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少数民族农业经济若干问题的研究

来源 :致富时代·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中国的少数民族居住着的辽阔土地上,各少数民族都有着适宜发展各自农业的良好环境,而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经济的飞速进步,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也开始面临着农业经济无序开发、自然资源浪费严重等若干问题。因此,建设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对于少数民族农业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良性循环经济,都至关重要。同时,包括农产品市场问题和农民收入状况在内的少数民族地区三农问题也同样需要引起重视。在这样的情况下,合理利用资源环境,创建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市场化的加速完成,成为了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最为可行的途径。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型经济;市场化;优化配置
  
  我国有着拥有三千五百多万人口的几十个少数民族。在各少数民族居住着的辽阔的土地上,一般都有着适宜发展农业生产的良好的自然条件,出产着种类繁多的农产品。少数民族地区利用着得天独厚的丰富资源,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自然农耕的经济方式,自给自足,丰衣足食。改革开放以来,自然农耕的经济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高开采、高消耗、低效能、低质量的“粗放型经济开发模式”应运而生,然而伴随其出现的农业经济无序开发、自然资源浪费严重的现象也不容忽视。另一方面,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发展也同样面临着三农问题,这三农问题主要反映在农产品市场问题和农民收入方面。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既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也要兼顾长远性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模式。同时进行农业专业化分工,找寻一条解决农产品市场问题的最有效途径,以实现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一、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对于少数民族的区域性农业经济而言,自然资源是最为得天独厚的条件之一。生产是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也是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产生的基础。而共同的生产生活地域是民族的基本特征之一,各民族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下,会形成不同的生产活动特点与特色。所以生态环境与民族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尤其是农业生产活动。对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经济开发相对较晚的少数民族而言,在其生产活动的历史过程中,生态环境的制约,有时更起着主导的作用。因此,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对于少数民族的农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以华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农业发展为例,就可以看出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农业经济的重要影响。华南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高温多雨,生物生长周期较短,适宜于农业生产的开发发展。但由于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峰峦叠起,也造成了降水或气温有较明显的差异,生态环境上也对农业开发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华南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于山区,更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自然环境和资源对于华南农业而言有利有弊,合理的利用则变得十分关键。历史时期华南少数民族长期保持着粗放农业的重要生产方式,其主要表现为粗种薄收,受自然生态因素制约影响的程度较大,它与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相比较,至少从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来看,应该是有较大的进步,但是一般来说,粗放农业生产缺乏系统性与完整性,种植技术简单粗糙,其农业生产似有较大的偶然性与随意性,保持了较为浓厚的原始色彩。这种农业方式由于受到环境制约,无法获得最大的效益。因此,华南少数民族采取了渔猎采集与粗放农业像结合的农业发展模式。渔猎经济与粗放农业互为表里,互为补充,充分利用了华南地区山陵起伏,河溪纵横,水利资源充足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均衡并重。
  由此可以看出资源环境对于少数民族农业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态环境决定了少数民族农业开发的规模与水平
  通常生产力发展水平越低的民族,其改造影响生态环境的能力则越弱,受生态环境因素制约影响也越大。历史时期华南少数民族农业开发长期缓慢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要改造开发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生产,具有较高的难度。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们或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环境。而当生产力发展尚处于一个较低水平的阶段上,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往往受到更多的限制,只能较为被动适应生态环境的制约,以较简陋的工具,开展有限度的农业生产开发活动,劳动效率与劳动效益处于较低的水平。
  这一状况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同时生态自然条件,对某些生产特点特色的形成也带来重要的影响,从而在生产民俗上也体现了地方民族特色。生态环境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土壤、植被及气候等自然条件,这些都是农业生产所必需的,当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尚为有限之时,生态环境因素往往有可能成为主导,对民族生产的发展方向、方式以及生产内容将产生重要的影响,从而形成某一个特区或某一个民族的农业生产特点与特色。
  (二)生态环境为少数民族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条件
  山高林密,植被茂盛或是山陵起伏,河溪纵横的生态环境为少数民族的粗放农业或渔猎经济等的发展模式提供了可能性与持续性。农业生产活动,实际上就是人与自然生态环境辩证统一关系的矛盾运动。一方面,人们必须依赖生态环境获取生活资料,而另一方面,生态环境常常制约着人类生产活动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是人类依赖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过程,如何更好地利用生态环境为人类服务,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个时期,差异很大。一般而言,当人类生产力发展处于较高水平时,人类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对生态环境改造力度则较大。反之,只能够受制于生态环境因素的影响,开展低层次低水平的农业生产活动。[1]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也应该关注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建立环境友好型农业,则为长期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提供了可能。
  二、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
  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模式,是一种以农业经济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与传统农业经济相比,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模式,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并在不同层面上将生产和消费纳入一个有机的可持续发展框架。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模式,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其特征是实现农业产业链物质和能量梯次闭路循环利用,从根本上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农业消费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模式,对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如中国西部地区的重庆市,生活着300多万土家族、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他们主要分布重庆东南部的酉阳、秀山、黔江、彭水、石柱等区县,这些民族地区,蕴藏着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历来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自然农耕经济为主,然而伴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加快,经济建设突飞猛进,农业经济无序开发、自然资源浪费严重的现象成为了不容忽视的因素。建立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模式,已经势在必行。
