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性人才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三个方面的素质特征,大学教学应着重从善于提出问题,创设智力上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创设一种具有丰富反应的、给学生以心理安全的教学气氛,激发出学生多方面的思维,探索和研究各种教学方法、方式及其规律等方面的综合探索。
【关键词】创新人才 大学教育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11-0065-02
21世纪大学教育人才观、质量观的核心问题,是培育和造就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什么是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如何将创新的人才观、质量观付诸实施,进而引起教学观念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变革。这是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一、大学创新性人才及其素质特征
创新性人才是具有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创新性人才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3个方面的素质特征,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第一,创新精神,主要包括有好奇心、探究兴趣、求知欲,对新异事物敏感,对真知的执著追求,对发现、发明、革新、开拓、进取的百折不挠的精神,这是一个人创新的灵魂与动力。第二,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造思维能力,创造想象能力,创造性的计划、组织与实施某种活动的能力,这是创新的本质力量所在。第三,创新人格,主要包括创新责任感、使命感、事业心,执著的爱、顽强的意志、毅力,能经受挫折、失败的良好心态,以及坚韧顽强的性格,这是坚持创新、作出成果的根本保障。
二、大学创新性人才培育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探索
创造性人才的培育和造就是由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笔者认为从大学教学的角度来看,应着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1.善于提出问题,并且不要让“问题止于智者”。
创新始于“问题”。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认为,科学的第一个特征就是“它始于问题、实践及理论的问题”。他甚至认为,“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爱因斯坦也强调:“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解答可能仅仅是数学或实验技能问题,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考虑老问题,则要求创造性的想象,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传统的“传道、授业、释疑、解惑”的教师观,显然难以胜任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为重任的21世纪大学教育。当前亟待明确以下一些新的理念:①不仅要“释疑、解惑”,而且要启思、设疑、引而不发。教师确实要解答学生的疑难、指导他们认识并消除学业上、人生道路上碰到的困惑,但不能越俎代庖,替代学生思考,有时甚至要“设疑”。②绝不掩饰自己在某些问题上的失察甚至无知。在学生面前坦承自己的不足,与学生共同研讨和思考,应当是21世纪大学师生关系的题中应有之义。采取平等、开放、诚实的态度,对于增强年轻人的自信心,对于形成激励思考、勇于创新、不怕出错和露短的氛围大有好处。③不因似是而非的回答遏止了学生的创新。由于教师经验丰富,涉猎较广,而且善于表达,有时在解答学生的问题时,往往会十分“圆润”、“妥贴”地将学生的疑虑化解,其实并未真正解决问题。学生出于对教师的信任,在这种似是而非的回答面前,往往中止了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一些颇有价值的问题就此被束之高阁。教师一定要尊重并认真思考学生的提问,不能让“问题(思考)”止于自己。
2.创设智力上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既然创新源于问题思考,不是教(传递)而得之的,那么,教师就应该注意给学生营造不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一系列思维的加工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和能力。这方面,西方所提出的问题为本的教学(issues-based teaching)不失为一种可供选择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的一般程序是:①参照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②辨别能够达到这些教学目标的问题,也就是思考借助哪些问题可以达到这些预定的教学目标;③澄清与问题有关的事实与前提,也就是思考问题的背后有什么事实和包含什么样的观念,学生已有的经验中是否有了对这个问题的初步认识,问题涉及的内容是否是课程标准的重点;④从这种分析和评判出发,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材料供他们探究。
3.给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没有给学生丝毫自主学习的机会,也没有为他们提供进行探究的渠道,创新也就无从谈起。因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或完全靠书本上的间接经验达成的,而更多地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和体验得来的。在探究和自主学习中,他能够形成多方面的能力和技能。如收集材料的技能包括倾听、观察、发问、探索、澄清;组织材料的技能,如对比异同、概括、评论、分类、体系化;传递信息的技能,如提问、讨论、制作图表、撰写报告等。
