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吃里的民生好味道

来源 :时代邮刊·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吃,最富人间烟火气。一碗碗、一串串、一勺勺特色小吃,总能直达味蕾、抚慰人心。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外事等活动中,带火了一批独具民间特色又不乏文化底蕴的舌尖小吃。小小小吃,小吃不小,其背后浓缩着一方水土的味道,又映照着一个个普通人的奋斗故事和一代代人的家国记忆。

一碗扁肉,开启“热腾腾”的新生活


  早上六点半,福建沙县人王盛滨在热气腾腾的骨汤大锅旁坐下。
  盛出打好的肉馅,一手捻起扁肉皮,一手用木片挑出肉馅,轻轻一捏,不到一秒,一枚小扁肉就出现在手中。
  扁肉下锅,浇上高汤,撒上葱花,一碗碗鲜香的扁肉即将开启沙县人的一天。
  “小时候特别委屈,伙伴们都去玩了,我们几兄弟还要在店里帮忙。那时最高兴的事就是拿熬完汤的猪骨头换钱,去公园坐船玩一会儿。”作为沙县庙门扁肉第三代传承人,44岁的王盛滨做小吃已超过20年。
  小时候的“委屈”没有辜负他。凭着这份手艺,23岁时他就在当地买了商品房。邻居亲友看他踏实勤劳,都抢着给他介绍对象。
  “店门一开就挣钱。”爷爷那辈开始开店谋生,父亲在沙县文昌三圣庙附近做扁肉。对于王盛滨的父辈来说,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这门养家糊口的手艺会在日后成为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的支柱产业。
  沙县人爱说一句话:“扁肉是砖头,面条是钢筋,建起了沙县的高楼大厦。”
  如今,沙县已是高楼林立。
  “小时候觉得开小吃店不够体面,现在觉得非常光荣。沙县人开沙县小吃店,走出去别人都竖大拇指。”在王盛滨看来,靠双手赚钱,留住沙县人的传统记忆,这有着特别的意义。
  近年来,沙县持之以恒培育“小吃大产业”,沙县小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凭借现代化创新,沙县小吃的制作方法不断升级。王盛滨介绍,以前手打2千克左右的肉馅,要50多分钟,现在用机器打馅,10分钟就能完成,既提高了效率,也保证了肉馅的新鲜度。

  千锤万打,是制作扁肉的诀窍。千锤百炼,是沙县人的写照。
  迄今沙县小吃已发展为年营业额500亿元,带动30多万人就业的大产业。
  小吃背后是大奋斗。
  如今,王盛滨与哥哥王盛泉一起,守着这家承载父辈记忆的扁肉店。
  闲暇时,王盛滨会教他的两个孩子包扁肉。“他们都很爱吃扁肉,让他们自己包、自己煮,感受工作的辛苦,才会更珍惜现在的生活。”他说。
  忙碌了一天,王盛滨也会奖励自己一碗热腾腾的扁肉。
  “这样的日子太美好了!”这个朴实的福建汉子由衷地说。
  在全国各地的8万多家沙县小吃店里,热乎的平价小吃温暖着辛勤奋斗的中国人,也点亮了沙县人的幸福路。

一碗螺蛳粉,“闻臭”成大业


  2008年,广西田林人李永国要离家远行。
  他要去学习酸笋腌制,推广家乡的竹笋,目的地是400多公里外的柳州。
  柳州,街头巷尾,空气中弥漫着螺蛳粉的独特气味,赋予了这座城市别样的风味。
  一碗螺蛳粉,红通通的辣椒油浮在表面,鲜美的汤汁浸入每一根粉条。赋予其灵魂的,是一味酸臭、爽脆的配料——酸笋。
  “腌制好的酸笋,吃到嘴里,会带着温柔的臭味,刺激味觉神经。大家之所以喜欢螺蛳粉,这个味道是关键。”李永国说。
  要学好腌制酸笋,必须得下苦功夫。
  他走街串巷,不断向当地人请教、学习。想让酸笋臭得恰到好处,讲究还真不少。“根据腌制时间,酸笋的气味也有前调、中调、后调的不同。”犹如一名调香师,李永国在一次次“品臭”中发现制作酸笋的奥秘。
  学艺六年,也曾腌坏过几千斤笋的李永国,仅仅凭借眼看、鼻闻就能判断出竹笋腌制处于哪个阶段,是否用了添加剂。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一鼻子本领”很快便派上了用场。
  2014年,袋装螺蛳粉问世,柳州螺蛳粉迎来了新生。小小的螺蛳粉成了“网红小吃”,迅速风靡全国,袋装螺蛳粉销售收入从2015年的5亿元,到2020年突破百亿元,创造了30多万个就业岗位,也带动了酸笋、酸豆角、腐竹等产业链。
  让李永国喜出望外的是,原本“臭烘烘”的酸笋如今成了“香饽饽”。
  李永國“闻臭师”的名号也不胫而走。2020年“双11”前夕,他被柳州一家螺蛳粉企业高薪急聘。在机器轰鸣的现代化生产车间里,李永国来回踱步,观察着面前的酸笋。
  这些年,对于李永国来说,很多事儿都变了,不变的是离家时的初心。
  负责公司酸笋采购的他,不再需要用自行车载着一筐筐酸笋,前往一家家小店销售。李永国说,家乡竹笋未来会有更宽广的“天地”。
  小吃背后有大目标。
  南国的气候逐渐炎热起来,阳光透过树枝,留下点点光斑,将酸笋的味道衬托得更加浓郁。
  李永国计划着等到蝉鸣最热闹时回到田林,那时正是竹笋收割的时节。

