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学中乐教与乐写的关系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dat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教育者总在呼吁作文改革,并致力于探讨如何让学生爱写作文。笔者作为教育战线上的一员,也在思考这一问题。基于个人教学经验,我发现要真正让学生爱写作文,还需老师想教作文,爱教作文。如果老师能和学生一起思考,一起找素材,一起写作文,一起评作文,一起编作文报,去共同体验写作过程的艰辛与乐趣,用自己的热情去感染学生,学生一定能乐写并写好。
  一、情感传递:乐教促乐写
  教师在课堂上对课文的朗读、讲解,课下与学生的交流,都应注意用词遣句的恰当与生动,平时描述同学也力求风趣幽默。因为学生有意无意地模仿老师,从而渐渐也会重视准确用语,力求生动表述。笔者教过的学生曾经这样介绍我这位语文老师:“话说,初二时长风万里送秋雁,见到了你;渐渐地,秋雁橹声来成为常态;蓦然中,离别将至,眼见衡阳雁去无留意,我总是想:有你陪伴的每一天,是多么诗意啊!”学生如一面镜子,照射出老师的素质与能力。因此老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而且能广知天下事,文史科技知识信手拈来。正如陶行知先生强调的“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如果老师常写“下水作文”,其示范作用更为明显。笔者曾经坚持每周上一节作文课,三年里从不间断,每节作文课都力求找到一个触发点,引爆学生的思维火花和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我与学生或从一部热门影片评论入手,或是借生活事件溯源,或是打开想象上天入地,这每周一节的写作课,成为学生每周的期待,许多写作技法在不知不觉间渗透与运用,写作成绩不知不觉间提高。而我在这个过程中,和学生共同体验“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感受着奥运、国庆阅兵的狂欢与自豪,欣赏着学生笔下青春的生活,也得到了教学相长的快乐。
  二、视频激趣:激发写作欲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写作教学的首要步骤。在与学生相处的每一天,教师要认真留意学生关心的问题、感兴趣的事,在写作前与学生认真交谈,让他们说说自己愿写的事。学生在轻松惬意的气氛中创作的欲望激发出来,往往能写出自己心理话、写出真情实感。如军训、运动会、夏令营等活动,看似平常,却因参与者的苦乐而难忘,笔者总是用手机记录一些瞬间,在写作前播放给学生看,引发他们会心一笑,于是写作的抵触心理就消失了。军训时,我拍下学生挥汗如雨的时刻,抓拍了学生把教官抬起扔下的时刻,偷拍学生用餐时鸦雀无声时的场景,这些片段,在辛苦过后通过镜头重放,是如此有趣。而每个视频片段,都在学生笔下转化为一段段鲜活文字。以视频作教学引入,促使学生即时记录生活,他们也学会用手机记录下生日场景、公车瞬间、花开花谢等生活场景,当学生拍摄的视频在写作课上播放时,拍摄者充满自豪,而观看者也增加了学习欲望。
  巧思妙想,抓住教育机会,激发写作欲望,写作的快乐就不自觉地产生了。
  三、游戏激趣:捕捉写作素材
  学校的大型活动并不会每周都有,学生的生活也多为学校——家庭的“两点一线”,写作材料的贫乏是可以料知的,因此许多时候老师可以为将要写作的内容开展一些定向活动,为学生提供新鲜的写作素材,也为学生提供创新机遇。记得开学第一天,学生互不认识,有的来自本区,有的来自本市外区,有的来自外市、外省。我开展了一项活动,让学生进行记名字比赛,比一比在规定时间里谁记住的同学多,记得最少的要罚。为了记住更多同学的名字,学生一扫胆怯心,忙碌地自我介绍和互相介绍,教室里原来的拘束一扫而光,打铁趁热,我又布置了作文题《开学的第一天》,许多学生在作文中说“这是自己第一次这样大胆、这样主动的去认识陌生人,很兴奋很自豪。”端午节,我组织全班同学到食堂包粽子,为写美丽的校园而分组寻找校园美丽景物、美丽人物……,这些游戏式活动,既是写作资源,也成为学生初中生活难忘而又快乐的记忆。
  为学生创设写作的情境和素材,有许多的机会和办法,只要做一个用心乐教的老师,就能想出好点子。
  四、思辨激趣:丰富文章思想
  学生写作一篇作文,其主题的深度取决于他对这件事认知能力的高低。而许多习作千篇一律,究其原因,不单纯是写作技巧的问题,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具有很大相似性,思维范围和内容较为封闭,这就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学生的写作思路。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就要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发散思维两方面入手,因此老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及写作中努力突破自己的思维定式,多角度发散思维,敢于逆向思维。在初一上学期里,我和学生曾就许多问题开展辩论,例如:“苦难有助于成长吗?”、“父母对还是子女对?”(《羚羊木雕》上后)、“骗子有可取之处吗?”(《皇帝的新装》上后)……班里养成“百家争鸣、百家齐放”的学习风气,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可写的内容多了,深度广了,就愿意写了。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严密,博物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修辞学使人善辨;凡有学者,皆成性格。”善辨需要广泛阅读、提高理解力、表达力和思维能力,为激发写作乐趣而开展的辩论活动,使一些学生爱上了其他学科,爱上阅读,思维能力也就增强了。
