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阻断代际贫困的教育实践

来源 :农村农业农民·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w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闭塞的深山区到县城中心,从村小教学点到宽敞明亮的教学楼,黎国云的命运突然转了个急弯。
   2019年下半年,刚上小学二年级的黎国云跟着父母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山区搬进县城的城南社区,山坡、树林和老屋变成了眼前一万多人居住的大社区,散落山间的民居变成了小区的高楼,黎国云也成为三都县第四小学的学生。
   三都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全县约40万人口中有97.4%是少数民族,水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7%。三都县是水族聚集区和经济社会文化中心,“十三五”期间,计划有超过5万名村民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告别“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深山。
   要想“搬得出、留得住”,教育是重要一环。近日,笔者走进城南社区,近距离观察这里正在进行的一场阻断代际贫困传递的教育实践。
  
   从改变孩子的行为习惯开始
   春节将至,三都县第四小学即将迎来建校以来的第一个寒假。自2019年9月建成开学起,学校接收了城南社区等两个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741名适龄学生,其中433名学生来自建档立卡贫困户。
   一切都是崭新的。新修建的几栋教学楼能满足1500名学生的入学需求,大操场上塑胶跑道环绕着标准足球场。教师是从县里各个学校抽调而来,县教育局的干部进校当校长,州内最高学府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派来了一个专门的工作队,学院附属中学教导主任挂任副校长,7名小学教育专业的大四学生顶岗成为实习教师。
   绝大多数学生第一次穿上统一的校服,第一次见到教室里的电子屏幕,第一次有了音乐、美术和体育课。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进入这么好的学习环境,我以为学生会主动写作业、主动复习预习、不懂就问,后来发现我想多了。”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顶岗教师龙炎香说,很多学生不知道把第二天上课要用的书带进学校,不知道怎么进行小组讨论,不知道课堂上不能随便大声说话,甚至不知道上课该翻开书本。
   龙炎香感觉,这是现实给自己理想的“当头一棒”。这还不算教师们最头疼的事,“记得今天回家要剪指甲”“一定要洗澡”“上学之前要梳头”“草坪上的草刚发芽不能随便踩”“放学必须排队出校门,别挤”……这些唠唠叨叨的话成了每位教师的口头禅,每天要重复无数遍。
   面对这群刚刚走进城里的孩子,养成新的学习生活习惯是当务之急。开学的第一个月,所有教师都没休息,全校741个学生都有教师登门家访。教师们一方面摸底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另一方面给学生和家长讲解家庭生活该养成的好习惯,心细的教师甚至会看看学生家里有没有指甲刀。
   741个学生中,有469人符合贫困生补助条件,全校有9个孤儿、两个残疾学生,最多的一户有4个孩子在校上学……校长邓武州对这些情况了如指掌。这个学期,学校的“国旗下讲话”、班会、主题活动都围绕学生的生活学习习惯展开,教师们的目标是让学生在寒假之前有个全新的面貌。
   情况比教师们预想得好,到2019年12月,学生们基本能保证上午8点之前进校,卫生习惯有了明显改观。走廊上,可以看见给教师敬礼的学生,校园里随处都能听见“老师好”,放学时学生们排成长队穿过“斑马线”回家。
  
   肯定每一点进步,激发孩子潜能
   邓武州经常带着教师开会讨论怎么因材施教。
   学生们的短板明显:很多人没上过幼儿园,智力开发不足;普遍学习基础差,之前的受教育水平有限;内向、不自信是共性问题,需要长期帮助。与此同时,学生的优点也很突出,他們生活朴素,单纯耿直,对外界充满好奇,渴望摆脱贫困。
   邓武州说,原有的问题不是孩子们的错,是过去的环境造成的,每个孩子都有可能在新环境中爆发出不一样的力量。
   在一次考试中,四年级二班的潘江山只考了50分,龙炎香使劲表扬了他一番,表扬的理由是比上次的40多分有进步。潘江山对笔者说,以前从来没有得到过老师表扬,没想到老师关注了自己不到10分的进步。
   龙炎香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课堂上,学生们接受新知识慢,她就边讲新知识边复习旧知识;学生们思维练习少,她就把大家分成小组,要求每个课间完成一道数学题,做不出来就小组讨论。两个月过去,所有同学都有变化。
   潘江山的变化最大。那次表扬后,潘江山第一次考试及格了,后来成绩一路攀升。11月底的一次测试,他考了80分,成绩进入年级第一梯队。这个从来没什么自信的“小个子”,第一次找到了成就感。全班学生的成绩也从进校时40%的及格率、平均分50分,提升到期中考试的平均分66分。尽管平均分依然不高,但全年级第一的排名让学生们足够兴奋。
   “大家很有信心,说期末考试要跟其他学校比比。”龙炎香说,学生们积极向上的学习主动性被激发出来了,这是一个学期来最难能可贵的进步。
   龙炎香还把自己的“当头一棒”和学生的进步故事记录下来,写成演讲稿,参加学校师德师风演讲比赛,听得现场的评委和教师泪流满面。“我也感动哭了。”邓武州说,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源于教师们超常的付出。
   这样的付出体现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上,学生下午4点半放学,教师们担心家长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写作业,全校加课一节让学生做作业,不懂的随时提问。班级建了家长联系微信群,一些家长不识字,教师发了信息还要用语音再嘱咐一遍。
   邓武州说,从学生进校的第一天起,教师们都抱着一个信念,把孩子培养出来了,他的家可能就不再受穷了。
  
