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短杂文小辑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ce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疯牛弹琴
  陈仓
   俞伯牙去草堂弹琴,进门一看,一头公牛居然砰砰砰地用嘴弹琴。俞伯牙惊骇,转身逃跑,在大门口与钟子期相撞。子期问伯牙,仁兄今日为何如此惊慌?慌慌张张,失急慌忙的,有什么急事吗?伯牙气喘吁吁地说,昨天,我对牛弹琴,牛漫不经心,心不在焉;今天,牛对我弹琴,牛眼圆睁,异常凶悍,十分怪异。我猜想,这牛不是得了疯牛病,便是气疯了,急疯了,饿疯了;千万不敢招惹,万万不可冲撞,否则,有性命之虞。伯牙话音未落,疯牛冲出草堂,横冲直撞,伯牙子期夺路而走,四下躲避。
  砺石与纸张
  刘墉
   磨刀的时候,用的常是比刀更坚硬的石头;使刀用久而钝的因素,却常是一些柔软的东西。所以用砺石磨成的锋刃,很可能钝于长久切割的纸张,需要再以砺石磋磨,才能恢复锐利。
   伟大的人格与抱负,需要艰苦的历练;令人消沉堕落的因素,却常是舒适环境中一些无足观的小事。只有以困苦来磨砺自己,才能不断获得新生的力量。
  我们都误会了鸵鸟
  小贤
   很多人都知道,鸵鸟遇到危险会把头颈平贴地面,或者埋进沙堆里,人们讥笑鸵鸟的这种行为,总是喜欢用“鸵鸟政策”来形容自欺欺人的行为,用鸵鸟来比喻不敢正视自己的人。实际上人们误解了鸵鸟。在热带沙漠地区,气候炎热,鸵鸟发现敌人后,虽然可以拔腿快跑,可是在干燥的环境下,长时间的奔跑对鸵鸟来说很不利。因此鸵鸟如果受到惊吓或发现敌情,会把脖子平贴在地面上,身体蜷曲成团,这样做其实是利用自己暗褐色的羽毛伪装成岩石或灌木丛,这是鸵鸟在危急时刻进行自我保护。
   误会了鸵鸟,因为它不懂否认。误会了他人,也许会让别人很伤心,还可能会掩盖了事实。
  一尺的正中
  [日]本田宗一郎
   一般人都认为,一尺长的量尺,它的正中央处是在左边算来五寸、右边算来也是五寸的地方。这种算法其实是大错特错了。在我看来,这把量尺的正中央,应该是在左边算来四寸、右边算来也是四寸的即中间两寸的地方。
   因为,五寸对五寸,双方就会直接碰撞,没有丝毫回旋的余地。双方于是无法进行洽谈,而且如果有人想居中调停,也无法挤进来了。而如果中间留下了两寸的地方,情况就会大为不同,至少也可以使双方都有个立足之处。
   在商业谈判和经营管理方面,如果明白了“一尺的正中不是五寸”的道理,许多事情就好办得多了。
  一顿吃一个饱
  瘦茶
   知堂文章曾引《醉余随笔》中一则云:“去年游西湖深处,入一破寺,见一僧负锄归,余揖之曰,阶上冬瓜和尚要他何用?僧曰,只是吃的。曰,恐吃不下许多。曰,一顿吃一个饱。曰,和尚也要饱。曰,但求一饱,便是和尚。至今思之,此僧不俗。”
   现代文明,人欲横流,世人对种种物质一味贪求,求之不得,痛苦烦恼生焉。便求之而得,也是除了有钱,其他什么也没有,精神与灵魂空空如也。但求一饱,此中有乐有信仰,贪得无厌,所得越多越可怜。与百般计较千般索求的世人比,这个和尚怕才是真懂享受人生的:一顿吃一个饱。
  链接式好友
  陈菡
   “来,老铁砍一刀!”“求,点开投个票!”“快,帮忙加下速!”诸如此类的消息,人们会经常收到。平时没什么来往,全靠帮忙点击链接等行为来维系感情的好友,就被称为“链接式好友”。
   有的网友表示,就是点个链接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网上商家活动这么多,今天你帮别人点链接,说不定明天就需要别人帮你点链接了。有的网友则觉得一发消息就是让帮忙点链接的,实在是难以忍受,人与人之间哪里还有一点真正的友谊在。
   态度不同,回应自然不同。有人积极热情,各种点点点,通讯录里攒了一堆“链接式好友”;有人要么不搭理,要么直接屏蔽,要么果断删好友……各人有各人的道理,总之,一个人想要拥有怎样的朋友圈生活,那就去选择和发展怎样的朋友圈。
  幌子
  余弓
   法国古典作家拉罗什福科说:“真正的爱情就像真正的幽灵那样飘忽不定:所有人都在谈论它,但却没有几人亲眼见过它。”人们之所以产生这种感觉,大概是因为他们追求的恰恰不是“真正的爱情”本身,而是爱情以外的东西。当你把爱情当作幌子,它真的就是一面幌子而已。正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又有何怨?
