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斋谈往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mson8004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大德:刚才我们谈了文学的问题,下面谈谈美术方面的话题吧。据我所知,你是第一个把黎雄才推向全国的人。
  张绰:这点不假。1961年8月,我在《光明日报》社工作,是驻广东记者站的负责人。写了篇介绍黎雄才的文章在《光明日报》发表,叫《黎雄才谈画学》,并配上他的《松风水月》的画,刊登在第一版上,整整用了半个版面。一份全国性的报纸,在第一版把一个地方性画家推向全国。这在当时是没有这样的先例的,因此引起美术界的广泛重视。
  黄大德:按理说,当时关山月在人民大会堂画了《江山如此多娇》,颇有名气,但你为什么不选择关山月而选择黎雄才?
  张绰:关山月告诉我,画《江山如此多娇》时,他原来只是当傅抱石的副手,后来周恩来同志提出要加一个红太阳上去,以表达东方红,太阳升,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主题。这个太阳是由关山月画的。也就是说,关山月在这幅画上主要画了太阳和云彩。
  黄大德:你如何评价黎雄才和关山月两人在艺术上的差异?
  张绰:从总体来说,黎雄才艺术功力比关山月深厚、扎实,关山月作品中的气势比黎雄才大,也比较注意作品的思想性,如《绿色长城》是画防护林,但它的画眼是一群巡逻民兵。
  黄大德:做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何在?
  张绰:我想,如果归究一点来说,黎雄才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人,而关山月则离政治较近。至于更深入的探讨其中的原因,那是因为黎雄才弱冠时便开始临摹古画,有一定的基础,后来在高剑父那里,高剑父逼他临摹大量的古画,后来又让他去学西画,到日本留学,所以他的传统功力很足。说到黎雄才到日本留学,高剑父为了给他筹集学费,特别开了一个展览会,展览要百余张画,一时画不来,便把黎雄才的画拿来修饰并题上自己的名字,作为自己的作品用于展览,卖出后所得的钱也给了黎雄才。由此可见高剑父对黎的器重。关山月入高剑父门后,高剑父先是把黎雄才的画让关山月临的。这是黎雄才亲口对我说的。从这个角度而言,也可以想见黎雄才的传统功力、笔墨功夫为什么比关山月深。
  黄大德:但这些年来,关山月的名气比黎雄才的大。
  张绰:是的。但从艺术上看,名气的大小与艺术的功力是两码事。
  黄大德:那他们之间有什么共通点?
  张绰:有天分。两个人都有天分。黎雄才说过一句话,作为一个艺术家,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天分,二是勤奋。如果没天分,无论怎么勤奋都不行,倒不如去当个医生,因为当医生没天分就算治不了大病,至少可以治一般的病如伤风感冒之类,但当艺术家却不行,因为你画出来的算不得是艺术品,送给人人家也不要。黎雄才这话确实是肺腑之言、经验之谈。我在1961年采访他时,他已经画过两千多种松。南北方的松、高山和平原的松,公园和神庙的松,群生和独长的松,不同气候和树龄的松都有不同的形态和特征,他都研究过,写出了它们的特点。而在技法上,也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很高的造诣。他曾向我透露:很多人以为我的松都画得密密麻麻,但我的松叶是能看到层次的,是密而通透的,看得到空间、云雾和光线,感受得到松林中那清新的空气的。摹仿我的人不知道这一点,就是我的学生,告诉了他这个秘诀,他也很难画出这种效果。我想,这就是黎雄才的天分和勤奋的艺术结晶。在和黎老的交往中,我也学到了鉴赏中国画的许多知识。我有三张王雪涛的画,其中我较喜欢那张彩色的牡丹,后来我拿去给黎老看,他说那张用水墨的玉簪花好。他告诉我,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中国画好就好在墨分五色,纯水墨画的画最讲功力。后来我反复玩味,也真的觉得这张水墨画耐看。再看看许麟庐的《双鱼图》,黄永玉的《墨荷》,也越看越有味了。
