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祗婆,陪嫁来的音乐大师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lin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简介:苏祗婆,南北朝时期西域龟兹(现新疆库车县)人,北周至隋代著名的音乐家、琵琶演奏家。他将西域的“五旦七调”音乐理论引入中原,启发音乐家郑译创立了八十四调理论,夯实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理论基础,是我国古代十大音乐家之一。
  1400多年前,正值南北朝混战时期。在一次宫廷的庆功宴上,一位皇帝喜不自胜,自弹琵琶庆贺,让被俘获的敌国皇帝起舞。甭看这位被俘皇帝治理国家不怎么样,可是很精通音乐,人称“无愁天子”。他听到音乐声起,早就技痒,跟着美妙的音乐翩翩起舞,哪儿还管什么山河破碎,国恨家仇。弹琵琶的皇帝还不过瘾,又邀请前来祝贺的另一国皇帝也来伴舞,于是3个皇帝进行了一场盛大的演出,可谓盛况空前——弹琵琶的皇帝是周武帝宇文邕,被俘的皇帝是北齐后主高纬,助兴的则是西梁孝明帝萧岿,而激发起这3位皇帝歌舞热情的,便是来自遥远西域的龟(音同丘)兹乐。
  龟兹乐是魏晋南北朝时各族交流、交往、交融的产物,也是丝绸之路上孕育的一个重要文化成果,对后世影响非常大。而说起龟兹乐的传播,就不能不提名列中国古代十大音乐家之一的苏祗(音同知)婆——他不仅将龟兹乐带到了中原,更完善了中国古代宫调理论,是丝绸之路上名副其实的音乐大师。
  来自西域的琵琶高手
  
  很多人一看苏祗婆的名字里有“婆”字,便以为他跟黄道婆一样,是一位女性。实际上,这是一个跨语际的误会,“苏祗婆”只是他名字的音译,据有人考证,苏祗婆本姓白,“苏祗婆”在龟兹语中为“智慧”“聪明”之意,故可以汉译为“智通”,因此,现在史学界普遍认为,苏祗婆应该就是史籍上记载的“白智通”。
  苏祗婆出生于龟兹的音乐世家,其父是龟兹很有名的音乐家。当时正值公元6世纪,突厥崛起,控制了西域很多国家,其中就包括了龟兹。龟兹在这些国家中非常突出,这里不仅是往来商旅必经之地,也是各种文化的传播地、交汇地,也正因此,龟兹音乐得以集各家之精华,成为西域最流行的乐种之一,名气甚至传到了中原。在这样的环境下出生,加上又有个音乐家父亲,苏祗婆自然成了音乐神童,很小就在龟兹出名,不仅琵琶技艺超群,而且精通音律,并被突厥首领木扞可汗俟斤招入汗庭做乐工。
  当时北周皇帝宇文邕正在与北齐交战,就想通过和亲的手段来笼络突厥可汗。可汗虽然对和亲有所犹豫,但最终还是把阿史那公主嫁给了周武帝宇文邕。阿史那公主喜好歌舞,特意带了一支由西域各国音乐家、舞蹈家组成的歌舞团,作为陪嫁前往长安,其中就包括了已在西域很有名气的音乐家苏祗婆。
  经过漫长的丝绸之路,苏祗婆最终跟随阿史那来到了北周。在北周的宫廷,苏祗婆以善弹琵琶闻名,颇受周武帝器重。当时在周武帝身边还有一位喜好琵琶的人,即史下大夫郑译。郑译对苏祗婆的音乐造诣钦佩不已,时常向他请教乐理,久而久之,两人便成了好友。
  郑译的另一个身份是时任柱国大将军杨坚的同学,对杨坚可谓忠心耿耿。公元581年,杨坚篡夺北周大权,使周静帝禅让帝位,建立隋朝,而郑译则以开国元勋的身份成了上柱国。
  郑译成为新王朝君主身边的红人,作为郑译的知音好友,苏祗婆也即将开启他在中国音乐史上的新篇章。
  知音共创八十四调
  公元582年,隋文帝杨坚当上皇帝还不到一年,急需用礼乐的改弦更张来维护统治的正当性,但此时的宫廷雅乐已被龟兹乐等西域乐种严重冲击,缺乏一套歌颂新帝国丰功伟绩的雅乐体系,所以有人建议杨坚从梁朝原来的礼乐中寻找真正的雅乐。但是杨坚认为梁朝的雅乐是“亡国之音”,哪里能够用于蒸蒸日上的隋朝呢?正好此时,上柱国郑译主动请缨,上书请求修订雅乐,杨坚就让他带领一班人做起谱写新雅乐的工作。
  
