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度《演艺科技》杂志顾问、编委年会”于2015年3月12日在北京和平里大酒店召开,40余位顾问及编委听取了主编熊英所做的2014年度工作汇报和2015年度计划,并踊跃建言献计。中国演艺设备技术协会副理事长、杂志社社长劳伟杰主持会议,中国演艺设备技术协会理事长朱新村应邀到会并讲话。
汲取经验 规划发展
在对2014年工作总结中,熊英围绕“杂志出版、新媒体建设、多业态发展、团队建设”等方面展开。她指出,该年度《演艺科技》编辑出版呈现三大特点:一是专业性强、传播前沿技术、反映行业发展趋势,全年共登载了240多篇技术性文章,约占全部篇幅36%以上,其中来自企业的有60多篇,约占28%,编译文章近30篇,占12%;二是传播研发成果,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引导行业创新、融合发展;三是强化选题策划,加强实地采访及时报道,编辑采访撰文近30篇。同时,杂志社顺应媒体发展趋势,2013年底,改版杂志社官网——中国演艺科技网,现已完成一期建设,2014年发布信息7 000余条,制作专题11个,内容不断充实,功能持续优化;2014年初设立演艺科技传媒微信、演艺科技传媒微博新媒体平台,关注人数现已近万,部分单条信息阅读数超过2万;杂志付费网络在线机构用户3 597家,比2013年增加了171家,分布在12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市人大常委、中国科学院等高端机构。杂志社还积极探索多业态发展,2014年度,与安徽省舞台美术学会等联合举办“演艺科技与艺术融合(华东区)高峰论坛”;与巴可公司携手举办“创意与科技的完美融合”演艺科技主题论坛;协助企业策划组织庆典活动,探索与企业合作、服务企业的新模式。
在谈及2015年发展规划时,她提出,在探索多媒体融合发展方面,将继续构建和完善以《演艺科技》杂志为核心,辐射至中国演艺科技网(包含手机版网站)及微信、微博等全视角、多层次、三位一体的多媒体平台,力争做到全面反映演艺行业艺术创意、科技创新的发展态势;在多业态发展方面,秉承“持续创新、多元发展”,充分利用各类行业资源,展开技术交流、高峰论坛、信息服务等多种形式的业务活动,策划组织技术论坛、活动报道、人物访谈等,打造合作共赢的新格局。
建言献策 寄予厚望
顾问、编委在发言中,充分肯定杂志社2014年的工作,并对2015年杂志议题、选题展开热议,希望在增加探索争鸣栏目,新技术介绍,密切与学校、机构、企业厂商联系等方面加强工作。
到会的顾问、编委一致呼吁杂志设立探索争鸣类的栏目。目前国内大环境,艺术批评氛围淡漠,有谈无论,导致一些学术观点不明晰,行业问题认识不清晰,如艺术创作东施效颦、艺术与技术割裂、美学取向混沌、剧院建设模式化和单一化、产品因低价竞争造成稳定性下降等。设立探索争鸣类的栏目,探讨美学理念,展开艺术批评;特别是在大型活动之后,通过专访、技术论文总结经验;艺术家在此提出创意与需求,技术专家应对实现方案。总之,在争议、总结中提升舞台演出艺术品位和技术的运用能力,走创新之路,使艺术形态多样化,促进中国作品走向世界。
顾问、编委普遍谈到,进一步加强对新技术,以及探索新的创新理念、手段、做法等内容的介绍。编委们具体提出了各自领域需关注的发展热点,纵观世界范围的大型活动,多媒体技术方兴未艾,尤其是视觉效果的应用最为震撼,“大舞美”、“灯光视频是否趋于一体化”、“视觉设计”等概念不断被提出;旅游演出、主题公园、城市景观、展览展示等新兴热点领域演艺创意设计、演艺场馆和系统设计;光源的发展趋势;LED光源、灯具的理论研究、相关标准制定、应用效果总结;灯光、视频(直视型、投影式)、摄像等各种技术综合运用手段和做法;引入建筑设计等交叉学科的技术介绍,拓宽相关领域的读者群;乐器与新媒体的结合,乐器与舞台音响,专业性乐器科技,空间设计与乐器特性……除此之外,共同关注的内容还有,希望增加对国外新技术、新器材的介绍,国外演出案例的空间分析、艺术鉴赏、技术手段,以拓宽艺术家的思维,激发艺术家的创造力,引领行业发展。
顾问、编委对密切与学校、机构、企业厂商之间的联系也寄予厚望,希望杂志社利用已初步建立起的新旧媒体统一的平台,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结合专家和厂家等多方面的意见,提出创新理念、导向问题,通过论坛、媒体平台展开研讨;牵线企业与大学、研究中心合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与院校建立互动关系,给学生以施展空间,引导他们思考,助推后备力量的培养;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使企业了解国情、产品定位,推动技术发明和创新推广,进而起到扶植企业发展的作用;为各类活动提供现场报道、特刊发行等工作,以提升特色服务。