  黄大德:那你应该有许多黎雄才的画了。
  张绰:说实在的,由于工作的关系,我很喜欢字画,但出于职业道德,我甚少开口向画家索画。例如黎雄才,写他之前我并没有打算向他要画,直到1961年8月2日《光明日报》那篇文章出来后,我把当天的报纸连同黎雄才提供制版用的原作品送回给他时,他很激动,把我那篇文章看成是对他的一种激励。他主动表示要送我一张画,随即到画室里找出一张50年代后期画的一幅西北风情人物画,我说,你不是最擅长山水吗?他说:“我山水、人物、花鸟都画,但我很少送人物画给人。这一幅就送给你,对你的劳动聊表谢意。”说着在画上题上字,并特别加上两只雀。打这以后,我们便成为好朋友,我调到北京工作后,每次回广州都会去拜访黎老,而他每次到北京,也必约我到下榻的宾馆叙谈。“文革”后,我调回广州工作,经常参加有关的活动,也偶尔会去拜访他老人家,因此和黎老见面的机会很多。但因为我写过他的介绍,我更不好开口向他索画,他却主动送我一两张,并郑重地表示:“我给你的绝对是精品。”唯一的一次向他索画,是2000年我去澳洲探亲时,听到关山月去世的消息,心里很难过,打个电话给关振东请他代我向关老的家属表示慰问。第二年我回到广州,我便想到黎老也九十多了,该去看看这位老朋友了,这时刚好我的一本小书结集出版时收入了《光明日报》上介绍黎老的那篇文章,便一并送去给他,抱歉地告诉他,原文说你十二岁学画画,这书却错印成二十岁。他笑呵呵地说:“好啊,我今年九十七,至少还可以多活八年。”看到他精神还挺好,幽默依然,我破例地对他提出一个请求:“你那时送我的西北风情的画,因为搬了几次家,怎么也找不到了,你能不能给我重新画一张呢?”他想了一想,叫我一个礼拜后再来。一个星期后我再去,他竟然又把重画的一张仍然洋溢着西北风情的画给我,而且还在画上郑重地题上“余久不作画,此帧戏写旧时西北途中所见。雄才时年九十七岁作于广州”。他说:“这些年,我偶尔画也只画草草几笔的寿石、兰草之类的东西,人物真没再画了。但为了我们四十年的友情,还是画了这张,你看还有点味吧?!”我连连展纸拜读,道谢不已。可惜的是,画了这张画之后不到半年黎老便去世了。去年我无意间找回了1961年黎老送我的那张画,两张并着一看,着实令我非常惊叹,虽然已不是工意结合,但更见中国文人画的传统功力,别有韵味。这大概是黎雄才人物画的绝笔之作了。
  黄大德:你和关山月的往来多吗?
  张绰:回广东后,我也偶然出席一些展览,和许多画家都认识。但黎老为人比较随和,我和他的交往比较多,关山月也有来往,但相对少些。90年代初,我参观关伟的画展时见到关山月,他说要送一张画给我,我说你的梅花我有了,你能否画一张有广州特色的给我呢?于是他就画了那张红棉给我。
  黄大德:北京的书画家呢?
  张绰:我和不少书画家都认识,但因为在一个全国性报刊文艺部工作的缘故,我们关注的主要是当时知名度较大、影响较大的书画家。
  黄大德:例如呢?
  张绰:在书法家中,我和郑诵先、魏长青、徐柏涛这一辈的书法家接触最多。大约在1961年,《光明日报》用整版做了一个中国 十大书法家的专辑,由郭沫若题签,排名第一第二都是书法家协会的正副会长,第三就是张学良的幕僚郑诵先。那时启功还排不上队哩。郑诵先不仅擅长诗词和骈体、散文体,而且在书法上下过很深的功夫,尤其在章草上独树一帜。启功很赞赏他的书法,1981年4月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郑诵先书法选》时,亲自撰写了前言,极表推崇。我和郑诵先来往较多,就是在“文革”期间,我也去看他,几乎每次去,他都会给我写幅字,幅幅都写得很好,特别是专门为我写的对联,不仅字好,联文中把我的名字也嵌上去了。我曾问他,为什么现在的书法一代不如一代?他说:皇帝重视,书法就一定能发展。唐太宗很喜欢书法。特别喜欢王羲之的书法,当时他叫唐代七八个有名的书法家来临摹《兰亭序》,即现在流传下来的各家《兰亭序》摹本,但王羲之的《兰亭序》原件,唐太宗却自己收藏起来,临死时还交代将王羲之的《兰亭序》原件拿去陪葬。宋徽宗也喜欢书法,他的瘦金体还自成一家,学他这一字体的人不少。我还问他对毛泽东的书法如何评价?他说,毛泽东解放后的书法比起延安时期,气魄大多了。我还问他为何专写章草?他说我年青时各家书法都临摹,后来才更多的写章草,其实章草更难写,它是隶书和草书的结合,字与字之间不能连笔,每一笔都挺拔有力,有中锋,有侧锋,还要注意结体和全篇布局,所以耐看。
