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今的中国花鸟画坛,马新林是极少数能够坚守传统同时又自出新意的优秀画家之一。能够有今天的成就,与他长时期坚持不懈分不开。
马新林从小就喜爱绘画,并有所成。1983年,马新林参加了孙其峰教授在洛阳西工区文化馆的花鸟学习班。1989年,考入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师从尚涛教授。从此在尚涛和孙其峰两位先生的耳提面命之下飛速进步。
马新林师从孙其峰先生多年,他书、画、印兼修,又勤于读书、研古、知新,深得先生艺术之精髓,并结合自己的笔墨基础和个性特点,不图虚名默默耕耘,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
首先是骨法用笔。马新林有雄厚的书法篆刻基础,他笔下的禽鸟和花卉用笔干净利落,笔力遒劲,生动优雅,从起笔至收笔,往往一气呵成,韵清而气壮,用笔之遒劲,用墨之浓淡,均能得化工之巧,在传达出花鸟绘画优美动人的同时,更能使欣赏者感受到他笔下的抒写之美和抒情愉悦。这种特色,在马新林的作品之中都能见到。
马新林的花鸟作品在细致观察生活的同时做到了神韵传达的生动和造型用笔的精准,使得其绘画作品生气勃发,郁郁生动。闲落枝头的小鸟,徘徊花荫的鹌鹑,振翅飞翔、穿梭于花木间的麻雀和异鸟无不神态安闲,仿佛其婉转的啼鸣就在耳畔,将人带入意境丰厚的画境,给观赏者带来无数的愉悦。与中国传统的山水绘画主要为水墨山水或浅绛山水不同,花鸟绘画对颜色的运用有着很高的要求。但中国花鸟绘画反对艳俗,尤其反对用僵死的色块破坏画境笔韵,而更加讲求娴熟笔墨基础上的略施粉黛,如出水芙蓉,天然生动。他的作品的设色十分雅致富丽,深得古人之精髓,并在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在作品中,他尽量少用红、绿一类鲜明的亮色,而多用赭、灰、桔黄、桔红等色,使得画面清雅而不失富丽,素朴而不失浑厚,果、花、鸟身等偶然出现的亮色与素雅的背景花卉用色往往形成雅致鲜明的对比,使人心旷神怡,百看不厌。如《长年日利》中挂满枝头、鲜艳欲滴的荔枝自然是马新林曾经就学于广州的体会之一,《秋趣》图左上角的那只小鸟与其画面的对比便是典型。
马新林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有“势”,这得力于他深厚的画面布局功夫。与传统的山水绘画相比,花鸟绘画往往显得单薄,因此画家往往在花卉的“势”上下功夫。古人也以为,花鸟绘画以得势为主。他充分借用了书法布局中的基本规律,又精通篆刻,深谙知白守黑的艺术哲学,许多作品“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似不透风”,传达出丰富的意趣,显现出多重的神采,粗细、偃仰、穿插皆得其宜,既使观赏者获得美的感受,也使同道获得有益的启发。如《荷塘翠鸟》,密密的蒲草和荷梗、荷叶之中,一支低头的翠鸟站立于右上方一根荷茎的折枝之上,既显现出翠鸟背后深厚的空间背景,也使人感受到夏日荷塘的浓密与活泼。《秋趣》图中,数根绿茎挂满绿叶,直缀而下,两只小鸟穿飞其间;左下方数枝花叶脱尽、红果缀满枝头的果枝横斜而过,既打破了绿茎直垂的单调,又有了鲜明的色、相对比,两只穿飞于其中的小鸟则使画面充满的动感。再如《芦塘小鸟》,占据画面的主要是密密的芦苇,深厚茂密,而挺立于芦苇枝头的几只麻雀却使我们听到了鸟儿的欢叫,压迫之感顿时变成了轻松小调。
马新林有着丰厚的学养,这使得他在学习前人和古人的时候具备高超的眼光,审美水平的高超使他能够迅速吸收传统文化和前代画家作品中最优秀的营养;而不断地读书学习、品鉴文物也成为他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书画艺术的大忌就是庸俗,惟俗病最难医治,一入于俗则犹人之病入膏肓。医治俗病的惟一办法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故前人每云不饱读经史,终为画匠。纵观今日之宇内,终身为画匠者不在少数。而马新林这样学养深厚、韵致优雅的艺术家就更值得我们推崇。
马新林善于学古,善于学习前人。举凡古今成就突出的画家,无不走着一条“学古——入古——出古”的艺术之路。学古是为了掌握古人的艺术技巧,并领会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只有入古甚深,才能深刻领会,达到这些目的。但学古、入古并不是为了给古人当画奴,而是为了借古人之成就以开拓今日之生面。学诗如此,学文如此,学书法如此,学画亦是如此。马新林在努力学习探索新天地的同时,还在努力向当代大师学习。他是一位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捍卫者和守望者,用默默的耕耘传承、发扬着不朽的中国书画艺术。观赏他的作品时,我常常想,画如其人,人如其画。欣赏马新林的绘画,充斥于其作品之中的苍然之质,翩然之容常常使人动容,而缣素之间,郁有生气,非笔端具造化者不能。马新林又处在一个充满创造力的年龄,他的花鸟绘画终将超越自我,进入更高的理想境界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马新林从小就喜爱绘画,并有所成。1983年,马新林参加了孙其峰教授在洛阳西工区文化馆的花鸟学习班。1989年,考入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师从尚涛教授。从此在尚涛和孙其峰两位先生的耳提面命之下飛速进步。
