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息技术助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提升

来源 :广西教育·D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de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20年广西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优秀课例展示观摩评选活动中,来自区内的14名高中语文教师参加了展示观摩和评选。在此次活动中,信息技术赋能高中语文教学,授课教师引导学生在语用情境中开展语言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累言语经验,做到了立足文本,结合学情,开展有效教学。作为评委,笔者认为高中语文组的14节课例呈现出了鲜明的特点。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呈现的特点
  (一)参与活动的教师信息技术水平较高,善于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活动中,14名教师都能够熟练地运用电子白板进行教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比如:巧妙使用同屏对比、投影、批注,通过易课堂、微课、游戏等创设学习情境;利用电子白板的投影、批注、直播、思维导图等功能辅助教学,改变了课堂教学互动的形式;使用授课助手与手机客户端连接拍照功能呈现学生的随堂作业,使学生的作业能够及时得到展示和反馈。
  在《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一课中,黄敏玲老师设计了一个动画游戏,请学生将新词新语与其产生的途径进行配对,通过视频展示网络新词流行语“吃圭人”“佛系青年”“破递为笑”的使用情况,让学生在幽默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新知。在《优美的汉字》一课中,唐楠老师借助信息技术请学生用“会意法”猜字谜,领会汉字的造字方法;让学生带着探寻汉字字形演变规律的问题,观看汉字“舞”字形演变的动画视频,教学极具感染力和趣味性。两位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在视觉观看、听觉享受和内容展示等方面发生了改变,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发了学生探究语言文字的兴趣。
  (二)精选的视频和精美的课件,改变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活动中,授课教师设计的课件与文本内容相契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东方美学的内蕴。甘宗灵老师执教的《氓》,利用“淇水”“婚车”等素材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展示了卫女与氓在婚恋期、婚变期、决裂期不同的情感,学生通过连线图片、品味文字,体会人物性格的变化。唐楠老师用课件制作的“孝”“初”“暮”汉字图,直观地展示了汉字的美。有的教师不约而同地在教学中使用了微课,这对突破教学难点具有重要意义。譬如,同是执教课文《定风波》,钟秀敏老师利用微课纪录片《苏东坡突围》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再现苏轼被贬至黄州的情景,麻丽萍老师通过微课《叶嘉莹对〈定风波〉的解析》,使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王艳艳老师在执教《古韵丰采之宾语前置》一课中,利用微课补充讲解现代汉语语法规则,将现代汉语句式与文言文句式进行比较,展示宾语在句子中的不同位置,有助于學生了解宾语前置的概念。蒙泓汛老师在教学《故都的秋》时,使用电子白板的图片组合功能,请学生拼出心目中的故都秋景图,在拼图活动中感受文本的意蕴与故都的秋意。
  (三)创设线上与线下一体化的混合式学习生态,优化课堂组织形式
  活动中,教师们利用信息技术打通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的界限,创设线上与线下一体化的混合式学习生态,优化了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譬如,在《墨子·兼爱》课例中,周媛老师在课前通过“问卷星”线上调研学生预习课文的情况,体现了“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石金婵老师在执教习作指导课《细节彰显人性光辉》时,通过QQ群组织学生互评互改习作,使学生的习作及时得到反馈,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致。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改变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样的教学具有直观形象、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等特点,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四)创新教学,体现勇于变革的精神
  活动中,教师们的教学具有一定的创新性。首先是选题的创新。上述提到的课例《优美的汉字》《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均出自高一语文必修课梳理探究专题,教学难度较大。《细节彰显人性光辉》选自高一语文必修教材,虽然课文内容少,但是课堂教学呈现的内容十分丰富,可见,授课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开发与整合。《杜甫诗歌意象和风格》《慷慨悲歌:壮志难酬、英雄垂泪》两个课例都重视群文阅读,注重学法指导,增加了课堂教学容量,为新教材单元整合教学做出了探索。一名教师在教学《慷慨悲歌:壮志难酬、英雄垂泪》时,还引导学生比较《岁暮》《虞美人》两篇课文,组织学生分组合作探究,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其次是教学手法的创新。部分教师将学习任务群的理念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有的采取形式多样的朗读指导,有的展现了较强的个人魅力和课堂把控能力。在讲授诗词时,有的教师做到了朗诵示范,麻丽萍、蒙泓汛两位老师当堂背诵了一段课文,黄敏玲老师指导学生拍摄生活视频,将视频内容作为写作教学素材,体现了教师在开发教学资源和创设真实情境教学所做的努力。梁晨老师将短视频创作者李子柒拍摄的视频引入教学,做到了与课文教学的巧妙融合。
