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边的阿雅(外一篇)

来源 :阳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yaka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多年前,在网上看到一位写诗的同道叫水边的阿雅,我不知道他(她)是哪里人,是男是女,是老是少。这个名字让我产生无边的想象和联想,我就去网上百度,以期有更多的发现。可惜这个阿雅藏得很深,或许他(她)已经彻底不写字了。这是正常的甚至是必然的,如果这位阿雅是位女子,也该嫁人了,如果是个男人,大概去为生活的柴米油盐奔波了,毕竟,比之于日日附体的日子,诗歌并不重要。
  后来的机缘巧合,我碰到了另外一个人。我一下认定,这就是阿雅。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但一定有相同和相通的人。她们是并不同名的同一个阿雅。
  北京城在我眼里并不现代,它有大野落日的气象和味道,它的饮食、它的建筑、它满街的人流、人身上骨头气血里的那股神儿。夏是位女孩子,至今没有嫁人,这正好符合了我对这片地理和阿雅这个名字的想象和期许:好女子是不嫁人的,要嫁也得嫁给神。尽管这个期许有些残忍。
  屋子里好多人,众声喧哗。那时我的颈椎病已非常严重,到了站立久了都要倒下的程度。为了不失态,我努力挺着,参加这样的活动,我是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她是很晚才进来的,稍显倦意风尘,后来我知道她并不在这个城市工作,她在另一个城市讨生活。也许她刚经历了千里奔波,回到家放下背包,还没来得及放下那个旅途上的自己换上另一个。高个儿,短发,明眸皓齿,一间昏黄的屋子点亮一盏烛灯,有风吹,并不摇曳;一片叶子落在秋天,金黄,新鲜,舒展。啊,这不是水边的阿雅吗?她目光与我相碰时,我感到了那种孩子才有的羞涩、卑微,骨头里的水声微澜,虽然微微,稍纵即逝。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礼仪,这个城市的见面礼节是开放夸张的。她的手分明已经伸过来了,手掌伸开,但终于没有。这是我们的第一次交集,二○一四年三月,北京城乍暖还寒,街上刮着与时令并不匹配的清风。
  夏并不写诗,她写什么,我一点儿也不知道。她自己说她现在单位的主要工作之一是采访,写文艺界人物专访,挖掘陈年旧事。这对于她这个科班生来说,无异于园丁弄花,太容易不过。令我惊异的是,她熟知几乎所有的京剧戏本,花旦的唱腔简直可以与李胜素一抗,这是什么人?那个少年时光一家人挤十四平米的房子,热爱足球和战争游戏,膝盖和双肘总是涂着红药水的少女(她自己讲的)长大了,长成了这个无比巨大都市的钢筋水泥林子边上的一棵白桦。
  这里,我想说的其实是妄猜夏的西域之行。从事矿山爆破的十六年里,我曾六次到河西走廊。我了解那片地域、那些人烟,它久远的历史以及它种种的无可言说,总之,它对从小在北京城长大的女孩子并不合适。不过,这一举动,让我看见了她脑后的那块现代人群早已无有的反骨,这是一个真正生命需要的。她的真正目的地似乎是敦煌,是敦煌的壁画和石窟,是早已埋身岛屿的张大千,是也许根本不存的一些物事和幻像。而兰州、武威、张掖、酒泉、山丹这些地方不过是她行走链条上的一环,虽然也都有过时间上的踱留。炎炎七月,一人独行,她到底收获了什么,或者放下了什么,外人无从知晓,只有猜度。
  她微信空间里有一张照片,在一幅壁画前,她神情端正,久久凝望,脸上安静的表情来自遥远的云端和古代。整个人仿佛凝固。此时,她脚下身旁的无边荒漠,已是一片大海,她正从西天归来,乘龟东渡,身上揣满了经卷。她并不知道在另一个人眼里,浩荡大水东流,一个叫阿雅的水边女子与她一次次交映、重叠,合二为一。
  某天,我在节目现场录节目,她来看我,一身淡妆素衣,与一大群欢乐男女相映成异。人多,她就站在远处听,两个小时。下来,她告诉我,这不是你想表达的,你不是这样的。我心里一惭:这哪里是我,我早已不是我了!回到住处,食堂点餐,我问吃什么,她要了一碗南瓜粥。
  二○一五年四月我完成活动回到商洛,像一阵风回到林莽,我知道此生再不会离开这片地方了。听说夏经历了一场短暂的爱情,无果而终。再后来,听说她去了日本,那个真正的水泽之国,就再也没有消息了。我们都是奔跑的人、寻找的人,跑什么?找什么?都似乎清晰,又无限茫然。那是个没有终点、无望无果的苦旅。所有的人都是逃亡的人。我知道在这个世界再也看不到她了,哪怕某天她一身光鲜地回到我面前。
  水边的阿雅!
