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逢亦如初见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LIANSHU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逝去的岁月短暂又漫长,但又是那么清晰地珍藏在张瑞芳心底。他叫郑曾祜,与张瑞芳当年同在北平国立艺专读书,同在西洋画系。张瑞芳的画室就在楼上,郑曾祜的画室在楼下。他俩同进食堂用餐,放学一人一辆小单车肩并肩地骑着回家。他们的家不在同一个方向,郑曾祜总是绕上一大圈将她送到家。
  节假日的北海、颐和园、香山,无不留下他们的身影。划船、散步、绘画、吟诗、谈艺术、谈理想,但就是没有谈情说爱。十六七岁的少男少女,感情是那么纯洁,那最多只能是朦胧的爱情萌芽吧。可是,有一天,总是在张瑞芳身边扮演护花使者角色的郑曾祜,竟然受到几个男生的嫉妒和攻击,他们以戳坏他的轮胎来发泄心中的不满,甚至后来,还收到匿名恐吓信:“小心你的脑壳搬家。”然而,这一切并没有吓退郑曾祜对张瑞芳的追求。时间久了,张瑞芳的家人也都认可了他。
  轻松浪漫的日子是那么短暂,山雨欲来风满楼。其时,日本对华虎视眈眈,少年人平静的学习环境被彻底打乱。张瑞芳受母亲、姐姐的影响,丢下画笔,很快融入抗日的洪流,走上街头参加运动,并参加了民族革命先锋队。
  后来,张瑞芳决心取道武汉,南下重庆,彻底地投入到革命的怀抱,她并没有忘记郑曾祜,也曾动员他和自己一起南下。但是他们道不同,各自的选择有了分歧。郑曾祜受做教务长的父亲的影响,坚持学生应该好好求学,或者到香港继续读书。他不但没有跟张瑞芳一起走,还想说服张瑞芳和他一起去求学。可是他们最终谁也没有说服谁,只好分道扬镳。
  离别的前夜,两个人最后一次晚餐。他一口菜也没有吃,只是哭得泪人似的。张瑞芳没有抹泪伤感,还以为很快赶走鬼子,就能重聚,安慰他说:“你就当我走的这一年是在休学。”但是,命运无常,这一分手,两个人再无续缘的机会。一腔热血的张瑞芳到了重庆,整日沐浴在革命文艺的激流中,全身心地献给了话剧艺术,《北京人》《棠棣之花》《大雷雨》《屈原》《安魂曲》……她在舞台上光彩夺目,被媒体和观众誉为四大名旦之一,风风火火的生活,也冲淡了她对郑曾祜的思念。
  但是痴情的郑曾祜一天也没有忘记恋人张瑞芳。数年苦熬之后,他辗转来到重庆,但是再次相见时,心中的恋人已为他人之妻。等到张瑞芳和金山的婚姻发生变故,恢复自由之身时,他却已为人夫。郑曾祜去了台湾,成了台湾大学的教授,后来也做生意。他虽为人夫,也明白此生再无和张瑞芳接续前缘的可能,但此情绵绵难割舍。郑曾祜的妻子是一位普通工人,但她的容貌、举止酷似张瑞芳,结婚前,他坦诚地告诉她:“我心中始终不能忘记,有一位女性,她是我的初恋。”在台湾的家里,有一个房间专门摆放着张瑞芳的各种照片,有剧照,也有生活照,都是他千方百计从香港报刊上或托朋友觅来的。
  1987年,台湾开放居民到大陆探亲,郑曾祜利用到国外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转道来到离开了30多年的魂牵梦萦的北京。他迫不及待地通过各种渠道找到当年的同学,又通过他们找到了张瑞芳,大家在北京聚会。席间,老同学为他们俩的重逢闹着笑着,硬是把他们推在一起照了一张合影。张瑞芳晚年动情地对身边好友说:“这是我们一生中唯一的一张合影。”快半个世纪了,有人问她:“还能找到当年的感觉吗?”张瑞芳的回答是:“人世间有太多太多的阴差阳错,但是生命有多长,爱情就有多长。”
  后来,郑曾祜再次上门看望张瑞芳和她的第三任丈夫严励,细心而多情的他给张瑞芳带来一大箱子衣服,也给严励订制了两套西装,所有的衣服都挺合身,有品位。郑曾祜第一次见到严励说的第一句话是:“谢谢你照顾她这么多年,让她过得幸福。”而严励哈哈大笑,大方地请他喝咖啡,两个男人相谈甚欢。
  1999年,严励因患胃癌去世,只差两年就是他们夫妻的金婚纪念日。这对张瑞芳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又过了一段时间,郑曾祜的夫人也在台湾去世了。从此,每逢除夕之夜,张瑞芳第一个接到的电话一定是郑曾祜打来的。又一个除夕之夜,电话铃响了,但电话那头只有呜呜的哭泣声,原来他中风了,再也不能对她问候一声:“你好吗?”再后来,他也走了。
  沧海桑田,物是人非,唯有心中擁有过的那份牵挂,一直没变过。人世间最珍贵的给予,就是时间与爱。
  (编辑/张金余)
其他文献
长大后的遗憾,是没活成小时候想象的样子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满天繁星,有我想成为的那道光。我想成为一名军人,保家卫国,捍卫和平。人无精神不立,我将胸怀抗美援朝精神,投身军旅生涯。  毛主席总结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之道:“敌人是钢多气少,我们是钢少气多。”志愿军战士凭借着这股“气”,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敌人,让他们知道“中国人是不好惹的,惹恼了也是不好办的”。这股“气”,其实就是“中国精神”。
