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在经历了新一轮课改之后,给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探寻高效的教学方式是小学数学教师的基本任务. 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抓住学生自身特征,结合小学数学的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努力找到课堂教学的“落点”. 所谓的“落点”就是着力点. 对小学数学教师而言,能将恰当的教学手段运用于“落点”,那么教学质量自然而然的就会提高.
一、找准一个着力点—— 强调以生为本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数学教学中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找准课堂教学的着力点,不可把教师自身的意愿强加到学生身上,给学生造成巨大心理负担,从而失去创造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毋庸置疑的是,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解题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就能得到提高. 俗话说,“熟能生巧”. 如果教师能鼓励学生将一个问题反复思考,反复练习并反复纠错,就能习得其中精髓,就能掌握其中的知识.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这一内容时,就先引导学生“在同一平面中两条直线可以出现哪些关系?”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四边形?哪些是平行四边形?对于学生来说,尤其是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无法全面记住已学知识. 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组成小组对所提问题进行讨论,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尽可能举出更多例子. 在相互交流和探讨中,学生获得了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机会.
二、找准一个聚焦点—— 突出数学思考
思考是学习学科的关键点. 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就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思考. 也就是找准一个“聚焦点”,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依靠老师给出答案. 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提高探索能力,而且能加强对问题的记忆. 这样,在今后的学习中,学生才能牢记自己曾探究过的知识点. 例如:在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时,先通过两位数乘以一位数来巩固所学的知识,如26 × 3等于多少?这个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口算得出正确的答案,然后教师可以在3的后面加一个零变成:26 × 30等于多少?做后在3的后面加2个0,学生会因为好奇而积极的探索其中的规律,并且想用学过的知识来找出其中的规律. 但是,由于所学知识的局限性,一时还无法完成题目. 此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课后思考,寻找解题方法. 鼓励学生独自解题的目的不在于是否能得出标准答案,而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应用已学知识对问题进行思考的能力.
三、找准一个实践点——让学生动手
小学数学的教学应该离不开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可以分为课堂动手和课后动手. 只有当两者相互结合时,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才会有所提升. 小学生活泼好动,如果课堂氛围死气沉沉,反而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习热情. 教师的教学手段应该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设计出更多需要学生动手的教学环节,这是让学生全面融入课堂、集中注意力的有效办法之一. 对于课后动手能力的培养,作业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 它是学生与教师间相互沟通的重要桥梁. 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要求学生不断地练习. 如果只是靠上课听讲,是毫无用处的.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如果不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那么6天后对于之前所学的东西仅记得25.4%. 可见,巩固、温习是有多么重要. 当然,我们也不能只顾作业的数量,更重要的是必须保证作业的质量. 这样一来,通过课堂、课后积极动手学习数学,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也会与日俱增.
四、找准一个生长点——引导学生“对话”
教师应该不遗余力为学生创设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 因为严肃的课堂氛围早已不符合今天的教学要求. 尤其是对年纪较小的小学生而言,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才是他们所需要的.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该善于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用具体的例子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所学知识. 课堂上,课本的重要性自然不可小觑,但是我们更应该突出素质教育的特征,鼓励学生将学习与生活有机统一起来,而不是仅仅为了考试才去学习知识. 真正的掌握应该是熟于应用. 学生不仅要与老师保持良好的沟通,更要与问题、实践内容等等进行“对话”. 简单地说,要想使课堂具有高效性,教师就要采取让学生参与教学的手段,而不是在讲台上单向性授课.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对于答案的正误要有自己的判断能力,而不能单纯地依赖教师的指点. 哪怕是一个圆柱,也要善于运用已学知识,把圆柱可以求得的条件全部列出来,再去探究新的内容.
五、找准一个激活点——开拓学生思维
心理学研究认为,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 而随着年级的升高,数学知识对逻辑思维的要求不断增强. 因此,要不断的引导学生进行逻辑分析. 这就需要激活学生的思维,达到开拓学生思维的目的. 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思维的方式很多,可以通过提出问题,也可以通过解题引导等. 例如:在教学“分数加减法”这一内容时,就先引导学生回忆整数加减法的相关知识. 然后在分数加减过程中,同样可以运用交换律来进行. 再利用结合律把相同分母的分数先进行运算,然后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强化分数加减的法则. 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被激活了. 从而掌握了分数加减的法则. 对于教师而言,提问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吸收情况,可以与学生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通过适当的课堂提问,从提问中找准激活点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开拓. 不仅如此,还可以通过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的解决. 在讨论过程中进行思维方式的碰撞,使不同的思维激活点被发现.