  樱桃红了
  我家的樱桃红了。
  樱桃知人意,在人唇舌焦渴无助的时候,一夜之间,噗地红了。早晨起来,天光尚微,一开门,抬眼就看到了它们,满树的艳红,似粒粒玛瑙,汪得欲滴,引得鸟儿都欢乐了起来。这些樱桃树,有两棵是父亲栽的,其余是我的手艺。孟春时节,从远近的地方折回上好品种的樱桃枝条,一棵棵嫁接出来。樱桃好吃树难栽。其实樱桃易活,不挑地,也少水肥要求,像清苦人家的孩子,风吹雨打的就长大了。
  樱桃是激情的果子,熟得急,食期短,自家吃不了,邻居,路人都随便吃,再吃不了,由了雀儿鸟儿吃。家乡这地方,穷,也偏,没钱街上买果子,自家树上产的,也无地方卖。记得小时候,肚子饿,嘴馋,哪棵樱桃熟了,树上就挂满了孩子,像一群捞月亮的猴子。那时候,苦,也充满快乐。
  想起来,有好多年没吃过自家树上的樱桃了。一年一年,都在外面漂,只有春节或有特别急事的时候才回来。回来,风一样,老子、儿子都没看清,一屋的灰尘没吹净,又刮走了。
  吃过早饭,无事,颈椎尚痛,医生也嘱不要太过活动。准备邻居家走走。村子真静,几乎户户都锁着门,孩子们上学去了,老人或送孩子或下地了。房舍寥落,有些窗户玻璃碎了,用报纸糊着。几片房子上的瓦被风吹下来,碎了一地。台阶的石缝里长了青草,绿得像泼了油。大部分人都搬到了镇上或者更远,走天涯的年轻人,还有几个愿意回来?而像我这样的人到中年天过午的失魂人,还能撑多久?要不了多少年,这片地方,就将是鸟虫草木的世界了。
  张伯家的美国大樱桃也红了,饱满得像要破,我伸手摘了几粒,真甜。张婶远远地喊,多吃点儿,再不吃,就喂麻雀了。我说你们咋不吃?婶说,人少了,吃得没味,樱桃是喜庆的果子哩。
  也真是,在农村,何止樱桃,只要是水果,熟了,都是欢乐喜庆的招兵旗。多少年的习惯,谁家果子熟了,把四邻都唤来,来了,就给主人长了面子。年轻人上树釆摘,老人孩子围在树下,闲话、笑声,那真是个欢乐。似乎不为解馋,只图个喜庆乐。一棵吃没了不够,再吃另一棵。
  记得有一年,我读二年级,虽不过十岁,已是上房爬树的精怪。屋后的一树樱桃红了,樱桃树大概是爷爷栽下的,因为我有记忆起它就很粗壮了。有一个分枝还伸到了屋顶上。我在树上折了往下扔,一帮人在树下哄抢哄笑,我每扔一枝,下面就诞生一阵欢叫,折了半天,自己竟没顾得往嘴里填几颗。在最得意的时候,手没抓紧,掉下来,把门牙都磕坏了一个,事后,大伙儿从家拿来了鸡蛋、红糖,我吃到了世上最好吃的东西。一樹果子,像一块磁石,把人聚在了一起,大家借此从苦涩得发硬的日子里,寻得一种融汇和快意。
  我不懂得,这是不是一种文化?我只是感到,人间漫长的春秋日月,就是从这样的人情风流里慢慢走过来的。而现在,这样的美好东西,已经从泥土上消散了。
  怀念一起快意樱桃的日子。
  陈年喜:男,1970年生,陕西丹凤人,矿山爆破工人。作品刊发于《诗刊》《诗选刊》《扬子江诗刊》《中国诗歌》等报刊,入选多部诗文集。参加四川卫视“诗歌之王”大型综艺节目进入总决赛,纪录片《我的诗篇》主人公之一。
其他文献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员工学习创新工作室,一个小小的不起眼的地方。然而,它却承载着企业创新创效的重任,成为职工成长成才、发挥聪明才智和展示自我的大舞台。  这一“小”一“大”,折射出员工学习创新工作室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几年来,河南神火集团以创新创效为着力点,深入开展员工学习创新工作室创建活动,以此为平台,充分发挥技术骨干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发广
期刊
我的纪实摄影,力求融汇两种内容和价值:记录社会、佐证历史和捕捉经典的、戏剧化的生活瞬间。前一个像罗伯特·弗兰克的《美国人》,将镜头对准自然万物、芸芸众生,镜头里全是历史信息供后人解读;后一个像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提出的“决定性瞬间”,框取了生活意义和美的价值交织至顶点生成的历史性的、决定性的、经典的时刻。  社会生活是意义森林,哪一束光照耀的叶片最亮眼?布列松认为,“决定性瞬间”是意义生成瞬间,是
期刊
