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爱上语文课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8733226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想使学生爱上语文课,首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让学生认为他有能力学好语文,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就要求老师全心投入,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创设一个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心目中教师的形象不是单纯的外表形象,而是教学态度、教学风格、课外风范和外表形象的结合。一位僵硬呆板,或刻薄恶毒的教师,即使外表形象很好,也很难让学生产生愉悦心理。相反一个教态严谨,教学风格轻松自然、平易近人的教师,即使他外表有什么缺憾,也抹不去他在学生心目中的美好形象。摒弃学生心理上难以承受的呵斥性、嘲讽性、甚至辱骂性语言,给学生以应有的理解、尊重,正是一个好教师应具备的。这样的一位好老师,学生又怎能不爱屋及乌,喜欢他所教的学科呢?一位好老师还要在上课时始终不忘运用充满激情的鼓励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时使用“读得很好,听得出你是将自己的感受读出来了”、“你听得真仔细,会听是会学习的一种表现”、“别急,再想想”等等鼓励语。适时的鼓励会使学生增强自信心,学生的自信,决定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想象以及学习的主动意识,其实也就是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良好效果。
  其次,兴趣是学好语文最重要的一点。我认为无论做什么事,兴趣都是入门的向导。凡事都要有一个好的开始,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艺术就必须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所在,因势利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读《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时以一首陈显荣的讽刺诗《“老掌柜”难舍芭蕉扇》入题:不知道大家听没听过这样一首小诗,“要我换电扇,且慢复且慢!不怕花钱多,就怕担风险:雨天怕打雷,晴天怕触电;倘若螺丝松,飞来大刀片,重者削脑袋,轻则上医院。还是稳妥点,仍用芭蕉扇,只要拼命摇,照旧能解汗!”这位难舍芭蕉扇、惧怕电风扇的老掌柜,是一位老实本分的小市民,他文化低,眼界窄,接受新事物迟钝。其实还有一个人与这位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害怕变革,苟且偷安。他的名字叫别里科夫,契诃夫把他叫做“装在套子里的人”。这样一开课,学生不但兴趣盎然,而且易于理解套中人。
  教学中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学生们身上激发起来。”优秀的电教媒体可使学生把从课文中获得的一般性形象,上升为源于感知而高于感知的概括性表象,这种概括性表象如果在记忆中保存下来,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且进一步促进感知。在理解课文内容,挖掘课文内涵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如语文教师可以借助网络播放《红楼梦》、《水浒传》的部分影视画面,帮助学生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上神庙》;可播放名曲《春江花月夜》吸引学生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可借讲解《琵琶行》播放一段琵琶曲,让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这样不仅大大方便了教师教学,同时还可以授意学生独立演示和操作,来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由此看来,作为现代新型的语文教师,更应努力熟练掌握并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在教学中还可以以问激趣,教学中的问题是组织教学的重要手段,问题设计得好,提得恰当,就能为文章找到入门的钥匙,就会激发学生围绕问题积极思考。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研究问什么,怎样问,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要切中要害。如讲解《归去来兮辞》时,为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写作主旨,不妨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同样是陶渊明写的,同样是写归隐,本文与《归园田居》相比,在写法上、思想内容方面有何不同?”这一问题的提出可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讨论中真正明白作者写作此文的意图。教学中,除了教师的提问要讲究艺术外,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问。学生能提出很成熟的问题,是因为他对文章有了很深入的思考,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
  总之,兴趣是世上最优秀的老师,语文学科的学习尤其需要这位老师,学生只有愿意走进语文,接受感染,才能悟出人生的哲理和真谛。所以我认为,语文成绩不应该只靠教,更重要的是靠学生投入的学。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树立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育理念,千方百计地激活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教学中来,从而提高学生语文成绩。
  姜宇,教师,现居黑龙江大庆。
其他文献
Crystal Channel, ColombiarnThe famous river is known as the“river of five colors”. During several months each year, the river turns red, blue, yellow, orange
期刊
尽管听上去不大可能,但有关形容词的用法的确成了一个热门话题它的焦点是马克·福赛斯在《雄辩的要素》一书中所提出的观点:置于名词之前的形容词必须恪守以下排序——评判、
期刊
许多语文老师在教文言文时,常会感叹,文言文难教,学生厌学,究其原因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且未能把握文言文的本质特点。其实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很多,每个学生应该在老师的帮助下选择最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而在“阅读兴趣”中,好奇心是一个重要的心里因素。那么,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令人厌倦的课堂变成多元化、创新化和科学化的生动的舞台,使学生进入角色,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想象性,有表现自我的欲望
一位游客在新墨西哥游览。他对随处可见的恐龙化石甚感惊奇。“这些化石有多长的历史?”游客问一个上了年纪的当地美国人。他是 A tourist visits New Mexico. He was amaz
期刊
语文学科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它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语文学习应当是最生动有趣的。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活动只重知识灌输,教学氛围压抑、枯燥、沉闷,束缚和妨碍了学生语文实际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发展,压制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达到教育目的的原动力。学习中有了兴趣,学生就会将学习看作是“我要学”,是欢乐的事,反之,则认为是“要我学
斯维亚托斯拉夫·里赫特——这个在无数钢琴学习者心中神一般的名字,亦可是钢琴艺术最高造诣的代名词,他的艺术生涯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大师之一,他以超
期刊
本文介绍激发学生钢琴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态度、选材、基本演奏常识等方面,并举例说明观点,提高兴趣的另一方面是学生练琴方法;最后把教师、学生、家长三者结合起
在中学的各门课程中,语文课程与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有着天然的联系,因此,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是一个客观存在,是在中学各学科教育中实现人文精神的最重要也是最有力量的承担者。  一.网络信息环境为语文教学实现人文精神提供了优势  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网络信息环境提供了许多的优势:  1、网络环境能提供虚拟现实的环境,支持“实践”想象和创造的自由。学生在虚拟时空中,可以“实现”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或不可能
期刊
Teacher: Kevin, why are you late?rnKevin: Please sir, I hurt two fingers while knock?ing in a nail at hom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