  笛是笛,箫是箫
  蔡志忠
   笛子拜箫为师。
   箫说:“我取材于竹头,你是竹尾,论年纪、辈分、经历,我都高过你,我的确有很多地方值得你学习。”
   但笛是笛,箫是箫。
   笛子苦学了三年,不但没学会箫低沉凄美的曲调,连他自己本来拿手的嘹亮轻快的吹法也忘了。
  搬不动的行李
  袁哲生
   有一个很温馨的广告,大意是说,一个人搬家次数越多,就越知道自己想要留下的东西是什么。
   我的经验刚好相反,我觉得搬家能令人智昏——搬家次数越多,失手的可能性就愈高。原因无他,多搬几次之后,每次觉得重要的,一定得带在身边的物件,就在一次次的匆忙、疲累与失神之中渐渐模糊、飘逝了。到了后来,毕业纪念册、老照片、日记本、旧书签、手稿等,都可能一咬牙就扔进垃圾袋。
   我不知道别人感觉如何,对我而言,搬家就如同一场小型的灾难。因为,我总在必须搬家之时,才发现最搬不動的行李就是自己。
  十面石
  梁凤仪
   沈阳故宫最有意思的遗迹,是宫内一块巨大的石头,叫“十面石”,坊间有句话:“未见十面石,等于未见过世面。”
   这其中有两重意义。其一,“十面石”是价值连城、很少见的历史文物,石头四周有八个同等面积的面,都有碑文,另朝天俯地上下各一面,是为十面。没有机会看过这块石,等于“大乡里”。另一重意义却很含哲理,意思是说做人未能对世情事理作面面观,即是看不全、看不透,不可妄言自己见过世面。
   精彩之处更在于永远没有人可以看足十面,因为最底下的一面贴在地上。可见做人处事必有自己思虑不周之处,别以为八面玲珑就已足够了。
   青行灯辑自《今晚报》《新民晚报》等   杨树山/图
其他文献
“嚴格把关”等十四则
期刊
周末去商场,正溜达,突然身后一阵喧闹。还没来得及回头,就被人一把推到一边,推人的大汉嘴里还假装客气:“劳驾,让让!”然后呼啦啦一群人围着一个戴口罩的女子过去。后边十几个跌跌撞撞的小孩,拿着手机、签名本追着人群跑。   我很疑惑,问旁边服务员:“这谁啊?”   服务员说了一个名字。   我一听,很陌生,又问:“干吗的?”   “据说是个明星,演过某某某某。”   一听又是个陌生的名字。只好
期刊
“人设”一词最早是动漫、游戏中“人物形象设定”的简称,原指登场角色的造型、个性设计,随后延伸到其他文艺创作领域,并逐渐成为网络常用语,指某人的社会形象。   作为专业术语,“人设”是创建角色时以图稿、模型、小传等方式规定的人物综合特征,包括造型、性格、爱好、特长等,有时甚至细化到血型、生日这样的细节。艺术真实、特征鲜明、层次丰富的“人设”能让角色和作品拥有持久魅力。比如我们提到孙悟空,脑海中就会
期刊
“前段时间我看了一个节目,叫《向往的生活》。这个节目会找一些明星到节目里种地。没有哪个明星会真的向往种地好吗?因为如果一个明星真的向往种地,他就可以去种地。”  这是某一期《笑场》的表演,脱口秀演员梁海源以一种夸张的口吻调侃了真人秀《向往的生活》“荒诞”的叙事逻辑:“原来种地也是能表演的,我也很想去表演种地——因为我会种地。”(不过,看过的朋友都知道,这段表演其实是调侃他“老板”李诞。)  先把为
期刊
