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战后英国政局中的“政策趋同”现象与保守主义的转向

来源 :人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ylov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战后英国政治思想的沿革是在全球化背景下进行的,与整个西方世界发展同步进行。当自由市场的理念、个人主义这些启蒙思想深入展开,其本身也凝固为英国政治传统,所谓“攻守之势异也”,保守主义转而捍卫围绕自由主义所形成的理念——重视个体的自由胜过对平等的追求。另一方面,凯恩斯理论的产生,特别是经济危机、两次世界大战,对资本的完全信任也成为历史,国家干预既要维护在强大资本面前维护个体,又是保持生产链条不至于崩溃的必要条件,左派运动在战后表现为对福利国家制度的维护。战后的英国经济政策就在这两股思潮中,保守党在引导经济政策转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共识政治;政策趋同;战后英国
  中图分类号:K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4-0047-02
  一
  英国保守主义起源于对资本主义的抵制、对王权代表的旧传统的维护。19世纪中后期自由资本突飞猛进的时代,一度处于守势。保守党虽然有领袖式人物,在一定时段有其政策目标,但并没有明确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实现,而是出于“旧秩序的维护”,维护传统为其特点,它在某些时刻灵通地改变其政策,而不会受到既有选民指责其背离本党宗旨,所以在这种意义上,保守党比自由党以及工党更具有灵活性。“它不必根据任何既定原则制定党纲,规定本党长远目标,其政策具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特色,可因时而变,甚至可以照搬其政敌的政策”①。
  20世纪后半期开始于世界大战过后的铁幕,结束于冷战雾霭的消散。各种事件背后是政治思想的角逐、不同的构想、发展模式的争论,激烈的碰撞,如何让资本成为社会建设性的力量,是这一时期的政治主题。保守党和工党争论的背后都基于这样的基础,如何运用政策,特别是经济手段实现“公正”、“发展”以及两者的平衡,两者争论焦点在于对“公正”和“发展”的不同理解。从世界历史发展的整体而言,这一时期英国发展趋势与西方国家同步进行,许多经济政策背后的政治思想基础在20世纪上半叶,都已经显现,这一时期转化为实际政策。另一个特点是随着中产阶级队伍的扩大,社会阶层两极化而带来对立减弱,而变为强调趋同、协调、共识。两党都不能固步自封,而都要争取中间阶层的认可。
  战后英国政治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保守党和工党出现所谓“共识政治”的局面。共识政治是指:从战后到撒切尔夫人上台的30多年里,英国保守党和工党不论哪个党上台执政,都执行大体一致的内外政策,在充分就业、福利国家、混合经济、对工会政策和外交防务等一系列政策的取向上基本一致,达成共识。共识政治的形成是战后英国政治一个显著特征,尽管少数历史学家不认为战后存在着共识,大部分历史学家同意,共识政治是存在的即从连续性方面而非断裂性方面理解战后到撒切尔之间的政府政策。特雷夫·史密斯就把共识政治定义为有目的地或有意识地两党合作,达成意见一致,在这种意义上,他设想出一个更准确的词即“政策趋同”(Policy Convergence)他的观点得到了人们的赞同,现在人们在使用“共识政治”一词时,主要是指战后英国两大政党在重大国内外政策上的趋同与合作②。
  二
  共识政治的出现基于一种新的经济发展的新实践和理论,大萧条时期,以罗斯福为代表的国家对企业、社会的调节行为,催生了一种新的国家干预理论——凯恩斯主义:政府应当运用国家工具来调节经济的总需求水平,政府的机能和作用必须扩大。
  在传统自由主义看来,经济的繁荣是靠市场自身调节完成,政府和国家不过是提供一些公共产品,为市场的运行提供便利,甚至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本身也从属于市场。但是“大萧条”,从美国开始蔓延至欧洲,这种观点也越发受到质疑,对利润追求极有可能产生破坏性作用,必需依靠超阶层的力量——国家加以控制。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有四重政策目标:适度的经济增长,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国际收支平衡。在这四个目标中, 最重要的是低失业率即所谓的充分就业,失业率一般控制3%左右。在1944年,英国联合政府发表《就业政策白皮书》宣布政府在战后将把维持高而稳定的就业水平作为首要目标和责任之一。人们普遍认为,工党在1945年大选中取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提出并认同了充分就业和福利国家政策,而保守党则没有顺应潮流的变化。到1950 年,保守党也基本上接受了这个政策目标。在之后的历次大选中,两党都把充分就业作为对选民的一项基本承诺而一再重申和强调。从实际执行情况看,这一目标在20世纪50、60年代都基本实现了。1948到1970年间,英国的年平均失业率从未超过3%,最低的1951 年失业率仅有1.1%。1955年失业人数为38万,1965年到1973年间有所上升,年均59万人。1979年失业人数首次突破百万大关,达134万人;1979年有170万人失业,失业率 5.6%。相比之下,英国在两次大战之间年代里的年均失业率为10%,而1986 年的失业率将近12%,失业人数高达360万人。虽然麦克米伦在1938年的《中间道路》中提出关于英国集体主义的构想,但是英国保守党主流在这一潮流中却显得有些呆滞,满以为借丘吉尔领导二战之功仍可继续执政,却在硝烟仍未消散时被工党取代,也是保守党的一贯做法,钟情于经验和历史,对改革的审慎,但是到1950年,保守党也接受了保证就业的政策目标。以麦克米伦著作和为基础,麦克米伦、巴特勒、昆廷·霍格等保守党左派逐步成为党内主流,“中间道路”即在自由资本和绝对的国家社会主义之间的平衡成为保守党的政治口号。