总之,探寻高效的课堂教学“落点”是每个小学数学教师的工作重心. 教师要有一个终身学习的心态,时刻保持虚心求教的个人素养以保证教学方式能够与时俱进. 教师应该视小学生的发展为己任,爱岗敬业,无私地投身于伟大教育事业之中.
一、找准一个着力点—— 强调以生为本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数学教学中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找准课堂教学的着力点,不可把教师自身的意愿强加到学生身上,给学生造成巨大心理负担,从而失去创造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毋庸置疑的是,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解题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就能得到提高. 俗话说,“熟能生巧”. 如果教师能鼓励学生将一个问题反复思考,反复练习并反复纠错,就能习得其中精髓,就能掌握其中的知识.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这一内容时,就先引导学生“在同一平面中两条直线可以出现哪些关系?”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四边形?哪些是平行四边形?对于学生来说,尤其是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无法全面记住已学知识. 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组成小组对所提问题进行讨论,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尽可能举出更多例子. 在相互交流和探讨中,学生获得了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机会.
二、找准一个聚焦点—— 突出数学思考
思考是学习学科的关键点. 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就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思考. 也就是找准一个“聚焦点”,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依靠老师给出答案. 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提高探索能力,而且能加强对问题的记忆. 这样,在今后的学习中,学生才能牢记自己曾探究过的知识点. 例如:在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时,先通过两位数乘以一位数来巩固所学的知识,如26 × 3等于多少?这个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口算得出正确的答案,然后教师可以在3的后面加一个零变成:26 × 30等于多少?做后在3的后面加2个0,学生会因为好奇而积极的探索其中的规律,并且想用学过的知识来找出其中的规律. 但是,由于所学知识的局限性,一时还无法完成题目. 此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课后思考,寻找解题方法. 鼓励学生独自解题的目的不在于是否能得出标准答案,而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应用已学知识对问题进行思考的能力.
三、找准一个实践点——让学生动手
小学数学的教学应该离不开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可以分为课堂动手和课后动手. 只有当两者相互结合时,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才会有所提升. 小学生活泼好动,如果课堂氛围死气沉沉,反而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习热情. 教师的教学手段应该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设计出更多需要学生动手的教学环节,这是让学生全面融入课堂、集中注意力的有效办法之一. 对于课后动手能力的培养,作业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 它是学生与教师间相互沟通的重要桥梁. 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要求学生不断地练习. 如果只是靠上课听讲,是毫无用处的.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如果不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那么6天后对于之前所学的东西仅记得25.4%. 可见,巩固、温习是有多么重要. 当然,我们也不能只顾作业的数量,更重要的是必须保证作业的质量. 这样一来,通过课堂、课后积极动手学习数学,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也会与日俱增.
四、找准一个生长点——引导学生“对话”
教师应该不遗余力为学生创设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 因为严肃的课堂氛围早已不符合今天的教学要求. 尤其是对年纪较小的小学生而言,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才是他们所需要的.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该善于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用具体的例子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所学知识. 课堂上,课本的重要性自然不可小觑,但是我们更应该突出素质教育的特征,鼓励学生将学习与生活有机统一起来,而不是仅仅为了考试才去学习知识. 真正的掌握应该是熟于应用. 学生不仅要与老师保持良好的沟通,更要与问题、实践内容等等进行“对话”. 简单地说,要想使课堂具有高效性,教师就要采取让学生参与教学的手段,而不是在讲台上单向性授课.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对于答案的正误要有自己的判断能力,而不能单纯地依赖教师的指点. 哪怕是一个圆柱,也要善于运用已学知识,把圆柱可以求得的条件全部列出来,再去探究新的内容.
五、找准一个激活点——开拓学生思维
心理学研究认为,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 而随着年级的升高,数学知识对逻辑思维的要求不断增强. 因此,要不断的引导学生进行逻辑分析. 这就需要激活学生的思维,达到开拓学生思维的目的. 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思维的方式很多,可以通过提出问题,也可以通过解题引导等. 例如:在教学“分数加减法”这一内容时,就先引导学生回忆整数加减法的相关知识. 然后在分数加减过程中,同样可以运用交换律来进行. 再利用结合律把相同分母的分数先进行运算,然后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强化分数加减的法则. 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被激活了. 从而掌握了分数加减的法则. 对于教师而言,提问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吸收情况,可以与学生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通过适当的课堂提问,从提问中找准激活点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开拓. 不仅如此,还可以通过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的解决. 在讨论过程中进行思维方式的碰撞,使不同的思维激活点被发现.
总之,探寻高效的课堂教学“落点”是每个小学数学教师的工作重心. 教师要有一个终身学习的心态,时刻保持虚心求教的个人素养以保证教学方式能够与时俱进. 教师应该视小学生的发展为己任,爱岗敬业,无私地投身于伟大教育事业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