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老庄思想对刘勰艺术构思论的影响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_sm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老庄思想经玄学的发挥十分流行,且日渐与儒学、佛学互渗合流。刘勰虽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建立其明道、言志、宗经的文艺思想体系,但其文艺创作理论却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
  [关键词] 艺术构思 虚静 物化
  
  艺术构思论是刘勰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艺术构思的心理条件、心物关系、言意关系的阐释,深受老庄思想中“虚静”的体道方式、“物化”的思维特征以及“言意”之辨的影响,本文试对此进行论述。
  一、“虚静”——艺术构思的心理条件
  刘勰艺术构思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虚静”心理的重视,明确提出“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的重要观点。
  刘勰认为,只有在“虚静”心态下,构思想象活动才能顺利地展开,“故寂然凝虑,思在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也只有在“虚静”心态下,主体才能从复杂微妙的情感世界中理出所要表达的情绪,从纷繁杂乱的表象世界中寻觅出最恰当的艺术表象,并使两者相融相谐,逐渐升华为多姿多釆的审美意象。并且,也只有在“虚静”心态下,主体才能找出最适宜的文辞、声律来表现心中的审美意象。
  不仅如此,刘勰还认为,虚静心理有利于灵感的出现,提出了“四序纷回,而入兴贵闲”(《物色》)的重要观点。“闲”即主体心境的虚静,是前提条件;“兴”即主体在“闲”的心态下对万物的感应会通,即灵感。刘勰认为,创作冲动的产生是“感物”的结果。刘永济先生对刘勰的“入兴贵闲”阐释极为精当:“闲者,《神思》篇所谓虚静也,虚静之极,自生明妙。故能撮物象之精微,窥造化之灵秘。”揭示了静中生动,动而有得的奥妙之处。
  刘勰对虚静心理的重视,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虚静”是老庄体“道”的重要方法。“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又是它们的规律。“道”可以感知,但无法言说。《道德经》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大宗师》云:“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有天地,自古以存。”《知北游》云:“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道”不可言说,因为它作为普遍、永恒、绝对的存在,实际上是从宇宙万物生成变化运动发展过程中抽象出来的一种虚幻观念。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认知方法的特殊性,对“道”的认知不能用一般语言概念、逻辑推理的方法来解决,而只能通过“虚静”的心理状态去把握它。
  最早将“虚”、“静”二字连在一起的是老子。他在《道德经》是里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虚极”指心理空间而言,玄虚而无人事的纷挠;“静笃”指心理质的而言,自然而无人为的巧智;“复”即“回复”,指道循环运动的规律。老子认为,只有做到无智无欲,心绪宁静,才能体察道的运行规律。老子还进一步提出“涤除玄鉴”之命题,认为只有认知主体具备清明纯净之心,才能“玄鉴”客体对象。
  庄子进一步阐发了老子的思想。《天道》篇云:“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夫虚静恬淡,寂莫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强调“虚静”是产生“得”的重要前提。《在宥》篇云:“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女内,闭女外,多知为败。我为女遂为大明之上。”认为要达到“大明”境界,亦即最高的认识境界,必须要抛弃一切具体的、局部的、主观的“视”、“听”、“闻”,做到“静”、“正”、“清”。至于如何达到“虚静”状态,庄子提出了“心斋”、“坐忘”说。《人世间》云:“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心斋”就是一种绝思绝虑、无物无欲的精神状态。《大宗师》说:“堕肢体,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坐忘”是一种在不知不觉中忘我,而混同于物的状态,这是心斋的进一步发展,同是达到“虚静”的渠道。
  老庄的“虚静”说虽然是一种哲学认知方式,但其揭示的虚静心理特征同样对文学创作有积极的意义,故被后世文论家引入文学创作领域。刘勰之前,陆机《文赋》的“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旁讯”,“罄澄思以凝”虽然表达了虚静的意思,但没有明确提出“虚静”二字。刘勰是将“虚静”正式引入文学理论的文论家。
  二、“神与物游”——艺术构思的心物关系
  心和物是艺术构思展开的两大基本要素。刘勰认为,艺术构思开始时,心和物之间有一种相互呼应对方的表现:“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应(《神思》篇赞语)。”“物以貌求”是说客体以其外貌形态来引起主体的注意,让主体选择所需部分,与之内心相契合;“心以理应”指主体按自己内在之理来与客体相应,和客体中最能体现其心之理的部分相契合。在构思过程中,心物关系进一步融合:“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即作家的审美情感,“物”即脑海中的艺术表象。“神与物游”揭示了艺术构思过程中作家情感与艺术表象相接相谐、交融无间的境界,亦即后来苏轼所说的“身与竹化”的艺术化境。
