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分析扁桃体周围脓肿患者进行脓肿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将2003年——2013年的40例扁桃体周围脓肿患者进行分析,分为治疗组和参照组,每组20例患者。治疗组患者在脓肿期间进行手术,参照组患者则采用常规扁桃体手术,对两组患者的出血量、术后创面感染进行比较,观察两者的优劣。结果 治疗组20例患者在脓肿期进行手术,在脓肿期手术后进行30-45天的随机访问,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治疗组患者术后相应症状基本化解,生化检验结果为阴性,与传统扁桃体手术无显著差异。结论 患者在扁桃体周围脓肿期进行手术,具有实施容易、出血量小、术后愈合快和住院时间短的特点,是扁桃体周围脓肿患者的首选手术方法。
【关键词】 扁桃体;周围脓肿;手术摘除
扁桃体周围隙间出现化脓性炎症就会出现扁桃体周围脓肿,开始阶段为蜂窝组织炎,继而形成周围脓肿。扁桃体周围脓肿是耳鼻喉科常见疾病,其由于扁桃体上隐窝发生炎症,导致扁桃体隐窝窝口出现堵塞,使得细菌破坏上皮组织,突破扁桃体膜进入扁桃体周围组织空隙。[1]因此,扁桃体周围脓肿需要及时、恰当地治疗,否则就容易出现并发症。在2003年——2013年,对40例扁桃体周围脓肿患者在脓肿期间进行扁桃体切除手术,并与常规扁桃体切除手术进行比较,现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3年——2013年收集40例扁桃体周围脓肿患者信息。治疗组患者20例,其中男性患者为16例,女性患者为4例,患者年龄在18-56岁之间,发病时间为4天-15天之间,属于单侧扁桃体急性感染。扁桃体周围脓肿患者均出现发热、咽痛、吞咽和张口困难等症状。临床检查为咽峡区黏膜充血水肿,腭舌弓中上段隆起,扁桃体移向内下方,扁桃体隐窝口出现脓性分泌物。参照组患者为20例,其中男性为12例,女性为8例,患者年龄在18-56岁之间,发病时间为1-3年,属于扁桃体慢性炎症缓解期。
1.2 治疗方法 扁桃体周围脓肿患者进行常规检查,排除并发症和手术禁忌症。扁桃体周围脓肿患者术前进行血液培养,且进行脓肿穿刺和放脓治疗。患者进行3-5日的抗生素治疗,症状得到缓解以后进行手术。患者中有4例出现惧痛情况采用全身麻醉,其余患者采用局部麻醉,并采用剥离法对扁桃体进行切除。首先对扁桃体周围脓肿患者进行隐患切除,观察患者病情。如果患者尚未出现其他症状,对健康一侧扁桃体进行切除。40例扁桃体周围脓肿患者术后均采用抗生素治疗。[2]
2 结 果
40例扁桃体周围脓肿患者在脓肿期进行手术,术后进行30-45日的随机访问,上述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同时,患者术后相应症状基本缓解,生化检查均为阴性,与传统扁桃体手术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和住院时间,见表1。
40例扁桃体周围脓肿患者在脓肿期进行手术,与传统手术比较,在出血量、创面感染率和住院时间方面无明显差异,也未出现心、脑、肾的并发症。
3 讨 论
3.1 病因病理 扁桃体周围脓肿属于急性化脓性炎症,出现在腭扁桃体周围间隙内,其经常发生在25-45岁之间,很少发生在15岁以下和60以上。这主要归咎于15岁以下的儿童扁桃体被膜厚、隐窝表浅、分枝极少,细菌不容易积聚和渗透。扁桃体周围脓肿多发于秋、冬季节,由A、B型溶血性链球菌和厌氧菌导致。扁桃体周围脓肿在发病初期,伴有扁桃体急性炎。扁桃体周围脓肿的感染途径为以下三方面:①细菌在扁桃体隐窝上积聚,并穿透扁桃体被膜侵入到扁桃体周围隙;②细菌经淋巴扩散到扁桃体周围间隙;③Weber’s腺体导管阻塞出现蜂窝织炎,进而在扁桃体间隙形成脓肿。