  在修订雅乐的6年间,郑译与朝廷水平最高的几个乐工研究了好几个方案呈给杨坚,但都不能取悦龙心。杨坚看到礼乐之事迟迟没有进展,勃然大怒,说:“我都当了7年皇帝了,宫廷所奏的竟然还是前朝的雅乐,歌颂的是前朝的功德,你们让我情何以堪!”事实上,雅乐修订之所以止步不前,很大的一个难关便是在声调的勘校上。郑译认为,在中原乐理推崇的“宫商角徵羽”的音律体系中,一共有7种音阶,即“七声”,但其中有3种并不和谐准确。而如何调适这3种音阶,就让郑译犯了难。走投无路之际,他想起了昔日好友——苏祗婆。
  当时苏祗婆虽然已不再是宫廷乐师,但仍活跃在长安的音乐圈内。他在教坊中颇负盛名,还被长安的西域乐手们推为“总教习”,指导众人乐理。郑译找到苏祗婆,向他请教修订乐理之事。而苏祗婆则向郑译传授了自己所学的“五旦七调”。
  所谓“五旦七调”,是古龟兹乐的一种宫调体系,主要是在吸收印度音乐理论的基础上,结合龟兹等地的音乐,发展而成的。“七调”指的是“娑陁力”“沙识”“鸡识”“沙侯加滥”“沙腊”“般赡”“俟利犍”7种调高,对应中原的“七声”;而“五旦”则为5种调式,分别对应中原人所说的 “黄钟”“太簇”“林钟”“南吕”“姑洗”5种音律。这种音乐体系被苏祗婆的琵琶演奏表现得淋漓尽致,让郑译听到了比中原音乐更和谐的7种声调。
  通过在苏祗婆那儿系统地学习,郑译开始用笙和琵琶,以“七调”为本,勘校、调适“七声”。他先吹笙为琵琶定弦,以定音高,然后在琵琶上反复进行实验,并将龟兹的“七调”与中原的音律组合相乘,终于把“五旦七调”演变为八十四调,称为“旋宫八十四调”。因为这种音乐体系脱胎于苏祗婆琵琶传授的“五旦七调”,于是后人又把这八十四调称为“苏祗婆琵琶八十四调”。
  奠定中国古典乐基础   与苏祗婆合力研究出了八十四调后,郑译想到,可以在宫廷雅乐当中掺入龟兹乐律,对雅乐进行一个彻底的改革。在中国古代,礼乐文化已经深入到政治骨髓,被建构为一种为政治服务的话语体系,作为一个统一的王朝,理应在雅乐中吸收各种族群的音乐,如后来的清朝就充分考虑到这点,吸收了蒙古等地的音乐来创作宫廷音乐。
  但是各种改革都会遇到阻力,这时候隋文帝杨坚的另一个宠臣,也是音乐家的何妥觉得如果让郑译、苏祗婆等“改革派”成功了的话,自己的饭碗就不好端了。何妥明白隋文帝远不如高纬等亡国之君那么懂音乐,于是就借机处处阻挠雅乐改革。他又能言善辩,很快组织了一次演出,音乐内容以“黄钟”等中原地区传统的“十二乐律”为主。演出前何妥忽悠隋文帝说,“黄钟是人君之调,象征君王的气度德行”,所以就只奏“黄钟”一调。隋文帝被何妥这么一忽悠,心情很高兴,加之乐曲确实和缓沉稳,正合了隋文帝的心意,他仿佛看到大隋王朝沉稳而有力地向前进发,于是龙颜大悦,说:“这个乐曲和美雅致,正合我意。”殊不知,这符合他心意的曲调,正是当年他亲口否决过的“亡国之音”。就这样,“改革派”郑译等人遗憾败北。
  虽然雅乐的改革失败了,但龟兹乐却在民间流行起来。隋唐时期,龟兹乐是当之无愧的流行音乐,隋代诗人薛道衡曾写道:“羌笛陇头吟,胡舞龟兹曲,假面饰金银,盛装摇珠玉。”这首诗很有画面感,实际上就是在描述龟兹的乐舞戏“苏幕遮”的场面——人们戴着装饰有金银的假面具,穿着缀满珠玉的盛装,翩翩起舞。“苏幕遮”据说是波斯语译音,原义为龟兹人披在肩上的头巾,后演变为词牌名,如北宋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