  五、点赞激趣:分享写作乐趣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成长期,勇于探索,求新求异,这一时期是学生活动积极性和认知积极性最高的时期,但由于认知的局限性,他们又还需要别人的表扬和鼓励。根据这些心理特点,我在作文教学中设计并保留一个环节:说优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读互评作文,然后推荐一篇到台前朗读或打印分发,其他同学评价这篇作文的优点。这一环节看似平常,但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上进心。有许多同学就是在这一活动中找到学习的自信与乐趣。我也常和学生利用网络交流,通过博客、QQ空间,师生及时留言点赞,有时学生陶醉于高点赞率,有时学生伤心于老师的指导性批语,当点赞比写指导批语更具激励作用的时候,我意识到写作评价要与时俱进:指导固然重要,赞赏更为重要!
  六、集著激趣:珍藏写作成果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写作档案除了存留学生有代表性的课内外作文外,还应有关于学生写作态度、主要优缺点以及典型案例分析的记录,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写作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为了培养学生为自己建档案,自觉地记录自己的成长,我在每学期的期终,都用一定的时间与学生共同整理、完成他们的写作档案。这时主要做两件事,一是编《个人作品集》,即让学生整理自己一学期的作文与周记,写好自评,编好目录和后记,成为一本完整的个人作品集。二是编《班级优秀作品集》,即让每个学生选送自己的优秀习作,由老师协助,编印成册,发给每个学生,起到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作用。这两部作品集,意义很大,学生通过它,了解了自己的学习情况,总结了自己的学习得失,为发展性学习提供了依据,是学生珍藏物之一。
  当然,作文的教法许许多多,著名教师钱梦龙先生说:“学生如果对一门学科或某一项活动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就能够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并且富有创造性地去学习或从事这项活动。”其实老师的教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与学生一起high,共享作文教学的乐趣,其趣无穷。
  林秋雁,教师,现居福建厦门。
其他文献
贵州茶园杂草种类有66科300多种,一年四季均有发生。生产茶园,春季杂草便萌发滋生夏季马唐、狗尾草、蟋蟀草等遍地皆是;幼龄茶园中茅草、蕨类与茶竞长,管理稍有疏忽,则草比
一、前言 玉米螟是我省玉米、谷、高粱作物的主要害虫。在冬、春处理其越冬寄主,消灭越冬幼虫是防治玉米螟的一项重要措施。苏联把处理越冬寄主消灭越冬期的幼虫、低茬收获
7月25号下午,阳光旗帜——“古纳河酒业”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喜迎八一建军节,军旅文学作品征文颁奖暨红歌演唱会在呼伦贝尔学院音乐厅隆重举办,400多人观看了演出
七月中旬江苏省工业厅工业研究所从馬鹿苗菌培养制出目前最新的植物生长刺激素——赤霉菌素样品,經华东农科所在室內及田间作效力試驗經初步观察对植物生长有显著效果。室內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自然是一个随心所欲的调色大师,这些色彩精妙变幻的花朵,远比我们想象的细致、丰富。曾有个喜欢逐浪的女人这样说:“东方有火红的希望,南方有温暖的巢床,向西逐退残阳,向北唤醒芬芳。”花朵,在一双巧手下,可以在任何地方肆意绽放。  翠绿之外的憧憬  如果植物真的能够感知到这个世界,那我们整个人类的生活会改变的,我们跟植物的关系会彻底被改变掉。花卉对于Amy来说,不止是创作的素材,更是伙伴。她根据环境、氛围
红铃虫是一种为害棉花的大害虫,不但减少棉花产量,而且降低品质。黄河流域棉区因红铃虫为害损失棉花10%左右,长江流域棉区损失20—30%。因此,消灭红铃虫的为害,实为提高棉花单
2011年1月18日,喜逢兔年前夕,甘肃省白银市铁有艺术工作室钢琴声声,歌声悠扬。“全国音乐听力考级白银市培训基地”授牌仪式暨白银市“小银铃”少儿合唱团恢复成立汇报演出正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