4.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具有丰富反应的、给学生以心理安全的教学气氛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一个人如果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具有独创和革新的精神,那他就必须承担犯错误的风险。教师对于学生所犯错误一定要有高度的容忍精神。教师在处理学生的行为时,应注意遵循以下原则:①尊重学生提出的古怪问题,尊重学生的想象或别出心裁的想法。创新人才的产生,需要十分自由、宽松地探究问题的环境。鼓励大胆质疑,让每一个学生都认识到,即使他们的问题看起来荒诞可笑,甚至远离现实,也值得表达、研讨,与他人分享。②让学生知道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的。③从因果关系上开展评价。在给学生提供创造性氛围时,要做到:公开地向学生表示出,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性行为以及任何探索迹象都是好事;当学生在对一项活动感兴趣并非常兴奋时,要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步调活动;如果学生愿意的话,要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想办法;气氛要轻松活泼;不反对猜测,特别是猜测具有一定道理的时候。
5.课堂上注意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思维,使其智力活动多样化、丰富化。
创新思维是与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联系在一起的,与学生的思维活动密切相关。课堂上教师除了让学生知道“是什么”之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能够是什么”,也就是说可供选择的还有什么。不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上,而是努力促使他们去探索“多”。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布置的作业等,也要注意超出某些狭小的范围,涵盖思维和认知加工的不同层次和水平。
三、创新性教学的关键在于转变教育观念
在创造性教学中,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尤其是人才观念。现代教育观念强调人才的多样性、广泛性和层次性,认为为社会作出贡献的都算是人才,在其能力中,肯定包含着不同程度的创造力,他们也都有创造性。现代教育观念对学校如何培养未来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例如珍惜时间、讲究效益、遵守信誉、善于合作、勇于竞争等;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以及独立获取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有了这种教育观念,才使我们能够改革教学的内容,不仅能稳妥地改革教材与课程,而且也会积极地改革考试内容,在考试中突出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才使我们能够改革教学方法,面向未来,提倡培养“T”型人才,并为之而大胆地投入改进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
【关键词】创新人才 大学教育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11-0065-02
21世纪大学教育人才观、质量观的核心问题,是培育和造就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什么是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如何将创新的人才观、质量观付诸实施,进而引起教学观念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变革。这是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一、大学创新性人才及其素质特征
创新性人才是具有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创新性人才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3个方面的素质特征,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第一,创新精神,主要包括有好奇心、探究兴趣、求知欲,对新异事物敏感,对真知的执著追求,对发现、发明、革新、开拓、进取的百折不挠的精神,这是一个人创新的灵魂与动力。第二,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造思维能力,创造想象能力,创造性的计划、组织与实施某种活动的能力,这是创新的本质力量所在。第三,创新人格,主要包括创新责任感、使命感、事业心,执著的爱、顽强的意志、毅力,能经受挫折、失败的良好心态,以及坚韧顽强的性格,这是坚持创新、作出成果的根本保障。
二、大学创新性人才培育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探索
创造性人才的培育和造就是由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笔者认为从大学教学的角度来看,应着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1.善于提出问题,并且不要让“问题止于智者”。