  除了“苏幕遮”,隋唐时期还有“西国龟兹”“齐朝龟兹”“土龟兹”等乐种在长安流传。而苏祗婆作为龟兹音乐的代表人物,自然不遗余力地对其进行推广。他在对一些主流音乐进行修正的同时,也大力弘扬诸如《龟兹乐》《疏勒乐》《安国乐》《康国乐》 等乐曲。苏祗婆的音乐受西域乐舞、天竺音乐的影响,带有鲜明的异域色彩,听起来潇洒劲健,活泼明快,深受百姓欢迎。到了唐代,“苏祗婆琵琶八十四调”逐渐演变为“燕乐二十八调”,更是成为风靡一时的音乐体系,对雅乐、俗乐等都有很大的影响。连《辽史》都在高度评价苏祗婆的音乐理论,说他的七音八十四调之说,促进了雅俗之乐的发展。在后来的宋词元曲中,人们依然能听到当年“苏祗婆琵琶八十四调”的痕迹。
  苏祗婆还有一个重大的贡献,就是让龟兹的很多乐器,尤其是代表性乐器——五弦琵琶在中原及东亚各国流行起来。由于八十四调的风靡,琵琶逐渐成为音乐演奏中必不可少的乐器,“犹抱琵琶半遮面”成为人人喜闻乐见的场景。之后,日本的“遣隋使”“遣唐使”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所带回去的先进文化中,就有龟兹乐舞。五弦琵琶甚至发展成为日本的传统乐器。古代越南和缅甸等国,亦受到龟兹乐舞的强烈影响。可见,说苏祗婆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不足为过。
  苏祗婆之后,又有大批龟兹国的乐手来到中原,其中最知名的便是白明达。他是隋炀帝所宠爱的“乐正”,一生经历过隋炀帝、唐高祖和唐太宗两朝三代,为龟兹音乐在中原的融合、苏祗婆音乐体系的传承和演变,做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说,正是由于苏祗婆、白明达这样历经千难万险,从西域而来的音乐家,隋唐两代的音乐才会得到如此巨大的发展,中国古典音乐才有了完整的理论基础。
  公元840年前后,回鹘人西迁,占领了龟兹,龟兹人被回鹘统治。渐渐地,龟兹的佛教文化和音乐消失在了丝绸之路上,那个曾经莺歌燕舞的国度被荒漠替代。
  所幸的是,辉煌的西域文化已经由鸠摩罗什、苏祗婆等人,通过丝绸之路带到中原,在新的土地上生存、成长,并最终与中原的文化相融,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学说和音乐体系,成为各个民族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
其他文献
2014年的电影《少年时代》是一部看似低调的野心之作。美国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花了12年的时间,记录了一个小男孩从6岁到18岁的身心变化,真实地捕捉着时光在小男孩一家人身上留下的痕迹。影片充满了冒险和实验精神,在推崇独立风格的美国圣丹斯电影节上一亮相,就获得赞誉无数,随后在柏林电影节又摘得最佳导演奖。2015年1月12日,金球奖揭晓,《少年时代》获剧情类最佳影片、导演、女配角奖,成为最大赢家。几天
主持“快乐大本营”起家的湖南卫视主持人何炅,最近自己的“大本营”出了点小事。  人称何老师的何炅,被曝在母校北京外国语大学依然占编在册,算是“老师”,却不上课。这事被媒体一炒,就成了“何炅吃空饷”事件。校方赶紧澄清,说何老师在校友会、基金会工作,不算吃空饷;何炅也发微博说,“学校前后安排的不同岗位的工作都努力做好”,当然为了免生波折,干脆提出辞职。校方也就“尊重何炅的选择”。一场风波,平安收场。 
自从本拉登在2011年被射杀后,接替他的位置成为新“全球首恶”的人,是墨西哥最大贩毒集团锡那罗亚的头目——乔奎恩?古兹曼。这位身高只有1.68米,被称为“矮子”的大毒枭,掌控了墨西哥境内一半以上的毒品交易,曾在2001年成功逃离墨西哥最高戒备的监狱,逍遥法外13年之久。  去年2月,古兹曼二度被捕,墨西哥政坛一片欢欣鼓舞,只有美国人冷眼旁观——曾长期追踪古兹曼的美国禁毒署前探员菲尔?乔丹曾说:“留
