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而小学生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在抽象的知识和学生形象的思维之间搭建一座互动、联系的桥梁,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数学知识。信息技术集声音、文字、图像、视频于一体,可以将抽象难懂的知识形象化。21世纪,小学数学和信息技术的结合,既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时代所需。
关键词:小学数学;网络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整合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形式十分单一,老师通过板书来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跟随老师的思维回答问题,记录课堂笔记。老师始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违背了素质教育理念。新时期下,信息技术的融入,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创新了教学形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識的角色转变成主动学习的角色,运用多元化的信息技术,师生之间可以建立良好的互动,学生在信息技术所创设的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增强学习效果。
一、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翁,就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习惯,将被动地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中,能够让教学内容更加充实,让教学形式更加富有立体感,让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与具体,更利于学生从各个角度、各个层次去理解知识,丰富感性认知,充分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从而让教学效果得到优化,全面提升教学效率。
在“条形统计图”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先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个车来车往的十字路口,让学生开动脑筋,在60秒内计算出穿梭在十字路口的所有车辆的数量,包括公交车、大卡车、私家轿车、出租车等。学生为了完成这项既有趣味性又有挑战性的题目,立刻展开行动,不需要老师的引导,学生就可以自主分工、各司其职,每个人数一种车辆的数量,然后再把各自得到的结果相加,最终得出十字路口车辆的总数。可见,信息技术的加入,能够瞬间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甚至不需要老师的组织,学生就自然而然地体现出合作意识,相互配合,共同达成学习目标。
在“圆的面积”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在电脑上画出一个圆,并把圆平均分为相等的两部分,每部分又分为8等份,整个圆有16等份,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突破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之后用动画的形式将相等的两部分交错拼接,形成一个与长方形相似的图形。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这个动画,反复几次之后,学生很快发现,这个近似长方形的图形与圆形的面积是相同的。老师借此向学生提问:请大家认真想一想,这个类似长方形的图形的长与宽和圆形的哪些要素有关?这个问题旨在引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轻松突破了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二、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备课是否充分,作为课前准备环节,老师的备课情况将对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起到重要作用。小学数学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且让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所以老师要尽可能地让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信息技术正是整合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构建知识体系的重要手段。以小学三年级“小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为例,老师可以在互联网上收集与生活相关的小数,然后通过多媒体呈现给学生。
比如,在小学四年级“三角形”的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视频动画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各种类型的三角形,通过多角度的旋转图形,让学生辨别直角、锐角和钝角的不同之处。立体、几何图形能够给学生带去最直接、最形象的视觉体验,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同时,以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在理解角、图形面积、图形体积、三视图等概念时是比较困难的,所以需要老师利用信息技术把抽象的图形变得形象和具体,让学生从直观的角度去观察和体验。
又如,在小学三年级的“小数加减法”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制作这样一个动画:屏幕上最先出现的是“12.6”这个小数,然后再缓慢地播放“+”号,之后再缓慢地播出另一个小数“2.4”,让学生跟随老师的思路,一步步地体验小数的运算过程,在播放动画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已经得出了“12.6+2.4”的准确结果。尽管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但“题海战术”已经不适合现阶段的小学教育,信息技术的加入,为学生直观、形象地呈现了运算过程,更便于学生理解运算规律。
综上所述,网络信息技术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为小学数学课堂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只要老师善加运用,教学质量一定会得到质的飞升。
参考文献:
[1]黄凯军.关于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的几点思考[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5):3-4.
[2]李发春.运用信息技术助力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建设实践研究[J].学周刊,2020,14(14):31-32.
[3]冯金山.科学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4):120.
关键词:小学数学;网络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整合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形式十分单一,老师通过板书来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跟随老师的思维回答问题,记录课堂笔记。老师始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违背了素质教育理念。新时期下,信息技术的融入,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创新了教学形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識的角色转变成主动学习的角色,运用多元化的信息技术,师生之间可以建立良好的互动,学生在信息技术所创设的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增强学习效果。
一、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翁,就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习惯,将被动地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中,能够让教学内容更加充实,让教学形式更加富有立体感,让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与具体,更利于学生从各个角度、各个层次去理解知识,丰富感性认知,充分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从而让教学效果得到优化,全面提升教学效率。
在“条形统计图”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先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个车来车往的十字路口,让学生开动脑筋,在60秒内计算出穿梭在十字路口的所有车辆的数量,包括公交车、大卡车、私家轿车、出租车等。学生为了完成这项既有趣味性又有挑战性的题目,立刻展开行动,不需要老师的引导,学生就可以自主分工、各司其职,每个人数一种车辆的数量,然后再把各自得到的结果相加,最终得出十字路口车辆的总数。可见,信息技术的加入,能够瞬间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甚至不需要老师的组织,学生就自然而然地体现出合作意识,相互配合,共同达成学习目标。
在“圆的面积”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在电脑上画出一个圆,并把圆平均分为相等的两部分,每部分又分为8等份,整个圆有16等份,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突破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之后用动画的形式将相等的两部分交错拼接,形成一个与长方形相似的图形。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这个动画,反复几次之后,学生很快发现,这个近似长方形的图形与圆形的面积是相同的。老师借此向学生提问:请大家认真想一想,这个类似长方形的图形的长与宽和圆形的哪些要素有关?这个问题旨在引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轻松突破了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二、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备课是否充分,作为课前准备环节,老师的备课情况将对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起到重要作用。小学数学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且让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所以老师要尽可能地让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信息技术正是整合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构建知识体系的重要手段。以小学三年级“小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为例,老师可以在互联网上收集与生活相关的小数,然后通过多媒体呈现给学生。
比如,在小学四年级“三角形”的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视频动画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各种类型的三角形,通过多角度的旋转图形,让学生辨别直角、锐角和钝角的不同之处。立体、几何图形能够给学生带去最直接、最形象的视觉体验,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同时,以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在理解角、图形面积、图形体积、三视图等概念时是比较困难的,所以需要老师利用信息技术把抽象的图形变得形象和具体,让学生从直观的角度去观察和体验。
又如,在小学三年级的“小数加减法”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制作这样一个动画:屏幕上最先出现的是“12.6”这个小数,然后再缓慢地播放“+”号,之后再缓慢地播出另一个小数“2.4”,让学生跟随老师的思路,一步步地体验小数的运算过程,在播放动画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已经得出了“12.6+2.4”的准确结果。尽管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但“题海战术”已经不适合现阶段的小学教育,信息技术的加入,为学生直观、形象地呈现了运算过程,更便于学生理解运算规律。
综上所述,网络信息技术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为小学数学课堂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只要老师善加运用,教学质量一定会得到质的飞升。
参考文献:
[1]黄凯军.关于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的几点思考[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5):3-4.
[2]李发春.运用信息技术助力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建设实践研究[J].学周刊,2020,14(14):31-32.
[3]冯金山.科学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4):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