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是中国住房领域“市场”和“保障”衔接的关键之年。完成此衔接任务的关节点,就是扩面提速的1000万套保障房建设计划。
“1000万套”,可以说既是民生承诺,也是经济药方,更是地方政府保证“施政正确”必须履行的职责。在指标压力面前,地方政府将如何变压力为动力?这成为《财经国家周刊》关注的焦点。
按照1000万套指标分解、落地程序,4月当是各地保障房选址、布局的“春播”时节;未来5、6月侧重完成规划、报批手续;7、8、9月份,各地将迎来保障房大规模集中建设的热潮。届时,保障房“问责季”或许也将如期到来。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在指标与时间表的双重考验下,在一些地方对各种建设模式、融资方式和土地政策探讨、探索的过程中,也不乏一些受压变形、刻意投机取巧甚至是政策“擦边球”之举。
联系到国务院办公厅近日转发的《关于2011年纠风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其中提出,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保障性住房建设、配置等环节的不正之风。有专家建议,当前,保障房政策正在推进过程中不断调整、完善。下一步,如何规范、引导保障房政策创新方向,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取缔不正之风应当成为施政重点。
“1000万套”,可以说既是民生承诺,也是经济药方,更是地方政府保证“施政正确”必须履行的职责。在指标压力面前,地方政府将如何变压力为动力?这成为《财经国家周刊》关注的焦点。
按照1000万套指标分解、落地程序,4月当是各地保障房选址、布局的“春播”时节;未来5、6月侧重完成规划、报批手续;7、8、9月份,各地将迎来保障房大规模集中建设的热潮。届时,保障房“问责季”或许也将如期到来。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在指标与时间表的双重考验下,在一些地方对各种建设模式、融资方式和土地政策探讨、探索的过程中,也不乏一些受压变形、刻意投机取巧甚至是政策“擦边球”之举。
联系到国务院办公厅近日转发的《关于2011年纠风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其中提出,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保障性住房建设、配置等环节的不正之风。有专家建议,当前,保障房政策正在推进过程中不断调整、完善。下一步,如何规范、引导保障房政策创新方向,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取缔不正之风应当成为施政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