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0年来中俄媒体关于两国报道的观察与思考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gir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2001年7月,中俄两国元首在莫斯科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中俄主流媒体秉承“世代友好”的《条约》精神,相互报道水平不断提高,两国社会舆论氛围日益健康。面向未来,中俄媒体应把握时代脉搏,做好时代的记录者、合作的推动者和参与者,将“世代友好”的理念厚植于两国人民心中。
  【关键词】中俄媒体报道 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媒体合作
  2001年7月16日,中俄两国元首在莫斯科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以下简称《条约》),“决心使两国人民间的友谊世代相传”。20年来,中俄两国秉持《条约》精神,互为战略依托,互为外交优先,互为发展机遇,互为全球伙伴,成为睦邻友好和大国协作的典范。在《条约》的引领下,中俄两国媒体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社会舆论氛围日益健康。可以说,两国媒体既是《条约》精神的见证者,又是传播者和实践者。
  回顾20年来中俄媒体相互报道的历程,有利于两国媒体在当今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始终坚守世代友好的理念,推动两国关系向更高水平方向发展,为两国乃至世界人民造福。
  一、中俄主流媒体相互报道水平不断提高
  21世纪初,俄罗斯媒体涉华报道不仅数量少,在内容上也跟不上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需求。中国人在俄媒上多是“倒爷”“暴发户”形象,同时,“中国威胁论”“扩张论”也常常见诸报端。同时期的中国媒体涉俄报道也比较空泛。在两国媒体上,对方国家的灾难、事故占据了相互报道的很大比例。20年过去,两国主流媒体的相互报道有了巨大改观,在广度、深度、亲和力等方面都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1. 两国领导人为媒体报道注入鲜活能量
  中俄两国元首、政府首脑的定期互访,相互参加对方国家举办的重要国际活动,在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亚信)等多边机制下的会晤等等,为两国媒体相互报道提供了重要内容。同时,在这些“硬核”内容之外,我们在两国媒体上还看到了越来越多的极具亲和力的新闻。比如:新年到来,两国元首会互致贺电;2013年和2016年,两国总理相互到访对方的家乡;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上,普京总统带来了俄罗斯冰激凌……这些报道将两个相邻大国领导人之间的友谊生动展示出来。应该说,中俄两国领导人的身体力行,推动了两国媒体相互报道亲和力的极大提升。
  2. 参与相互报道的媒体和报道数量明显增加
  苏联解体后,许多俄知名新闻机构被西方资本和俄金融寡头收购。这一时期的涉华报道数量不多。普京上台后,对俄媒体界进行了整顿,局面有了改观。2001年《条约》签署以来,随着两国友好往来的增加,俄媒涉华报道的数量也明显增加。经过20年的发展,无论是在俄传统媒体上,还是在新媒体上,每天都有丰富的涉华报道。同期还出现了不少直接用中文介绍俄罗斯的媒体,比如,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推出的中文网站等。
  同期的中国涉俄报道数量呈稳步提升状态。俄文杂志《中国》《伙伴》等专门介绍两国交流合作的刊物在这一时期先后出现。同时,在层出不穷的新媒体上,涉俄新闻大量涌现。得益于国家的大力支持,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国际在线、中国国际电视台等国家主流媒体,天山网、东北网等地方媒体都开设了俄文频道,外交部、商务部等国家部委,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机制下的一些合作委员会也开设了中俄文网站。
  可以看出,20年来,中俄媒体一方面在国内增加了对对方国家的报道数量,另一方面,加大了在对方国家的传播力度,越来越多地采用对方国家语言通过各种媒体平台推介自己的报道。两国主流媒体都有强烈的愿望,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增进两国民众的相互了解。
  3. 相互报道日渐客观、接地气,反映《条约》精神
  在国家推动下,两国合作在军事、能源、交通、航天、旅游、文化、教育各个领域广泛开展。最初,两国媒体对这些合作的报道多以简讯、相关部门介绍和专家学者点评为主,普通受众接受起来有一种“国家的合作离我很遥远”的感觉。20年过去,随着两国合作的日益深入,媒体也越来越多地将视线投向合作参与者,在宏大叙事的同时,有了更多接地气的报道。在今天的报道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两国大使在对方国家主流媒体发表文章,还可以了解到让华为实现突破的俄罗斯科学家、看到在莫斯科修地铁的中国工人……两国媒体通过这些报道传递出“两国合作就在身边,利好你我”的信息。
  此外,随着时间维度的拉长,媒体的报道也客观地反映出两国合作不断丰富、裨益不断显现的过程。比如,在能源合作上,中俄经历了谈判、建设、运营多个阶段,同时,新的合作还在不断探讨、拓展中。两国媒体不仅一直密切关注着双方在该领域合作的一举一動,还不断梳理合作的脉络,让受众能够客观、连续地了解合作的前前后后。
  需要指出的是,当下媒体反映出的世代友好的《条约》精神,有别于20世纪50年代的“老大哥”和“小兄弟”之间的友好关系。纵观《条约》签署的20年,两国媒体见证的是平等的合作、持久的友谊。也正因为此,虽光阴荏苒,两国撰写新闻的人在变,看新闻的人在变,但世代友好的精神得以传承。
  4. 两国在相互报道中注重全球视角,守望相助