胡斌对书法产生兴趣源于其父亲的影响,小学三年级时他就描摹字帖。当同龄的小伙伴都玩骑马打仗的游戏时,他却猫在家里学写毛笔字。上初中的时候,他用小楷写了一篇作文,这让毕业于复旦大学的语文老师刮目相看,使得胡斌在书法方面的艺术天赋得以展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学习书法的热情日渐高涨,怡然自得,常常忘了妻子交办的事,忘了接孩子,愤怒的妻子曾把他的毛笔架都扔了。但这丝毫没有阻挡住胡斌练书法的热情,时间长了,无
期刊
艺术集评  煤矿书画家陈彦丰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时便表现出对草书的兴趣和敏感,学习结束后,他不断努力,同时也在调整着自己的方向。几年中,他从对古典草书的追求转变为对结构变化的关注,用笔方式也有了较大改变。  我一直认为,不仅是书法,在人的一生中精神生活必须有若干次质的变化,否则不可能上升到某种理想的高度。从陈彦丰这种转变中,可以看出他改变自己的强烈欲望和可能性。这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保证。  艺术的精
期刊
结缘于春联  1980年,我出生于大别山革命老区安徽金寨县的农村。祖父、祖母都没有文化,父亲兄弟四人也都没有读完小学,整个家庭差不多是个文化沙漠。在山区农村,过春节能写“对子”就算是文化人了。从我刚上学起,祖父就不停地唠叨,要我好好写字,将来春节好写“对子”。因此,我写字一直是班上比较好的,初二时我就能写春联。尽管写得很稚嫩,却也让祖父从此在村里挺直了腰杆,因为家里有了读书人,写春联这个“大事”不
期刊
久闻仲立大名,因为工作的关系,我与他又有了一面之缘。他内敛、勤奋、钟爱艺术,给我留下的强烈印象是涉猎广泛,丰富多彩。  首先,他是一位山水、人物、花鸟兼及书法的全能型书画家。每读仲立的山水画,我总不禁惊诧其行笔之沉、之苍、之雄;其运墨之浑、之润、之势,充满画面的流动感。流动的墨色、流动的线条、流动的色彩,连同那流动的云烟交融汇聚成一股股跳动的气韵,这气韵又构成不可遏制的律动感,并互相对峙、纠缠、透
期刊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 也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铁法能源公司举办了庆祝建党95周年美术、书法、摄影展览。这次主题为“光辉的历程,永远的丰碑”展览共征集作品200余件,展出作品120幅。作品主题鲜明,格调高雅,贴近矿区,鼓舞人心,富有极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参展作者各施所长,各尽其艺,饱蘸豪情,妙笔生花。篆隶行草,歌颂党的丰功伟绩;皴擦染点,描绘祖国大好山河;镜相光影,记录企业发展历史。矿山
期刊
我和李文放共同生活在大西北久负盛名的“生态文化山城,绿色能源之都”华亭县,源于相同的书法爱好。文放以其娴熟的篆书基础,促成了他深厚的篆刻艺术,令同道的我们刮目相看。  人之所好,胥出灵府。文放自幼即喜涂鸦,好集古文奇字。十二三岁时,能为人刻名章。上世纪90年代初,负笈西上陇中靖远求学,拜识陇上书法家凌得信先生,得之指引,遂入篆刻门径。取吴颐人编写的《青少年篆刻五十讲》作为入门教材,又就近取材,托人
期刊
一  细松家院子不大,可有风景。院子里栽了梨树、桃树、枣树、橘子树,其实别人家院子里也栽了这些树,到成熟的季节,也有这些果实,可男人们偏爱到这里来。  秀珍是个贤惠人,看到男人们朝院子看着,有人嘴角还流着口水,便忙不迭地请他们进院子。她或是搭梯子或是拿长篙子打枣钩梨。男人们趁她忙碌,贪婪地欣赏起她细长的眉毛、水一般的眼睛、白藕一般的细胳膊细腿。运气好的话,她昂首挺胸踮起脚来的一刹那,月白褂儿拉到了
期刊
自1995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2005年在陕西美术博物馆先后举办个人书法展览之后,到2015年,又一个十年了。时光如梭,日日夜夜织就的是岁月的锦缎布帛。无论辉煌的、平淡的,高兴的、痛苦的,都一样成为过去,都一样一匹匹陈列在已逝的年华里。留在记忆深处的,是这些锦缎布帛上一朵朵唯美的提花。  我把自己的作品看作是我人生的提花,无论大小高矮、肥瘦美丑,留下它们,就留下了一段段美好的回忆。眼下,父亲走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