我曾在“名分”的文章里谈到,中国人很讲名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人的名分,主要是指人品、气节。老祖宗说,做一个老老实实的百姓,总比上山为匪的名分要好。宋江上了梁山,抵死不肯落草,只承认“通匪”,而不愿承担匪名。汉末刘璋手下有个许靖,本事不大,但“知名度”很高,刘备入川后,给了他高位,在诸葛亮之上,不过此人在刘璋将败前,曾打算缒城投靠刘备,“为人谋而不忠”,失节之人,多少被人瞧不起。   说到
期刊
李白、苏轼、袁枚、李渔、张岱等许多文人墨客都钟情于蟹,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词文赋和精彩美妙的逸闻趣事。鲁迅亦不例外,他品蟹写蟹,信手拈来,涉笔成趣。   每当秋高气爽、菊黄蟹肥时节,鲁迅总会选购肉质鲜嫩的螃蟹,邀约亲友一起细细品尝。《鲁迅日记》中不乏吃蟹的记录,以1932年10月为例,就曾3次出现买蟹、吃蟹、送蟹的记述。其中,10月15日“晚邀三弟全家来寓食蟹并夜饭”,10月23日“三弟及蕴如携婴
期刊
以前大学文学课上,老师告诉我们,旧时宫女和外面的书生通信,是用一种很原始的方法:书生在水的上游,在柿树叶子上写好东西,把叶子放入水中,让叶子随水漂到下游,而宫女则等在水的下游,等待这片叶子,宫女看完书信,把回信写在叶子上,书生又赶往另一个下游去等待回信。   当时女生听了无不一脸陶醉样,感觉很浪漫,有一种默契,有一种心照不宣,有可以等待的心情,还有不一定能得到回音的失落与期盼,一切都那么不可捉摸
期刊
梁实秋说:“古今中外没有一个不骂人的人……骂人是一种高深的学问。”古今中外的人怎么骂人?我们不是神不可能亲见,但是可以到文学作品里一窥究竟。比如《金瓶梅》里主子骂丫鬟“小蹄子”“娼妇”,《水浒传》里鲁达骂郑屠“腌臜泼才”,《阿Q正传》里阿Q在心里骂假洋鬼子“妈妈的”,似乎都不怎么高明,犯了梁先生总结的“出言典雅”的大忌。不过《唐语林》记载一事,倒是深合“出言典雅”之训。礼部侍郎李纾下朝回家,几位住
期刊
在我二十多年编辑生涯中,遇到最“牛”的作者,无疑是张中行先生。为何这样说?每次来稿,他都会在稿纸上端空白处注明“请勿改动”。哪个作者拥有如此的自信和底气?他有“牛”的资本。但这个“牛”不是狂狷,不是乖戾,相反,是一种学者的严谨和责任,透着一种文化的馨香和可爱。行公归于道山已十余年了,“请勿改动”的故事,却清晰如昨,成为我编辑生涯最美好的一段回忆。   1998年初,我从一所高校调到省报做副刊编辑
期刊
春节前夕,安徽保姆照例回乡过年。不承想,她当天走,岳母就住院了。医院规定90岁以上老人一定要有人陪护,而医院里一对一的护工都回乡了,于是家人轮流上场了。   恰在此时,新冠肺炎疫情袭来,人们响应国家号召,减少外出,马路上罕见人影。但去医院陪夜,是责无旁贷的,这样从住处到医院,两点一线构成了我每天的行踪。每天进医院大门要测体温,进病房大楼再次测温,到了护士台还得登记姓名,手机号身份证号也一概不能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