3.2 临床特点 扁桃体周围脓肿患者经常出现语言不清,张口受限、患侧咽痛、软腭红肿、异物感、悬壅垂肿大等特点。医护人员要依据扁桃体周围脓肿的症状进行综合分析,对不具有典型症状的患者进行患处穿刺和超声诊断。超声诊断准确率高,其准确率在85%左右。同时,超声诊断具有操作简单、不手术、无痛苦等特点,可以对患者进行反复检查。部分扁桃体周围脓肿患者出现牙关紧闭、张口受限等问题,医护人员可以利用超声进行患处定位,引导医护人员进行穿刺和引流,甚至对术后愈合情况继续跟踪监测。扁桃體周围脓肿属于耳鼻喉科常见疾病,经常伴有咽侧间隙感染、术后出血和颈糜脓肿等并发症。本文40例患者中,4例出现咽侧间隙感染,尚未出现其他并发症。
3.3 治疗体会 扁桃体周围脓肿一旦确定,必须及时采取药物和手术治疗。扁桃体周围脓肿具有发病率高、发病速度快、病情严重等特点,而临床诊断经常采用观察、细菌培养和相关检查等手段,延误扁桃体周围脓肿的治疗时间,导致扁桃体周围脓肿病情加重。本文患者采用青霉素、甲硝唑等抗生素进行全身消炎,并采用患处穿刺排脓和切开引流的方式缓解症状。在入院3-5日 后患者症状得到缓解以后,医护人员采用局部麻醉对患者进行患侧扁桃体摘除术,并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因此,医护人员要预计患者的病情采用穿刺诊断,在确诊后采用药物和手术治疗。与传统扁桃体摘除术比较,在扁桃体脓肿期行摘除术在出血量、创面感染情况和并发症方面无明显差异。同时,在扁桃体周围脓肿手术后,患者未出现全身感染、心、脑和肾脏的感染。在扁桃体脓肿期进行摘除术的意义为:扁桃体无粘连、容易分离、不留残体,扁桃体周围脓肿容易引流,有利于扁桃体脓肿的消除。同时,Weber腺分泌液的及时排除,可以防止细菌再次感染,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了扁桃体周围脓肿复发率。扁桃体周围脓肿患者应该首选药物治疗,对疾病进行有效控制和治疗,并配合早期穿刺排脓和切口引流等方式,促进病情的好转。如果扁桃体周围脓肿患者经常出现脓肿复发,医护人员应该在症状缓解之后进行扁桃体切除手术,以此有效地杜绝扁桃体脓肿的再次复发。总之,扁桃体周围脓肿在脓肿期手术是目前治疗脓肿的首选,应该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 谢日林.扁桃体周围脓肿68例治疗体会[J].临床医药实践,2010,(1):22-23.
[2] 谢民强.耳鼻咽喉头颈部感染性疾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82.
【关键词】 扁桃体;周围脓肿;手术摘除
扁桃体周围隙间出现化脓性炎症就会出现扁桃体周围脓肿,开始阶段为蜂窝组织炎,继而形成周围脓肿。扁桃体周围脓肿是耳鼻喉科常见疾病,其由于扁桃体上隐窝发生炎症,导致扁桃体隐窝窝口出现堵塞,使得细菌破坏上皮组织,突破扁桃体膜进入扁桃体周围组织空隙。[1]因此,扁桃体周围脓肿需要及时、恰当地治疗,否则就容易出现并发症。在2003年——2013年,对40例扁桃体周围脓肿患者在脓肿期间进行扁桃体切除手术,并与常规扁桃体切除手术进行比较,现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3年——2013年收集40例扁桃体周围脓肿患者信息。治疗组患者20例,其中男性患者为16例,女性患者为4例,患者年龄在18-56岁之间,发病时间为4天-15天之间,属于单侧扁桃体急性感染。扁桃体周围脓肿患者均出现发热、咽痛、吞咽和张口困难等症状。临床检查为咽峡区黏膜充血水肿,腭舌弓中上段隆起,扁桃体移向内下方,扁桃体隐窝口出现脓性分泌物。参照组患者为20例,其中男性为12例,女性为8例,患者年龄在18-56岁之间,发病时间为1-3年,属于扁桃体慢性炎症缓解期。
1.2 治疗方法 扁桃体周围脓肿患者进行常规检查,排除并发症和手术禁忌症。扁桃体周围脓肿患者术前进行血液培养,且进行脓肿穿刺和放脓治疗。患者进行3-5日的抗生素治疗,症状得到缓解以后进行手术。患者中有4例出现惧痛情况采用全身麻醉,其余患者采用局部麻醉,并采用剥离法对扁桃体进行切除。首先对扁桃体周围脓肿患者进行隐患切除,观察患者病情。如果患者尚未出现其他症状,对健康一侧扁桃体进行切除。40例扁桃体周围脓肿患者术后均采用抗生素治疗。[2]