   小手拉大手,带着家长一同成长
   孩子受到教育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家长。潘江山的父母从浙江回到城南社区,边在社区附近务工,边陪伴孩子成长,他们越来越清楚陪伴和教育对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意义。    在三都,越来越多的父母回到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就近务工,最重要的理由就是孩子的教育。
   距离三都县第四小学不远的三都黄埔幼儿园,是一所为附近易地扶贫搬迁社区配套建设的幼儿园。全园382个孩子中,有298名来自搬迁移民家庭,其中一半以上的孩子第一次走进幼儿园。
   孩子们的改变同样从行为习惯开始,讲卫生、懂礼貌、不随地吐痰、果皮纸屑扔进垃圾桶、过马路走人行横道……孩子们身上的变化,也逐渐投射到家长身上。家长们逐步认识到,要想融入城市的新生活,就必须改变过去的习惯,家里养鸡鸭、高空抛垃圾等现象渐渐减少,社区里的文明程度逐渐提升。
   在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家长们想教育孩子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非常普遍,教师还承担着向家长传递正确教育理念的责任。
   有的家长第一次把孩子送进幼儿园,一周后发现教师没教拼音、算术、写字,就认为幼儿园是在“骗学费”,气呼呼找到幼儿园教师。教师给有类似想法的家长解释为什么要避免幼儿园“小学化”,把家长请进幼儿园里感受如何在玩中开发智力、树德育人。
   有的家长在孩子得传染病后坚持把孩子送到幼儿园,认为幼儿园收了学费,有义务照看孩子。教师们耐心解释病情会如何在园内传染,让家长将心比心,以免传染更多的孩子。有的家长在教师发的幼儿园活动照片里没看见自己孩子的身影,质问教师:“幼儿园是给照片上孩子开的吗?”尽管教师哭笑不得,却依然耐心解释。
   有的家长甚至认为一个学期向幼儿园交1725元的费用不值得,想带孩子退园回乡下老家。教师一方面坚持跟家长沟通,另一方面耐心跟孩子谈心,讲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孩子愿意离开,慢慢地,也没有家长提这件事了。
  