创新始于“问题”。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认为,科学的第一个特征就是“它始于问题、实践及理论的问题”。他甚至认为,“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爱因斯坦也强调:“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解答可能仅仅是数学或实验技能问题,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考虑老问题,则要求创造性的想象,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传统的“传道、授业、释疑、解惑”的教师观,显然难以胜任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为重任的21世纪大学教育。当前亟待明确以下一些新的理念:①不仅要“释疑、解惑”,而且要启思、设疑、引而不发。教师确实要解答学生的疑难、指导他们认识并消除学业上、人生道路上碰到的困惑,但不能越俎代庖,替代学生思考,有时甚至要“设疑”。②绝不掩饰自己在某些问题上的失察甚至无知。在学生面前坦承自己的不足,与学生共同研讨和思考,应当是21世纪大学师生关系的题中应有之义。采取平等、开放、诚实的态度,对于增强年轻人的自信心,对于形成激励思考、勇于创新、不怕出错和露短的氛围大有好处。③不因似是而非的回答遏止了学生的创新。由于教师经验丰富,涉猎较广,而且善于表达,有时在解答学生的问题时,往往会十分“圆润”、“妥贴”地将学生的疑虑化解,其实并未真正解决问题。学生出于对教师的信任,在这种似是而非的回答面前,往往中止了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一些颇有价值的问题就此被束之高阁。教师一定要尊重并认真思考学生的提问,不能让“问题(思考)”止于自己。
2.创设智力上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既然创新源于问题思考,不是教(传递)而得之的,那么,教师就应该注意给学生营造不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一系列思维的加工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和能力。这方面,西方所提出的问题为本的教学(issues-based teaching)不失为一种可供选择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的一般程序是:①参照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②辨别能够达到这些教学目标的问题,也就是思考借助哪些问题可以达到这些预定的教学目标;③澄清与问题有关的事实与前提,也就是思考问题的背后有什么事实和包含什么样的观念,学生已有的经验中是否有了对这个问题的初步认识,问题涉及的内容是否是课程标准的重点;④从这种分析和评判出发,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材料供他们探究。
3.给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没有给学生丝毫自主学习的机会,也没有为他们提供进行探究的渠道,创新也就无从谈起。因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或完全靠书本上的间接经验达成的,而更多地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和体验得来的。在探究和自主学习中,他能够形成多方面的能力和技能。如收集材料的技能包括倾听、观察、发问、探索、澄清;组织材料的技能,如对比异同、概括、评论、分类、体系化;传递信息的技能,如提问、讨论、制作图表、撰写报告等。
4.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具有丰富反应的、给学生以心理安全的教学气氛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一个人如果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具有独创和革新的精神,那他就必须承担犯错误的风险。教师对于学生所犯错误一定要有高度的容忍精神。教师在处理学生的行为时,应注意遵循以下原则:①尊重学生提出的古怪问题,尊重学生的想象或别出心裁的想法。创新人才的产生,需要十分自由、宽松地探究问题的环境。鼓励大胆质疑,让每一个学生都认识到,即使他们的问题看起来荒诞可笑,甚至远离现实,也值得表达、研讨,与他人分享。②让学生知道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的。③从因果关系上开展评价。在给学生提供创造性氛围时,要做到:公开地向学生表示出,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性行为以及任何探索迹象都是好事;当学生在对一项活动感兴趣并非常兴奋时,要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步调活动;如果学生愿意的话,要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想办法;气氛要轻松活泼;不反对猜测,特别是猜测具有一定道理的时候。
5.课堂上注意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思维,使其智力活动多样化、丰富化。
创新思维是与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联系在一起的,与学生的思维活动密切相关。课堂上教师除了让学生知道“是什么”之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能够是什么”,也就是说可供选择的还有什么。不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上,而是努力促使他们去探索“多”。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布置的作业等,也要注意超出某些狭小的范围,涵盖思维和认知加工的不同层次和水平。
三、创新性教学的关键在于转变教育观念
在创造性教学中,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尤其是人才观念。现代教育观念强调人才的多样性、广泛性和层次性,认为为社会作出贡献的都算是人才,在其能力中,肯定包含着不同程度的创造力,他们也都有创造性。现代教育观念对学校如何培养未来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例如珍惜时间、讲究效益、遵守信誉、善于合作、勇于竞争等;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以及独立获取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有了这种教育观念,才使我们能够改革教学的内容,不仅能稳妥地改革教材与课程,而且也会积极地改革考试内容,在考试中突出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才使我们能够改革教学方法,面向未来,提倡培养“T”型人才,并为之而大胆地投入改进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