  中俄是邻国,更是举足轻重的世界大国,两国媒体相互报道的视角必然呈现出聚焦两国、放眼世界的特点。比如,中国共产党历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俄总统每年的国情咨文都受到对方国家媒体的广泛关注。对于“长江—伏尔加河”地方合作、“一带一盟”对接、共建“冰上丝绸之路”、两国在联合国等多边机制框架下的协作,中俄主流媒体不仅进行了广角式的跟踪报道,展示出两国合作的务实、互利和高水平,还不断点明两国合作对整个地区,乃至全球和平稳定发展的重大意义,为大国合作树立了典范。
  面对西方舆论战的攻击,中俄媒体守望相助,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比如,在俄罗斯媒体上,我们看到普京为中国改革开放40年和脱贫成就点赞,也看到中国媒体对疫情冲击下俄经济复苏计划成效的积极报道。面对西方媒体唱衰俄罗斯、宣扬“俄罗斯经济崩溃论”,中国学者或撰文或接受采访,指出这种论调与事实相去甚远。当西方媒体将新冠肺炎疫情政治化,大肆抹黑中国的时候,俄媒普遍关注到了中美对待疫情防控的差异,对中国的抗疫措施和成效给予了较为积极的评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两国都有一批致力于中俄友好的专家学者,他们了解两国国情,时刻关注对方国家的发展变化,积极为两国的睦邻友好合作鼓与呼,对西方媒体的恶意歪曲抹黑,及时予以驳斥。   二、中俄媒体多层次、机制化的交流合作与国家的大力推动紧密相关
  20年来,中俄媒体相互报道的数量和质量大幅提高,离不开国家层面的大力推动。这方面,笔者梳理如下:
  1. 2002年,中俄在总理定期会晤机制教文卫体合作委员会下成立了中俄媒体合作工作小组。2007年,工作小组改为中俄媒体合作分委会。分委会定期召开会議、推进合作,即使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期间也没有中断,采用在线方式召开。
  2. 2006年起,在国家元首的推动下,中俄互办了国家年、语言年、旅游年、青年友好交流年、媒体交流年、地方合作交流年和科技创新年活动,大力推动两国睦邻友好合作。两国主流媒体积极参与其中,一方面对各个活动项目进行了大量详实的报道,另一方面还联合举办了“中俄友谊之旅”等大型媒体活动。
  3. 2015年中俄媒体在不断的合作中,又建立起以两国轮流举办媒体论坛的方式进行交流的新机制。两国媒体人探讨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中的媒体作用”“数字时代的新媒体发展与信息共享”等与时代紧密结合的话题。
  4. 在国家的推动下,两国媒体之间签署了大量合作协议。新华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网、《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中国媒体与塔斯社、卫星通讯社、全俄广电、《俄罗斯报》等俄罗斯媒体签署了涵盖内容广泛的合作协议。
  今天,两国新一代媒体人已经成长起来,他们在机制化、多层次的中俄媒体交流合作中相识相交,不仅传承了前辈的友谊,还有了更加成熟健康的伙伴心态,这为两国媒体可持续的交流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中俄媒体应为“世代友好”作出更大贡献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在这样深刻的变化下,中俄坚定《条约》提出的世代友好理念,进一步巩固两国的友好、睦邻与互利合作,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维护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安全与稳定。因此,两国媒体更需面向未来,把握时代脉搏,做好时代的记录者、合作的推动者和参与者,为维护两国世代友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夯实民意基础作出更大贡献。
  1. 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通过持续报道反映合作大趋势
  《条约》签署的20年里,两国合作在各个领域广泛开展。两国在合作中一起解决问题,取长补短。这也将是两国未来合作的常态。作为媒体应以发展的眼光报道合作全过程,将合作产生的双赢成果不断展示给世界,对那种以消极的态度固化看待合作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而片面、断章取义的报道,应该提高警惕,让西方唱衰中俄以及两国合作的论调没有市场。
  2. 不断凝练出象征中俄合作的符号,让世代友好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上个世纪50年代156个苏联援建项目、大批以中苏友好为题的宣传画给那个时代的友谊留下了很深的印记。今天的中俄合作是一个非常宏大的叙事,也非常需要凝练出能鲜明体现《条约》精神的时代话语和符号。回顾《条约》签署以来,普京提出的“中国经济东风论”得到俄罗斯社会的广泛认同;中俄“国家年”推出的以大熊猫和棕熊动画形象为主题的徽标受到了两国人民的喜爱……这些案例和经验都值得两国媒体做更深入的研究总结,这将让世代友好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3. 做美美与共的平台,展示两国人民相互借鉴欣赏的现实
  中俄两国都有着非常丰厚的文化积淀,民族个性鲜明,这是相互欣赏的魅力源泉。今天,中俄在各领域的广泛合作,让两国人民有了更多相互了解和接触的机会。做美美与共的展示平台,将两国人民相互借鉴、相互欣赏的现实报道出来,不仅可以厚植两国世代友好的民意基础,还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4. 媒体形态日新月异,中俄媒体合作需逐浪前行
  2000年前后,也就是《条约》签署前后,网络媒体开始大量涌现。移动媒体出现后,两国主流媒体又纷纷登录新的舆论场。自媒体的出现让两国相互报道有了更多途径和个性化的表达形式。此外,算法推荐等新技术对新闻传播的变革也对中俄媒体合作提出了新的课题。认真研究新媒体、新技术,让它们更好地服务两国的睦邻友好合作,是两国媒体合作的新领域。
  结语
  20年来,中俄媒体记录下中俄合作的点点滴滴,汇聚成中俄睦邻友好合作的大江大河,也为未来的合作指明了发展道路。更加深入地了解两国国情,更加深刻地领会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内涵,以广阔的国际视野把握中俄友好的前进方向,坚持互利共赢的合作原则,完善务实高效的合作平台,更加娴熟地驾驭新媒体技术手段,用媒体行动践行《条约》提出的世代友好理念,中俄媒体必将不负期望,在错综复杂的国际时局中,讲好睦邻友好的故事、大国合作的故事。