马新林师从孙其峰先生多年,他书、画、印兼修,又勤于读书、研古、知新,深得先生艺术之精髓,并结合自己的笔墨基础和个性特点,不图虚名默默耕耘,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
首先是骨法用笔。马新林有雄厚的书法篆刻基础,他笔下的禽鸟和花卉用笔干净利落,笔力遒劲,生动优雅,从起笔至收笔,往往一气呵成,韵清而气壮,用笔之遒劲,用墨之浓淡,均能得化工之巧,在传达出花鸟绘画优美动人的同时,更能使欣赏者感受到他笔下的抒写之美和抒情愉悦。这种特色,在马新林的作品之中都能见到。
马新林的花鸟作品在细致观察生活的同时做到了神韵传达的生动和造型用笔的精准,使得其绘画作品生气勃发,郁郁生动。闲落枝头的小鸟,徘徊花荫的鹌鹑,振翅飞翔、穿梭于花木间的麻雀和异鸟无不神态安闲,仿佛其婉转的啼鸣就在耳畔,将人带入意境丰厚的画境,给观赏者带来无数的愉悦。与中国传统的山水绘画主要为水墨山水或浅绛山水不同,花鸟绘画对颜色的运用有着很高的要求。但中国花鸟绘画反对艳俗,尤其反对用僵死的色块破坏画境笔韵,而更加讲求娴熟笔墨基础上的略施粉黛,如出水芙蓉,天然生动。他的作品的设色十分雅致富丽,深得古人之精髓,并在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在作品中,他尽量少用红、绿一类鲜明的亮色,而多用赭、灰、桔黄、桔红等色,使得画面清雅而不失富丽,素朴而不失浑厚,果、花、鸟身等偶然出现的亮色与素雅的背景花卉用色往往形成雅致鲜明的对比,使人心旷神怡,百看不厌。如《长年日利》中挂满枝头、鲜艳欲滴的荔枝自然是马新林曾经就学于广州的体会之一,《秋趣》图左上角的那只小鸟与其画面的对比便是典型。
马新林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有“势”,这得力于他深厚的画面布局功夫。与传统的山水绘画相比,花鸟绘画往往显得单薄,因此画家往往在花卉的“势”上下功夫。古人也以为,花鸟绘画以得势为主。他充分借用了书法布局中的基本规律,又精通篆刻,深谙知白守黑的艺术哲学,许多作品“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似不透风”,传达出丰富的意趣,显现出多重的神采,粗细、偃仰、穿插皆得其宜,既使观赏者获得美的感受,也使同道获得有益的启发。如《荷塘翠鸟》,密密的蒲草和荷梗、荷叶之中,一支低头的翠鸟站立于右上方一根荷茎的折枝之上,既显现出翠鸟背后深厚的空间背景,也使人感受到夏日荷塘的浓密与活泼。《秋趣》图中,数根绿茎挂满绿叶,直缀而下,两只小鸟穿飞其间;左下方数枝花叶脱尽、红果缀满枝头的果枝横斜而过,既打破了绿茎直垂的单调,又有了鲜明的色、相对比,两只穿飞于其中的小鸟则使画面充满的动感。再如《芦塘小鸟》,占据画面的主要是密密的芦苇,深厚茂密,而挺立于芦苇枝头的几只麻雀却使我们听到了鸟儿的欢叫,压迫之感顿时变成了轻松小调。
马新林有着丰厚的学养,这使得他在学习前人和古人的时候具备高超的眼光,审美水平的高超使他能够迅速吸收传统文化和前代画家作品中最优秀的营养;而不断地读书学习、品鉴文物也成为他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书画艺术的大忌就是庸俗,惟俗病最难医治,一入于俗则犹人之病入膏肓。医治俗病的惟一办法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故前人每云不饱读经史,终为画匠。纵观今日之宇内,终身为画匠者不在少数。而马新林这样学养深厚、韵致优雅的艺术家就更值得我们推崇。
马新林善于学古,善于学习前人。举凡古今成就突出的画家,无不走着一条“学古——入古——出古”的艺术之路。学古是为了掌握古人的艺术技巧,并领会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只有入古甚深,才能深刻领会,达到这些目的。但学古、入古并不是为了给古人当画奴,而是为了借古人之成就以开拓今日之生面。学诗如此,学文如此,学书法如此,学画亦是如此。马新林在努力学习探索新天地的同时,还在努力向当代大师学习。他是一位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捍卫者和守望者,用默默的耕耘传承、发扬着不朽的中国书画艺术。观赏他的作品时,我常常想,画如其人,人如其画。欣赏马新林的绘画,充斥于其作品之中的苍然之质,翩然之容常常使人动容,而缣素之间,郁有生气,非笔端具造化者不能。马新林又处在一个充满创造力的年龄,他的花鸟绘画终将超越自我,进入更高的理想境界是完全可以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