20岁生日那天,他向父亲开口:“我想要一辆车,没车,太掉价了。”父亲皱了皱眉头,没像以往那样有求必应:“最近我手头有点紧,不过,听一个电视台朋友说,他们那有档‘真人秀’节目,如果我们去参加,就能拿10万元的奖金。你就可以买车了。”他有些不情愿,但在奖金的诱惑下,还是点头答应了。  “真人秀”短剧的要求是,在4个月的时间里,他要扮演一个自谋生路的“儿子”,养活自己和生病住院的“父亲”。而且,“父亲”
美国和以色列一直是“铁哥儿们”。铁到什么程度?当年以色列刚一宣布建国 ,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11分钟后便承认以色列。自那以后,管你多少国家谴责以色列占领巴勒斯坦,美国一直站在以色列一边;联合国一敲打以色列,美国就敲打联合国。  没想到,这对“铁哥儿们”斗气了。  斗气的导火索是美国国会共和党人绕过白宫,邀请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到国会讲演。这么大的事都明目张胆地不带白宫玩,可见府院积怨之深。自去年中期
人物简介  徐静蕾,1974年出生于北京,1997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1998年凭借《将爱情进行到底》走红。2003年转型做导演,并荣获多个电影节最佳导演奖项。  你对新片的票房期许是多少?”一般当记者问到这个问题,大多数导演都会避重就轻,陈述自己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艺术追求。徐静蕾却毫不迟疑地回答:“2亿。不到这个数字我会沮丧,对投资人也说不过去。”她执导的新片《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近期上映
在美国,越来越多人选择在家工作,利用网络和通讯工具与人交流。可是这种独自工作的模式也让许多人感觉效率低下,缺乏社交机会。起源于旧金山的“公用办公空间”解决了这类人的烦恼。公用办公空间综合了写字楼、图书馆和咖啡店的特点,还设有游戏室、放映室、专业录音室等,可以满足程序员、小创业者、作家、设计师等“SOHO一族”的各种办公和娱乐需求。工作之余,他们还能互相交流。目前,美国已有近千处类似的公用办公空间。
今年恰逢抗战胜利70周年,身居大学的我们,也不由想到抗战中的大学。当时,中国许多高校曾合作办学,由此出现了几所联合大学,如东南联合大学、西北联合大学、教会联合大学等,其中最著名的是西南联合大学。  师生们的“长征”  西南联大起于忧患。左:西南联大旧校门。右:西南联大部分教师合影。前排左三为蒋梦麟,前排右三为梅贻琦。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南京国民政府组织东部高校仓促内迁。北京大学、
2007年,英国《卫报》做过一项调查,询问了不少女性,让她们选出自己心目中“最懂女人心的男人”,最终的榜单里,作家艾伦?贝内特从一众年轻男明星、政要中脱颖而出,名列第十七位。当时,他已经年过七旬了。贝内特在英国简直是家喻户晓,写的《历史男孩》曾拿下7个艾美奖,被认为是英国国家剧院演出史上最成功的作品之一。但对中国读者来说,了解他只能借由极少数的译作,比如不久前再版的《非普通读者》。  这是一部关于
1895年之后,李鸿章只活了6年,老迈而失势;伊藤博文则过了14年春风得意的日子。在境况迥异的余生里,两人的恩怨仍在继续。1896年,李鸿章访英期间与英国首相兼外交大臣索尔兹伯里(左)合影。不尽相同的西游  从日本回到北京后,光绪帝召见了李鸿章。短暂寒暄之后,光绪帝劈头盖脸地责难起李鸿章,说他身为重臣却把台湾拱手相让,失民心,伤国体。李鸿章只能唯唯称罪。后来,他躲进借住的贤良寺闭门不出,门生故吏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