,许多原华约国家的部队也开始装备该导弹。
1972年春,SA-7便携式防空导弹第一次使用于越南战争。在3个月的时间内,越南人民军采用该导弹击落美机24架。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埃及与叙利亚的部队采用该导弹也击落了相当多的以色列飞机。
SA-7便携式防空导弹在战场上的优异表现使世界震惊!为此,许多国家开始仿研该导弹,我国也在1973年开始进行仿研,于1983年仿研成功,命名为红缨-5导弹。1982年底至1983年春,红缨-5导弹在地空导弹试验基地进行定型试验,对3种靶标发射了23发导弹,其中22发的射击精度达到指标要求,并击落航模2号靶机3架、长空1号(甲)靶机2架,设计定型试验圆满结束。
红外寻的制导可尾追、迎击飞机
红缨-5导弹采用红外寻的制导方式,利用低空飞行飞机发出的热源实现寻的,采用尾追方式与迎头方式攻击飞机。在目视能见飞行目标时,对于飞行速度不大于260m/s的固定翼飞机或旋翼飞机(如直升机等),红缨-5导弹采用尾追攻击方式;对于飞行速度不大于150m/s的飞机,采用迎头攻击方式。
红缨-5导弹全系统质量15kg(含导弹、发射筒等),系统全长1.5m,导弹质量9.8kg,导弹长1.42m,弹径72mm,发射筒外径100mm,导弹最大飞行速度220m/s,有效射程500m~4.2km,飞行高度50~2300m。
红缨-5导弹全系统质量较小,行军时导弹与发射筒可由1名射手背负,作战时射手将装入发射筒的导弹扛在肩上,以立姿或跪姿发射。
系统构成彰显效能魅力
红缨-5导弹全系统由导弹、发射筒、发射机及电池组成。
导弹
为了便于制造、安装和互换,导弹由4个舱组成,从导弹体头部向后依次为红外导引头舱、舵机舱、战斗部舱及发动机舱。
红外导引头舱 红外导引头舱内装红外导引头和自动驾驶仪。红外导引头设有锁定与跟踪两种工作状态,自动驾驶仪用于控制和稳定导弹的飞行。
在射手瞄准、截获目标时,红外导引头处于锁定工作状态。此时,目标被锁定在红外导引头视场内,同时红外导引头形成目标信息信号,送往发射机构的电路中,以进一步形成声、光信号。
在导弹飞行过程中,红外导引头处于跟踪工作状态。其探测和接收目标的红外辐射能量,并形成目标转动角速度的跟踪信号。该信号一方面使红外导引头内的陀螺仪产生导弹旋转姿态的信号,另一方面形成控制信号,操纵导弹飞向目标。
自动驾驶仪实现导弹在纵向和横向平面内角运动的控制和稳定。自动驾驶仪对舵机舱内的角速度传感器传输的信号进行处理后,通过舵机控制舵面进行±15°的偏转,控制导弹的飞行方向。
舵机舱 舵机舱由角速度传感器、舵机、舵面、涡轮发电机、火药燃气发生器及弹载电源等组成。
角速度传感器产生导弹绕质心横向摆动角速度的信号,该信号传输给自动驾驶仪,使自动驾驶仪产生相应的控制信号,控制舵机上的舵面偏转,以减小导弹的横向摆动,保证导弹稳定飞行。火药燃气发生器向舵机和涡轮发电机提供高压火药燃气,使舵机和涡轮发电机正常工作。弹载电源向导弹上的相关部件提供电能。
战斗部舱 战斗部舱段内部装有战斗部和引信。战斗部的外形呈圆柱体,其由壳体、主装药、扩爆药及中心管等组成。
壳体由优质合金钢制成,壳体前部为半球形结构,具有聚能效应。主装药质量为335g,其由钝化黑索今和细铝粉混合而成。其中,铝粉的含量高,以提高爆热。扩爆药由钝化黑索今制成,质量为34g。中心管为铝制品,引信的4根导线从中穿过,与位于主装药后部的雷管连接。
