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地区信贷配给问题及对策研究

来源 :商业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aelga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着信贷配给现象,尤其以农户和中小企业贷款难最为突出,资金短缺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信贷配给的存在既有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自身的原因,也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风险补偿机制的缺失有关。通过构建信贷配给模型,分析不完全信息条件下我国农村金融存在信贷配给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农村金融组织创新、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补偿分担机制、完善农村信用环境建设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信贷配给;信息不对称;抵押物
  中图分类号:F830.58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Credit Rationing in Rural Areas
  ZHANG Jian-bo,TIAN An-yang
  (Shandong University at Weihai,Weihai 264209,China)
  Abstract: The phenomenon of credit rationing exists widely in rural areas in China,difficulty in obtaining loans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and farmers is the most outstanding ,shortage of funds has become the “bottleneck”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rural areas.The reasons of credit rationing not only include farmers and rural small and medium-sized their own reasons,but also include China′s rural financial market risk-related loss of compensatory mechanisms.The paper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recreating rural financial organizations,perfecting compensation risk-sharing mechanisms of rural financial agencies and perfecting rural credit environment.
  Key words:credit rationing;information asymmetry;collateral
  
  信贷配给是指在一般利率条件下信贷市场不能出清的现象,贷款人不是以提高利率的方式对超额需求做出反应,而是采用配给的方法,即使申请人愿意支付更高的利率,部分贷款申请人的贷款要求也被拒绝,或只是部分得到贷款。由于涉农经济组织与大型企业集团相比具有信息成本高、信贷风险大等明显劣势,所以往往成为被配给的对象。
  西方学者对信贷配给的研究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这方面的文献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以借贷市场各种不完全性为基础的早期信贷配给理论;二是以不完全信息为基础的现代信贷配给理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关于利率上限的讨论时曾论及信贷配给问题。凯恩斯认为,银行贷款供给的情况取决于银行对借款人预期收益的看法,银行可以自主地决定是否借贷,并不是一定是根据完全竞争市场的原则。霍奇曼( Hodgman,1960)则最早研究了信贷配给的微观基础:商业银行面对一群收入概率分布固定的借款者时,由于存在借款者的项目失败而不能还款的风险,银行会预期到损失,并且银行的预期损失是贷款规模的增函数,信贷额越大,预期损失也越大,银行为了控制风险,对借款企业实行一定数量的贷款配额[1];贾菲和莫迪利亚尼(1969)把借款企业划分为若干组,每组确定一个单一利率,即使同一组的企业在风险以及贷款需求金额方面可能会有不同。银行对那些贷款需求多于贷款供给的组,实行限额配给来处理这种多样性。因为银行认识到他们具有高于平均水平的贷款需求和高于平均水平的风险,因此向这些企业提供的贷款规模小于他们的需求规模。
