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走向世界--关于21世纪中国社会科学走向的几点思考

来源 :苏州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alisaco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取得了五大成就,已经进入了大创新、大发展的前沿。21世纪,必将是理论创新的轴心时代:将从个别观点、个别结论的创新转换到整体理论、方法论创新和基础理论的创新;从单一学科、单一视野的创新转换到综合创新、交叉创新和新学科群的崛起;从无序竞争转换到规范创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应当强化“国家意识”、建立“国家目标”、设立“国家工程”。创新发展,走向世界:这就是21世纪中国社会科学的基本走向。 In the 20 year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has made five achievements and has entered the forefront of great innovation and great dev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ury, it is bound to be the axis of theoretical innovation. It will shift from innovations of individual opinions and individual conclusions to innovations of holistic theory, methodological innovation and basic theory. From a single subject, a single field of vision to an integrated innovation and cross-innovation And the rise of a new discipline group; from disorderly competition to standardized innovation. Chines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planning should strengthen “national consciousness”, establish “national goals” and establish “national projects.” Innovate and Develop and Go to the World: This is the Basic Trend of Social Science in China in the 21st Century.
其他文献
“社区党员志愿者”是我国社会的政党制度、社区建设和管理体制、非营利和非政府的第三域的组织制度的诸种制度架构的交叉点。通过对社区党员志愿者的调查发现 ,党员的社区参
我国西部大开发面临新形势,现行政府管理体制和管理行为远远不能适应西部大开发新形势的需要,必须进行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和管理行为的创新。为此,应当学习和借鉴西方70年代以来
随着越来越多的生育健康项目关注"以人为本"的理念,同时效益、效率、可持续性等成为生育健康项目的主要挑战,参与性方法被逐渐认识并应用于生育健康项目中.参与性规划作为一
本文论述了目前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约3500万海外华人在国家与民族关系中、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以及在中、西方文化交汇中的特殊作用;加强对这些作用的研究对于汉民族的研究具有
借助大量文献资料和相关研究,本文对中国的计划生育做了分时段的详尽评述,认为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是中国计划生育的认识与酝酿阶段,随后的整个70年代是计划生育的大力宣传与
作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哈尔滨金太阳·索菲亚商城的 2 58位个体户的生活方式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 :从事服装经营的个体户以已婚女性为主 ,中专、高中学历者居多。他
人才的成长离不开具体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少数民族优秀干部的健康成长以社会制度为中介 ,依赖于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干部制度 ,并与人民群众保持着密切联系。其成长是一个
《孙子兵法》反映的孙子组织管理思想精华,主要表现在道义为先的组织价值观,择人任势的整体效能观,合文齐武的精兵思想,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责权一致的指挥思想等几个方面。孙子的
大跃进与困难时期,小城镇的人口规模经历了一场大变动.从人口学的角度看小城镇建制的变化、人口自然变动异常和大量的人口迁移是产生人口变动的直接因素.从深层因素看导致人
:本文从历时的角度 ,论述了从古到今中国人对外国人的称呼的变化 ;同时 ,从共时的角度比较了这些同义词语在词义范围、适用对象、感情色彩、语体色彩等方面的异同 ,以及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