  二、我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有待提高的几个方面
  (一)做到胸中有本,加强文本解读
  从活动中看,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以及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品析均不够深入。经典名篇曾被众多名师选为授课篇目,因此,教师在教学这些经典名篇时,对文本解读的要求更高。活动中,有的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停留在浅层次,如对《归园田居》中的难点词语揣摩不够深入:“守拙”一词如何理解?人人喜欢聪明,陶渊明为何喜欢“守拙”?“虚室”和“自然”仅仅是指空置的房子和大自然吗?又如,为什么陶渊明的诗歌在晋代评价不高,后来的评价就很高?评论家批评陶渊明诗歌的依据是什么?陶渊明对于诗歌发展的开创性贡献是什么,在这首诗中是否有所体现?这些内容在教学中均没有涉及。有的教师以图片代替对文本语言的品味,如《故都的秋》以赏析图片代替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声声慢》的文本分析和情感体会停留在对几个词句的简单分析上,大多数课例没有对文本内容进行整体而有序的解读,教学碎片化和跳跃性突出。
  授课教师的随意拓展削弱了文本解读的力度。教学有时候需要进行适当的延伸和拓展,但前提是把文本读懂读透。有的教师没有立足文本细读,在教学时过早进入拓展环节,导致文本解读不深入。如《墨子·兼爱》一课对原著文段的细读解析还未完成,教师就开始拓展,将“兼爱”解释为“全部无差等的爱”,也没有引导学生思考:墨家的“兼爱”与儒家的“仁爱”有何异同?墨家的“兼爱”与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友爱是否一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是否意味着人们应该爱敌人之国?爱敌人之家?这种“兼爱”在现实中是否行得通?在百家争鸣之后,墨家为什么没有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这些问题还未得到解决,教师就进行拓展:让学生观看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时代楷模”张桂梅事迹的视频,引导学生探究“兼爱”的现实意义。这样教学导致学生对文本理解不深刻不透彻,弱化了教学效果。   (二)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首先,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在《慷慨悲歌:壮志难酬、英雄垂泪》一课中,执教老师要求学生续写两个句子,30秒钟之后让学生汇报学习成果;在《墨子·兼爱》一课中,执教老师要求学生绘制“思维导图”,不到2分钟就将一名学生的答案投屏展示;在《氓》一课中,执教老师安排小练笔,一分钟不到就展示学生的作品,并且该作品涉及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这些让学生才思喷涌、倚马立就的作业展示环节,背离了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教学含有作秀的成分。
  其次,细致点评学生的回答,使课堂既有预设又有生成。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偶然、意外、随机因素的过程。在本次活动中,有的教师在点评学生的学习成果时,会说“答案非常好,让我们掌声鼓励”这样的点评语,对此,学生不知道答案是否正确,为何正确,久而久之,会失去回答问题的热情。因此,在点评环节,教师要善于运用追问法、铺垫法,为学生寻找答案“搭桥”。在这一点上,唐楠老师的做法值得借鉴:她利用平板电脑适时投屏学生的答案,将学生好的想法或见解融入课堂教学当中。笔者以为,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不要把问题的答案都呈现出来,可以展示部分答案要点,实现预设与生成的融合,凸显课堂生成的意义。
  最后,给予学生“学习支架”,突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本次活动在南宁市第三中学五象校区举行,学生的学习能力比较强,授课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但是,教学中有的教师讲解过多,有的教师自问自答较频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足,导致学生的思考不够深入。出现这样的现象,原因在于教师完全按照自己的教学需要设计问题,而不是揣摩学生的学习需求来提问,有的学习任务又缺乏必要的“学习支架”。譬如《声声慢》一课,执教老师在教学快结束时,要求学生在5分钟内选取诗中的意象,以古体诗的形式写一首诗。由于任务难度系数大,也没有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架”,最后除了教师展示自己写作的一首诗歌外,学生没有精彩的表现。
  (三)融合有术,促进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
  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融合中,技术是促使语文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手段,因此,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的情境与活动,都应指向教学目标的达成与问题的解决。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目的性不强,存在为技术而技术的现象,如在教学中设计的小游戏指向问题解决目标不明显,甚至有些画蛇添足;有的小游戏确实起到了营造氛围的效果,但与文本体现的萧瑟悲凉氛围不相符;有的教师在学生进行分组探究时使用直播功能,屏幕上出现学生讨论交流的画面,这对教学意义不大。
  总体而言,本次活动体现了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科在教学融合方面取得的进步,展示了在信息技术助推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展现的新气象。在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教学融合成为趋势的前提下,教师必須明确,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文字的学科,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在文艺理论家看来,文本本身是一个召唤结构,以其不确定性和大量的空白,召唤着读者去解读。每个读者都从自己的生活和“期待视野”出发去阅读作品,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和对文本的理解。对此,语文教师要有清醒的认识,除了深入学习语文课标,提高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和文本解读能力,还要能够做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效融合、深度融合,体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责编 欧孔群)