  黄大德:据我所知,魏长青也是个大书法家。
  张绰:一点也不错。我和他的交往很深,他原来是琉璃厂萃文阁的经理,可以说无所不谈。他曾告诉我,他一生中最得意的有两件事:一是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背面周恩来写的序言,要找人用颜书正楷写好后放大刻上去,当时有关部门的领导找了好几位艺术家都想不出办法。后来找到以写颜书闻名的魏长青,问他能否把这一大篇序文字用颜书体写好刻上纪念碑上。他到广场观察了纪念碑,量了高度和阔度,经过几夜思考,把这项活儿拍胸应承下来。我奇怪地问他:“你是用什么办法把字放大刻是去的?”他眯着眼笑道:“我从九宫格写字帖得到启发,不过,不是每字九格,而是细分成许多格,逐格放大,然后才刻上去的。”还有令他终身难忘,让他一下子名震北京琉璃厂的事。有一年(50年代),有一个福建商人背了一块几十斤重的石头到琉璃厂,这块石其貌不扬,外面全是石皮包着,看不见里边到底有什么成分。你知道,琉璃厂是金石古玩商店林立,行家很多。问该石料多少价,那商人伸出五个指头。“是五十元吗?”那商人摇头。“五百元?”商人还是摇头。“难道是五千元?”商人笑着点点头。大家也报以一笑,嚷开了:“开这天价,里面有黄金吗?”商人道:“鸡血红当然比黄金贵。” 这对古玩店的老板们真是个难题,如果里面果真是鸡血红,而且含量大,那当然可以狠狠地赚他一把,要是里面没有红,那五千块岂不倒进海里了?于是,这个摸摸,那个拈拈,翻来覆去的看,就是估不透,有的老板让商人降价,有的让商人先把石头敲开,然后按鸡血红的实际重量议价,但商人就是不肯,谁愿意出五千元,就把石头留下,要不就拿走。那时魏长青刚好经过,上去看看石脉,看石皮,拈重量,看石底的纹垢,然后说了声“中”,让商人抱着石头跟他到萃文阁取钱。行家们都傻了眼,替他捏了把汗,也就都跟着到萃文阁。商人取了钱,点了数,向魏长青拱拱手,笑嘻嘻地说了声“恭喜发财”便掉头而去。看着那商人欣喜的神情,行家们更认定魏老板上当了,摇头叹息,正要鸟兽散,魏长青叫住大家:“诸位请留步,看看里面到底是什么货色。”他用锤子大力一敲,石头马上分开两半,众老板异口同声“啊”的叫了起来,那石头就像开了膛的西瓜,果然大部分都是“鸡血红”!后来魏长青把这块石开成许多印石,真的狠狠地大赚了个翻倍不止。
  黄大德:你门上那牌匾是谁刻的?
  张绰:徐焕荣(即柏涛),他也是古玩店的老行尊,但书法篆刻都非常了得。我国元首出访或外国元首来访,他都受国家委托为他们刻上一方石章,作为礼品留作纪念。经他手刻过的石章有送给苏联斯大林,英国女王伊利沙白,英国前首相希思,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等。我问他刻中文还是外文,他说“当然是中文啊,而月是刻我最拿手的汉封泥。他们喜欢的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有一件值得他高兴的是,他的作品被故宫珍宝馆收藏。魏长青有一对差不多有两寸见方的田黄印章石,你该知道,中国名贵的章石一是田黄,二是鸡血红。田黄无价,而且是旧田黄,几乎绝迹。大概是1964年,魏长青决定把这镇阁之宝送给故宫博物馆,并让徐先生在章石上刻印钮。徐先生兴奋极了,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在上面刻了对狮子,印章侧面刻上“魏长青献石,徐焕荣刻印钮”几个字,才送给故宫收藏。
  黄大德:郭沫若跟你很熟吗?怎么他写的题傅抱石遗作的字幅会在你这里呢?
