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语文习惯之我见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jun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语文不在深而在广,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决定了语文综合素质的高低。而现在高中生学习紧张,课下学习的时间主要用于数理化,根本没有时间去读一些文学作品,甚至可以说学生根本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更不能静下心来去品位欣赏文学作品。而现在社会读书风气也不乐观,学生接触的东西都很低俗,所以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的缺少也是导致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差的原因之一。鉴于此种情况,对于语文的学习,笔者认为关键要靠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中,即使教师不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也应该朝这方面努力,因为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如复习古典诗歌艺术的创作手法时,《诗经》里“赋”和“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朱熹关于“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老师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在讲“兴”时,笔者引用了《纤夫的爱》的开头,讲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因此,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建立积极情感。
  二、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1.记忆的习惯
  无论是科学的记忆习惯还是科学的记忆方式,记住一条,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把记忆任务和时间联系起来,考试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其实生命的基本单位不是时间吗?一定要提高记忆的效率,而且要及时复习,重复是克服遗忘的主要手段。语文不是短时间能出成绩的,不要因为一次的好成绩就忘乎所以、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2.读书的习惯
  读中外名著或伟人传记,不要以为名著就是放在那里看封面的。伟人传记,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旧时的说法“文以载道”,是之。学生所处的年龄段可塑性强,与大师为伍、与伟人为伍的时候,他们的感染力、教育力对于学生健全性格的塑造尽在不言中。一旦形成了习惯,学生会终生受益。看看那些在各行各业取得成就的人,所读的书,或者受某个人的影响,都是一些小事情。欲成大事,必先做好小事。从应试来说,也有其现实意义吧。俗话说“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可能对于今天没有挨过饿的孩子来说,是有点难理解了。看看高考的满分作文,多少在用旧的材料,所谓新瓶装老酒。
  3.动笔的习惯
  动笔的习惯就是写的习惯。很多的学生背诵了不少,口中的话滔滔不绝如绵绵江水,可是写得时候如挤牙膏一般。巧妇有米不会“炊”,这不是找饿吗?平常就写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通过日记可以看出一个学生很多方面的问题。不要以为大作家都了不起,其实还不是都写出来的,真正的文章不是比技巧,看看那些历史上的状元,留下了几篇让你记住的文章啊。可能在中小学的时候特别羡慕文章语言等方面的技巧,不要一味地追求那个,可以写写带有哲理性的话语啊,这个对学生太简单了,谁没有个思想啊,尤其是青春期的男生女生。以前叫“代沟”现在叫“愤青”,其实这正是我们的“优点”。正如毛主席说的,恰同学少年,可不要贪玩啊。呵呵,狗尾续貂了。其次,固定的八股文章格式,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也会熟能生巧的。
  4.思维的习惯
  学起于思,思源于学。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是阅读能力的核心。要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善于质疑,在预习课文中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课堂学习中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在课后巩固中提出自己不解的疑难。联系已有知识,从多方面逐步提出问题,然后静下心来,仔细回味,认真思考和感悟,并适时与他人交流,这样就可以思维敏捷、视野开阔、融会贯通,掌握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成为学习的主人。
  除此之外,教师也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一个是专业素养,一个是教学方法的素养。前者是指教师应该具有深厚的本专业的知识素养,还应该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对政治、历史、天文、风俗习惯等文化知识都应该有所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住教材,更深入地理解教材,也才能更有效地教学。后者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各种方法或技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情感品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
  2.刘丰琴 “语文教学中的兴趣与习惯”,《诗意的课堂》.开明出版社,2008年8月。
其他文献
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是新课程的最终要求。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其学习的主人翁地位,以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习的发展。在课程教学活动过程中,要精心创设和丰富各种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利用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引起共鸣,通过学生自己的感官感受和对生活积累表象的联想,产生强烈的体验感和浓郁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接受体育教育,感受运动乐趣。  一、进行小群体教学,创
期刊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应用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也使整个人类社会进入到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学习方法甚至思维行动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今天,国家教育部已把信息技术课列入必修课范畴,并且还要在不远的将来将这门功课纳入到高考的范畴内。因此中学信息技术课将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肩负着教授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并以信息技术更好
期刊
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人的思想、意志、喜恶以及人的精神世界。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美术绘画技能。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现代教学技术可以通过简单快捷的方式诠释美术的意境,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兴趣以新奇独特的形式唤醒,用美的感染和化静
期刊
“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只有通过思路和方法的创新,才能突破阻碍质量的瓶颈,提高学生成绩,提高教学质量。近年来,万源中学从实际出发,坚持以“质量兴教、管理强教、科研促教”为抓手,从教师队伍建设、校本教研、教学六认真、集体备课、教育科研等方面狠抓教育教学质量,效果显著。  一、狠抓队伍建设创新,建立质量保障机制  一是培养师资队伍  为打造师资队伍,学校实施“青蓝工程”、“名师工程”,提出了
期刊
明代思想家李贽说:“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意思说:用语言打动人,他人的感触不会很深;用行动打动人,他人的反应必然迅速。这句话强调了身教比言传更重要、更有效果。转眼间,走上讲台已近三十年,其间,所教的学生不计其数,大大小小的事也多如牛毛,但有一个学生、一件事却一直铭记在心。  那是08年初三刚开学不久,学校通知班里成绩中等偏上、对美术感兴趣的同学参加一个学校组织的美术特长班学
期刊
随着全球性计算机网络化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教育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以“人的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开发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电教手段愈来愈显出无穷的魅力。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对传统的物理教学方式和手段进行改革,使物理教学活动达到最佳效果,成为当今从事物理教学的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新课题。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在电脑技术迅速发展普及的今天,如何
期刊
摘 要:近年来课外文言文频频出现在试卷中,或是对比阅读,或是单独赏析,已经成为中考热点。这不意外也不可怕,它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也能够体现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我们教师如果在教学中注意夯实课内所学,进行知识迁移,挖掘课程资源,培养孩子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徜徉在古人千百年的智慧中如鱼得水。  关键词:课外 文言文 阅读能力    2010年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出现的文言文阅读语段出自《晋书
期刊
摘 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地理教育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地理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关键词: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 地理教育 教学模式 创新思维 创新空间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灵魂,创新人才的培养有赖于教育的创新。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实施创新教育是我们教师肩负的重任。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有以下几点体会和尝试
期刊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这就意味着,高中语文学科具有深厚的人文魅力,它贴近学生的情感世界——学生可以在诗歌中感悟诗人对命运、对灵魂的探讨或告白,在散文中领会语言中所浸润的作者丰富的情感,也可以在戏剧中体验世界真善美的存在,在小说中感受那些逝去现实的
期刊
和谐是一种教学关系、生活关系。实践证明:和谐的课堂氛围,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情绪是高涨的,思维是活跃的。“和谐的语文课堂是孩子成长的沃土”,是语文课堂美之所在。   一、和谐易于激发兴趣和热情,促进情感交融,彰显美   课堂教学,必须是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劳动,劳动过程中愉悦与否、劳动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能否创设一个能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