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债与问责并举 短痛与长治兼顾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sell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8月1日开始,国家审计署对中央、省、市、县、乡(镇)五级政府性债务进行全面审计,和2011年上半年的政府性债务审计不同的是,中央和乡镇两级政府首次纳入审计范围。对于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审计署10月21日称数据仍在汇总。不出意外,审计署近日将会向国务院专门汇报本次审计结果。
  地方债规模究竟有多大,一直存在分歧。依照以往经验,央行、审计署、财政部三大部门基于不同的统计口径,得出的债务规模相差甚大。央行和银监会的数据根据每笔贷款统计得来,审计署将符合审计标准的融资平台纳入统计,很小的平台或偶尔充当融资平台的国有企业不在统计之列;财政部依靠各地专员办上报的数据,规模更小。各研究机构根据不同方法测算出的地方债规模相差更大。那么,究竟谁的数据更接近真实情况,各有各的说法。
  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是,2012年后,地方融资平台融资渠道更加多元化,原来以银行的表内融资为主,开始转向表外融资,尤其是信托、委托贷款方式进入融资平台的资金规模较大。同时,国有企业或事业单位通过举债、融资租赁、集资、回购(BT)、垫资施工、延期付款或拖欠等方式形成的债务在上升。这是近两年地方政府融资中新凸显的问题。而这些新的举债主体、新的举债方式则更加隐蔽,潜在的风险不容小觑。
  同时,不可不警惕的还有地方政府性债务中的几个“过度”现象——举债规模增长过度扩张、举债过度依赖地方融资平台、债务清偿过度依赖土地。
  从2013年6月审计署公布的36个地方政府本级2011年以来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来看,通过地方融资平台这一主体举债的比重在上升,意味着地方政府举债高度依赖地方融资平台。可以说,融资平台是否安全可控,事关地方债安危。而融资平台债务的清偿又高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
  作为壳公司的地方融资平台是政府职能的延伸,其主要功能是融资,并未真正实现公司化运作,在管理中也常出现不规范现象,例如虚假出资、抽逃资本、违规操作等。近年,一些乡镇也效仿市、县纷纷成立了融资平台,应该看到,它们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更弱。流动性风险才是地方债风险所在,一旦无法还本付息,将会引发区域系统性风险。
  分析地方债产生原因,可以看出,中央和地方财力分配不合理是地方举债的动因。财政部长楼继伟对这一现象曾有专门论述。他介绍说,中央集中了全国财政收入的53%左右,但是中央财政支出只占全国的20%,而且这20%是中央财政有赤字情况之下实现的。如果计算政府行政性收费和相应支出,地方财政支出占比超过85%。
  同时,中央宏观调控通常采取地方提供配套资金的办法,这在2008年实施的4万亿投资计划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地方为了争取项目,普遍举债配套。再加上民生领域的刚性支出,地方财力紧张,资金缺口巨大,债务雪球越滚越大也就在所难免。
  上一轮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之后,国务院相关部门出台了规范和清理地方融资平台、规范地方政府融资方式的文件,但是对于10.7万亿元债务本身并未出台一揽子解决方案。这或许是决策层认为债务规模并不严重,仍然安全可控。
  实际上,政府化解债务可选择的政策选项很多,例如发行长期国债置换、资产证券化、中央财政埋单、坏账重组、出售地方政府所持优质股权和房产等。长久之策包括加大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赋予省(市)级政府适度举债权;调整央地财税格局、加大政府职能转变力度,扭转唯GDP的政绩观等。
  但我们认为,在化解债务之前,要对债务进行界定和问责。对于未经批准举债或提供担保的行为,以及个别地区不顾实际过度举债的地方官员,应予以问责。债务规模过大不可成为法不责众的搪塞。否则,难以消除地方政府官员“不怕还不了,就怕借不到”的思想,更谈不上增强地方官员的举债风险意识。
  按照现行《预算法》规定,各级地方政府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预算,不列赤字。虽然国务院禁止地方政府直接贷款或者为举债提供担保,但是,实际上各地违规现象很多,不少人持有法不责众的心态。
  中国没有地方政府破产机制,官员任内债务增长情况不与其考核、升迁挂钩,因而“前任借债,后任还债”,当届政府举债冲动强烈。我们看到,部分地区负债率已经超过200%,政府借新债还旧息,勉力维持局面,如果继续默认这些行为,将难以从根本上控债。但从根本上来说,长期解决地方债务问题的积弊,方案应在平衡地方支出责任与权力之中求解。
其他文献
很荣幸,能在鲍威尔勋爵(Lord Powell)之后表达我的看法。Powell勋爵处在当时实际政策圈的核心,而我作为美国外交官员、参议院民主党领袖经济顾问的职业生涯,是在里根政府圈子的最外围。里根使命  有一点必须指出,1980年,里根政府时代的美国与撒切尔夫人时代的英国所处的具体情况非常不同。当时,英国超过一半的劳动力加入了工会,而加入工会的美国工人比例仅为21%,且在持续下降。但是,如果看这两
期刊