一碗牛肉汤,“咕嘟”出浓香奋斗味


  49岁陶平的每一天,像日出日落一样规律。
  早上五点半,他总会准时出现在灶台前。把前一天备好的牛肉、牛棒骨丢入锅中,和着二十余味中药,一起“咕嘟咕嘟”,约三个小时后,当天的第一碗牛肉汤便会被送到食客面前。
  2019年,来北京打拼了20年的安徽和县人陶平和爱人用辛苦攒下的积蓄,在北京大栅栏街道石头胡同租下店面,挂出招牌“淮南牛肉汤”。
  “我姥姥家是淮南的,我从小喝着牛肉汤长大。”陶平说,他对这碗汤有特殊的情结,“我自己觉得口味好,在外打拼的老乡肯定也想念家乡的味道。”
  淮南牛肉汤是苏北豫鲁皖一带家喻户晓的名小吃,具有鲜醇、清爽、浓香的特色,深受当地百姓喜爱。
  陶平没想到,这小小一碗牛肉汤,让他在大都市里有了落脚之处。
  30平方米的小店,4张桌子,总被食客们挤得满满当当。“好多都是住在胡同里的‘老北京’,也有在北京工作的安徽老乡,有时还有外国游客过来品尝。”让陶平无比自豪的是,自己钟爱的这碗汤在异乡也遇见了不少“知音”。
  牛肉汤好喝,讲究也不少。每周陶平都要亲自骑着小三轮,到附近的市场挑选上好的黄牛肉。“牛肉的部位也是有差异的,不同部位,口感味道都不一样。”陶平说,他还有一个“美味秘诀”,汤里的红薯粉丝必须来自家乡,这样才会有家乡的味道。“每天要卖两三百碗汤,每一碗都要保证口味正宗。”陶平质朴的话语里透出匠人的味道。
  现在,除去房租、人工成本以及其他花销,陶平一个月能挣3万元左右。
  小吃背后有大民生。
  这碗牛肉汤,让无数人走向富裕。在淮南本地,当地政府为淮南牛肉汤注册商标,成立淮南牛肉汤协会,建立培训基地。
  据不完全统计,淮南牛肉汤门店有2万余家,遍布全国各地,从业人员在20万人以上。
  晚上十一点半,忙碌一天的夫妻俩才锁上店门,一起消失在夜色中。
  北京距离淮南1000多公里,但这里的淮南牛肉汤店有300多家。众多“陶平”的汤锅里,“咕嘟”着奋斗的味道,“咕嘟”出火热的生活。
其他文献
母 亲  十年了,他每天都在一条回家的路上跋涉  山的那一边,是他的另一个家  战友牺牲,他命运的天平上,从此便多了  一个母亲  十年,他活成了一个钟摆  在两个母亲之间,他钟声一般的诺言  从未褪去一点颜色  他绕着两个,英雄的母亲  永恒地拨动指针,他对逝去战友的告慰  他必须用一生的时间,保守一个美丽的谎言  在失去了光明的另一个母亲面前  在湾头村,巴掌大的地方  他慰藉的,所有的温暖 
期刊
期刊
友友(小说家、画家,现居柏林):我与严歌苓认识不久,但我想,我们的灵魂早已相识.rn作为一个写作者,我对文字有着某种古怪的挑剔.当我拿起一篇作品,如果文字不能引人入胜,我便
期刊
期刊
为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践场域中的“落地生根”,江苏省扬中地区结合地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政策要求,提出并实施了以发展学生在真实世界中发现并解决科学问题的真实性学
年龄:约1000岁  收藏地:山西博物院  “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诗人吴自牧在《梦粱录》中道出了宋代文人的雅致生活。焚香作为“四艺”之首,是文人雅士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程式。在李清照的词曲中,就多次出现与焚香、香炉相关的意象。  焚香以求雅韵,大约始于唐代,宋人则把香事的日常化、诗意化推向了极致,宋朝还出现了专事海外运输贸易香药的“香舶”。  宋代的瓷香炉在造型上既模仿了
期刊
本文选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以来有代表性的8份重要政策文件,就其中有关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内容,展开横向X政策工具维度(命令性工具、激
期刊
有一年我去上海,晚饭后漫步在常德路上。那是一条短短的小街,因为冠以湖湘地名而让我倍感亲切。街旁是老房子,大约五六层的样子。房前摆着些花盆,开着些很平常的花。我似乎接受神灵的启示,突然想到:张爱玲就住在这条街上!我正这么想着,眼前就看见一个小书吧。我推门进去了,里面坐着些安安静静的人,都看着书,慢慢地喝茶。我小声地问吧台:“张爱玲就住在这里吗?”吧台里有位文静的小姑娘,就像说起一位寻常邻居:“她就住
期刊
期刊