  (一)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是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加快,经济建设突飞猛进,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粮食和其他经济作物、林牧渔副业大幅增长,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同时,发展环境友好型经济,实现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成为了更为值得注目的课题。地区农业生产的现状要求,必须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
  要实现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建立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是十分重要的前提。伴随着现代工业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比如过多施用化肥、农药造成土壤质量下降;农产品农药残留量的增多使食品安全性受到影响;农机具、石油燃料应用于农业,以及养殖业的迅猛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等等。都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
  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民情,决定了必须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我国多数少数民族地区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但人均资源却相对贫乏,人均土地占有量和水资源占有量相对贫乏于全国人均占有量。而过去粗放型经济开发的模式,致使农业自然环境污染相当严重。有限的农业环境和资源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制约作用。因此,必须转变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
  (二)实现少数民族地区农业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不可或缺
  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是科学地安排不同自然资源、农业物质在农业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或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农业环境条件,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得到更多更好的产品。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被认为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从现代农业生产向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的转型,不仅意味着农业经济形态的转变,更意味着一场深刻农业革命。涉及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农业生产技术转型、食品安全、国民健康、城乡关系、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多方面的问题,均要求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实现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势在必行。
  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模式是一场深刻的农业革命。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减轻农业资源与环境压力、解决污染的一场革命。是少数民族地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从资源耗费型向资源节约型、从牺牲环境向保护、建设环境转变,以及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进程中,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农产品的安全性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变资源一次消耗到多次利用、从大量使用农药到生产源头和全过程控制污染、从农业有机废弃物乱堆乱放到无废物等环节来出发,必须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模式,这是一场深刻的农业革命。
  (三)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的具体方法和举措
  发展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应着重强调: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是农业生产的自然基础,资源贫乏、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要求必须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的本质是生态农业经济。建立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有利于缓解资源贫乏的压力;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通过生态建设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更是保障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如何从技术、制度、管理等方面避免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作用,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农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食品安全和人民健康,是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实现农业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首先,我们应创建相应机制推动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一方面政府加强引导,充分发挥引导和推动作用。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和形式,加大对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的宣传力度,使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理念深入人心。扶持一批科技农民率先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并以相关政策,激励更多的农民自觉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另一方面政府应制定财政、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调动农民及社会各界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的积极性,并积极完善相关政策法规;第三,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的发展;第四,实现从传统农业经济向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的飞跃,必须有充足的资金作保障。第五,越来越多的公众参与,成为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必须部门协调社会参与。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不仅是农业部门,而是涉及农村人口、教育、文化、管理等多方面的综合问题。必须建立适应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建设循环型社会需要的人口控制、文化教育、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等政策与制度体系。创造良好的人力、财力条件和持续发展的外部环境,有利于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实现少数民族地区农业产品市场问题的优化配置
  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经济问题中,三农问题以及农产品的市场走向都是十分值得重视的方面。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三农问题主要反映在农产品市场问题和农民收入方面。而农产品销售不畅会直接影响到后者。寻找解决农产品市场问题的有效途径,对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一)促进农业专业化分工,加快农业市场化进程