8月21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公布了其决策机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的一份货币政策例会纪要,称美联储大多数高层人士认为,如果美国经济持续改善,可考虑在今年晚些时候缩减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3)的规模,并于2014年中结束购债计划。  这份会议纪要还透露,美联储正在酝酿出台新的利率调控政策工具,并就如何为隔夜逆回购措施设置固定利率工具进行了初步探讨。这意味着,美联储内部就缩减购债规模基本达成共识
期刊
中国的政府经营土地制度,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有其历史的原因。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成立国家土地管理局,负责统管全国城乡地政,一方面加大耕地保护的力度,另一方面在城市逐步推行有偿使用土地的改革。但国土局作为副部级机构,权威不够。在长期计划经济的惯性作用下,许多地方政府和一些中央政府部门不买国土局的账,不愿实行有偿用地制度,改革进展缓慢。  尽管当时已有研究提出,应该把土地管
期刊
中国的对外开放是面对全球的,但印度却在重新向东看。这既源于印度的经济利益考量,也源于地缘政治的需要。一个向东看的印度,会对中国在东亚的利益形成什么样的影响?印度与中国、美国之间的微妙关系如何形成新一轮的平衡?近日,《财经》记者专访了孟加拉前外交部长乔杜里(Iftekhar Ahmed Chowdhury),这位卸任的外交官,坦率地道出了他眼中的中印和美印关系。与中国合作是一个好主意,不管是区域构建
期刊
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在即,被各界广泛寄望“改革步子应迈得更大些”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再次成为焦点。  9月初,一则有关土地制度改革的报道激起轩然大波。消息称,中国将放开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并允许多个省市展开试点,相应的政府指导意见已经下发。但消息很快被国土部否定。  据了解,由国土部主导的《关于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權流转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目前仍处于征求意见阶段,其主要方向为“以经
期刊
鼎新三中全会  从十四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的20年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积累了重重问题。重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胎动和诞生时的风风雨雨,剖析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所必须迈过的重重关隘,有利于我们鼓足勇气再度出发,坚定推进改革深化  整整20年前,1993年的夏天,一个25人的写作组聚集在北京西郊玉泉山上。组长是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秘书长温家宝,起草组成员来自中央各部委,其
期刊
城镇化是自由的各要素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发展的原因。  城镇化,正成为中国当下地方政府最热衷的发展模式。但全国各地大小不同的城市能否适用于“摊大饼”的土地扩张模式,农民是否在城镇化过程中分享更多收益,农民是否被动地等待被城镇化等问题,在现实中有待厘清。  目前,山东等地先后爆出强制征地事件。一些地方推进城镇化又陷入新一轮暴力拆迁和“圈地运动”中。  据《财经》了解,即将在三中全会召开之际推出的城镇化
期刊
在“大中亚”的“大棋盘”上,俄、美、中三国又各自有不同的条件和考虑。  我对“大中亚”的兴趣,始于小学教科书里“班超投笔从戎”和“做一个边疆屯垦员”这两篇课文。同一时期,听父亲说,辛亥革命之后不久,任小学教员的祖父在辽宁被征入伍,为的是要远征被沙俄策动独立的蒙古,但部队还没有开拔就因为粮饷不足而解散了。  上世纪60年代我在美国读博士时,从旧书店里买到一本欧文·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
期刊
熊彼特在其名作《税务国家的危机》中讲道,“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个方面,像国家财政那样对大众命运具有如此大的决定性。在财政史中,我们可以最清晰地观察到各国脉搏的跳动,可以看到一切社会悲剧的根源。”财政在现代国家建构中具有关键性的历史作用,而中法两国近代转型时都曾经面临着财政危机,成为了两国王朝革命共同的历史背景。一、召开议会:中法应对财政危机的政治选择  任何一个社会出现足以颠倒乾坤的政治危机,必然以
期刊
2012年9月,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杨团,专程把山西人郑冰请到北京,在崇文门新世界写字楼里举行了一场报告会。在会上,杨团把“中国第一个综合农协”的称号,给了郑冰及她的团队。  郑冰,山西省永济市蒲韩乡村社区(下称蒲韩社区)理事长及总干事。虽然蒲韩乡村社区至今仍只是一个自生自发的乡土组织,但在杨团看来,因它所蕴含的多重制度开创性意义,称其为“综合农协”,已经名副其实。  农协之所以可称之为“综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