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课题2 《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一节教材是这样安排的,教材首先开门见山,由课题提出“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这一问题,并通过作出假设,进行实验探究,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讨论,得出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中和反应这一结论。至于实验中为什么要预先向NaOH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为什么不可以使用石蕊溶液?为什么要将稀盐酸往NaOH溶液中滴加?而为什么不能将NaOH溶液往稀盐酸中滴加?为什么要用滴管慢慢地滴加稀盐酸,且不断地搅拌溶液?为什么滴加到颜色恰好变成无色为止?等等问题,实验时学生们都感到很茫然,只能在实验完成后,经过教师的讲解和师生的充分讨论才能得到解决。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增设了“向氢氧化铜(含有水)中加入稀盐酸”的实验,并将该实验与教材【实验10-9】同时进行,作为对比实验。结果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教学实录(部分)如下:
师:我们知道酸与碱是两类不同性质的物质,那么酸和碱之间会发生化学反应吗?
生:(学生猜想:“能”或“不能”)
师: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暂且不作评判,让我们用实验事实来说话。
[活动探究]:(学生实验Ⅰ和 学生实验Ⅱ)
[学生活动]:(交流实验现象和结论)
师:①是否可以向滴有酚酞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②实验中为什么要缓慢地滴加,且不断搅拌?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评价、探究实验、反思与交流,目的是让学生得出酸和碱之间确实能发生反应的结论,使之证实自己的猜想,并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体验科学研究过程,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形成共识)
师:为什么氢氧化钠能与盐酸发生反应呢?该反应发生的微观实质是什么?
设计意图:将研究的问题推向理论高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教材P59图10-13,而发现反应前后溶液中的粒子的变化情况,再通过动画(OH-和H 结合成H2O分子)的模拟展示,由学生总结出中和反应的微观实质;并由此引出盐及中和反应的概念。
点评:本节课教者通过增设“向氢氧化铜(含有水)中加入稀盐酸”的实验,并将该实验与课本【实验10-9】同时进行,作为对比实验,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引”和“导”,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更注重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和交流,师生间形成良性互动效应,课堂气氛活跃且充满了活力。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培养了认真扎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索的学习方法。真正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融为一体的化学教学观。
(责任编辑:张华伟)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增设了“向氢氧化铜(含有水)中加入稀盐酸”的实验,并将该实验与教材【实验10-9】同时进行,作为对比实验。结果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教学实录(部分)如下:
师:我们知道酸与碱是两类不同性质的物质,那么酸和碱之间会发生化学反应吗?
生:(学生猜想:“能”或“不能”)
师: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暂且不作评判,让我们用实验事实来说话。
[活动探究]:(学生实验Ⅰ和 学生实验Ⅱ)
[学生活动]:(交流实验现象和结论)
师:①是否可以向滴有酚酞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②实验中为什么要缓慢地滴加,且不断搅拌?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评价、探究实验、反思与交流,目的是让学生得出酸和碱之间确实能发生反应的结论,使之证实自己的猜想,并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体验科学研究过程,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形成共识)
师:为什么氢氧化钠能与盐酸发生反应呢?该反应发生的微观实质是什么?
设计意图:将研究的问题推向理论高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教材P59图10-13,而发现反应前后溶液中的粒子的变化情况,再通过动画(OH-和H 结合成H2O分子)的模拟展示,由学生总结出中和反应的微观实质;并由此引出盐及中和反应的概念。
点评:本节课教者通过增设“向氢氧化铜(含有水)中加入稀盐酸”的实验,并将该实验与课本【实验10-9】同时进行,作为对比实验,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引”和“导”,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更注重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和交流,师生间形成良性互动效应,课堂气氛活跃且充满了活力。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培养了认真扎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索的学习方法。真正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融为一体的化学教学观。
(责任编辑:张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