  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力的极大改善,以及劳动技能、训练程度和判断力的提高,似乎都是劳动分工的结果。”[2]因此,有效地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农产品市场问题,提高农民劳动生产率,改善农民生活状况,关键在于促进农业专业化分工,加快农业市场化进程。只有提高农业的专业化分工水平,才能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效地增加了农产品的供给,人均收入的增加使得购买力提高,市场需求规模扩大;农民在分工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收入增加的过程中,对物质文化生活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在市场交易中有获取多样化、更多数量、更佳品质产品的要求,农民市场需求层次会提高,市场交易规模将扩大。
  而在农业专业化分工演进中,交易费用直接影响到分工的启动,交易费用下降了,与分工演进正相关的交易效率才会提高,因此,降低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是分工演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3]
  在对少数民族地区农产品进行具体分析时,可发现其交易费用与工业品一样由外生和内生交易费用组成。农产品外生交易费用包括交通、通讯以及其他一些服务费用。
  少数民族地区农产品的交易效率比较低,究其原因,是因为存在着较高的外生和内生交易费用。少数民族地区整体基础设施落后,偏远农村的基础设施更为落后,例如交通、通讯不发达导致运输成本、通讯费用太高,这些过高的外生交易费用不利于农业分工的演进;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的制度、法规不健全,缺乏统一的市场网络,农产品市场规模小,市场风险较高,还存在一些机会主义行为,造成了很高的内生交易费用。另外,农产品自身的特殊性也造成了较高的交易费用。农产品具有不易储存的特点,一旦生产出来,就必须在短期内销售完,即便这些农产品加工之后储存时间延长,但在流通过程中也会造成损失和消耗。因此,从本质上来说,农产品的交易费用高于其他产品,上述因素极大地阻碍了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分工的演进。
  (二)如何实现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经济市场化
  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经济市场化,促进农业专业化分工,全面解决少数民族地区三农问题,应从地方政府应制度创新和组织安排上入手,降低农产品交易费用,培育农村市场,以推动农业专业化分工。
  第一,使用法律手段,发挥政府效用。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应建立、健全各种规范市场交易行为的制度和法规,通过法律手段来清晰地界定产权,依靠良好的法律环境和信誉基础保障农产品交易的进行。地区政府机构需搜集、整理和发布农产品市场交易信息,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交易费用,促使市场中的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同时政府对自身的行为要进行约束,禁止乱收费、乱摊派等损害农户的现象,尽最大可能减少由于人为因素而造成的非生产性费用。
  第二,完善保障制度,建立良好环境。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农村市场法规和农业管理体制。建立农村劳动力市场和信息网络,通过制度建设为富裕人员和贫困人口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形成良好的社会安全保障网,降低劳动力转移的风险以及由此产生的高交易成本。完善的农村市场法规和农业管理体制,为农村市场提供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对减少交易费用、提高分工水平至关重要。应尽快改革多部门分割、产供销脱节的农业管理体制,实行产供销一体化的农业管理体制和工农业协调发展的政策;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如农产品市场公平交易法、农民合作组织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条例等。
  第三,促进制度革新,扩大市场需求。明确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创新流转制度。政府需修订各种不利于农业市场化进程和农业分工发展的政策、法规,包括取消限制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各种措施,鼓励农民流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单位劳动力的农业资源占有量,以利于农业专业化生产及市场化,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扩大农产品的市场需求。
  第四,引进优良技术,建设基础设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为农业专业化分工提供必要的社会资本,兴建、改造各种交通、通讯设施可以明显地改善农产品的流通条件,降低交易费用。少数民族地区许多地域交通不发达,电力设施原始,通讯不畅,一些农民就是因为交通通讯条件的阻碍而信息闭塞,一方面错失为特色农产品开拓市场的机遇,也没有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优势,加大农作物改良、引入特种农业技术;另一方面,剩余劳动力得不到就业信息而滞留在家,一些农民在产品销售不畅时也没有及时地调整方向。改善少数民族地区交通通讯等设施,建立农业绿色运输通道,有利于农民寻找更有利的生产比较优势,从事优势产业、产品的专业化生产,吸引外部投资。
  第五,加大保护力度,培育农村市场。政府应采取各种措施培育农村市场,鼓励、帮助农民进入市场,从税收、信贷、投入、科技、服务等各个方面对农民参与市场活动加以鼓励和扶持;建立高效、可信的农业信息体系,提高农村市场交易效率。
  第六,发展经济组织,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个体参与市场的交易费用很高,交易效率低,不利于农业内部专业化分工的发展,也不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但是,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较好地解决交易费用高的问题,从小范围的专业合作组织到大型的合作社,农户们通过组建合作组织的途径实现外部规模的扩大,从而减少平均交易成本,降低农产品总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少数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应在充分利用资源环境因素的基础上,建立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实现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开展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增长。同时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的市场化进程。以此实现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经济全面而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曹东.少数民族地区企业分工及其效率探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
  [2]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3]吕剑龙.分工与交易效率——关于西部经济发展的思考[J].甘肃社会科学,2002,(1).
  [4]杨雪敏.交易成本与农业经营规模的关系分析[J].河南农业,2004,(4).
其他文献
宁波国际海事展创办于2011年,逢单年在宁波举行。2013年海事展将于2013年6月19日至21日在宁波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开幕。立足于中国华东地区庞大海事产业基础,浙江省和宁波市海洋
文章针对某舰主机滑油管系出口振动超标的现象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管系振动优化设计方案,对主机滑油出口管系进行了实装改造,优化改装后的管系振动幅度大大减小。文章所述优化设计
高等院校招生并轨在我国已全面实施,随着各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缴费的人数和缴费数额不断增加,所缴学费是高校办学经费的主要渠道之一,高等院校喾一收费管理又是一项系统工
<正>姜堰市食品厂在冷饮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不断加大技改投入,大上冰淇淋项目,在1993年产销仅数十吨的基础上,1994年至1996年三年翻三番,产销逾千吨,“冷”产品闯出“
<正> 据国际失业与就业委员会的一项调查测算;中国加入WTO后,每年国內生产总值将提高近3个百分点,相当于300多亿美元。而国內生产总值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又可带来400万个就业
期刊
我国法律上对关联企业规范的缺失,使关联企业利用关联交易逃废贷款债务的现象日趋严重.在现有的法律体制下,如何认识以及如何防范这些风险,对保证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就显得十
长期以来,冠状动脉造影一直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而介入治疗具有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如创伤小、易于接受、疗效较好等,经桡动脉的介入治疗又在传统的股动脉穿刺上有了进一步
在科教兴国战略中,教育应该是放在第一位的。因为只有教育才能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最可靠的动力。因此,我们要努力探索教育发展的增长点和深化改革的突破点,以教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