  张绰:说起来有段故事。郭老对傅抱石感情很深,傅抱石逝世不久,郭老写了一首诗,交给《光明日报》发表。字刚送到,郭老的电话也到了。他说这幅字写的时候漏了两个字,匆匆补上了,先别发,我马上再写一张送过来。本来郭老发表的字都要拿回去的,但他来电时说,发了那张你们送回来,没发那张就送给你吧。所以这墨宝就成了我的珍贵藏品,一直挂在我的客厅里了。
  黄大德:你真有福气。
  张绰:这大概叫缘分吧。还有启功的字,本来我和启功并不熟悉,那年刚好原人大办公厅主任、广东的社科联书记聂菊荪刚好调到北师大当党委书记,聂菊荪和我很熟,我请他代我求一张启功的字。老聂人缘好,因此启功写得很认真。
  黄大德:看来,书画家送人的作品,其质量与友情有很大的关系。
  张绰:绝对是这样。交往深的朋友,都是用心之作,绝不马虎,更不会是应酬之作。甚至不少是以前画好的精品,拿出来让你挑的。特别是“文革”时期,他们都当了牛鬼蛇神,没人敢沾边,你能上门去拜访他,看看他,他心里便感到人间还有真情在,感到温暖,有无限的感激,便会把自己的珍藏拿出来送给你。所以那些都是精品。
  黄大德:你有许多王雪涛、李苦禅、许麟庐、何涵宇的精品。
  张绰:在全国知名的画家中,吴作人、王雪涛、李苦禅、许麟庐、何涵宇和我都相当熟。例如王雪涛是花鸟画大师,我藏的这张《公鸡图》,是他把画好的两张相同几乎一模一样的,拿出来任我挑一张,然后另一张拿去印在自己的画册里。许麟庐的那张《双鱼图》,也是任我挑选之后再题上字的。黄胄我不熟悉,“文革”时,江青批他是驴贩子,但我很喜欢他的画。那年刚好杨之光到北京,我计他向黄胄求一张画,他从画室里挑了《村姑喂鸡图》出来,然后在上面写道:“乙卯初冬,黄胄练笔。张绰同志指教,黄胄应之光同志嘱画此。”意思是我不认识张绰,是杨之光找我给他画的,要出了什么事,问杨之光,日后张绰有什么事,你们去找杨之光,不关我的事。这反映了“文革”中画家的特殊心态和人与人之间微妙的关系,很有意思,也很可玩味。至于一些画家,本来我们当时认为值得关注的,但现在并不为人们所熟悉。好像徐北汀,他原是北京画院的画家,擅长山水,有北派山水的雄风气概,风格又独具个性,临摹古画,几可乱真;又如万兆元,他是著名歌唱家郭兰英的丈夫,两口子都跟随李苦禅学过画,也学习过齐白石的技法,颇得其神韵,胡耀邦总书记到日本访问时,就是拿万兆元画的老虎送给当时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的。能上《红旗》杂志的画家不多,但万兆元的画就上过《红旗》杂志的封底。可惜的是他们的艺术被“大师满天飞”的时代给淹没了。
  黄大德:历史经常就是这样无奈。作为一个记者、评论家、理论家,你认为,六七十年代的画坛和今天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张绰:那个年代的画家,普遍来说无论从文化层次和技术层次来说,都比较扎实,功力也非常深厚,他们画画,绝大部分不是用以谋生的,因此创作起来心态十分平静,比较认真。但今天当文化艺术快速走向市场,成为产业、成为商品之后,画家普遍出现了浮躁的心态,迎合市场,艺术的品味降低了,也难以出足可传世的艺术精品了。
  
  (此稿经张绰同志审阅)
其他文献
谈师月色曾受益于耀均、蔡守、李铁夫、黄宾虹、王福庵五位老师。  谈师的父亲谈伯开是一位土木工程技师。母亲林氏生育她已是第十六胎。因为生于亥时,被封建迷信深深毒害着的双亲认为“亥时”就是“害死”父母,或者说“克死”父母。为了避免灾难的发生,在她四岁时被送到广州清泉街檀度庵寄养。此庵为粤中大刹,是清初三藩之一的平南王尚可喜为王姑出家而建。时有房屋百间,十宫女陪同出家,分十房各收门徒,历来香火极盛。先生
期刊
拉克·梅森(Lark Mason)是原纽约苏富比拍卖行高级副总裁,他梳理了中国家具如何被西方收藏家认识、发现的脉络。实际上,西方收藏者与中国藏家对“中国家具”的认识有着极大的偏颇——西方人认识中国家具的途径最初是作为出口的贸易产品,在1876年费城举行的百年博览会、1892年芝加哥举行的世界哥伦布博览会上都能看到中国家具的身影;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西方收藏者一直认为最美最好的中国家具是漆器家具
期刊