  在《物色》篇,刘勰还对心物融合的关系作了相似的论述。其云:“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物”即外在客体物象,“心”即创作主体内在情性。“随物宛转”强调构思要以根据外物本身的内在规律和外在形貌进行,不能因主观愿望而随意改变它。“宛转”两字源于《庄子
其他文献
从高速化的发展趋势出发,应用仿真研究方法,以沪宁高速区段为例,对高速列车的牵引、制动和阻力特性进行分析,计算比较了从180 km/h中速列车到500km/h高速列车的不同旅行速度
摘要:从克拉申的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入手,从创设轻松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建立模糊容忍度及引入合作学习模式等三个方面,对情感因素在外语教学实践中的运用进行了一些研究与分析,旨在探索第二语言学习课堂中减轻学生焦虑感,以提高学习效率的策略。  关键词:情感因素 焦虑 模糊容忍度 合作学习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
摘要:尽管新的课程理念已融入了教材,但并不是每一节课的设计都是完美的,不需要增补或删减的。这就需要教师能灵活运用教材内容,根据地域性特点和学生的特点,班级的特点来不断更改教学内容。这样,学生才能从美术课堂中找到真正的乐趣。  关键词:初中学术 新课改 课堂教学    一、农村美术教学的现状  传统的农村美术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示范、学生临摹。像则为优,否则次之,抑制了学生想象力与创造
按照国家教育部[2006]16号文件对高职教育的要求,我们对该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试验,发现了教学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考核方式进
摘 要:近年来城市搜寻和救援机器人在军事或城市突发事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探测炸弹、搜寻人质和其他危险作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过这些无人侦察探测机器人的发展经历了一定的过程。本文首先阐述了侦察机器人的发展历程;然后根据抛掷式机器人的外形进行分类,并针对不同类型的抛掷式机器人的结构特点、操作性、灵活性以及抗冲击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发现不同类型的抛掷式机器人都具有各自的优缺点,这为下一步研发
摘要:本文探讨了在数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非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论述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改变纯演绎式的教学,应重视数学方法的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和高度的求知欲,教会学生学习的有张有弛、留心搜求。  关键词:数学教学 非逻辑思维 训练 培养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随之人们的教育观念也正急速转变,认识到学校教育的任务,不再是培养“知识型”的人才,而是要培养“智能型”的人才。教学过程中不
目的探讨分析开胸手术和胸腔镜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并研究比较不同术式治疗后患者恢复指标。方法 91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根据住院单双号分为研究组(n=45)
摘要: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生社团数量日益加增,在高校育人的过程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学生社团作为校园的一支重要力量,有利于繁荣校园文化,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必须充分挖掘学生社团这一新载体的潜力,让其发挥应有的功能。  关键词:学生社团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载体  学生社团是联系学校与学生个人的一个纽带和桥梁,是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自主
目的探讨缬沙坦结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安全性。方法 100例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内科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
图书馆是高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实施图书资料网络化服务是提高服务品质,实现文献资料高度共享的最佳模式。文章探讨了数字校园环境下,实施图书资料网络化服务的几项主要工作。  数字校园 图书资料 网络化服务   数字校园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以及科学规范的管理对校园内的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集成和全面的数字化,以推动学校进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最终实现教育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