  现代信贷配给理论把信息经济学与信贷配给结合起来,以不完全信息为基础研究该问题。贾菲和鲁塞尔( 1976)构建了一个更加明确的模型来证明不完全信息和不确定性如何导致借贷市场的配给,并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竞争市场上,单合约均衡(对所有借款者的贷款条件都相同时的均衡)条件下会有配给产生;多合约条件(对不同的借款者可以有不同的贷款条件)时,不存在均衡。斯蒂格利茨和韦斯(Stigliz and weiss,1981)以贾菲和鲁塞尔的理论为基础,进一步研究发现逆向选择效应和逆向激励效应是信贷配给产生的两个基本原因[2]。
  伯斯特(1985)首先考察了抵押贷款的融资行为。他认为通过不同贷款利率和抵押品数量的组合条款,银行可以诱使企业根据项目风险来进行自我选择,低风险企业比高风险企业更愿意提供较多数量的抵押品来换取较低的贷款利率,从而把两类不同风险水平的企业分开进而消除信贷配给现象。赖利(1987)认为利用担保等作为甄别机制,银行在信息不完备和竞争性的银行信贷市场可能不会实行信贷配给;Lens ink & Sterken (2002)把期权的思想加入到信贷配给理论的研究当中,认为投资者有可能不在本期进行投资而是等待关于其投资项目更多的信息披露之后再决定是否投资,这个等待过程可能会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收益。银行提高贷款利率会使得高风险投资者贷款的可能性减小,银行总体风险也就减小,银行会愿意提供更多的贷款,使得信贷市场达到均衡,就不会存在信贷配给的情况。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信贷配给理论模型的建立基本上都是以不完全信息为前提,由此看出不完全信息在信贷配给理论中运用,已经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同。尽管西方学者都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信贷配给存在的原因,或者是找到消除信贷配给的办法,但是始终并没有找到一个使信贷市场达到帕累托最优的最佳途径。
  
  一、我国农村信贷配给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通过构建模型,分析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农村金融活动存在信贷配给的原因,及引入抵押物以后的情况。
  (一)假设条件
  第一,贷款人为正规的农村金融机构,借款人为农户,它们都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风险都是中性的。每个借款农户的投资项目有两种可能结果,成功或失败;项目成功的概率为p(t),项目失败的概率为1-p(t),成功和失败的概率p(t)因人而异,0≤p(t)≤1。成功时的收益为R> 0,失败时的收益为0。项目成功时农户愿意还款,项目失败时会逃债或赖账。
  第二,假设信贷机构放贷的机会成本为ρ(R﹥ρ≥1),即放贷人可以进入一个无风险的资本市场,其投资收益率为ρ。在农村金融市场上,所有农户的投资项目具有相同的平均收益,而农村金融机构只知道这个平均收益。由于存在着事前信息不对称,所以农村金融机构并不知道每个项目的具体成功概率。
  第三,假设如果农户不能从信贷机构借到贷款,无法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他可以在其他就业机会中获得回报W(R﹥W≥1)。
  (二)基于信息不完全下模型分析
  借贷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户和信贷机构贷款人主要就利率进行谈判,如能就利率达成一致便可以进行交易;否则,借贷交易不能达成。借款人(农户)的期望收益函数为:p(t)[R(t)-i];信贷机构的期望收益函数为:p(t)i,i为信贷机构的收益率。由于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这里将供给方即信贷机构的收益最大化作为目标函数,而对于需求方,只要满足其基本约束就可以了,因此模型可以简化为信贷机构的收益最大化,收益函数为:π=p(t)i,其中约束条件为:p(t)iρ;p(t)(R(t)-i)W。
  假设在信贷市场上的放贷人无法区分两类不同风险的农户(借款人),但他知道这两类人各自的比例。第一类人生产收益率低但较为稳定,占得比例为λ,第二类人生产收益率高,但是不稳定,占得比例为1-λ,则有p1(t)>p2(t),R1(t)p2(t)i。
  假设i(1)[TX-],i(2)[TX-]分别为两类农户所能接受的最高利率,则由约束条件可得:
  i(1)[TX-]=[SX(]-W[]p(1)[SX)],i(2)[TX-]=[SX(]-W[]p(2)[SX)]。
  由于p(1)>p(2),显然i(1)[TX-]<i(2)[TX-],即第一类借款人所能接受的最高贷款利率低于第二类借款人所能接受的最高利率。因此,当利率上升时,那些风险较低的人将首先离开借款人行列;当利率小于i(1)[TX-]时,所有潜在借款人都需要信贷,当利率上升,并大于i(2)[TX-]时,相对而言较为安全的第一类借款人将不再需要贷款,而第二类借款人仍然将继续需要贷款。但是,当比较安全的借款人离开市场时,信贷机构的收益将会非连续的急剧下降。
  由于信贷机构信息不充分,无法区别不同类型的借款人,因此只能按照混合解的方式向所有借款人索取同样水平的利率:i*=[SX(]ρ[]λp(1)+(1-λ)p(2)[SX)]。此时,虽然第二类借款人愿意支付更高的利率,但是如果放贷人通过提高利率,第一类借款人会因为无法承受而离开,信贷市场会只剩下风险较高的第二类借款人,对于信贷机构是不利的,因此尽管有强烈的市场需求推动,但信贷机构并不能通过提高利率、增加信贷供给的方式赚取更多利润。这就是已被证明的信贷配给理论,由于农村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加严重,因此农村信贷配给也更加严重。