引信是一种机电式全保险型触发引信,其由壳体、保险机构、电点火机构、触发机构、传爆系列及自毁装置组成。当导弹撞击目标时,电点火机构使雷管引爆,再通过扩爆药引爆主装药,战斗部以聚能、破片杀伤和爆破三种综合方式对目标进行杀伤。当导弹没有击中目标时,经过10多秒飞行后,自毁装置引爆导弹。
发动机舱 红缨-5导弹的发动机舱由发射发动机和主发动机组成。
发射发动机用于从发射筒内发射导弹,使导弹具有一定的离筒速度与转速。发射发动机位于主发动机喷管周围,由环形燃烧室、喷管、点火具、发射药等组成。
当射手将扳机扣压到位时,电流接通导弹点火具的电点火头,引燃黑火药,黑火药将环形燃烧室内的发射药引燃,发射药燃烧产生火药燃气,由位于导弹尾部的4个倾斜喷管喷出,产生推力和旋转力矩,推动导弹在发射筒内向前运动,同时顺时针方向旋转。
主发动机位于导弹后部中央位置,有两个推力工作阶段。在第一工作阶段,将导弹加速到500m/s的飞行速度;在第二工作阶段,使导弹保持这一速度作续航飞行。
主发动机由燃烧室、主喷管、延时点火具及主装药等组成。当发射发动机工作时,延时点火具点燃,经过0.3~0.4秒的延时,导弹已经飞离发射筒5.5m之外,这时延时点火具点燃主发动机燃烧室内的主装药,形成高温高压燃气,由主喷管喷出,产生第一级推力,将导弹在2秒内加速到500m/s,此后主装药缓慢燃烧,产生第二级推力,导弹以500m/s的速度续航飞行。
主发动机后部喷管外围安装有4片尾翼,当导弹飞出筒体后,尾翼自动张开,呈“X”形。由于尾翼与导弹纵轴有1°35′的安装角,在导弹的飞行过程中可使导弹保持15转/秒的旋转速度。
发射筒
发射筒由筒体、起转组件、机械瞄具、背带及护盖等组成。发射筒可以重复使用,不过限制在5次以内。
筒体 筒体由玻璃钢制成,是导弹的包装筒和发射筒,其上安装有机械瞄具、卡箍、发射机座、背带及前后护盖等。其中,卡箍卡装在筒体外部,共有6条,每条卡箍由厚度为1mm的铝板制成,编号由前向后排列。1号卡箍固定前瞄具;2号卡箍固定前背带扣和电池插座;3号卡箍固定后瞄具和发射机座;4号卡箍固定发射机后部销钩;5号卡箍固定后背带扣;6号卡箍固定点火接线盒。 起转组件 起转组件位于发射筒前端,由起转线包、转速测量线圈等组成。
起转组件的作用原理类似于电动机,起转线包的两个线包交替通、断电,产生交变磁场,因导弹红外导引头的陀螺中设有磁铁,故陀螺产生转动。转速测量线圈的作用是产生与陀螺转速有关的感应信号,送往导弹上的稳速电路,以稳定陀螺的转速。
机械瞄具 机械瞄具由前、后瞄具组成,这两个瞄具均可折叠和扳起。其瞄准原理与枪械的“三点一线”原理相同。
背带 背带的前、后卡扣分别固定在筒体的2、5号卡箍上方,射手可以根据需要调整背带长短,也可将背带拆掉。
护盖 筒装导弹从出厂到发射前都用前、后护盖密封发射筒的两端口部,使导弹免受灰尘和潮气的影响。前护盖的另一作用是保护导引头的红外探测器和锁定陀螺。
发射机
发射机构可多次使用。平时,其不连接在发射筒上,使用时对接在发射筒下方。
发射机由壳体、耳机、接点开关、扳机、顶杆、保险及插头等组成。
壳体由玻璃纤维塑料模压而成,在壳体左侧设有一个耳机,当射手瞄准目标,红外导引头捕获到目标后,耳机发出音响信号告知射手。接点开关安装在握把内,用于接通或断开通向导弹点火具的电子线路。当扣压扳机时,带动顶杆上移,使接点开关接通,从而使导弹的点火具点燃,实现导弹的发射。保险用于将扳机锁住,防止误动。插头固定在壳体前上方的槽内,用于将发射机和发射筒的电路连接。