2007年的香港不再是瓷器市场的中心,内地瓷器市场依然无法摆脱国际市场的左右,在这一年的瓷器拍卖市场显的较为平静,热度明显比2006年有所降低。也许是杂项市场的分离,亦或者是佛像市场的异军突起,总之,2007年的瓷器市场回报给业内的总体感觉平淡无奇。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创下亚洲艺术、珠宝及钟表拍卖最高成交额,总成交额高达24亿港元·创下亚洲多个画家作品世界拍卖纪录,包括曾梵志、岳敏君、弘京泽及SUBODHGUPTA  ·刷新中国当代艺术最高成交额纪录  ·40件拍品成交价超过一千万港元  ·创下佳士得中国陶瓷及工艺品拍卖最高成交额  香港佳士得于5月底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的亚洲艺术、珠宝及钟表春季拍卖会,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藏家的参与,六天拍卖总成交额高达24
期刊
1 博物馆终结“淘金”意义重大  根据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的通知。2008年起,全国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部实行免费开放。  博物馆、纪念馆等敞开大门,这是可喜的“返璞归真”。博物馆、纪念馆等作为公益性文化机构,其最大价值在于发挥社会效益,即向广大公众传播科学文化和人文精神,向世界宣传推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因此,各类纪念馆、博
期刊
宋美龄欲从溥心畲习画,溥坚持拜师须行大礼,遂作罢。如遏他人,定会自寻变通方式,而绝不丢失这个向上攀附的“机会”,溥偏不。后宋改从黄君璧习画。如此才是溥心畲,变通便不是溥心畲了。  大清覆灭之时,溥不过是个不谙世事的大孩子,而宋欲拜师之时,溥已过“知天命”之年。在溥的潜意识里,王爷一定是终身制。拜师事小,关乎国体,难怪入门一定要行大礼,原来背后另有一层道不出来的君臣观念隐于其中。  五岁那年进宫,慈
期刊
中贸圣佳拍卖公司2008年春季拍卖会,于6月9日在北京亚洲大酒店收槌,总共成交文物与艺术品1145件,成交额61726.1万元,单件成交额超过百万元的有100件,超过千万元的有8件,有3个拍卖专场成交率达到百分之百,按国际惯例拍卖师贺立斌先生三次荣戴白手套。继中贸2007年秋季拍卖会推出的清乾隆《珐琅彩庭园人物灯笼尊》,以8400万元成交,创造了中国内地拍卖市场文物最高成交价位以后,今年舂拍推出的
期刊
湖北官钱局张之洞、端方“双像”银两票在春拍中以117万元人民币的成交价刷新了中国单枚纸币世界纪录,这也是中国单枚纸币成交价首次突破百万元大关。在数以万计的纸币中,它是我国最早的人物肖像票;又是中国历代钞币中唯一的双像票;而且满族、汉族官员合在一张钞票上的也仅此一张,因此可谓稀世之珍。  20世纪50年代中期,马定祥先生一次赴京访友,在纸币收藏家沙伯泉处见到一张湖北官钱局银两票,面值为“凭票取估平宝
期刊
乾隆一朝六十年(公元1736-1796年),是清代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瓷器生产取得了空前的繁荣。《古铜器考》一书称赞当时的制瓷业是“有陶以来,未有今日之美备”。制瓷业集我国历朝名窑之大成,制做了许多精巧无比的瓷器,不仅官窑成就显著,民营窑场也兴旺发达。此时,景德镇御窑厂规模庞大,在督陶官的管理下,每年烧造各种瓷器都在数十万件以上,送入宫中,烧出的瓷器无论是工艺技巧还是装饰艺术都已达到了炉火纯青
期刊
我和我的太太都还清晰地记得那时初次见面的情形。我们爬上他们位于积水潭边那有着外墙楼梯的房子去拜访怀庆和他的妻子庆慧……他们的小居室,同时也是他们的工作室,塞满了他们两人的作品。其中一件我们未曾得见,就是怀庆给他小女儿画的肖像,那时正被美协送去参加1982年的法国春季沙龙展而还未返还。  我们认识他的时候,怀庆是当时现当代油画团体成员之一,被称为“同代人画会”中的引领者。他的作品在那时就已突显了力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