  三
  保守主义对凯恩斯主义的接受和解释来自于对国家权威尊重的传统,远没有工党显得激进,但是在实际政策上显得趋于同步。1945年至1951年,工党六年执政确立了英国福利国家的框架。艾德礼在 1955 年大选失败后也公开表示:“保守党不得不接受我们所做的一切——在20、30或40年前被他们看作是愚蠢和异端邪说的社会主义。”“巴茨克尔主义”一词常常被用来描述保守党与工党在国内政策,尤其是经济政策上的相似和延续性。1951年,保守党在大选中获胜,R.A.巴特勒取代工党的盖茨克尔成为财政大臣。巴特勒认为自己和盖茨克尔都是凯恩斯主义的信徒, 只不过具体的政策执行方式不同而已③。在50年代保守党的纲领性文件《工业宪章》中,保守党宣布反对国有化,但又表示国有化企业与其他工业组织形式之间没有截然不同的区别,国有化不涉及任何原则问题。艾德礼回忆说,除了钢铁工业外,工党政府的国有化政策没有遇到任何实质性的反对。
  在战后到70年代中期,三十多年时间里,保守党和工党轮流执政在福利国家建设方面执行大体相同的政策即国有化、控制失业率、建立社会保险和救济体系。共识政治出现不仅是受凯恩斯经济学的影响,也是工党和保守党意识形态相互靠拢的结果,而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无疑成为了双方在政策上达成共识的基础。在工党右翼看来,通过国家干预可以实现更为平等的结果,双方都不再从“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界定自己的政党属性,而是争取中间阶层,成为代表更大阶层的“人民政党”。在这一时期,迫于执政压力,保守党的左转表现的更为突出。
  共识政治局面的形成对战后英国长期的稳定和繁荣产生了相当积极的作用。国家对经济的垄断和调节,延缓和减轻了经济危机的破坏作用,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福利国家的建立和发展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实质性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战后英国保守党和工党在政治经济政策上的趋同有利于英国资产阶级两党制的持续和发展,是战后英国社会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的重要基础。
  注解:
  ①阎照祥:《二十世纪英国保守党政治优势析要》,《史学月刊》1996年第6期。
  ②刘杰:《战后英国共识政治研究综述》,《世界历史》2000年第1期。
  ③王皖强:《论战后英国的共识政治》,《学海》,2006年第2期。
  作者简介:刘丁一,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4级世界史专业研究生。
其他文献
近年来,教学评价愈发引起高职院校重视,相应的文献成果也非常多,有必要对此类文献进行系统性的回顾与综述。本文主要从评价对象选择、现有评价中存在的问题、评价指标、评价
细节教学是教学中的细小环节,是指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充满思辨与灵性的课堂场景。研究细节教学有助于正确理解新课改的意图。了解细节教学对有效课堂的促成作用,恰当的把握
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我们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也应获取更多掌握信息技术教学、方法。通过形象教学、游戏教学、竞赛教学、及时互动、反馈等几个环节,让学生对学习
期刊
面对小学数学效率不高的问题,从新课改背景下对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进行探索,引导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生自身找到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面对小学生数学的学习,使小
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关系社会的健康发展,而小学生的教育不是学校一方的任务,它需要家庭、社会、学校三方的合力。在这三方中,家庭教育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学校教育要借助家
中国的汉字是民族的瑰宝,是一个民族的标志,是民族文明的载体和核心,规范汉字含有丰富的人文因素,对学生品格的养成、情感的陶冶有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因此书写规范字更能提升学生
在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众多理论探索中,德国的话语研究者西格弗里德.耶格尔(Siegfried Jger)和他在杜伊斯堡语言与社会研究所的同事一起共同创建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杜伊斯堡学
期刊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广州市外来工体育参与情况进行研究,认为影响外来工体育参与的主要因素是缺乏余暇时间、体育设施严重缺乏、体育健身意识薄弱、经济压力大和政府、社区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