   学生多了,教师显得愈发珍稀
   对于三都县的移民群众,曾经的教育短板正在逐渐补齐。三都县教育局局长韦快介绍說,为了全县5万多名易地扶贫搬迁的群众,县里新建了9所幼儿园、6所小学和1所初中,教育成了县里花钱最多的领域。
   然而,韦快没有学校拔地而起的“功劳感”,反而每天为教师数量的缺口而发愁。2019年,县里多了2000名儿童进入公立幼儿园,全县幼儿园在园儿童达到12691名。入园孩子多了,原本“宝贝”的290名幼儿教师显得愈发珍稀。
   “受编制限制,全县大概缺570名教师。”韦快说,财政部门继续勒紧裤腰带办教育的同时,希望社会各界能有更多新尝试,给民族地区的教育更多帮助。
   对此,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主动提出探索一条路子。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杨未说,既然是民族地区的师范院校,那就把教师的培养融入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延伸到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学校和幼儿园里。
   学院派出了119名教师走进三都县的教育一线。目前,这支队伍正在针对全县课改需要专家指导、课程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弱3项问题进行攻关。
   韦快认为,高校对县域教育伸出援手,把教师的培养融入民族地区教育一线,对民族地区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孩子成才了,穷根就斩断了”。
其他文献
转型升级   冰雪游、候鸟式度假等逐渐兴起;注重文化气息,住宿在古色古香的小院窄阁;吃当地小吃、坐特色交通工具,尝试原汁原味的体验式旅游……从观光到休闲、从“好看”到“好玩”,近年来,我国旅游产业在消费升级中不断发展,呈现出新特征、新需求。   这正是:旅游市场消费旺,个性需求在释放。改进服务做精品,转型升级前景广。   图/曹 一 文/羽 生  职称证书   近日,山西省太原市首批38名“快
期刊
“田书记,现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这么严重,暂时只能电话采访您了!”“是啊,南郭庄也暂时封村了,我还没有回去。前两天想办法为南郭庄定了一批口罩,刚才还给他们村支书沟通防控疫情的事呢。”   2月1日,当前正值全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严重时期,记者在年前本已与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综合处副处长田海洋约好的采访,只能通过电话、微信等形式进行。在采访中记者得知,疫情暴发以来,田海洋并没有像普通人那样在家
期刊
2020年1月14日中午,记者见到王俊超时,他正在车里休息。事后才得知他是怕在床上休息时间过长耽误工作,才在车上打个盹。   2017年11月8日,作为河南省自然资源厅驻村扶贫“第一书记”的王俊超,再度踏上固始县陈淋子镇红花村这片土地。此次“履新”是王俊超“主动”争取的。因已有两年的扶贫工作经历,这次本不在厅党组派驻扶贫人员之列,可他想:“红花村扶贫点,自己已经干了两年,有了一定基础,开展精准脱贫
期刊
2017年11月7日,时任河南省交通运输厅机关服务中心副主任的罗斌杰,牢记厅领导嘱托,到濮阳县郎中乡马白邱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近两年来,他始终坚守和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认真落实各级政府精准扶贫工作要求,与马白邱村全体村民一起努力,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脱贫攻坚答卷。   让许多人感觉非常枯燥的阿拉伯数字,罗斌杰却有特殊情怀,从一串串数字中,他读出了不一样的含义,点点滴落的汗水,也记录了他艰难前行的扶
期刊
近年来,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不动摇,自觉扛稳粮食安全这一重大政治责任,拿出硬举措,乘势而上、攻坚克难,不断开创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   1月16日,2020年河南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召开。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河南省委十届十次会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省两会精神,回顾总结去年“三农”工作,分析当前农业农村
期刊
2020年,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之年,遭遇疫情冲击的中国,如何应对空前挑战,备受关注。   5月22日,推迟两个多月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召开。政府工作报告以一系列务实的举措,勾勒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走向。   不设GDP增速目标,求真务实争取最好结果   没提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政府工作报告这个安排,引起广泛关注。   “虽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特殊时期,不设经济增速具體目标是务实之
期刊
1月6日,刚下过雪,河南浚县不少村庄一大早就出现了一拨拨出门清扫的村民。大家伙儿的积极性得益于一张大网的激励。浚县成功织起了一张覆盖全县438个村庄、直通16万户农民的大网,建起手机服务群,提供医疗服务,化解矛盾,盘活资源,60多万人通过手机紧紧黏在一起。求医问诊、咨询办事,上情下达、组织动员,许多功能在逐步实现。   织网:医疗开路,每个村都建群   2019年12月24日下午,浚县东枣林村
期刊
“山丹丹开花哟红艳艳,千家万户把门儿开……”行走在甘肃冬日萧瑟的田间地头,一株株百合茎叶让人联想到山丹丹花开遍野的情景。   历经400多年的岁月洗礼,兰州百合已成为甘肃的名优特产、兰州市最具特色的农产品之一。   在政府政策支持、科技力量支撑下,各级销售网络不断完善,小百合已经成为兰州特色产业中的佼佼者,成为兰州贫困山区农民摆脱贫困、增加收入的支柱产业。   大山深处百合香   “今年卖了4.5
期刊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这首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生动地展现了麦熟时节农村忙碌的景象。  5月22日,小满刚过,河南延津,这片曾被黄河之水浸润过的土地一片金黄。块块麦田如同黄色的地毯,覆盖着平沃的田畴。夏风吹起,麦浪滚动,麦香扑鼻。与古诗中的意蕴相比,田间一样的丰收在望,但不一样的是少了农民辛苦忙碌的身影。近年来,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助推延津小麦产业走上了波澜壮阔的发
期刊
“若问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在全国各地,尤其中国北方地区,数以百万计的人自称是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后代。大槐树移民的传说在华北地区也可谓妇孺皆知。可是,当我们翻开明清以来的官方史料,却少见关于大槐树移民的历史记载。它多见于民众口述的传说故事和记录家族谱系的谱牒中。那么,作为民众记忆历史的一种方式,大槐树移民传说究竟表达了民众怎样的一段历史记忆和情感呢?下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