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1月27日,WCBA(中国女篮)全明星赛场,一支以叶沙命名的特殊篮球队与全明星数位女篮队员,进行了两分钟的比赛。让为拯救七个生命的16岁少年——叶沙圆了篮球梦。
原来,2017年4月27日,16岁男孩叶沙因突发脑溢血不幸离世。父母将叶沙的心脏、肝脏、肺脏、左右肾脏、左右眼角膜进行了器官捐献,救助了7个人。
2018年8月19日,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的策划安排下,7个被捐赠者中的5人从湖南、江西来到北京,拍摄了一部宣传短片。片中,他们选择了叶沙生前最喜爱的运动篮球,组成了一支名叫“叶沙”的特殊篮球队。
这支特殊篮球队的队员、48岁的刘福,移植的是叶沙的肺,在队里列20号;49岁的胡伟,移植的是叶沙的肾,列1号;53岁的周斌,移植的是叶沙的肝,列4号;13岁的颜晶、22岁的黄山,移植的是叶沙的眼睛,分别列7号、27号。五人站成一排,球衣上的数字正好定格在叶沙离世,他们获得新生的时间:2017年4月27日。
叶沙是这支球队里的16号,这也是他人生的年龄,一个本该是人生最灿烂、最美好的年纪。“我们就是叶沙,叶沙就是我们。”“我们是一个人。”
他们是一支球队,他们也是“一个人”。
2018年8月18日,刘福在长沙第一次见到黄山、颜晶。
眼前的黄山中等个头,皮肤黝黑,壮实敦厚,正在低头看手机。刘福此前就知道他是眼角膜的移植受者,便下意识地看着他的眼睛。那是一双因长期夜班而略显浮肿、眼角处带着血丝的眼睛。
“我们之间有叶沙这层联系,那种感觉很奇妙。”刘福说,二人的年龄相差超过两轮,但见面时没有生疏感。他有些心疼黄山的眼睛,像家长教训孩子似的说道:“不要一直看手机啊,要保护好眼睛。”
当另一位眼角膜受者、年龄最小的颜晶出现时,黄山的目光也最先集中到了她的眼睛——那双单纯的眼睛又黑又亮,看不出任何异样。看看她手里的平板电脑,他学着刘福的样子提醒她,“尽量少玩电子产品,这些对眼睛不好。”
当天晚上,在北京酒店的餐厅里,从长沙来的三个人见到了从南昌赶来的肾移植受者胡伟。大家坐在一张圆桌上吃饭,善意地打量着对方。看着几个人一一落座,湖南省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主任何一平郑重地说:“你们几个人移植的都是叶沙的器官。”
这是5个人第一次明确知道,他们移植的器官来自于同一个人——叶沙。这个喜欢打篮球的16岁男孩走得极为突然,一天之内,他的父母便决定捐出儿子身上几乎所有能用的器官。
短暂的沉默后,刚刚加入小团队的胡伟最先开了口:“因为叶沙,我们才能重新呼吸、行走,重新生活。”他认为,他们拥有一种无须言说的默契,“我们几个人相当于共体嘛。”
第二天一早,在摄影棚里,刘福等人见到了叶沙的照片:这个身高一米八的大小伙子,嘴唇上冒出一层细细的绒毛,面孔稚嫩。他穿着靛蓝色校服,高鼻梁、单眼皮,眉毛粗黑整齊。
在母亲段念可的记忆中,叶沙性格腼腆,成绩一直是年级前几名,拿过月考二等奖、化学单科王、数学竞赛一等奖。“平时,他喜欢唱歌、打鼓,经常和同学们一起打篮球。”
自从儿子走了,原本健谈的父亲叶俊杰缄默了,时常一支接一支地抽烟。他记得最后一次跟儿子说话是2017年4月26日中午12点。叶沙打来电话说头痛,叶俊杰让他先回家。当叶俊杰赶回家时,叶沙一个人倒在地上,“喊不应了”。
叶俊杰开车送儿子到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只用了十来分钟,但还是太晚了。送到医院时,经医生诊断,叶沙颅内出血严重,自主呼吸微弱,深度昏迷,对任何刺激无反应,即便进行开颅手术,挽回的希望也很渺茫。
4月27日早上7点20分,叶沙被宣布脑死亡。之后,医院器官捐献协调人员开始接触家属。
叶俊杰先是动了捐献儿子眼角膜的心思,但段念可不同意。她接受不了,前一天还好好的儿子,转眼间就成了医生口中的脑死亡病人,“人一下子就没了,还要把器官捐出去,太残忍了!”