其他文献
“可回收垃圾有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布料五大类,树枝树叶、剩菜剩饭、茶渣这些是厨余垃圾,杀虫剂、消毒剂、废弃药品等是有害垃圾……”在南宁市良庆区良庆镇中心学校(以下简称良庆中心校)采访时,该校学生张智耕向记者介绍垃圾分类知识。  2020年秋季学期,良庆中心校将培养学生垃圾分类习惯作为提升校园形象的重要举措。如今,该校师生普遍养成了垃圾分类投放的好习惯,校园处处都十分干净整洁。  实施垃圾分类教
期刊
33年前,她在机缘巧合之下,由一名文工团演员转行成为一名音乐教师,随后又担任学校少先队大队辅导员、政教处主任、团支部书记、教务处主任、副校长。不管身份如何转变,她始终不忘教育的初心,尽职职责地做好本职工作,获得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喜爱、信任。  她,就是南宁市北湖北路学校(以下简称北湖北路学校)副校长黄燕玲。  从舞台到讲台  1996年前,黄燕玲是河池市歌舞团的一名演员。199
期刊
2020年12月21日,一份喜讯传至贺州市平桂区沙田镇中心幼儿园(以下简称沙田中心幼儿园)——该园顺利通过了自治区示范幼儿园评估验收。  这份殊荣的获得,既是上级部门对沙田中心幼儿园大力支持的结果,也是该园大力构建园本课程体系、发展园本特色文化的成果。自2012年9月正式开园以来,该园积极挖掘本地资源推进园本文化建设,取得了突出的办园成绩,先后获评为贺州市示范幼儿园、自治区卫生优秀学校、自治区普惠
期刊
“灵慧美”生态课堂教学注重呈现自然和谐、精彩绽放的课堂生态,拒绝封闭性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提倡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实现由浅表学习转向深度学习。在“灵慧美”生态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慧心巧思,根据学科特点,给予学生学习方法指导,使学生快速熟悉学习内容,勤学善思,在课堂学习中绽放“灵气”,实现高效课堂、和美课堂。“灵慧美”生态课堂教学通过“导读预学—探新思慧—融练于趣—学中悟美”四个教学环节实现课
期刊
“共享教师”仅是临时举措  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于2011年9月开始探索“共享教师”模式,将城区艺体教师服务中心的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的骨干教师定期派往偏远、薄弱学校和乡村少年宫,开设艺术、体育类课程,组建特色兴趣社团,以此破解师资不足问题。如今,合肥市包河区已有“共享教师”近500人,分布在辖区内超半数的中小学校。(1月5日 工人日报)  【点评】在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紧缺、一时无法补齐的
期刊
开设幼儿冒险性游戏活动的三个策略  湖南师范大学副教授李珂在《学前教育研究》2020年第12期上撰文认为,幼儿园开设冒险性游戏活动要有充分的理论基础研究和安全防护措施,教师要具备组织和指导冒险性游戏活动的能力。首先,教师应当为幼儿的冒险性游戏活动提供必要的安全环境,包括运用专业知识准确评估游戏环境的安全系数,采取适当安全措施,尽量降低冒险性因素给幼儿带来伤害的可能性。其次,教师应当在相对安全的环境
期刊
“我希望学弟学妹们不要太早步入社会,应该学一门技术,未来才好就业。”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民族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融水民族职校)2016级学生蒙品荣说。他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选择读中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希望能尽快为家里减轻负担。  蒙品荣所就读的职校位于柳州融水,是一所县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近年来,该校遵循“立足本土,特色发展”的思路,按照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相对接的原则进行专业动态调整,重点打造
期刊
玉林博白:护校队守护校园平安  本刊讯(通讯员 柳华峰 王静萍) 为进一步加强校园安保、构建平安校园,玉林市博白县号召各校(园)成立护校队。该县提出,县域内各中小学校及幼儿园自4月底起,均应成立本校的两支护校队——教师护校队和家长志愿者护校队,每队各6人,由老师、家长、保安组成“防护墙”。两支队伍分工协作,分别在日常上课和学生上学、放学时间手持护盾、防爆钢叉等安保器械,进行巡逻和站岗执勤,切实保护
期刊
2018年1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优化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实行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2019年,自治区教育厅、人社厅、自治区党委编办、财政厅联合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按照“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的原则,从2019年秋季学期起,每个设区市至少安排一个县(市、区)先行开展试点工作,争取用5年左
期刊
教育部2017年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在德育“实施途径和要求”中明确提出了“协同育人”的教育主张,倡导“积极争取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引导家长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氛围”。我校在长期的德育工作实践中,创新校校联动、校馆联动、校研联动、家校联动的“四联动”协同育人机制,全面整合校内外的德育资源,对家庭教育加强指导,积极推进我校与关联学校、九大爱国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