就目前传媒形式和阅读习惯的发展变化,编委对媒体建设也给出了一些建议。首先需要认真审视发展方向、定位。2015年大力发展数字化多媒体平台,加强微信讨论等互动形式;用技术推动技术,用网络技术跟踪最新的技术,收集反馈意见,扩大链接范围。
明确方向 与时俱进
顾问、编委在对杂志社今后工作的建议中表示,《演艺科技》堪称行业内首屈一指的理论结合实际的精品期刊;微信平台信息量大,参与其中,促进其稳定快速的发展,每位编委顾问责无旁贷。在当今新旧媒体交替发展的形式下,希望进一步明确办刊方向、服务对象,与时俱进地审视定位,大力加强数字媒体的发展,加强互动,推动行业走向国际。同时,许多编委顾问还表示,愿提供帮助支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实践体会,并提供更丰富的信息。
朱新村理事长就编委发言发表讲话,他指出,《演艺科技》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经济效益第二,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在过去十年成为行业传播先进技术的窗口,企业、专家行业人士交流的平台。大数据时代我们面临如何加速向新媒体转型的局面,杂志社要加强市场调研分析,思考如何做强、做精,实现更好的持续发展。要不断调整方式方法,更加求实、求新,求活,协会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继续支持立体多媒体平台的建设。
劳伟杰表示,将认真归纳并汲取顾问、编委及业界各方面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加强与海内外相关行业学会、协会的合作与交流,为受众搭建专业性强的杂志、快速传播的微信、信息量丰富的网站三位一体的全媒体平台,并加大原创内容比例,把准行业发展的脉络,以提升在行业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使其成为行业规范、政策、技术等信息的发布平台,学者、研究者、生产者、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交流平台,企业、产业推广宣传的平台。
(编辑 张冠华)
汲取经验 规划发展
在对2014年工作总结中,熊英围绕“杂志出版、新媒体建设、多业态发展、团队建设”等方面展开。她指出,该年度《演艺科技》编辑出版呈现三大特点:一是专业性强、传播前沿技术、反映行业发展趋势,全年共登载了240多篇技术性文章,约占全部篇幅36%以上,其中来自企业的有60多篇,约占28%,编译文章近30篇,占12%;二是传播研发成果,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引导行业创新、融合发展;三是强化选题策划,加强实地采访及时报道,编辑采访撰文近30篇。同时,杂志社顺应媒体发展趋势,2013年底,改版杂志社官网——中国演艺科技网,现已完成一期建设,2014年发布信息7 000余条,制作专题11个,内容不断充实,功能持续优化;2014年初设立演艺科技传媒微信、演艺科技传媒微博新媒体平台,关注人数现已近万,部分单条信息阅读数超过2万;杂志付费网络在线机构用户3 597家,比2013年增加了171家,分布在12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市人大常委、中国科学院等高端机构。杂志社还积极探索多业态发展,2014年度,与安徽省舞台美术学会等联合举办“演艺科技与艺术融合(华东区)高峰论坛”;与巴可公司携手举办“创意与科技的完美融合”演艺科技主题论坛;协助企业策划组织庆典活动,探索与企业合作、服务企业的新模式。
在谈及2015年发展规划时,她提出,在探索多媒体融合发展方面,将继续构建和完善以《演艺科技》杂志为核心,辐射至中国演艺科技网(包含手机版网站)及微信、微博等全视角、多层次、三位一体的多媒体平台,力争做到全面反映演艺行业艺术创意、科技创新的发展态势;在多业态发展方面,秉承“持续创新、多元发展”,充分利用各类行业资源,展开技术交流、高峰论坛、信息服务等多种形式的业务活动,策划组织技术论坛、活动报道、人物访谈等,打造合作共赢的新格局。
建言献策 寄予厚望
顾问、编委在发言中,充分肯定杂志社2014年的工作,并对2015年杂志议题、选题展开热议,希望在增加探索争鸣栏目,新技术介绍,密切与学校、机构、企业厂商联系等方面加强工作。