叶俊杰尊重妻子的想法,但医院墙上“器官捐献,生命永续”的标语在心里徘徊不去。第二天一早,他给一名做医生的老同学打了电话,请她劝劝妻子。
老同学的话很简单:孩子走了,家里的气息没多久就散了。但如果捐献了他的器官,只要器官还在跳动,就相当于孩子还活着。
段念可听完后,想起儿子有过要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做医生的愿望。她被说服了。
原来,2017年4月27日,16岁男孩叶沙因突发脑溢血不幸离世。父母将叶沙的心脏、肝脏、肺脏、左右肾脏、左右眼角膜进行了器官捐献,救助了7个人。
2018年8月19日,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的策划安排下,7个被捐赠者中的5人从湖南、江西来到北京,拍摄了一部宣传短片。片中,他们选择了叶沙生前最喜爱的运动篮球,组成了一支名叫“叶沙”的特殊篮球队。
这支特殊篮球队的队员、48岁的刘福,移植的是叶沙的肺,在队里列20号;49岁的胡伟,移植的是叶沙的肾,列1号;53岁的周斌,移植的是叶沙的肝,列4号;13岁的颜晶、22岁的黄山,移植的是叶沙的眼睛,分别列7号、27号。五人站成一排,球衣上的数字正好定格在叶沙离世,他们获得新生的时间:2017年4月27日。
叶沙是这支球队里的16号,这也是他人生的年龄,一个本该是人生最灿烂、最美好的年纪。“我们就是叶沙,叶沙就是我们。”“我们是一个人。”
他们是一支球队,他们也是“一个人”。
“因为叶沙,我们才能重新生活”
2018年8月18日,刘福在长沙第一次见到黄山、颜晶。
眼前的黄山中等个头,皮肤黝黑,壮实敦厚,正在低头看手机。刘福此前就知道他是眼角膜的移植受者,便下意识地看着他的眼睛。那是一双因长期夜班而略显浮肿、眼角处带着血丝的眼睛。
“我们之间有叶沙这层联系,那种感觉很奇妙。”刘福说,二人的年龄相差超过两轮,但见面时没有生疏感。他有些心疼黄山的眼睛,像家长教训孩子似的说道:“不要一直看手机啊,要保护好眼睛。”
当另一位眼角膜受者、年龄最小的颜晶出现时,黄山的目光也最先集中到了她的眼睛——那双单纯的眼睛又黑又亮,看不出任何异样。看看她手里的平板电脑,他学着刘福的样子提醒她,“尽量少玩电子产品,这些对眼睛不好。”
当天晚上,在北京酒店的餐厅里,从长沙来的三个人见到了从南昌赶来的肾移植受者胡伟。大家坐在一张圆桌上吃饭,善意地打量着对方。看着几个人一一落座,湖南省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主任何一平郑重地说:“你们几个人移植的都是叶沙的器官。”
这是5个人第一次明确知道,他们移植的器官来自于同一个人——叶沙。这个喜欢打篮球的16岁男孩走得极为突然,一天之内,他的父母便决定捐出儿子身上几乎所有能用的器官。
短暂的沉默后,刚刚加入小团队的胡伟最先开了口:“因为叶沙,我们才能重新呼吸、行走,重新生活。”他认为,他们拥有一种无须言说的默契,“我们几个人相当于共体嘛。”
手在打钩,心在淌血
第二天一早,在摄影棚里,刘福等人见到了叶沙的照片:这个身高一米八的大小伙子,嘴唇上冒出一层细细的绒毛,面孔稚嫩。他穿着靛蓝色校服,高鼻梁、单眼皮,眉毛粗黑整齊。
在母亲段念可的记忆中,叶沙性格腼腆,成绩一直是年级前几名,拿过月考二等奖、化学单科王、数学竞赛一等奖。“平时,他喜欢唱歌、打鼓,经常和同学们一起打篮球。”
自从儿子走了,原本健谈的父亲叶俊杰缄默了,时常一支接一支地抽烟。他记得最后一次跟儿子说话是2017年4月26日中午12点。叶沙打来电话说头痛,叶俊杰让他先回家。当叶俊杰赶回家时,叶沙一个人倒在地上,“喊不应了”。
叶俊杰开车送儿子到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只用了十来分钟,但还是太晚了。送到医院时,经医生诊断,叶沙颅内出血严重,自主呼吸微弱,深度昏迷,对任何刺激无反应,即便进行开颅手术,挽回的希望也很渺茫。
4月27日早上7点20分,叶沙被宣布脑死亡。之后,医院器官捐献协调人员开始接触家属。
叶俊杰先是动了捐献儿子眼角膜的心思,但段念可不同意。她接受不了,前一天还好好的儿子,转眼间就成了医生口中的脑死亡病人,“人一下子就没了,还要把器官捐出去,太残忍了!”
叶俊杰尊重妻子的想法,但医院墙上“器官捐献,生命永续”的标语在心里徘徊不去。第二天一早,他给一名做医生的老同学打了电话,请她劝劝妻子。
老同学的话很简单:孩子走了,家里的气息没多久就散了。但如果捐献了他的器官,只要器官还在跳动,就相当于孩子还活着。
段念可听完后,想起儿子有过要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做医生的愿望。她被说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