电池
电池安装在发射筒前部下方,是供导弹一次性使用的热化学电池。这种电池在未激活前是固态的,常温下其电解质不导电,不发生化学反应,便于携带和存放,不需要维护和保养。
电池由撞击机构、底火、加热片及电解质组成。电池撞击机构的撞针盖为旋钮状,发射导弹时转动撞针盖,此时撞针撞击底火,使其发火后点燃加热片,在1秒内电池的温度升至500℃,电池内的电解质变成熔岩状态,开始电化学反应而产生电流。
击落飞机实战表现堪赞
现代直升机、轰炸机在攻击地面目标时常常采用低空俯冲方式,投弹高度都在2500m之下。红缨-5导弹的追尾攻击杀伤斜距在4200m左右,迎头攻击杀伤距离在2800m左右,完全可以对低空俯冲飞机进行干扰或击落。
如在1979~1989年苏军入侵阿富汗的战争中,除了美国援助阿富汗抵抗者的“毒刺”导弹之外,还有部分阿拉伯国家援助的红缨-5导弹的衍生型进入阿富汗。由于其使用比较简单,所以很受抵抗者欢迎。阿富汗多山的地形使该导弹大显身手,有许多苏军直升机被击落,而运输机更是难逃一劫。
1980年代末期,巴基斯坦引进该导弹技术,生产出“安扎-1”(ANZA)便携式防空导弹,并向许多伊斯兰国家出口。在1999年5月克什米尔卡吉尔(Kargil)冲突中,巴基斯坦使用“安扎-1”导弹击落了印度米格-21与米格-27军用飞机各一架。
战争实践证明,这种便携式导弹是低空飞机的有效杀手。
编辑/曾振宇
SA-7便携式防空导弹是苏联于1960年代初期研制成功的,1966年装备苏军。从1960年代末期开始,许多原华约国家的部队也开始装备该导弹。
1972年春,SA-7便携式防空导弹第一次使用于越南战争。在3个月的时间内,越南人民军采用该导弹击落美机24架。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埃及与叙利亚的部队采用该导弹也击落了相当多的以色列飞机。
SA-7便携式防空导弹在战场上的优异表现使世界震惊!为此,许多国家开始仿研该导弹,我国也在1973年开始进行仿研,于1983年仿研成功,命名为红缨-5导弹。1982年底至1983年春,红缨-5导弹在地空导弹试验基地进行定型试验,对3种靶标发射了23发导弹,其中22发的射击精度达到指标要求,并击落航模2号靶机3架、长空1号(甲)靶机2架,设计定型试验圆满结束。
红外寻的制导可尾追、迎击飞机
红缨-5导弹采用红外寻的制导方式,利用低空飞行飞机发出的热源实现寻的,采用尾追方式与迎头方式攻击飞机。在目视能见飞行目标时,对于飞行速度不大于260m/s的固定翼飞机或旋翼飞机(如直升机等),红缨-5导弹采用尾追攻击方式;对于飞行速度不大于150m/s的飞机,采用迎头攻击方式。
红缨-5导弹全系统质量15kg(含导弹、发射筒等),系统全长1.5m,导弹质量9.8kg,导弹长1.42m,弹径72mm,发射筒外径100mm,导弹最大飞行速度220m/s,有效射程500m~4.2km,飞行高度50~2300m。
红缨-5导弹全系统质量较小,行军时导弹与发射筒可由1名射手背负,作战时射手将装入发射筒的导弹扛在肩上,以立姿或跪姿发射。
系统构成彰显效能魅力
红缨-5导弹全系统由导弹、发射筒、发射机及电池组成。
导弹