到会的顾问、编委一致呼吁杂志设立探索争鸣类的栏目。目前国内大环境,艺术批评氛围淡漠,有谈无论,导致一些学术观点不明晰,行业问题认识不清晰,如艺术创作东施效颦、艺术与技术割裂、美学取向混沌、剧院建设模式化和单一化、产品因低价竞争造成稳定性下降等。设立探索争鸣类的栏目,探讨美学理念,展开艺术批评;特别是在大型活动之后,通过专访、技术论文总结经验;艺术家在此提出创意与需求,技术专家应对实现方案。总之,在争议、总结中提升舞台演出艺术品位和技术的运用能力,走创新之路,使艺术形态多样化,促进中国作品走向世界。
顾问、编委普遍谈到,进一步加强对新技术,以及探索新的创新理念、手段、做法等内容的介绍。编委们具体提出了各自领域需关注的发展热点,纵观世界范围的大型活动,多媒体技术方兴未艾,尤其是视觉效果的应用最为震撼,“大舞美”、“灯光视频是否趋于一体化”、“视觉设计”等概念不断被提出;旅游演出、主题公园、城市景观、展览展示等新兴热点领域演艺创意设计、演艺场馆和系统设计;光源的发展趋势;LED光源、灯具的理论研究、相关标准制定、应用效果总结;灯光、视频(直视型、投影式)、摄像等各种技术综合运用手段和做法;引入建筑设计等交叉学科的技术介绍,拓宽相关领域的读者群;乐器与新媒体的结合,乐器与舞台音响,专业性乐器科技,空间设计与乐器特性……除此之外,共同关注的内容还有,希望增加对国外新技术、新器材的介绍,国外演出案例的空间分析、艺术鉴赏、技术手段,以拓宽艺术家的思维,激发艺术家的创造力,引领行业发展。
顾问、编委对密切与学校、机构、企业厂商之间的联系也寄予厚望,希望杂志社利用已初步建立起的新旧媒体统一的平台,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结合专家和厂家等多方面的意见,提出创新理念、导向问题,通过论坛、媒体平台展开研讨;牵线企业与大学、研究中心合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与院校建立互动关系,给学生以施展空间,引导他们思考,助推后备力量的培养;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使企业了解国情、产品定位,推动技术发明和创新推广,进而起到扶植企业发展的作用;为各类活动提供现场报道、特刊发行等工作,以提升特色服务。
就目前传媒形式和阅读习惯的发展变化,编委对媒体建设也给出了一些建议。首先需要认真审视发展方向、定位。2015年大力发展数字化多媒体平台,加强微信讨论等互动形式;用技术推动技术,用网络技术跟踪最新的技术,收集反馈意见,扩大链接范围。
明确方向 与时俱进
顾问、编委在对杂志社今后工作的建议中表示,《演艺科技》堪称行业内首屈一指的理论结合实际的精品期刊;微信平台信息量大,参与其中,促进其稳定快速的发展,每位编委顾问责无旁贷。在当今新旧媒体交替发展的形式下,希望进一步明确办刊方向、服务对象,与时俱进地审视定位,大力加强数字媒体的发展,加强互动,推动行业走向国际。同时,许多编委顾问还表示,愿提供帮助支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实践体会,并提供更丰富的信息。
朱新村理事长就编委发言发表讲话,他指出,《演艺科技》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经济效益第二,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在过去十年成为行业传播先进技术的窗口,企业、专家行业人士交流的平台。大数据时代我们面临如何加速向新媒体转型的局面,杂志社要加强市场调研分析,思考如何做强、做精,实现更好的持续发展。要不断调整方式方法,更加求实、求新,求活,协会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继续支持立体多媒体平台的建设。
劳伟杰表示,将认真归纳并汲取顾问、编委及业界各方面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加强与海内外相关行业学会、协会的合作与交流,为受众搭建专业性强的杂志、快速传播的微信、信息量丰富的网站三位一体的全媒体平台,并加大原创内容比例,把准行业发展的脉络,以提升在行业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使其成为行业规范、政策、技术等信息的发布平台,学者、研究者、生产者、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交流平台,企业、产业推广宣传的平台。
(编辑 张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