  (三)引入贷款抵押物后的模型分析
  贷款抵押物的出现可以部分的缓解由于信息不完全所带来不利后果。假设如果生产失败,借款人将贷款抵押物(C)交给放贷人,此时的收益函数为:
  π=p(t)i+(1-p(t))C。
  约束条件为:p(t)i+(1-p(t))C ;ρ;p(t)(R(t)-i)-(1-p(t))CW。
  即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i*[SX(]ρ-(1-p(t))C[]p(t)[SX)];i*[SX(]p(t)R-(1-p(t))C-W[]p(t)[SX)]。
  根据上式子可以发现,信贷机构可以接受的利率水平下降了,抵押物的出现部分地缓解了其所面对的不确定性风险。但是,农户所能接受到利率水平也下降了,大部分农户无法提供符合银行要求的抵押物,只能被迫放弃贷款。
  
  二、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存在信贷配给原因
  
  (一)农村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均衡更为严重
  农村信贷市场由于严重信息不对称,正规金融组织会实行信贷配给。在非对称信息下,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户的信贷配给是一个不容质疑的事实。由于贷款对象分散,农村金融机构审查农户的资质和监督农户的活动等都需要更高的成本。因而农村金融机构与农户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3]。而这种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事前信息不对称。农户对贷款项目的成功概率或项目的风险拥有比农村金融机构更多的信息。二是事后信息不对称。农户对项目最终的收益拥有比农村金融机构更多的信息,因此他们会倾向于把项目收益报得很低,以图避免归还贷款本息[4]。贷款人往往很难知道农村借款人的实际经营能力和还款能力,很难对贷款后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监督。商业银行在选择贷款对象的时候,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往往因为不能提供完善可靠的信息而被排挤出信贷市场。
  (二)垄断的农村信贷市场结构
  垄断性的农村金融市场结构相对于竞争性的金融市场结构而言,在对农户贷款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解决上更加不利,加剧了对农户的信贷配给程度。借款人的信息包括企业财务报表等客观的、易于观察、传递和验证的“硬”信息和企业家的经营能力、个人品质等难以传递和验证的“软”信息。在垄断性的农村金融市场上,假定农村金融机构面临两类贷款项目:A类表示对企业的贷款,B类表示对农户的贷款。由于垄断性农村金融机构对企业硬信息获取具有更大优势,而对农户的软信息缺乏,因此对农户贷款面临更大的风险。也就是说对垄断性农村金融机构而言,A类项目贷款的平均成功概率pA(r)大于B类项目的平均成功概率pB(r)。同理可以得出A类项目贷款的期望收益πA(r)大于B类项目的期望收益πA(r)。最终导致了垄断性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更加倾向于企业,对农户贷款量减少,实际上加剧了对农户的信贷配给程度。
  我国农村信贷市场近乎于完全垄断,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两家占比达到90以上%。垄断性农村金融机构在对企业贷款上却有着更多的信息优势和更大的期望收益,最终导致了农村信贷资金的外流。从放贷人的资金机会成本看,在农村地区之外城市部门对于资金的巨大需求,而且基于优越的基础设施条件与较高的市场发展水平,城市部门往往具有较高的投资收益率、较低的风险。放贷人对于农村地区贷款的机会成本是很高的,放贷人自然不愿意向农村投入过多资金。另外,农村信用社的“乡社制度”和“县社制度”限制了农村信用社的市场竞争和市场约束。这种垄断的市场结构加剧了信贷配给的程度。
  (三)风险补偿分担机制缺乏
  风险补偿机制的缺失是金融机构实施信贷配给的关键。风险补偿机制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户缺乏贷款抵押物。根据前面的模型可知,抵押物可以看作是对放贷人的一种风险补偿,所以贷款抵押物的出现扩大了正式金融组织的信贷供给。我国农户缺乏贷款抵押物,例如房产、土地因为政府法律规定不能当作抵押品,而且银行管理和处置农村贷款抵押物成本较高;二是我国没有专门的农村信贷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是担保机构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运行机制。尽管2002 年颁布的《中小企业促进法》明确规定:“中央财政预算应当设立中小企业科目,安排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为中小企业提供财政支持”,但农村中小企业是个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结构复杂的经济群体,农村中小企业担保机构所面对的复杂因素更多,也更具风险性。在目前缺乏风险补偿机制的情况下,农村政策性担保机构已普遍出现消极展业、逆杠杆等问题,难以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农村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领域。三是农业保险发展严重滞后。
  