  李滔系中国网多语部副主任
  责编:谭震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消癥散结栓改善大鼠细菌性阴道炎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对雌性大鼠建立细菌性阴道炎模型并阴道给药,以TNF-α、IL-6、IL-1β、PGE2、PGE2α等炎症因子的含量及对大鼠阴道组织进行HE染色等作为评价指标,研究栓剂在治疗细菌性阴道炎的作用。结果在给予消癥散结栓治疗后,各给药组的大鼠阴道分泌物中TNF-α、IL-6、IL-1β水平明显降低(P <0.05),血清中的TNF-α、PGE2α、IL-1β水平明显降低(P <0.05),大鼠子宫组织中,PGE2、PGF2α含量水平较模型组明显减
期刊
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影响中国民众健康的突出问题,离子化的小农户家庭经营很难从源头做到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显示,家庭农场具有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明显优势和条件,近年来在中国各地快速发展的家庭农场具有规模化、集约化、规范化和品牌化的特点,家庭农场将成为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的重要节点。通过典型示范、分类管理、行业标准、技术创新、全民监督等措施来规范家庭农场发展,可以不断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为中国人的食品安全奠定坚实的基础。
目的探讨赤芍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的促血管新生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给药组低、中、高剂量组,分析大鼠神经功能,检测脑梗死容积,组织病理变化,脑微血管密度,细胞凋亡以及PGC-1α、Nrf2、VEGF、VEGFR-2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赤芍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的神经功能,缩小脑梗死灶,减轻组织病理损伤,减少细胞凋亡,增加脑微血管密度,促进脑组织PGC-1α、Nrf2、VEGF、VEGFR-2蛋白表达(P<0.05)。结论赤芍激活PGC-1α/Nrf2信号通路,诱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2021年7月7日我国宣布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我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需要看到,我国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需付出艰苦努力。
来源:环境生态网2021-6-10作者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司长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深刻认识碳达峰、碳中和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近年来中资企业境外上市所面临的监管态势、市场环境均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就需要国内监管部门与时俱进,进一步优化管理方式,主动防范潜在风险。当前,中资企业在不同国家、地区的上市方式有所差异。整体来看,赴港上市中资企业以大型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为主,实力雄厚,多数能够满足境内外监管审批要求,所以选择境外直接上市。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一种新型全球治理观念从被提出至今,已经实现了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新型世界观、内化为中国的自有观念两大跃升,正处于成为国际共有观念的演化阶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国际共有观念的主要困难在于关键少数国家的态度含糊和普遍多数国家的内化程度不够深。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要成为国际共有观念,必须运用恰当的传播策略,打通国际传播中阻梗的关键环节,拓展国际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内容提要】当前,中国已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生态文明思想与生态观,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但在向世界推介阐释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中国生态文明思想与话语的国际表达不充分而引发西方误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成就未得到国际社会的充分认可甚至招致西方质疑等多重挑战。为破解这一困境,中国生态环境议题的国际传播需实现两大转向:一是从西方“人类中心主义”“自然人类二
2020年下半年以来,美联储、欧洲央行相继修订货币政策框架,调整通胀目标,或引领其他央行开始重新评估政策框架及货币政策工具。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欧洲央行实行了超宽松货币政策,利率维持在不高于-0.5%的区间运行,且在原有资产购买规模基础上启动了紧急抗疫购债计划(PEPP),并不断扩大标的的资产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