为了便于制造、安装和互换,导弹由4个舱组成,从导弹体头部向后依次为红外导引头舱、舵机舱、战斗部舱及发动机舱。
红外导引头舱 红外导引头舱内装红外导引头和自动驾驶仪。红外导引头设有锁定与跟踪两种工作状态,自动驾驶仪用于控制和稳定导弹的飞行。
在射手瞄准、截获目标时,红外导引头处于锁定工作状态。此时,目标被锁定在红外导引头视场内,同时红外导引头形成目标信息信号,送往发射机构的电路中,以进一步形成声、光信号。
在导弹飞行过程中,红外导引头处于跟踪工作状态。其探测和接收目标的红外辐射能量,并形成目标转动角速度的跟踪信号。该信号一方面使红外导引头内的陀螺仪产生导弹旋转姿态的信号,另一方面形成控制信号,操纵导弹飞向目标。
自动驾驶仪实现导弹在纵向和横向平面内角运动的控制和稳定。自动驾驶仪对舵机舱内的角速度传感器传输的信号进行处理后,通过舵机控制舵面进行±15°的偏转,控制导弹的飞行方向。
舵机舱 舵机舱由角速度传感器、舵机、舵面、涡轮发电机、火药燃气发生器及弹载电源等组成。
角速度传感器产生导弹绕质心横向摆动角速度的信号,该信号传输给自动驾驶仪,使自动驾驶仪产生相应的控制信号,控制舵机上的舵面偏转,以减小导弹的横向摆动,保证导弹稳定飞行。火药燃气发生器向舵机和涡轮发电机提供高压火药燃气,使舵机和涡轮发电机正常工作。弹载电源向导弹上的相关部件提供电能。
战斗部舱 战斗部舱段内部装有战斗部和引信。战斗部的外形呈圆柱体,其由壳体、主装药、扩爆药及中心管等组成。
壳体由优质合金钢制成,壳体前部为半球形结构,具有聚能效应。主装药质量为335g,其由钝化黑索今和细铝粉混合而成。其中,铝粉的含量高,以提高爆热。扩爆药由钝化黑索今制成,质量为34g。中心管为铝制品,引信的4根导线从中穿过,与位于主装药后部的雷管连接。
引信是一种机电式全保险型触发引信,其由壳体、保险机构、电点火机构、触发机构、传爆系列及自毁装置组成。当导弹撞击目标时,电点火机构使雷管引爆,再通过扩爆药引爆主装药,战斗部以聚能、破片杀伤和爆破三种综合方式对目标进行杀伤。当导弹没有击中目标时,经过10多秒飞行后,自毁装置引爆导弹。
发动机舱 红缨-5导弹的发动机舱由发射发动机和主发动机组成。
发射发动机用于从发射筒内发射导弹,使导弹具有一定的离筒速度与转速。发射发动机位于主发动机喷管周围,由环形燃烧室、喷管、点火具、发射药等组成。
当射手将扳机扣压到位时,电流接通导弹点火具的电点火头,引燃黑火药,黑火药将环形燃烧室内的发射药引燃,发射药燃烧产生火药燃气,由位于导弹尾部的4个倾斜喷管喷出,产生推力和旋转力矩,推动导弹在发射筒内向前运动,同时顺时针方向旋转。
主发动机位于导弹后部中央位置,有两个推力工作阶段。在第一工作阶段,将导弹加速到500m/s的飞行速度;在第二工作阶段,使导弹保持这一速度作续航飞行。
主发动机由燃烧室、主喷管、延时点火具及主装药等组成。当发射发动机工作时,延时点火具点燃,经过0.3~0.4秒的延时,导弹已经飞离发射筒5.5m之外,这时延时点火具点燃主发动机燃烧室内的主装药,形成高温高压燃气,由主喷管喷出,产生第一级推力,将导弹在2秒内加速到500m/s,此后主装药缓慢燃烧,产生第二级推力,导弹以500m/s的速度续航飞行。
主发动机后部喷管外围安装有4片尾翼,当导弹飞出筒体后,尾翼自动张开,呈“X”形。由于尾翼与导弹纵轴有1°35′的安装角,在导弹的飞行过程中可使导弹保持15转/秒的旋转速度。
