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部透明细胞癌的免疫组化和分子检测诊断评价

来源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wq22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鼻咽部透明细胞癌的免疫组化诊断和分子检测诊断价值。方法对2017年7月至2020年7月院内接受治疗30例鼻咽部透明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手术切除标本,常规石蜡包埋切片后经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特征,随后行免疫组化和分子检测诊断。结果 30例患者的肿瘤直径为1.9 cm~4.6 cm,平均直径为(3.40±0.83)cm,通过对组织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分析,发现Ki-67检测的阳性率最低为6.67%,其次为GFAP和CK7,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3.33%和20.00%,其中以p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麦克尔憩室及并发症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麦克尔憩室及其并发症的MSCT表现,包括憩室的位置、大小、憩室壁厚度、强化、供血动脉等,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64例中MSCT检出麦克尔憩室56例(87.5%)。56例中,最常见部位是右下腹(62.5%),其次是中下腹(19.6%)。憩室位于肠管肠系膜游离缘25例(44.6%),憩室末端指向脐孔11例(19.6%),存在软组织结节11例(19.6%),存在独立供血动脉20例(3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是常见的三叉神经病变,表现为面部的剧烈疼痛,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增高,且有年轻化趋势。PTN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目前认为血管压迫是主要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的研究方向主要是中枢机制和周围机制。磁共振成像(MRI)因其较高的图像分辨率以及功能MRI的开展,在PTN的相关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近几年PTN的结构及功能改变的相关MRI研究进行综述。
目的探讨肺腺癌(LAC)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肉瘤致癌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ROS1)、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mRNA表达意义。方法选取本院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的83例LAC患者,经手术病理采集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比较不同组织及病理特征患者EGFR,ROS1、ALK mRNA阳性表达率,分析LAC 1年生存率影响因素,评估上述指标与LAC 1年生存率的关系。结果癌组织EGFR基因突变、ROS1、ALK mRNA阳性表达率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目的: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研究CT混合征预测自发性脑出血(sICH)患者早期血肿扩大(HE)的价值。方法:筛选2010年9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sICH患者,对符合纳入标准的273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于发病后6h内行首次CT平扫及24h内复查CT平扫。根据有无HE把患者分为HE组(63例)和非HE组(210例)。使用PSM方法将两组患者进行匹配,匹配后得到55对患者。分析PSM前后混合征对早期HE的预测价值。结果:273例sICH患者中,57例出现混合征,HE
目的探讨上皮-间叶转化(EMT)标志物E-钙粘附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组织抑制因子1(TIMP1)在胎膜早破(PROM)患者胎盘羊膜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意义。方法 221例胎膜早破患者分为足月胎膜早破(TPROM)和早产胎膜早破(PPROM)两组,其中TPROM 143例,PPROM 78例,匹配同一时间段内正常足月产51例为对照组,收集患者的基本临床信息;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胎盘羊膜组织中EMT标志蛋白E-cadherin、V
目的:探讨能谱CT定量参数对结节/肿块样肺炎与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胸部常规CT平扫发现肺内病变并于1周内行Revolution CT能谱模式双期增强扫描的43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肺炎16例、肺癌27例,分别测量病灶碘值、水值和同层主动脉碘值,并通过公式计算标准化碘浓度(NIC)、动-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差值(dNIC)、动-静脉期碘浓度差值(dIC)及能谱曲线斜率(λHU40-70)。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能谱CT各定量参数在两组之间的差异,绘制ROC曲线评估各定量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能
目的:分析颅骨筋膜炎的影像表现及其误诊原因,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骨筋膜炎的临床资料及CT、MR影像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0例患儿中男童7例,女童3例,年龄5~108个月,平均29.3个月,肿块大小约3~60 mm,临床表现为无痛性肿块。病变均位于颅骨,10例均行CT检查,2例行MR检查,头颅CT、MR显示颅骨筋膜炎影像表现有三种,分别是膨胀性骨质破坏,溶骨性骨质破坏,头皮包块。病变多数位于额颞顶部,软组织部分CT呈等密度影,边界清,部分病灶穿破颅板累及
组蛋白乙酰化和去乙酰化在基因转录调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由组蛋白乙酰转移酶(KAT)催化蛋白发生乙酰化,逆向反应由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所介导。HDAC1(Rpd3)属于Zn+依赖的Ⅰ类HDACs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家族成员之一,可以使蛋白发生去乙酰化、染色质缩合和抑制基因的转录。通过转录后与翻译后水平的修饰调控蛋白质的稳态,影响细胞衰老、炎症、自噬、凋亡和癌症等生命过程。本文主要对HDAC1(Rpd3)在疾病中的功能研究和HDACs抑制剂的诊断、治疗做了总结,以期为了解HDAC1介导生物反应的机制提供
目的:探究基于静态间隔单次激发(QISS)非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血管炎上肢动脉的应用。方法:选取志愿者21例及风湿免疫内科患者52例,进行上肢QISS-MRA检查,扫描范围从指尖至肘关节上方。对QISS重建MIP图进行图像质量评分,将上肢动脉分为12个节段分别进行评价。评分标准从0~3分依次为差、良、中、优。评估不同动脉节段的观察者间一致性。结果:所有受试者均顺利完成MRA检查。QISS-MRA在上肢动脉的图像质量平均分均在2分以上,成像效果良好。除腕部动脉一致性较强外(Kappa=0.771)
随着高分辨率CT(HRCT)在临床的普及,胸部CT已成为临床筛查早期肺癌、降低肺癌死亡率的重要手段。随影像组学、基因组学、人工智能系统的开发和优化,使HRCT在准确诊断早期肺腺癌侵袭性、预测相关特殊分子生物学信息方面成为了可能。本文就胸部CT在预测早期肺腺癌浸润性、生物学特性、预后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相关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