  三、构建有效的农村金融体系
  
  (一)适度放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准入政策
  1.适度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积极培育多种形式的小额信贷组织有助于缓解我国农村信贷配给现象。在一个垄断性的信贷市场中,由于正规金融部门的期望收益率较高,金融机构将收紧其决策约束,农户在获得体制内的金融资源无望,体制外非正式金融过高的利率的双重压力下,必然使得涉农经济组织无法通过适度的外源融资来扩大再生产。相对而言,非正式金融市场的市场化程度比较高,在这个市场上形成的资本价格基本上能够反映资本的稀缺程度及实际资本的边际效率。另外,在一个竞争性的信贷市场上,非正式金融的加入增加了信贷配给的总量,将降低借款人进入信贷市场的条件,从而使更多的低风险类型的涉农经济组织获得在垄断市场难以得到的贷款[4]。
  2.发展乡村银行有助于解决农村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金融制度安排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要与要素禀赋结构所内生决定的实体经济的产业结构和企业特性相适应。信息不对称是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一个基本特征,农村金融组织创新的基本功能在于克服或减弱这种信息不对称。不同的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在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上有着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分散经营的农户显然严重缺乏企业财务报表等易于传递的“硬”信息,只有便于获取且以低交易成本处理“软”信息的金融机构才能克服农村金融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难题。小银行在收集“软”信息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大银行在收集硬信息上具有更强的激励,适合向易于提供“硬”信息的大企业提供贷款[5]。在目前垄断性的农村金融市场上,虽然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从资产规模的绝对量来看还属于小银行,但相对于经营规模更小的农户而言,它们就可以称之为大银行。由于农户居住较为分散、信息闭塞,加上农户不能提供完善可靠的信息,资产规模相对较大的农村金融机构在对小规模经营的农户的“软”信息收集上不具有比较优势,因此加剧了农村金融机构与农户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因此,大力发展乡村银行有助于解决非对称信息下正规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户的信贷配给问题。
  (二)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补偿分担机制
  1.建立合理的农村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风险补偿机制。政府应鼓励建立专业涉农信用担保体系,组建商业性和政策性担保机构,重点解决农户和乡镇企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国外担保机构一般分为三类: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主要靠财政注入资金和向社会发行债券,也可以吸引中小企业出资和社会捐资;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由地方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业共同出资的担保公司;由主管部门牵头成立会员制的互助型担保机构;发展农业保险业务,提高农民应对风险市场的能力。可采取政府扶持、农民互助合作、多方投资入股、各金融机构联合以及政策性保险与商业性保险相结合等方式,建立多类型、多层次的农业、农村保险与再保险体系,使农业、农村和农民在遭受灾害后及时得到经济补偿。
  2.积极探索农村融资和信贷担保抵押新途径。探索试行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抵押融资方式。如允许农民将承包的土地使用权用作抵押物向金融机构融资,把土地使用权租赁和转让给其他投资者,或作为投资资产与其他投资者进行合作;建立完善抵押品二级流通市场和各类产权交易市场,规范抵押清算交易程序,从而降低企业抵押清算成本;引导和鼓励现有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业务向农村延伸,加强与农村金融机构的合作,为农户和农村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