发射筒
发射筒由筒体、起转组件、机械瞄具、背带及护盖等组成。发射筒可以重复使用,不过限制在5次以内。
筒体 筒体由玻璃钢制成,是导弹的包装筒和发射筒,其上安装有机械瞄具、卡箍、发射机座、背带及前后护盖等。其中,卡箍卡装在筒体外部,共有6条,每条卡箍由厚度为1mm的铝板制成,编号由前向后排列。1号卡箍固定前瞄具;2号卡箍固定前背带扣和电池插座;3号卡箍固定后瞄具和发射机座;4号卡箍固定发射机后部销钩;5号卡箍固定后背带扣;6号卡箍固定点火接线盒。 起转组件 起转组件位于发射筒前端,由起转线包、转速测量线圈等组成。
起转组件的作用原理类似于电动机,起转线包的两个线包交替通、断电,产生交变磁场,因导弹红外导引头的陀螺中设有磁铁,故陀螺产生转动。转速测量线圈的作用是产生与陀螺转速有关的感应信号,送往导弹上的稳速电路,以稳定陀螺的转速。
机械瞄具 机械瞄具由前、后瞄具组成,这两个瞄具均可折叠和扳起。其瞄准原理与枪械的“三点一线”原理相同。
背带 背带的前、后卡扣分别固定在筒体的2、5号卡箍上方,射手可以根据需要调整背带长短,也可将背带拆掉。
护盖 筒装导弹从出厂到发射前都用前、后护盖密封发射筒的两端口部,使导弹免受灰尘和潮气的影响。前护盖的另一作用是保护导引头的红外探测器和锁定陀螺。
发射机
发射机构可多次使用。平时,其不连接在发射筒上,使用时对接在发射筒下方。
发射机由壳体、耳机、接点开关、扳机、顶杆、保险及插头等组成。
壳体由玻璃纤维塑料模压而成,在壳体左侧设有一个耳机,当射手瞄准目标,红外导引头捕获到目标后,耳机发出音响信号告知射手。接点开关安装在握把内,用于接通或断开通向导弹点火具的电子线路。当扣压扳机时,带动顶杆上移,使接点开关接通,从而使导弹的点火具点燃,实现导弹的发射。保险用于将扳机锁住,防止误动。插头固定在壳体前上方的槽内,用于将发射机和发射筒的电路连接。
电池
电池安装在发射筒前部下方,是供导弹一次性使用的热化学电池。这种电池在未激活前是固态的,常温下其电解质不导电,不发生化学反应,便于携带和存放,不需要维护和保养。
电池由撞击机构、底火、加热片及电解质组成。电池撞击机构的撞针盖为旋钮状,发射导弹时转动撞针盖,此时撞针撞击底火,使其发火后点燃加热片,在1秒内电池的温度升至500℃,电池内的电解质变成熔岩状态,开始电化学反应而产生电流。
击落飞机实战表现堪赞
现代直升机、轰炸机在攻击地面目标时常常采用低空俯冲方式,投弹高度都在2500m之下。红缨-5导弹的追尾攻击杀伤斜距在4200m左右,迎头攻击杀伤距离在2800m左右,完全可以对低空俯冲飞机进行干扰或击落。
如在1979~1989年苏军入侵阿富汗的战争中,除了美国援助阿富汗抵抗者的“毒刺”导弹之外,还有部分阿拉伯国家援助的红缨-5导弹的衍生型进入阿富汗。由于其使用比较简单,所以很受抵抗者欢迎。阿富汗多山的地形使该导弹大显身手,有许多苏军直升机被击落,而运输机更是难逃一劫。
1980年代末期,巴基斯坦引进该导弹技术,生产出“安扎-1”(ANZA)便携式防空导弹,并向许多伊斯兰国家出口。在1999年5月克什米尔卡吉尔(Kargil)冲突中,巴基斯坦使用“安扎-1”导弹击落了印度米格-21与米格-27军用飞机各一架。
战争实践证明,这种便携式导弹是低空飞机的有效杀手。
编辑/曾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