2 结 果
40例扁桃体周围脓肿患者在脓肿期进行手术,术后进行30-45日的随机访问,上述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同时,患者术后相应症状基本缓解,生化检查均为阴性,与传统扁桃体手术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和住院时间,见表1。
40例扁桃体周围脓肿患者在脓肿期进行手术,与传统手术比较,在出血量、创面感染率和住院时间方面无明显差异,也未出现心、脑、肾的并发症。
3 讨 论
3.1 病因病理 扁桃体周围脓肿属于急性化脓性炎症,出现在腭扁桃体周围间隙内,其经常发生在25-45岁之间,很少发生在15岁以下和60以上。这主要归咎于15岁以下的儿童扁桃体被膜厚、隐窝表浅、分枝极少,细菌不容易积聚和渗透。扁桃体周围脓肿多发于秋、冬季节,由A、B型溶血性链球菌和厌氧菌导致。扁桃体周围脓肿在发病初期,伴有扁桃体急性炎。扁桃体周围脓肿的感染途径为以下三方面:①细菌在扁桃体隐窝上积聚,并穿透扁桃体被膜侵入到扁桃体周围隙;②细菌经淋巴扩散到扁桃体周围间隙;③Weber’s腺体导管阻塞出现蜂窝织炎,进而在扁桃体间隙形成脓肿。
3.2 临床特点 扁桃体周围脓肿患者经常出现语言不清,张口受限、患侧咽痛、软腭红肿、异物感、悬壅垂肿大等特点。医护人员要依据扁桃体周围脓肿的症状进行综合分析,对不具有典型症状的患者进行患处穿刺和超声诊断。超声诊断准确率高,其准确率在85%左右。同时,超声诊断具有操作简单、不手术、无痛苦等特点,可以对患者进行反复检查。部分扁桃体周围脓肿患者出现牙关紧闭、张口受限等问题,医护人员可以利用超声进行患处定位,引导医护人员进行穿刺和引流,甚至对术后愈合情况继续跟踪监测。扁桃體周围脓肿属于耳鼻喉科常见疾病,经常伴有咽侧间隙感染、术后出血和颈糜脓肿等并发症。本文40例患者中,4例出现咽侧间隙感染,尚未出现其他并发症。
3.3 治疗体会 扁桃体周围脓肿一旦确定,必须及时采取药物和手术治疗。扁桃体周围脓肿具有发病率高、发病速度快、病情严重等特点,而临床诊断经常采用观察、细菌培养和相关检查等手段,延误扁桃体周围脓肿的治疗时间,导致扁桃体周围脓肿病情加重。本文患者采用青霉素、甲硝唑等抗生素进行全身消炎,并采用患处穿刺排脓和切开引流的方式缓解症状。在入院3-5日 后患者症状得到缓解以后,医护人员采用局部麻醉对患者进行患侧扁桃体摘除术,并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因此,医护人员要预计患者的病情采用穿刺诊断,在确诊后采用药物和手术治疗。与传统扁桃体摘除术比较,在扁桃体脓肿期行摘除术在出血量、创面感染情况和并发症方面无明显差异。同时,在扁桃体周围脓肿手术后,患者未出现全身感染、心、脑和肾脏的感染。在扁桃体脓肿期进行摘除术的意义为:扁桃体无粘连、容易分离、不留残体,扁桃体周围脓肿容易引流,有利于扁桃体脓肿的消除。同时,Weber腺分泌液的及时排除,可以防止细菌再次感染,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了扁桃体周围脓肿复发率。扁桃体周围脓肿患者应该首选药物治疗,对疾病进行有效控制和治疗,并配合早期穿刺排脓和切口引流等方式,促进病情的好转。如果扁桃体周围脓肿患者经常出现脓肿复发,医护人员应该在症状缓解之后进行扁桃体切除手术,以此有效地杜绝扁桃体脓肿的再次复发。总之,扁桃体周围脓肿在脓肿期手术是目前治疗脓肿的首选,应该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 谢日林.扁桃体周围脓肿68例治疗体会[J].临床医药实践,2010,(1):22-23.
[2] 谢民强.耳鼻咽喉头颈部感染性疾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