  3.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财政性补贴。为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对“三农”发放贷款,国家对其农业贷款占其贷款总额的一定比例以上的,可以在税收方面享受优惠待遇;对农贷利差提供相应利率补贴。只有对上述各类商业银行对“三农”贷款采取税收优惠、利差补贴的办法,才能确保商业银行增加“三农”贷款的积极性,才能有效地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到农村开拓金融服务业务;通过用财政资金给商业银行的支农贷款适当提供利息补贴。
  (三)完善农村信用环境
  加快农村征信体系建设,引导农村金融机构重视搜集农户和乡镇企业信誉、道德品质等软信息,建立农户和乡镇企业信用档案和信用数据库,加强信用乡、信用村和信用户、信用企业评定工作,为增加信用贷款创造条件;加快社会信用信息方面的立法,建立覆盖全国农村的征信体系和网络化的征信数据库,以及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严格的信用监督奖惩制度,实行长期综合治理。
  完善社会征信服务系统,这有助于中小银行能够对其客户做出适宜的风险评价,包括设立专门的信用担保机构,并制定相应的信用担保制度,提高民营经济的融资信誉度。目前,我国的信用服务机构功能都是单一的,各机构之间缺乏统一协调,功能上不能统一发挥信用制约作用,也就无法形成信用体系。我国应理顺政府和民间两类性质的信用担保体系,并明确不同性质担保体系的服务定位。对中小经济主体的信用担保,应由民间的信用服务机构提供,提高对中小企业资信认定的能力,并建立相应的资产变现市场。对于民间营利性信用担保体系不愿或无力担保的信贷项目,如高风险和短期社会效益显著的信贷项目,由政府成立的信用担保系统提供担保,并建立相应的信用约束机制。
  
  参考文献:
  [1] 赵乐为,陈菲菲,陈潇潇.关于信贷配给理论的文献综述[J].时代金融,2007(3):21-21.
  [2] Stiglitz,Joseph,&Weiss, Andrew.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June 1981:71.
  [3] 朱喜,李子奈.我国农村正式金融机构对农户的信贷配给[J].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2006 (3):37-49.
  [4] 蒲勇健,宋军.农村信贷市场:特征效率与组织重构[J].南方金融,2003(9):13-16.
  [5] 王静.涉农经济组织的融资及信贷配给[J].财经科学,2007(7):43-44.
  (责任编辑:吕洪英)
其他文献
为保证控制精度,降低制造成本,研究了一种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交流伺服系统。该控制系统采用id=0矢量控制策略,PWM采用空间矢量PWM(SVPWM)技术以提高控制性能;同时设计了模型参考
初夏时节,一踏上水乡江苏省兴化市的土地,一阵阵浓郁的葱香便扑面而来.公路上,运葱的卡车络绎不绝;河道里,装葱的大船马达隆隆……
目的为更有效的监控和管理合理用药,开发医院合理用药管理系统软件,对医嘱进行计算机自动核查、预警,对特殊用药采用审批制度,实现对抗菌药物的重点监控,为各层次领导提供合
甘蓝是我国周年供应和出口的重要蔬菜品种,夏甘蓝则是夏、秋淡季的主要叶菜类之一,目前上海和全国种植的夏甘蓝主要品种"夏光"已推广应用了20多年,在我国南方地区夏季高温栽
踏跳是跳远中的关键技术,影响踏跳的因素很多,其中踏跳的准确性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笔者就跳远时踏跳的准确性谈谈自己的一些浅见。
齿坯的加工精度直接影响到齿轮精度,利用传统的齿坯加工方式既不容易达到精度要求,生产效率又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设计了齿坯精车液压工装系统,介绍了系统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实践证
数控系统的内置型PLC作为摸不着的自动控制单元,不易被人理解。通过用户编写的PLC源程序在华中数控系统中的编译、加载及运行的实现,来说明内置型PLC的运行机理,为更好地诊断机
液压系统的故障诊断已经成为世界性的研究课题,如何快速、准确地诊断出故障的原因和位置,也是许多专家研究的问题。在液压诊断系统中引入模糊Petri网作为推理机制来判断故障的
科技发展和科技创业的兴起使得新创科技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机会,新创科技企业技术来源对于技术收益具有显著作用。新创科技企业为对象,通过实证数据的多元统计分析,得到了技术
随着我国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进行,县乡财政逐渐陷入困境,特别是全部免征农业税后,乡级财政更是步履维艰,乡镇负债难以化解。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积极培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