老百姓说你好才是真的好  吴冠中到一个医生家里,发现摆了一堆挺丑的工艺品。他不禁感慨,许多人是知识分子,却也是美盲一个。  有段时间,吴冠中住在一个农民家里画画。每完成一幅画,他都会先给房东大娘和邻居大嫂们看。很多时候,她们觉得莫名其妙。吴冠中问她们哪里看不懂,她们经常说一句:“咱没文化,懂不了。”吴冠中心里很不是滋味。有几次,吴冠中的状态很好,画出的画自己挺满意。他故意装作不满意的样子,把画拿给
大家好,我是谭飞。在编剧行业混迹多年,同行亲切地称呼我为“影视界的知道分子”。我有一个立志于说真話的公众号,叫《四味毒叔》。前段时间,《四味毒叔》上了热搜,因为我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了真话。我说,有一个戏想找一个小鲜肉去演,小鲜肉有一个要求,就是要求在拍摄地的1公里之内有五星级酒店,因为他不想上脏的厕所。当然这部戏最后没有用小鲜肉。话题上了热搜之后,很多网友追问,这个小鲜肉是谁。我当时没有正面回答这
眼睛睁着心灵就不会荒芜  一位同学点评我的文学和书画创作,大多是同学对我的溢美之词。他几次说到一个词:天赋。我知道,无论文学还是书画艺术,天赋是极其重要的,但是,在很多讲座时,我还是特别强调我的观点:勤奋与扎实。我说,我经常一个上午或一个下午,就站在案前,仔细对比任伯年和齐白石,对比苏轼和黄庭坚,对比刘海粟和徐悲鸿,我努力发现他们之间的差异和区别。郑板桥和朱耷,就更不用说了。而至于培根、泰戈尔、屠
郑连斌教授是我国顶尖的体质人类学研究专家,还获得了2020年“人类学终身成就奖”,而在辉煌成绩的背后,郑连斌却是一个“抠得出名”的人。  尽管郑连斌承担着国家级的项目,但数十年来,他四处奔波时总是尽量找价格便宜的店铺,吃饭能吃饱就行,住宿有床睡就行。出行的交通工具也从不讲究,坐火车或者搭顺风车算是条件好了,有时他还坐拖拉机、马车,一路颠簸着到大山深处做调查。  一个单肩包背得皮子全部脫落,一双手套
2020年4月16日凌晨5点,四川内江隆昌人民医院住院大楼,一个小伙子从7楼跳下坠亡。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4月14日晚,小伙子骑车意外将一位老太太撞伤,小伙子没有逃逸,自行报警之后,把老太太送到医院。护工询问小伙子是否需要请人照顾老太太,小伙子回答自己没钱,请不起护工,他决定自己当护工,照顾老太太在医院的生活。后来根据老人描述,在小伙照顾她期间,几乎没看到他吃饭。4月15日,老太太的女儿赶到医院,
央视的公益寻亲节目《等着我》,每每看时心情都很复杂。尤其有一种画面简直让我不忍直视,就是当亲生父母千辛万苦终于找到失散多年的儿女,却被主持人告知,孩子一时还接受不了这个事实,所以暂时还不想来见你们,或者勉强来见了,却表情麻木,甚至连一句温暖的话都不肯对父母说时,父母眼里的那种落寞委实让人心痛。  我想,如果当初失散的原因是惨遭父母遗弃,暂时不见,完全在情理之中,亦无可厚非。但倘若是当年被人贩子拐卖
朋友最近比较烦,对门的一位老人订了份报纸,送报纸的人每次来都把门敲得震天响。  一次去朋友家,恰巧遇上送报人在使劲敲门,并且大声喊老人的名字。良久,门开了,一位老婆婆颤巍巍地接过报纸。这时朋友从对面打开了门,他被吵醒了。朋友一脸不高兴,又不好对老人发作,便带着不满对送报人说:“你这人真是,将报纸从门缝塞进去不就得了。你天天这样扯着喉咙喊,你不累吗?”  送报人愣了愣,目光异样,但没有回答,径直下楼
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要努力  朋友们:  大家好!  前段时间,我母亲要去医院复查。本来说好了我带她去的,她怕影响我工作,就不声不响自己去了医院。湘雅医院还是那么多人,人山人海,母亲排了很久的队,可是轮到她的时候,突然才知道要健康码,不然无法进去。她像个无助的孩子,站在一旁手足无措,最后只好打电话给我。我放下工作马上跑到医院。她还好,有一个在长沙本地的儿子,有什么事情打电话给我就行,可是还有一些外地
不知何时,兴趣远离了我们,我们也遗忘了兴趣  她是一个热爱画画的姑娘,她的一幅《与君弈》作品的17秒短视频,在抖音一夜爆火,点赞163.8万,评论6.1万,圈粉63.9万。网友称赞说,她的作品充满灵气和想象力,让人瞬间变得平静和安宁。  她从小爱涂鸦,也因此藏了一个当画家的梦。但因条件限制,她一直没有机会系统学习绘画。大学毕业后,为了生活,她从事了一份与美丽毫不相干的工作,日子久了,她的内心变得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