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当今这个多变的社会,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知识日新月异,我们已无法用过去所学的教现在的孩子去适应未来的世界,只靠传统的注入式教育已无法适应这个多变的社会,我们要求继承传统,更希望推陈出新。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已成为教育改革的趋势。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的环境事业也跨入新阶段,这势必对环境教育提出更高要求。
从生物学科的内容出发,要充分符合环境教育的要求,中学生物课应强调以下层次的知识和技能:
一,是强化国情教育,让学生了解祖国的生物资源与现状问题。
我国自然资源及其利用的基本特征是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少,资源利用率低且浪费严重。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水资源、4%的森林,1.8%的石油、0.7%的天然气、不足9%的铁矿石、不足5%的铜矿、和不足2%的铝土矿,养活着占世界22%的人口;大多数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我国占有的煤、油、天然气人均资源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55%、11%和4%。中国最大的比较优势是人口众多,最大的劣势是资源不足。? 由于长期沿用以追求增长速度、大量消耗资源为特征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在由贫穷落后逐渐走向繁荣富强的同时,自然资源的消耗也在大幅度上升,致使非再生资源呈绝对减少趋势,可再生资源也显出明显的衰弱态势。
二,增强国际形式教育,培养学生的战略高度
2010年被联合国确定为“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为了更好地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2010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中国行动已经启动。
生物遗传资源被认为是继石油之后又一战略资源。生物遗传资源丰富的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他们是遗传资源的提供国,但由于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生物技术的开发能力薄弱,从提供遗传资源而获得的利益较少,处于无偿提供遗传资源的地位。生物遗传资源的使用方,主要为生物技术发达的发达国家,极力想维持廉价、容易获得遗传资源并从中获得巨大商业利益的有利地位。
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究其实质,就是遗传资源提供方与遗传资源使用方之间如何分配利益。如何公平、公正地分享因利用遗传资源而产生的惠益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遗传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最为关心的问题。
2000年5月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的第五次缔约方大会通过决议,决定成立不限成员名额特设工作组,讨论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的国际制度。
截至目前,此工作组已召开了9次会议,谈判比较艰难,主要分歧集中在制定何种性质的国际制度。各方立场基本分为两大阵营。一是以巴西、马来西亚及哥伦比亚为代表的生物多样性大国积极推进建立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制度;二是以欧盟、加拿大、新西兰和日本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对建立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制度态度消极,尽量推延谈判进程。
根据缔约方大会的授权,工作组应在2010年10月在日本召开第十次缔约方大会前完成谈判工作,通过国际文书。因此,目前此工作组时间紧迫、任务十分艰巨。
气候变化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而化石燃料能源消费是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增加的主要来源。发展生物燃料生产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化。但是,大规模种植能源植物也可能对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造成不利影响,可能造成栖息地割裂和退化、森林减少、水污染和富营养化、食品价格上涨等问题。
三,生物教学中要以本为纲,加强生物与环境的话题
立足课本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是教育的基本要求和中心目标,也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在生物教学中,应对散见于各章节中的生态环境知识及“生物与环境”一章给予充分的重视,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分析基本概念,点拨指导训练学生说概念、比较概念、识记概念和运用概念;运用示意图和典型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生物形态结构与功能之间、生活习性与环境之间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使学生逐步树立起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科学观点;通过识记、理解、综合应用及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兴趣,并训练其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像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客观求实、崇高理性、崇尚实验的科学精神,最终达到“课本奠基”的目标。略加延伸生物教材内容十分丰富,但受学时及篇幅限制,有关生态环境方面的内容叙述往往十分简约,教学中如果“照本宣科”就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相反若在教学中对有关叙述略加延伸,会取得较好效果。
从生物学科的内容出发,要充分符合环境教育的要求,中学生物课应强调以下层次的知识和技能:
一,是强化国情教育,让学生了解祖国的生物资源与现状问题。
我国自然资源及其利用的基本特征是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少,资源利用率低且浪费严重。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水资源、4%的森林,1.8%的石油、0.7%的天然气、不足9%的铁矿石、不足5%的铜矿、和不足2%的铝土矿,养活着占世界22%的人口;大多数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我国占有的煤、油、天然气人均资源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55%、11%和4%。中国最大的比较优势是人口众多,最大的劣势是资源不足。? 由于长期沿用以追求增长速度、大量消耗资源为特征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在由贫穷落后逐渐走向繁荣富强的同时,自然资源的消耗也在大幅度上升,致使非再生资源呈绝对减少趋势,可再生资源也显出明显的衰弱态势。
二,增强国际形式教育,培养学生的战略高度
2010年被联合国确定为“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为了更好地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2010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中国行动已经启动。
生物遗传资源被认为是继石油之后又一战略资源。生物遗传资源丰富的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他们是遗传资源的提供国,但由于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生物技术的开发能力薄弱,从提供遗传资源而获得的利益较少,处于无偿提供遗传资源的地位。生物遗传资源的使用方,主要为生物技术发达的发达国家,极力想维持廉价、容易获得遗传资源并从中获得巨大商业利益的有利地位。
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究其实质,就是遗传资源提供方与遗传资源使用方之间如何分配利益。如何公平、公正地分享因利用遗传资源而产生的惠益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遗传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最为关心的问题。
2000年5月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的第五次缔约方大会通过决议,决定成立不限成员名额特设工作组,讨论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的国际制度。
截至目前,此工作组已召开了9次会议,谈判比较艰难,主要分歧集中在制定何种性质的国际制度。各方立场基本分为两大阵营。一是以巴西、马来西亚及哥伦比亚为代表的生物多样性大国积极推进建立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制度;二是以欧盟、加拿大、新西兰和日本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对建立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制度态度消极,尽量推延谈判进程。
根据缔约方大会的授权,工作组应在2010年10月在日本召开第十次缔约方大会前完成谈判工作,通过国际文书。因此,目前此工作组时间紧迫、任务十分艰巨。
气候变化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而化石燃料能源消费是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增加的主要来源。发展生物燃料生产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化。但是,大规模种植能源植物也可能对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造成不利影响,可能造成栖息地割裂和退化、森林减少、水污染和富营养化、食品价格上涨等问题。
三,生物教学中要以本为纲,加强生物与环境的话题
立足课本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是教育的基本要求和中心目标,也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在生物教学中,应对散见于各章节中的生态环境知识及“生物与环境”一章给予充分的重视,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分析基本概念,点拨指导训练学生说概念、比较概念、识记概念和运用概念;运用示意图和典型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生物形态结构与功能之间、生活习性与环境之间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使学生逐步树立起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科学观点;通过识记、理解、综合应用及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兴趣,并训练其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像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客观求实、崇高理性、崇尚实验的科学精神,最终达到“课本奠基”的目标。略加延伸生物教材内容十分丰富,但受学时及篇幅限制,有关生态环境方面的内容叙述往往十分简约,教学中如果“照本宣科”就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相反若在教学中对有关叙述略加延伸,会取得较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